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曲创作知识讲义(20)

第二十讲:散曲的创作方向

和创作技巧

- 20200515-

  ·诗与远方· 

 散曲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技巧

散曲的创作方向

      容易写得生动感人,越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如何用散曲写好身边的大事小情,站在哪个角度来写,以及如何提高散曲的文学性,愚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称其优秀,主要是指它所存在着的社会功能,散曲向来是以其语言上的通俗谐趣,篇幅上的短小精干,起到讽刺、针砭不良现象,以倡社会正气。这在《人世情散曲丛书》系列专题“父母情”“故乡情”“校园情”等的创作中已经得到印证。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最适合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我们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继承和发扬,让其服务于当下社会。我们要秉持“文章担道义”的精神进行散曲创作,并把它贯穿始终。很多曲友已经重视和关注到这一点,并因此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这里我们举几个例子。

      徐耿华会长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双调·拨不断〕夏日风景线》,内容是这样的:“女性着装日渐短。裙裤一尺欠,小衫儿露背肩。好'寒酸’,俏女人省布,傻男人费眼。”凡是读到此作的人都会抚掌大笑,其描写也确实是前几年城市女性一种着装时尚,露背露肩还露腰,不仅视觉上不雅,于健康也不利。穿衣是个人行为,一旦靡然成风,便成为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愚以为徐老师的这首《消夏曲》堪称典型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范例。它抓住的是现象,批评的是风气,在哈哈一笑中受到了教育,得到认同。我想,读到这首散曲的人一定不会再青睐那种露背肩又露腰的着装了。

     再来读一首刘宏民先生的《〔南仙吕·醉罗歌〕空巢老人》:“阿公阿婆门前眺,阿猫阿狗院中淘。孝女贤婿手拎包,好似空中掉。阿公园内,采摘蜜桃。阿婆厨下,炖炒菜肴。谁知女把别离道。阿猫叫,阿狗咆,佳肴吃饱尾巴摇。”这首作品是以作者精心编排的情节呈现给读者的,他没有直言当下有些作子女的不愿意陪伴父母,把关心老人当作负担,回家纯粹就是走过场,父母眼巴巴地盼望子女回家,备下好吃好喝希望能和子女款款地吃上一顿饭,但空降一般的回来,风一样地走,只剩下阿猫阿狗环绕老人膝下……

      散曲中这样的作品很多,唯这两首作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徐会长的语言风格和刘宏民先生的编排手法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二、本质着眼,现象着手 

     散曲不但可以写小事,也可言国情。陕西的散曲人大多还记得邓晋运先生的一首套曲《〔正宫·九转货郎儿〕法官买春》,这首套曲获得了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华夏奖”。作品从道德沦丧着眼,从法官买春现象着手,道尽贪赃枉法、执法犯法的内幕,以及清除司法腐败的大快人心,作者最后在九转中写道: “看尽了烟消云散,听够了人情冷暖,都无损绿水青山。从没有不犯错误的神仙,更不见包治百病的灵丹,心头上要有明灯一盏,才能够宦途上前程亲选。不打通关,也得平安。心思端正不比攀,清风袖衫。嘴儿紧不赴纵心宴,心儿稳不进烟花院,门儿清守住自家藩。忠家勤政方赢得渔歌唱晚。”社会上的这种现象,是方方面面因素造成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和人性的缺失和堕落有关,因此作者以警言告诫人们:“荣辱。端在个人修身养性一念中。”

      《中华散曲》创刊号上登有福建蔡松君先生的一篇《〔正宫·小梁州〕观新闻猫偎羊取暖》:“霜雪纷飞冻塞疆,莽莽苍苍。小猫偎着小绵羊,观模样,直暧到俺心房。(幺)曾以为畜界难分享,没承想却高估了人类情商。瞧它们意态萌,温情漾,愣生生叫俺,惭愧恁难当。”读到这首散曲,我自己也深感惭愧,我们整天在空谈人文精神、悲悯情怀,但偌大一个国家,就为“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这个“问题”讨论了好几年,直到现在也还是有人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异类动物之间尚能相偎取暖,而我们人却不能对他人援之以手,相比之下真正是我们自己“高估了人类情商”。这样的作品,不但倡导正义,而且还可能起到唤醒人类良知的社会作用。

三、记录生活,体味世情

      散曲最适合展示生活。平常人的平常生活却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场面,就如照相一样,忽略了它就过去了,摄取了就保存了下来,闲暇再翻看就是一幅饶有情趣的旧时老照片。这方面的好作品很多,我最早读到也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韩景明先生的《〔正宫·叨叨令〕三岁小外孙》:“浓眉大眼身姿俏,每天睡醒学鸡叫,放学路上磨人抱,手持奖状哈哈笑。了不得也么哥,了不得也么哥,不随心愿通宵闹。  爷装学子须含笑,孙当教授洋腔调,点名起立得答到,谁的文具他都要。乐煞人也么哥,乐煞人也么哥,碗中无肉直发躁。”作者抓住小孩子的特点,寥寥几笔勾勒得活灵活现,我相信,凡是读到此曲的人都凭添一种温馨的快乐,如果孩子长大以后看到此曲,肯定也会忍俊不禁的开怀大笑,因为这生生地就是他的一张老照片!

      生活百味,有醉心的甘甜,也有难吐的辛酸。我们来看费自平先生的一首《〔双调·拨不断〕给老父喂食》:“一汤匙,两汤匙,床前慢喂三番四。对望霜白两鬓丝,相怜运蹇平生事。对人生,两心相似。”此曲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已经进入老年的儿子精心服侍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展示给人们度过一生艰辛的父子,两心相照,同命相怜。读后不禁令人阅人涉己,涌起丝丝心酸。

四、歌山咏水,寄托情怀

      自古以来在我国诗歌史上,歌咏山水从来都是寄托着诗人情怀,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历来文人墨客的吟作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从康海、王九思到马致远、张养浩,无不如此。

      在《人世情散曲丛书》“山水情”专题创作中,徐耿华会长在陕西散曲沙龙创作辅导时,一再强调写山水情要充分体现一个“情”字,并在会上吟诵了李旦初先生的《〔黄钟·醉花阴〕重游岳麓山》(套曲),真是令人大开眼界,惊叹于散曲大家的椽笔生华,我们先看首曲:“爱晚亭前大声吼,醉卧枫林不走。常梦麓山游,忽忽悠悠,梦里痴迷久。今日喜重游,万类多情都是友。”情在何处呢?在一曲曲描写了深林吐秀、青山雨后、尤其是在忆及和重温了当年游历题诗之处后,先生在〔四门子〕中写道:“诗中游去画中走,猛抬头,惊回首,手扶高碑心颤抖,战长沙,驱倭寇;枪林密,弹雨稠。英雄溅血山红透。枫似箭,林如钩,挽雕弓射尽那天狼野狗。”这就是情,是融于山水之中的家国情怀。

       我们再来看周棣先生的《〔双调·折桂令〕丁酉秋登潼关》:“登故垒极目凭栏,云绕黄河,雾隐青峦。三省交冲,三秦锁钥,三水折旋。阅清浊秋风渭川,怀古今夕照潼关。乱世硝烟,盛世歌筵。忧苦张公,一曲千年。”潼关本来就是古代著名关隘,登临此处肯定是思绪万千,但要将这种凭临怀古之幽情在有限的格式内表达出来,一是要有诗人情怀,二是在广角之下如何选取眼前景为己所用,三是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夫。与此同时周棣先生还有一首《〔中吕·山坡羊〕将赴潼关为张养浩歌一曲》:“少时凝注,老来倾慕,仰贤即赴潼关路。谏君疏,济民书,庙堂山野高风树,公去谁忴百姓苦?!文,彰一曲;名,垂万古。”我们看,之所以他能一吐襟怀,缘于从少年时起就对张养浩的关注与倾慕,这就是诗人情怀。

如今,无论是在散曲刊物上还是在散曲微信群中,随时都可看到曲友们的好作品,由于篇幅关系,不能一一道及,只能表述以上浅薄的认知和想法。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散曲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由于元代读书人在社会上受排斥于弱势群体,加之政治专权,社会黑暗,为文人所制的散曲就放射出格外夺目的战斗色彩,透露出浓烈的反抗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散曲的文笔风格也多辛辣戏谑、含沙射影。时至今日,时代不同了,散曲写作的文风也自然随时代更迭而改变,我们可以秉笔直书,尽敞襟怀。但散曲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我们在从事写作时不妨在文学表现手法上多多揣摩,在加强散曲的文学性方面多加尝试。

     我们又回到开篇的话题,我们讲传统,什么是传统呢?有解释说: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社会因素。”依此为据,就是说传统是活的,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们现在从事的某种活动,有可能成为将来的传统,因此,我们的创作就被赋予了历史责任感,我们面前就摆着一个亟需思考的问题,即:当代的散曲创作走向何处。这不仅是问题,也是我们散曲人的任务。

如何写好散曲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诗史上三座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峰。三座高峰,各具特色,各臻其美。有人把端庄的唐诗比作牡丹,把高雅的宋词比作水仙,而将谐俗的元曲比作山野里盛开的菊花。也有人把律诗比作颜真卿的稳重楷书,把词比作王羲之的秀丽行书,而将散曲比作郑板桥的风搅雪中国人爱美,连文艺批评都习惯于以比喻方式描其形象之美。的确,散曲是菊花,开在山野,生于民间,活在下层,属于大众散曲是板桥书法,板桥书法是篆隶行楷的混血儿,而散曲是秦汉唐宋兼收并蓄的多元组合比的真切,比的真美,连散曲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历史渊流都比的得其形而传其神我们再回头来读一首王实甫的《十二月带过尧民歌·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裙带宽三寸这首散曲仅几行,然而却溢美无边。此中有律诗连续对仗的整齐美。有词的长短参差的错落美,也有《诗经》中早已启用的连绵词的重叠美。一唱三叹,一气呵成,流畅若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曲确实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非常完美的继承,应该说它是集历代诗词美学经验之大成,融会贯通,创造的别一类独具艺术优势的文学样式曲中有古体诗的自然纯真,有近体诗的平仄韵律,有长短句(词)的句式幻化,有各民族音乐语言的吸收融合,有大众口语的大胆纳入,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合格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

        【一】结构缜密 布好“三篇”

      曲特别是由于自身的特点,既可以用来抒情,又可以用来叙事,由此也带来曲在创作上的一些特殊要求。
      明代人王骥德指出:套数“有起有止,有开有阖。须先定下间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遣句,然后成章。切忌凑插,切忌将就。务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又如鲛人之锦,不著一丝纰颣。意新语俊,字响调圆,增减一调不得,颠倒一调不得,有规有矩,有色有声,众美具矣”。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元人早就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说。
   最初为元人乔吉在其《南村辍耕录》中提出,他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并阐释其义曰:“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1、凤头篇:
   所谓“凤头”,是拿凤的头来比喻文章的开头引申到戏曲剧本结构上,即一出戏的开头则要俊拔、挺秀用鲜明有力的戏剧动作提出全剧总的悬念,以便强有力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笔墨清晰、精炼、奇俏,故以凤头相喻凤头,是小巧而美丽的,以此为喻,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短小,要开得巧,出手漂亮,扣紧题意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文章的头开好了,整篇文章写起来就顺手头开得不好,往往会影响全文的成败好的开头,主要是能够帮助读者抓住要领,易于领会全文或者能够吸引读者,一见钟情,激发读者的兴趣,使之乐于读完全文文章好的开头,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在大家在创作中去体会或对仗、或排比、或比喻、或渲染、或设置悬念、或点明观点,但一定要切题,开门见山,力求新颖只有这样,起笔不凡,先声夺人,才犹如漂亮迷人的凤头,引人入胜
凤头一:情感取胜:
    我们来看彩霞满天朋友的作品:
    中吕 · 山坡羊· 钟云舫在狱中血泪书长联
    平生遭狱,贫身飘絮。玲珑世界层层雾,问归途,待回墟。长联书就声声怒。
朗朗乾坤谁做主。生,盼(着)天曙,魂,盼(着)天曙。
开头以遭狱二字引出主题,让过去的历史有了个人情感的引入点
这篇文字里面重要的关键词是“层层雾”、“ 声声怒”,我们创作时,这些词可以选择性用上这些词让人有陌生感,陌生感又产生了新鲜感,但这种陌生感是有度的,放在文章中又能够让人较快地理解大家平时阅读时,要注意收集这些词,这是提升整篇文章优雅品位非常重要的地方,也是快速提高作曲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凤头二:情景的创设
我们以中一阁朋友的作品为例
【中吕】山坡羊·春惜
黄莺鸣树,青龙游渡,风流尽在春多处。(恰)柳轻舒,燕娇呼。伊人欲去尤回顾,花絮将随悄曼舞。离,(又)谁在乎,留,(又)谁在乎。
“黄莺鸣树,青龙游渡”,优美而精致对仗,感觉对读者极富感染力请注意文章中的四字结构短语,四字结构短语让文章有一种阅读的节奏感。大家平时写东西时,请加入适量的四字结构短语,运用好的话,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凤头三:由现象而本质的思索
我们来看青松朋友的作品:
《南吕 . 一枝花》 贪官白描
【一枝花】 青云步万寻,苍海沉千丈。台前犹厚道,台后却荒唐。扮扮装装,一付人模样,却是那枕头里面糠。也难得、八面玲珑,更莫说、荏多伎俩。
“青云步”是对个别贪官的描述形象而委婉,在作者展现的故事中很自然地透露了自己的观点。我们需要重点学习的地方是以比喻开头,而这个比喻不是没有目的的,而是要为表达你的观点服务,这样会给人很强烈的印象,并为后面论述的展开造成阅读悬念,创作出来的作品,则能很快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他们对你的文章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2、猪肚篇;
“猪肚”的要义在于丰厚,它是饱满的象征
拿它来比喻文章的中间部分,是指文章主体内容的展开要充实
要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文章的中心得到生动具体的表现,而不是空瘪无味
因此大家在创作时力求言之有物,有血有肉。特别是大家以后在创作套曲时,考虑故事情节在中间可以考虑多用几曲
但是一定要围绕中心,突出中心再现具体事实,让事实说话,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差异。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展开记叙,要绘声绘色绘形绘神。让读者在形式的多样中从感官上觉得内容是富足的猪肚怎样才能大起来呢?
猪肚一:加点对照
我们来看泉水朋友的作品:
重头小令《南吕·干荷叶.鸿雁》
(一)
迎鸿雁,喜相逢。觉幻如同梦。抱南风,采榴红。烟花齐放舞春棚。但愿别霜冻。
(二)
陪鸿雁,共飞翔。颈逗流欢畅。水中傍,苇间藏。朝夕相处比鸳鸯。乐在凌波上。
(三)
别鸿雁,语凄凉。渺去多惆怅。夜加长,草添黄。云儿相送尽忧伤。切莫(把)家乡忘。
(四)
思鸿雁,盼春风。总做初识梦。月朦朦,意浓浓。无滋无味过寒冬。谱曲谁来送?
泉水朋友从迎、陪、别、思鸿雁四支曲子中,在对照中得出感悟
其内容表现得真实感人
猪肚二:加点幽默
我们看青青小草朋友的《越调· 天净沙· 倦冬》
凉门老炕围炉,落梅沉雪闲锄,掉地残杯醉语,棉衣压处,有猫陪我呼呼。
对一个词进行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揶揄,幽默感就出来了,同时内容也丰富了。
我们看这位朋友的幽默主要在哪个词处,是不是猫
猪肚三:加点细腻
我们看水儿朋友的双调.清江引
枫红草衰云漫卷,北雁声声咽。青衫和泪挥,一去难相见。回眸落霞孤鹜远。
体现这种“柔和”之处的重要一点在语句的用字“青衫和泪挥”上
3、豹尾篇
结尾是作文结构中最后一环。结尾的好坏,对文章有相当的影响
生在农村的人都知道有句俗话说“编筐编篓,全靠收口”。我们行文不能虎头蛇尾,而要精心设计“豹尾”。所谓“豹尾”,是喻文章的结尾要简短有力
作文是十分重视应在哪里结尾,该如何收笔。“为人慎晚节,作文重煞尾。”
文章结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深沉,或直率,或含蓄,或揭穿,或戛然而止,或发人深省。常见的结尾的技巧有画龙点晴式、首尾呼应式,或抒发情怀式等等
结尾时要十分注意铺垫,好比是演出结束,我们先要营造掌声,然后在掌声如潮中谢幕
我们要想尽办法激发出读者及看客们也想起身鼓掌的冲动
豹尾一:画龙点晴式
我们来看杠上花朋友的作业
《中吕·山坡羊·游张思德家乡感怀》
平凡小镇,诞生才俊,苦寒谷(娃)子承家训。啸风云,戴星辰。不教泰岳精忠映,但使鸿毛功业勋。春,(也)服务民,秋,(也)服务民
以叙事的方法叙述张思德平生,结尾以点晶之笔体现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豹尾二:首尾呼应式
我们看西风惊绿朋友的作品
仙吕·后庭花·香妃墓怀古
秋风扫落金,残阳暗社林。遗事聊怀旧,凭空以寄心。意难禁。(叹那)佳人安在?香魂焉可寻。
以秋风扫。。。应焉可寻
豹尾三:抒发情怀式
我们看傲霜凌雪朋友的作品:
南吕·干荷叶·学诗词曲三首
学作诗
谙平仄,懂规章,总会诗情漾。恨思僵,怨词荒。红笺依旧累空行,无力随心(儿)唱!
学填词
模清照,仿韦庄,笔下时惆怅。早吟忙,晚吟忙。还因情韵浅而苍,何日能成(个)样?
学填曲
当年事,此时惶,笔乱词多恙。意非良,境还疮。无知曾作曲悠扬,自个心魂(儿)荡!
因时间关系,我不再一一再细谈,大家这次将作业汇总,以后我回来会会来细细看大家的作业
总之,作文组材的“凤头、猪肚、豹尾”这一布局谋篇的法则,我们在练笔行文中要牢记、做到。
【二】精心酌句 体现“三美”
有人如是说:元曲写起来顺手,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为什么呢?
有读后《红楼梦》的朋友,不知发现没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散曲:
如: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雪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红楼梦》中像这样的美曲,并非只此一首
如果用律诗或者长短句来写像曹雪芹所写的这样一类题材内容,绝不会产生如此“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悱恻的艺术效果
《元曲选》、《元人散曲选》、《元曲三百首》、《明曲三百首》中有很多篇章是反映民间疾苦的
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真的是“柔软莫过溪涧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声”
曲短声长,直写其情,别是一番滋味
元曲这种抨击时弊的不平则鸣之声,声声不绝于耳,营造了别具一格的“悲剧之美”。散曲之美,独具其美,美不胜收
如何使自己的作品体现美?
1、体现音乐美
音乐美是曲的天然属性
它的产生与发展,皆源于音乐,赖于音乐。曲本来是供演唱的,元杂剧在舞台上表演,散曲在歌台上清唱,都和音乐融为一体。而当它成为案头文学之后,音乐性依然存活、流动在曲魂中
首先,它保留了稠密的韵脚,几乎句句押韵。这种现象在诗词中是难以见到的
我们所学习到的曲,之所以悦耳动听、撩人意趣,其主要原因即在于密韵音符的共振效应
前面我们曾交流过了曲的韵律成果得益于《中原音韵》
周德清编写的这部韵书,将诗韵106部合并简化为19部,这就大大地扩展了散曲的音域,拓宽了选取韵脚的天地,解放了作者,也解放了读者
再加上散曲自身的宽容,可以平仄通押,不忌重韵(诗词中不允许出现重韵字),选韵的广度获得空前的自由,用韵的密度几乎到达极限,韵味十足啊
其次:散曲之音乐美,除声韵美之外,还在于它的节奏美
曲的句式排列呈参差变幻的形态,一字句,两字句,三字句,乃至十几字句,犬牙交错,疏密相济,节奏灵活而多样。再加上衬字的调节,愈显得浪花翻滚,铿锵悦耳。即便是继承唐诗中的律句和对仗,也发展出新的体式
四、三结构有之,三、四结构有之,一字和不同字数的结构也有之;双句对有之,鼎足对有之,多句对、隔句对、首尾对也有之
异彩纷呈,像戏曲中的花腔,板式灵活,旋律荡漾
2、体现语言美
元曲用语,是传统诗歌中最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具有通俗美、朴素美、风趣美的艺术个性
大家在以后的创作中可充分运用四个方面趣味:
一是讽刺之趣
如元代无名氏《商调·梧叶儿·嘲谎人》:“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二是描写之趣
如明代无名氏《挂枝儿·送别》:“送情人直送到丹阳路,你也哭,我也哭,赶脚的也来哭。赶脚的你哭的因何故?道是去的不肯去,哭的只管哭;你两下里调情也,我的驴儿受了苦!”。
三是构思之趣
明代无名氏的《南双调·锁南枝·傻俊角》:“傻俊角,我的哥,和块黄泥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捏一个儿我。捏的来一似活脱,捏的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儿摔碎,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四是修辞之趣
即通过夸张、衬字、重叠、对仗等手法来增加曲味。如夸张之趣,元代无名氏有《正宫·醉太平·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膆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如无名氏的《[北仙吕]寄生草·圈儿信》
相思欲寄从何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侬意: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圈儿圈到底。
大家看看上面这首:俗语连篇,白话连篇,趣语连篇,无一字生僻,无一语费解
顺畅如流,连环套式的圈儿,画尽了无尽的相思
同时以后大家注意运用好衬字。它既有点像润滑油,使语言更顺畅,又是很好的佐料。小令中可以少量加添,套曲中则大量使用,甚至超过主体用字。衬字的注入,既补充了曲意未尽的空缺,同时又极大地激发了曲语的张力与活力
活泼、生动、俏皮、夸张乃至荒诞,溢于字里行间,勾人魂魄
总之好的语言,会为曲之美平添了无限的艺术风采
3、体现风格美
其实音乐美与语言美也许属于风格的范畴
但我们这里所说的风格,仅是“曲不忌直,直抒胸怀”这样一种谋篇取向。而曲则敢于离经叛道,另辟前程
大家以后的创作中尽量回归自然,贴近生活,喜怒笑骂,皆可成曲
要跳出写诗、词的樊篱。不能用写诗、词的方法创作曲,否则写出来的曲缺乏“曲味”
大家都还记得我们曾举过一个例子
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踯躅。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家感觉这首作品是不是快人快语,直表心曲
元曲中,像这样直刺社会时弊、替民出气的作品比比皆是。纯真直率,大胆泼辣,笑骂诙谐,一吐为快。不重含蓄,但求曲味,便是散曲艺术的独有风格
过去所谓尖新,刻露,俚俗,泼辣等等,在诗词中被视为瑕疵,引为禁忌,而在曲中不仅容许,反而是出色
国学大师王国维称曲是“最自然的文学”,胡适称之为“活文学”,郑振铎称其为“俗文学”
他们从不同方位道出了元曲的美之所在
总而言之,元曲之美,当是大俗、大雅之大美,是山野里发出异香的菊花之美
总而言之,写一首好的曲,初学作曲时,首先要把基本功打牢。然后是随手写写,最后再把握好字句的衔接,语言的优美,字的韵味,情感的融洽。要经历不断地磨练和突破,才能步入原创的殿堂。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创作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朋友们,努力吧!
以上是个人的粗浅体会,供曲友参考。不妥处望切磋指正。

一、大家认为散曲创作有难度的原因:

从韵文学进化来讲,诗盛极而生词,词盛极而生曲,故词为诗之余,称诗余;曲为词之余,称词余。从时代上讲,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明;故论辈份曲为第三代,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按理说,在当代曲之繁荣应远远领先于诗词,而亊实却偏偏相反。自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后,各地诗词组织及诗词报刊应运而生。然而,在各地诗词报刊中,满目皆为诗和词作,很少见到曲作。抑或偶见,亦很多不合格律。可以说,曲已濒于消亡。究其原因,窃以为有四:

      其一,韵律过严。曲强调平分阴阳、仄分上去(即所谓“双仄更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且对仗多、押韵密,世有“逢双必对,分句就叶(谐韵)”之说。许多小令差不多句句押韵,对仗也是名目繁多。至于四声平仄之严,更为诗词中所少见,如“平平去,上去平”、“平平仄平平去上,仄平平仄平平去”等特定格律句,在散曲中随处可见。其韵律之严,于此可见一斑。

      其二,衬字干扰。衬字是散曲中特有之产物,如小令[仙吕·寄生草],其字数定格为7句41字,而元人作品中有多达60多字甚至70多字的;不少散曲作品衬字多于正字的亦属常见。有人认为,散曲可随意添加衬字,这是散曲的长处,它给创作带来了方便。而我以为衬字对定格的句子起了干扰作用,破坏了格律的完整。这对作者来讲当然方便了不少;而对读者来说却是拦路虎,它使读者摸不清字句的平仄格律,难识该曲调之庐山真面目。就更不用说对初学制曲者的困惑、掣肘了。所以说,衬字非但不是什么长处,相反倒是差点儿断送散曲性命的最大弊端。

     其三,字句增损。即一首曲子中,有些字可以随意增减。如[四门子]本为10句,但可以减去前两句变为8句;[后庭花]本为7句,但可增至十数句甚至数十句;[风入松]既是词牌亦是曲牌,词的字句是固定的,而曲的字句却允许有极大的灵活性,竟至放宽到毫无规律可言,难怪人皆对其学理性感到不足为训;在操作上又感到无章可循,望而生畏。

      其四,即为入派三声,也是最棘手的问题。所谓“入派三声”,就是将散曲中的“入声”字取消,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中去。奈何我国大部份地区语言中仍保持着入声,而制曲韵书《中原音韵》的定音分韵与现代汉语又不尽相同,与传统的《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更是大相径庭,造成新旧声律上的混乱,令人无所适从。

      以上四大弊端,致使散曲往往只能供赏读而难以仿作,渐渐人皆敬而远之。所以说,这四大弊端也即为散曲远远落后于诗词,甚至濒于消亡的症结所在。

二、散曲创作过程中加衬字的问题

先生在《散曲杂谈》宏文中,曾对制曲中附加“衬字”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认为“衬字在这里非但不能给散曲爱好者帮什么忙,反而对曲谱、曲律起了'扰乱’作用。”对此,本人深表赞同。我们认为散曲创作的主流,还是应该遵循“本体净化”的原则。这样才能淡化散曲创作中的“不稳定”因素,促进曲谱、曲律的尽快普及、掌握和深入人心,让初学者不感到“无所适从”。您作为这方面的专家,同意不才的意见吗?

     散曲中的衬字是拦路虎,它破坏了曲律的完整,消解了曲韵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我们在读曲作时常常感到,某些衬字过繁的散曲,读起来还不如骈俪体的赋文朗朗上口。有许多古今散曲佳作,往往因衬字干扰,而只能作为艺术品欣赏,而难以当做范本如法去创作,只能望曲兴叹了。窃以为,曲同诗、词同样,都应该是形格势禁的韵文学精萃。诗有诗律,词有词谱,吾辈只得乖乖地“按律作诗、照谱填词”,不准加衬字照样忍受;为什么曲不加衬字就忍受不了呢?时下,有人写曲衬字满天飞,离开衬字就出不了佳作,这可能是中衬字流毒太深,对衬字过于依赖,抑或受了并未精准厘定正、衬字成份,不负责任的曲谱的误导,根本就分不清正、衬。如此蒙在云中雾里,打乱仗,又怎么能探索散曲中的艺术审美真谛呢?总之,衬字会大大降低曲作的档次,很难成为精品。有鉴于此,我非常赞成你这个“本体净化”的提法。多年来,我本人一贯认为衬字不宜提倡。

     当然,“本体净化”也不能绝对化。有些散曲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适度加点儿“衬字”也无妨。但“衬字”的数量是否应该有所节制?如有的散曲“衬字”超过本体,甚至多倍于本体,这还属正常吗?另外,“衬字”是否需要做变体(或下加曲线)等书写技术处理,以防读者“眉毛胡子一把抓”,产生制曲“随意性”的误导?

       杨   答:阁下所提的建议也正是我一贯主张的。衬字混在曲文中“正、衬不分”,肯定会阻碍散曲的流传和创作。但衬字作为古来有之的散曲特产,也不会一无是处。它可以弥补曲文的不足和限制,使曲文语言更加连贯流畅、活泼生动,丰富了表现力。我们的看法相同:不宜提倡,也不必禁绝。只要将衬字与正字(本体)区别开,不影响曲谱的完整即可。通常办法是:①将衬字用较小一号字体;②将衬字加上括号;③亦可在衬字下加曲线或小黑点。这样就与正字(本体)区别开来,使读者一目了然,既不影响阅读,尤其不干扰创作。至于你提到的衬字数量问题,我认为必须横下心来,最大限度地压缩:衬字能不用则不用;能少用则不多用。下力克服制曲过程中的“衬字依赖症”。这应该在曲界形成一个共识,各类媒体都应积极引导。衬字的字数,目前尚无法硬行规定,只能靠制曲者的创作悟性自行节制。南曲中有“衬不过三”之说,此法或许值得借鉴。当然,我还是前面那个意见:能不加衬字,最好不过。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支小令几乎人人会背,流传极广,就因为“不着一衬字,反而更风华”,成了曲中的精品。今人何不趋从之呢?

  董   问:先生关于制曲“衬字”问题,讲解得真透辟!令后学们受益非浅。我想再请教先生:正字(本体)与衬字,在曲义内涵的表达叙述上,是否也应该有轻、重与主、从之分,不该平分秋色或主从倒置吧?

    杨答:你这个问题提得好!说得也没错。曲的正字(本体),必须承担该曲的核心义涵内容,成为篇章的着力点。而“衬字”,只不过是附加的、有助于表达形式的帮衬文字,如同戏曲舞台上的“龙套工”,当然不能抢了主演(正字)的风头。有关曲作所表达的主题、核心义涵等,理所当然地应该留给正字(本体)部分来叙述表达。这些如果正、衬平分,算不得好散曲;一旦二者倒置过来,把核心义涵放到衬字上,那就干脆成为败笔了。所以,判断一首曲的成败,首先要聚焦正字,看其是否清晰、连贯地表达了全曲的主题诣旨。因此,正字必须成为制曲人,用以跟进主题与核心义涵的着力点,从而成为散曲作品的最为积极、闪光之处。这是勿庸置疑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论元曲格律
黄河吾爱
散曲创作体会分享
唐诗、宋词、元曲10大巅峰之作
高志新曲话 | 散曲小令衬字浅说
董文海:就散曲创作问题,访问上海著名诗人、散曲专家杨凤生先生(3) | 优秀签约诗人诗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