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居易诗词20首简析

《杨柳枝词[1]》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2]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注释】

[1]杨柳枝词:唐代教坊曲名,歌词的形式是七言绝句,此题是专门咏杨柳的。

[2]西角:背阳阴寒之地。

【译文】

春风吹来,千条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春风和煦,柳枝长出细叶嫩芽,远远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比丝还要柔软。然而永丰的背阳阴寒之地、人迹罕至的荒园里,纵使垂柳再好,又有谁来欣赏呢?只好终日寂寞了。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左右,是一首借物言志的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柳,描写的是春日垂柳的风姿绰约。首句描写柳树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千万枝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起舞。一树有千万枝柳条,极言柳之繁茂。第二句写柳枝之柔嫩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柳枝长出细叶嫩芽,远远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起舞,比丝还要柔软。此句紧承上句,写的还是风中之柳,但更突出了枝条的嫩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使节奏明快跳跃,与诗中流露出的欣喜赞美之情相切合。这两句把垂柳的生机盎然、动人秀色以及袅娜之态写得非常生动。后两句抒情,咏物言志。如此柔美的一株垂柳,理应得到人们的爱慕与欣赏,然而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的孤独寂寞。第三句交代了垂柳生长之地,诗人在这里有意制造一种突兀感,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生长在'西角'、'荒园',纵使再风姿绰约,又有谁会来欣赏呢?诗人对垂柳的遭遇表达了深深的惋惜与同情。同前两句所写的垂柳的绰约风姿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强烈,就越突出了主题。这首咏物诗,表面上看表达了诗人对永丰柳的惋惜之情,实际是对朝政腐败、人才惨遭埋没排挤的感慨。唐武宗时期,朋党之争愈演愈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遭到排挤打压。诗人自己也为了免遭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朝廷,因而此诗亦有诗人自伤身世之感。此诗将咏物与言志巧妙地熔于一炉,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之感,语言通俗易懂,有如民歌,因此当时就'遍流京都'。

《登乐游园[1]望》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2]。东北何霭霭[3],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4]。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5]。

下视十二街[6],绿树间[7]红尘。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8]。

孔生[9]死洛阳,元九谪荆门[10]。可怜[11]南北路,高盖[12]者何人?

【注释】

[1]乐游园:又名乐游原、乐游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大雁塔东北。

[2]曛:日落的余光。

[3]霭霭:烟云密布的样子。

[4]遗:抛弃、丢开。垢氛:指浊气。

[5]'耳目'二句:二句意为人的耳目虽然暂时清爽开阔,但胸中依然抑郁不畅。

[6]十二街:唐长安城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共十二街。

[7]间:隔开。

[8]心所亲:指志同道合者。

[9]孔生:指孔戡,元和五年因受诬陷忧愤而死。

[10]元九:指元稹。谪:贬官。荆门:县名,唐贞元年间置,属江陵府。

[11]可怜:可叹。南北路:唐皇宫在长安城北。南北路指来往于皇宫的路。

[12]高盖:肥马高车。借指高官权贵。

【译文】

一个人走上这乐游园,四面全是落日的余晖。东北方怎么显得烟云密布呢?原来是皇家的宫阙高耸入云。喜欢到这个高处站一会儿,就像突然远离了那沉沉的污浊之气。耳目是暂时清爽开阔了,但胸中却还是抑郁不舒畅。向下俯视长安城中的十二条街,绿树隔开了滚滚红尘。虽然满眼都是车水马龙,却见不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孔生因为受诬陷而忧愤地死在洛阳,元九因为得罪权贵而被贬官到荆门。可叹那些出入于皇宫的高官显贵们啊,你们到底是些什么人!

【赏析】

乐游园是唐代长安城中著名的游览胜地,当时的诗人在此留下了数量极为可观的诗作。然而,由于所处时代、人生经历和心境的差异,诗人们抒发的感情也不尽相同,有的抒发对往事的感叹,有的歌颂美丽的大自然。白居易来到此地时,看到的是天昏地暗、烟雾笼罩的朦胧景致。他触景生情,联想到正直人士遭迫害、小人猖獗作恶的社会现实,遂写下了这首《登乐游园望》,抒发了心中的不平与愤懑。起首二句紧扣诗题,'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诗人到此地的目的本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然而他看到的仅是夕阳余晖笼罩下朦胧的景象。'独'字表明诗人没有友人陪伴,一人来此游赏,这是实写;由此也可以联想到诗人独善其身、不与污浊之辈同流合污的可贵品格。'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可见他是从'垢氛'中来到这里的,周围充满了种种污浊不堪的空气。如今来到乐游园,耳目虽得到暂时的宁静,但胸中仍不免有抑郁不畅之气。在这里,他看到了巍峨耸立的宫阙,看到了长安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车马行人,但就是看不到志趣相投的朋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孔戡、元稹都是诗人的至交好友,一个被诬陷忧愤而死,一个因弹劾贪官,惹恼皇帝身边的近臣,被贬江陵。这些忠心为国的正直之士一个个遭遇不幸,那些整日奔走于皇宫内院的达官贵人都是些什么人也就不难知道了。因此,诗人最后发出了'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的感慨。用'何人'作结,既是疑问,又是感叹,虽含蓄蕴藉,言外之意却呼之欲出。

这首诗含蓄地讽刺了当朝权贵们的小人得志。诗人借景抒情,巧妙而自然,虽未明确斥责权贵们的恶行,但欲摆脱周围污浊空气的孤傲形象却跃然纸上,使那些整日奔走于皇宫内院的得志小人不免相形见绌,丑态毕露。这正是本诗含蓄得体、讽刺巧妙之处。从结构上看,全诗是从登乐游园望见的'宫阙'、奔走于十二街的'车马'及'南北路'上的'高盖车'等多处着手,巧妙地把小人得志、志士遭迫害的事实融于对景色的描绘之中。清人薛雪评价白居易的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一瓢诗话》),这一点在本诗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放言》

赠君一法决狐疑[1],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2]。

向使[3]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4]谁知?

【注释】

[1]君:指元稹。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

[2]'周公'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日:一作后。'王莽'句:言王莽在未篡汉以前曾伪装谦恭,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未篡:一作下士。

[3]向使:假如当初。

[4]复:又有。

【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方法,不必用龟甲和蓍草占卜。辨明玉的真假只要烧够满满三天,辨别树木的优劣必须等它生长七年以后。正直贤良的周公尚且害怕流言飞语,心怀不轨的王莽在篡位之前还装做毕恭毕敬。假如这人在被误会时就死去了,他一生的忠奸又有谁知道呢?

【赏析】

本诗旨在告诉我们,看问题必须全面,切忌片面。'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不能仅凭一时、一事就草率地得出结论。不能人云亦云,不加判断、考察就接受众人的观点,否则很可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误认为好人。从历史上来看,周公正直贤良,一心为国,却遭到流言飞语的攻击,被迫'避居于东';而西汉末年的王莽,早就心怀不轨,阴谋篡汉,但在行动之前还假装谦虚恭谨,蒙骗了不少人。这些经验教训,值得今人深刻记取!'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一至理名言,足可警示世人。

《江楼月》

嘉陵江曲曲江[1]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2],两地阴晴[3]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4],不解[5]多情先寄诗。

【注释】

[1]嘉陵江:长江流经重庆的一段的别称。曲江:在长安东南,因河流曲折,故称曲江,是长安城游览胜地,亦是皇帝宴请新科进士之所。

[2]一宵光景:一夜的时间。潜相忆:暗中互相思念。

[3]两地阴晴:两地的天气、气候。

[4]共语:谈话,叙旧。同悔:共同懊悔。

[5]不解:没想到。

【译文】

一个在嘉陵江畔,一个在曲江池边,虽然面对的是同一轮明月,人却分隔两地。整夜地想念,却不知道另一地的天气如何。谁能想到你在江边思念我的时候,我也正在池畔思念你呢。两人见面叙别后情景时方才懊悔,当初怎么没想到互寄书信,以解对月怀人之苦呢。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中的第五首,写好友离别后彼此思念的情景。

诗的前半部分'追忆旧事'。月圆之夜,清辉照人,人却不能团聚,一个在嘉陵江畔,一个在曲江池岸;虽然面对的是同一轮明月,却不能一起观赏。往日欢聚的情景浮现眼前,离别之痛涌上心头。'一宵光景'二句中,以'一宵'说明'相忆'时间之长,以'潜'刻画思念友人的神态。诗人夜不能寐,遂任思绪飞扬,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天气的阴晴不定,嘉陵江畔与曲江池岸相距遥远,不知道朋友所在的嘉陵江畔是否也是明月高悬?'两地阴晴远不知'在意境的营造上可谓别出心裁。第一联里讲离人虽在两地还可共赏一轮'明月',而在第二联里诗人却又担心连这点也不能做到,从而将离情别绪描绘得格外打动人。颈联以'谁料'领起全联,表现懊恼之情,也进一层体现了诗人细腻入微的感情。尾联'今朝'、'方'等语表现诗人对寄诗迟的懊悔,暗写思念友人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表明双方的思友之情同样深沉。

《七绝·暮江吟》

一道残阳[1]铺水中,半江瑟瑟[2]半江红。

可怜[3]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4]月似弓。

【注释】

[1]残阳:落日的余晖。

[2]瑟瑟:碧绿色。

[3]怜:爱。

[4]真珠:即珍珠。

【译文】

落日的余晖斜铺在江面上,江水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着红色。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自求外任,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见,随口吟成的一首格调清新、意象明丽的七言绝句。不仅语言通俗、构思精巧,而且比喻新奇、工致入画,同时巧妙地运用了重言错综的句式,两用'半江',连缀二'似',不顾近体诗绝句避讳'重字'之忌,成功地加强了意象的鲜明性、情感的真挚性,使诗歌的音韵具备了循环、复沓的和谐之美及严谨流动的声情之美,成为运用'重字'难能可贵的范例。爱新觉罗·弘曆赞其'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四)半碧半红,色彩绚丽,历历在目。这幅着色秋江图,摹晚霞江景、写新月寒露,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一个'铺'字十分精当,准确地写出了太阳落山时光线投在大地上的角度,此时的阳光几近铺在江面上,所以才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奇异景象。又以'九月初三夜'准确的时间入诗,未知何指?而且前冠以'可怜'二字,颇费猜测。有的论者断言'明记时日,多有事在。……或有所指,但已无考。'(《唐人绝句精华》)见仁见智,各得其妙。'可怜',可爱也。从这首诗所透露的消息,可以看出,白氏已非'不以嘲风雪弄花草为能事'者,更非'避祸远嫌,不复谔谔直言'的元和谏官了。诗人经过细致观察,摄取典型景物,准确把握特征,写景真切动人,比喻妥帖入微,巧妙地将红日西沉的黄昏和一弯新月的夜晚的江景、月色连成一幅色彩缤纷、景物变幻的图画。这幅画,诗虽四句,却划分两组:一组是一道残阳斜铺江中,光芒射处一片红色;日光照射不到处仍呈碧色。而另一组则暮色苍茫,晶莹的露水如闪动的粒粒珍珠,碧蓝天空的月亮象一弯弯的弓。构成黄昏到夜月初升时这一段时间推移之中的美丽景色——暮江图,同时也就寓情于景了!

《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1]。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2]看。

【注释】

[1]残:凋落。

[2]衰红:尚未凋落的花朵。把火:掌灯烛。

【译文】

庭院的雅致,艳红的牡丹,把人带入惆怅的气氛中;到晚上只有两枝残败,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然而,一旦明朝遭到风雨的摧残,它们还是会被风吹落,因此夜里还是起来把火看花吧。

【赏析】

本诗独辟蹊径,从一个特有的角度,写出了诗人对牡丹花的厚爱,以及担心花衰落的忐忑不安的复杂心态。牡丹花象征着'富贵',人们历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它。但在百花开放的季节,牡丹总是稍晚一点才绽放。在历代写花的诗句中,不少都是伤感花朵凋零的惜花之词。本诗中,诗人在鲜花盛开之日便想到凋零之时,通过把火照花表现怜爱牡丹的深情,其中包含了对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慨叹。首句直接点题。'惆怅'二字,让人产生牡丹花已经零落的错觉,由此形成惜花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淡淡忧伤的情调。第二句是说牡丹花比其他花开得晚,现在只有两枝残败,强调了牡丹花眼下还开得十分旺盛。'唯有'、'两枝'说明诗人观察得非常细心,这是出于对牡丹花的爱惜之情。第三句语意转折,说花虽然现在还开着,但第二天早晨应该就会被风吹落。'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只是诗人的推测;其二,体现了诗人对'花'的担忧之情,但诗人无力阻止花的衰败,只能'夜惜衰红把火看',趁花儿还未吹尽,夜里起来秉烛赏花,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情。全诗只有四句,却将诗人对牡丹花深厚的怜爱之情表达得一览无遗,确是咏花诗中的佳作。

《七绝·大林寺[1]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2],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3]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芳菲:盛开的花。尽:指花凋谢。

[3]长恨:常常遗憾。

【译文】

四月里别处的春花都凋谢了,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开放。人们常遗憾春天走了就再也无处寻找,却没料到春天悄悄地转移到这里来。

【赏析】

本诗创作于元和十二年(817)春,是白居易同友人游大林寺时所写。当时诗人作有《游大林寺序》一文来记录这次游历,描写了大林寺的优美风景。本诗是《游大林寺序》中的一首绝句,既是一首记游诗,又是一首难得的写景佳作。'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为佛教圣地。

全诗篇幅虽短,但意境却很深远,品读起来,平淡的语言之下另有一番情趣。一、二句是对景色的描写,融情于景。这两句是说,此时已到了孟夏时节,正是花朵凋零的时候,却没想到在高山古寺之中,看到了桃花刚刚盛开的景象,这里俨然一派春天的景色。'芳菲尽'对应'始盛开',惊喜之情蕴涵其中。这两句在写景之外,体现的是诗人感情和思绪的跳跃:原本愁绪满怀为春华逝去而感叹,现在突然看到盛开的桃花,顿时惊喜不已。三、四句抒情。春天归去的时候,自己常遗憾没有地方可以找到它,原来春天并未离开,只是自己不知道它悄悄地躲到这高山古寺中来了。诗人对春天的珍惜、留恋,在这里都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这首诗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极富情趣而又发人深省,是唐人绝句中的名篇。全诗短小精悍,且从内容到语言都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但是仔细品读就会发现,这首小诗情趣盎然、韵味悠长,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题岳阳楼》

岳阳城下水漫漫[1],独上危楼凭[2]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3],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4],华堂张[5]与贵人看。

【注释】

[1]漫漫:大水无边无际的样子。

[2]危楼:高楼。凭:倚、靠。

[3]梦泽:即云梦泽,古时面积极大,包括长江南北大小无数湖泊。唐时一般称岳阳南边的青草湖为云梦泽。

[4]图障:画幛。唐人喜画山水为屏障,张挂在厅堂上。

[5]华堂:华丽的厅堂。张:挂。

【译文】

岳阳城下的江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独上高楼倚靠着栏杆眺望。春天,草木的绿色与远处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它们相接之处似乎就是国都长安。岸边山上的老猿正攀着枯树站在那里哭得凄惨,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飞过去还有许多困难。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可以画成图画,挂在富贵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

【赏析】

本诗首句'漫漫'一词将洞庭湖的浩渺写得生动形象,三、四两句对洞庭湖的广阔作了进一步的描绘。诗人眺望夕阳映照下的洞庭湖景色,不由想起了国都长安,这里暗用了晋明帝(司马绍)'日远长安近'的典故。

'猿攀'二句用'猿啼'、'雁渡'等语抒发诗人的漂泊流离之感,最后两句则含蓄地流露出对贵人们的怨愤。

《勤政楼[1]西老柳》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2]。

开元一枝柳,长庆[3]一年春。

【注释】

[1]勤政楼:在兴庆宫南,全称'勤政务本之楼'。

[2]立马人:指作者自己。

[3]长庆:唐穆宗年号。

【译文】

这棵柳树虽然已经老朽,但在西风中依然摆弄着枝条。我停下马凝视着它,不禁黯然神伤。老柳树,你是开元年间栽植的,到长庆二年,已阅尽了人世间的百年沧桑!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且由两组对仗句组成,仿佛是五言律诗的颔、颈两联。全诗以柳喻人,借景抒情。首句以'半朽'形容柳树,次句以'多情'形容人,结尾两句以'开元'和'长庆二年'表明时间跨度。诗人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临风立马图,言简意丰,意境苍茫。勤政楼西侧的那株柳树,栽种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至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树龄已有百年,当时自居易也已五十一岁。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树,怎能不感慨万千?相传东晋大将桓温北伐途中,看到昔日自己亲手种的柳树皆已十围,曾感慨地说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可见对树伤情,古已有之,因而也就难怪诗人要立马良久,黯然神伤了。树'半朽',人也'半朽';人'多情',树又如何呢?在诗人眼中,物情本同人情。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就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这样情趣盎然的词句。在诗人笔下,这株临风的老柳也许是为了牵挽萍水相逢的老人,才摆弄起它那多情的枝条吧!诗的前两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树即'我','我'即树,既可以说多情的诗人是半朽的,也可以说半朽之树是多情的。'半朽'和'多情',归根结底都是用来形容诗人的,'树'和'人'都是诗人自指。这两句情景交融,相互渗透。寥寥数字,涵蕴深远,耐人寻味。

如果说前两句诗人以优美的画笔描绘出一个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妙境,后两句则以史笔补叙了柳树的年纪,抒发了对历史变迁、自然变幻、世事无常的感慨,可谓点睛之笔,使全诗显得格外新颖别致。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1]赠诸客》

柳湖松岛莲花寺[2],晚动归桡出道场[3]。

卢橘[4]子低山雨重,拼榈叶战[5]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6],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7]回首望,蓬莱宫[8]在海中央。

【注释】

[1]孤山寺:在西湖后湖与外湖间的孤山上。

[2]柳湖、松岛、莲花寺:都是泛写景色,并非地名专词。

[3]道场:佛、道二教诵经礼拜之处。

[4]卢橘:又名'给客橙',与橘子相似。

[5]栟榈:即棕树。战:同'颤',因风颤抖。

[6]空碧:映在水里的蓝天。

[7]君:指题中的'诸客'。

[8]蓬莱宫:传说东海有仙山,名蓬莱,孤山寺中亦有蓬莱阁,语带双关。

【译文】

欣赏了西湖边上的弱柳、孤山上的寒松、山寺中的莲花,时间已是傍晚,于是离开道场划着船儿回家。西湖岸边,卢橘结了果实,枝头低低的,棕树宽大的叶子在雨水中颤动。湖上的碧波在摇动,倒映在湖中的蓝天白云也微微摇动,宝殿楼台掩映于夕阳的余晖中。上岸后,请各位回首远望,孤山寺就像蓬莱仙宫一样屹立于大海中央。

【赏析】

这首诗首联描写了西湖的美景,层次分明,主从有序,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颔联写诗人归途所见。卢橘树上结满果实,清香四溢,连枝头都被压得低垂下来,这种描写传达出诗人对卢橘丰收的喜悦之情。棕树树高叶大,在清风的吹拂下,阔叶颤动,似乎感受到了风的清爽。接着,诗人移步登船,船行湖上,诗人又描绘了依山势而修建的宝殿楼台特有的景致,使人联想到檐牙错落、各抱地势的恢弘景象,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红砖绿瓦,金光闪闪,真是宛如仙境。诗人由此发出感慨:'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照应'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的题旨。

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令人读时如随诗人脚步游览西湖美景,又好像看见了诗人绘制的一幅拥有湖光山色的美图。它宛如一篇优美的游记,更有铿锵的韵致,读来如画卷在目、乐章在耳,给人以水乳交融的愉悦之感。

《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1]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2]千重翠,月点波心[3]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4]。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5]是此湖。

【注释】

[1]乱峰:参差不齐的山峰。

[2]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

[3]月点波心:月亮倒映在水中。

[4]'碧毯'二句: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好像碧绿毯子上的线头;河边蒲苇新长出的嫩叶,犹如罗裙上的飘带。

[5]勾留:留恋。

【译文】

春日的西湖,如一幅迷人的风景画。群山环抱着绿水,湖面水平如镜。山上松树密密地排列着,千山万峰一片苍翠。一轮圆月倒映在碧水中,好像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好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了厚厚的丝绒线头;河边,蒲苇新长出嫩叶,像少女罗裙上飘曳的带子。不舍得离开杭州,有一半原因都是为了这个湖。

【赏析】

这首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的代表作,亦是历代描写西湖的著名诗篇之一。

首句整体描写西湖春日美景,称其'似画图'。诗人以如此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入诗,将对杭州的喜爱与深情体现了出来。'乱峰'等三句具体描绘风景如画的西湖:群山环抱,湖面水平如镜;排排青松装点着群山,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倒映在绿水中,像一颗璀璨的珍珠。

接着,'碧毯'二句出人意料地把画笔转到对农作物的描绘上。在闲淡的山水诗中嵌入农事,极易造成不雅不俗的尴尬局面,但诗人却没有陷入这种困境,他别出心裁地将农作物诗化:早稻拔节抽穗,如同碧绿的地毯上抽出的线头;蒲苇新长出嫩叶,像少女罗裙上飘曳的带子。如此精妙新颖的比喻不仅表达出诗人对杭州百姓的关怀,而且使读者联想到诗人此时的职务——杭州刺史,于是仿佛看到了一位体恤民情、勤于政务的清廉的官员。同时,在诗的写作上这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创新,使诗的立意更加新颖,语言益见精妙。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1]无觅处。

【注释】

[1]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译文】

说它是花又不是花,说它是雾也不是雾,半夜里来,一到天明就去。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时间很短。离去了以后,则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赏析】

《花非花》是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中的一首感伤诗,全诗短小却很精美,语言浅显却包含着很多意境。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据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记载,应是长庆三年(823)以前。诗名取自于诗的前三个字,所以可以说近乎'无题'。在历代诗人眼中,花一直是很好的吟咏对象,所以此类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白居易对花十分喜爱,所以其作品中有不少也是咏花的。他在诗中,常常拿花与美人互作比喻。但这首诗的前两句却告诉人们,主角既非花又非雾,那究竟会是什么呢?最后两句是作者发出的感叹。'夜半来,天明去'给人以说梦的感觉,但'来如春梦'又说明这不是梦。全诗始终未明说描写的是什么,但从全篇来看,诗人描绘的应该是男女夜晚幽会的场面,主角应该是幽会之人。'来'、'去'之间,问答之下,幽会男女难舍难分的场面清晰地呈现出来。

诗人运用充满诗意的文字含蓄地对男欢女爱之事进行了描写,诗中比喻成串,语带双关,行文自然流畅,极具朦胧美。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1]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2]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3],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早莺:初春时的黄莺。

[2]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

[3]行不足:百游不厌。

【译文】

行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精力充沛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各种颜色的野花使人们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住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百游不厌。

【赏析】

本诗是诗人春天去西湖游览后所作,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西湖初春的美景。钱塘湖,即西湖。

开篇四句由湖上春色写起。诗人先点明环境,然后才开始描写春景。'云脚低',是指春天湖水上涨,舒卷的白云和碧波荡漾的湖面看上去连在了一起。三、四句从小处着手,着重描绘了西湖早春时的典型景物。诗人用'几处'、'谁家'而非'处处'、'家家'来形容'早莺'、'新燕',更符合此时的时令,突出了早春的特征。'争暖树'和'啄春泥',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后四句中,'乱花'是说花蕾刚刚绽放,还不是很繁盛。但'渐欲'又告诉人们,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候很快就会到来了。第三句提到了唐时到西湖骑马游春的风俗,'没马蹄'形容浅草嫩绿,将初春景色呈现于读者眼前。最后两句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由衷喜爱西湖的感情。

全诗构思巧妙,诗人从描写景点开始,最后又以描写景点结束,用白描手法将精心选择的景物写入诗中,寓情于景,着力描绘了湖上蓬勃的春意,表现了游湖时的喜悦之情。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遣词造句独具匠心。

《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1]庙,柳色春藏苏小[2]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3],青旗沽酒趁梨花[4]。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释】

[1]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时楚人。

[2]苏小: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

[3]柿蒂:指柿蒂形花纹。

[4]梨花:酒名。

【译文】

曙霞明亮时,登上望海楼远望;在钱塘江的长堤上,踏着闪着白光的细沙。阵阵涛声在夜里传入伍员庙中,繁华的春色藏在苏小小家。红袖翻飞,织女们都夸赞花纹之美;酒旗招展,游人们正在飘舞的梨花中品着上好的美酒。是谁开辟了通往孤山寺的白堤?草绿时,它宛若一道彩裙飘逸在湖面上。

【赏析】

本诗首句总领全篇,'护江堤白踏晴沙'中的'护江堤'是指杭州城东南钱塘江岸修筑的用来防备海潮的长堤。清晨登上望海楼极目远眺,只见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光芒万丈,汹涌的钱塘江水,奔流入海。首联将杭州城东南的景色写得气势恢弘。颔联中,诗人把目光投向杭州城内,转而描绘杭州城的春景。'柳色春藏苏小家'正面写'春',交代出季节,并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颔联两句均用典故,不但描绘了眼前景物,而且还使人联想到伍员的壮烈之死以及昔日杭州的繁华。总体而言,上句气势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前两联主要描写杭州的自然美景,颈联则把重点放在了人情风貌上,分别描绘了妇女织绫和游人沽饮的情景。红袖翻飞,绫纹绮丽;梨花飘舞,酒旗招展。颈联诗意之浓,色彩之美,令人陶醉。尾联诗人又把目光转到远处,描绘了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写足春意。

《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1],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注释】

[1]白云泉:在苏州市西二十里,号称'吴中第一水'。

【译文】

天平山白云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谥,天上的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山上的泉水缓缓流淌,从容自得。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又何必要奔下山去,给原本就纷扰多事的人间再添波澜?

【赏析】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被贬江州之后,诗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他的人生态度逐渐从救世转为'独善其身'。宝历元年(825)至宝历二年(826),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繁忙的政务让诗人觉得自己受到了束缚。所以诗人在看到自由自在的白云、泉水之后,出于羡慕,写下此诗。第一句'天平山上白云泉'紧扣题目,交代了白云泉的位置。第二句情景交融,诗人借白云、泉水,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无心',形容白云无忧无虑,在风中飘来飘去、舒卷自如的状态;'闲',指泉水自由流淌、从容自得的形态。诗人没有写天平山的巍峨和白

云泉的清澈,而是着笔于'无心'和'闲'的境界,意在表现白云的坦荡胸怀和泉水的恬静自如,这也是诗人淡泊名利、安逸闲适的内心世界的反映。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白云泉,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冽而晶莹。诗的后两句是说世间已经十分混乱了,泉水又何必再倾泻而下,给多事的人世再添纷扰呢?同是写'白云泉水',但这两句构筑的境界与前两句相比,却有别样的意味。经过了人世的沧桑,诗人逐渐有了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这两句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诗语言浅显,主题深远,表象之外蕴藏了深深的内涵,可谓理趣盎然。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莫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1]。

亦知合被才名[2]折,二十三年[3]折太多。

【注释】

[1]蹉跎:失意被贬官。

[2]合被:犹言偏遭。才名:才气与名望。

[3]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秋被贬为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为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方得回京,前后共二十三年。

【译文】

你为我举起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着盘儿吟唱。哪怕你才高八斗堪称国手诗也是白作,命运捉弄人出不了头是无可奈何的事。放眼望去处处风光好你却长守寂寞,文武百官个个都升了官你却仍在虚度岁月。你的诗才太高遭遇点不幸没什么,但二十三年的岁月也太久了。

【赏析】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返回洛阳,途经扬州,时白居易被罢苏州刺史,亦途经扬州回洛阳,两人因而在此相遇。当时王播任淮南节度使,得知两位诗人在扬州,便设宴招待二人。白居易在酒宴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也作了一首诗回赠,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诗中,诗人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仕途表达了无限感慨和不平——你被贬边远之地二十三年,过着寂寞单调的生活;满朝文武那么多官员,只有你多次被贬外放;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到如此不公正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最后两句诗在同情、感慨之中又有赞美,对朝廷的怨愤和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足见诗人之直率与坦诚,亦可知诗人对刘禹锡的深厚情谊。因为白诗结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的回赠诗中开篇就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一来一往,一唱一和,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秋雨夜眠[1]》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释】

[1]秋雨夜眠:这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在此开拓意境,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译文】

已有些凉意的深秋夜晚,一个老翁悠闲自在。他熄灯后躺下,在秋雨的淅沥声中才渐渐入睡。火盆的火已经燃尽,起来加点火暖暖被子。早晨天晴了感觉有些寒冷不想起床,看着窗外被霜染红的树叶落了一地。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大和六年(832)秋,时白居易担任河南尹。当时,诗人已经六十多岁了,疾病缠身,再加上大和五年诗友元稹的去世,使他倍感孤寂。本诗就反映了诗人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情状。前两句诗人以'凉冷'二字来描绘深秋的夜晚,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两句,'卧迟'交代出'老翁'的睡眠习性,老年人睡觉少,宁愿闲坐闭目养神,也不愿早睡,以免半夜睡不着。诗中的老翁正因为'卧迟',所以才能在秋雨声中'睡美'。后四句进一步描绘老翁睡醒之后的情况。颈联说火盆里的火已经燃尽,老翁还'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刻画出一个闲散的老翁形象。

最后两句与首句相呼应,写天气变化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秋雨过后,深秋的凉意更重了,'寒'字表明老翁卧床'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里的秋雨将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纷纷打落,使其铺了满满一地,由此可见大自然的冷酷无情。诗人写大自然的冷酷无情,自然会让人联想到社会的残酷无情,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表现了其清静懒散。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晨光照映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烈火还要红。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呢?

【赏析】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它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游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人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飞梭,画面充满了动感。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怕人笑话而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长相思[1]》

汴水流[2],泗水流[3],流到瓜洲古渡头[4],吴山点点愁[5]。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注释】

[1]长相思:词牌名,用《古诗·孟冬寒气至》:'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为名。

[2]汴(biàn)水:又名汴渠,自荥阳与黄河分流,向东南汇入淮河。

[3]泗(sì)水:发源于山东泗水县,流经曲阜、徐州等地,至洪泽湖附近入淮河。

[4]瓜洲古渡:在江苏扬州市南长江北岸。瓜洲本为江中沙洲,沙渐长,状如瓜字,故名。

[5]吴山:在浙江杭州,春秋时为吴国南界,故名。

【译文】

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赏析】

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是历代诗家文人付诸歌咏的最佳题材之一。古诗中多用'长相思'三字,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上言长相思'、'著以长相思'、'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等。南朝陈后主、徐陵、江总,唐李白等都有拟作。内容多写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至于白居易这首《长相思》,则有其特定的相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樊素善歌《杨柳枝》,因又名柳枝。因为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可见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这首《长相思》词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樊素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他便于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然而那不过是空想,他只能倚楼而望,以回忆昔日的欢乐,遣散心中的郁闷而已。

这篇作品是中唐时期比较正规成熟的词作。形式虽然短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主题赏析|植物篇
统编版语文1-6年级上册全册古诗词解读汇总(可下载)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赏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释、翻译、赏析
美呆了 描写春天的优美古诗赏析 家长们快收藏吧
每日一诗|《夜雪》(唐·白居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