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缪钺 :论李义山诗

缪钺(1904—1995),字彦威,江苏溧阳人,生于河北迁安,居家保定。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诗词、书法亦堪称大家。

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广州学海书院、四川大学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成都市杜甫研究学会会长。先生治学最大特点是文史结合。另一特点是博通与专精相结合。

李义山诗,具有特美,自北宋以还,即为世人所爱诵。但义山诗情辞虽美,而义旨渊微,不易索解,元好问论诗,已有“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近三百年,治义山诗者近十家,大抵皆以论世为逆志之具,进而探求其托意所在。就中以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及张孟劬先生玉溪生诗年谱会笺两书,旁蒐远绍,精密详覆,用力最勤,成绩最佳,而张书尤为后来居上,于义山诗中微辞深旨,十得七八。吾人今日读义山诗,关于知人论世方面,多可凭借成书,无劳再作艰苦之探索,至于李义山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据如何之地位,则尚可阐论也。

欲论李义山诗,须先明李义山之为人。李义山盖灵心善感,一往情深,而不能自遣者。方诸曩哲,极似屈原。昔之论诗者,谓吾国古人之诗,或出于庄或出于骚,出于骚者为正,出于庄者为变。斯言颇有所见。盖诗以情为主,故诗人皆深于哀乐,然同为深于哀乐,而又有两种殊异之方式,一为入而能出,一为往而不返,入而能出者超旷,往而不返者缠绵,庄子与屈原恰好为此两种诗人之代表。庄子持论,虽忘物我,齐是非,然其心并非如槁木死灰。其书中如“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山木篇),又如“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知北游篇),诸语忧乐无端,百感交集,在先秦诸子中,最富诗意。惟庄子虽深于哀乐,而不滞于哀乐,虽善感而又有自遣。屈原则不然,其用情专一,沉绵深曲,生平忠君爱国,当遭谗被放之后,犹悱恻思君,潺湲流涕,忧伤悼痛,不能自已。“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呼号又莫吾闻。申侘傺之烦恼惑兮,中闷瞀之忳忳。”(惜诵)最足以自状其心境之郁结,不能排遣,故卒至于自沉。盖庄子之用情,如蜻蜓点水,旋点即飞,屈原之用情,则如春蚕作茧,愈缚愈紧。自汉魏以降之诗人,率不出此两种典型,或偏近于庄,或偏近于屈,或兼具庄屈两种成分,而其分配之比例,又因人而异,遂有种种不同之方式,而以近于屈者为多,如曹植、阮籍、谢灵运、谢朓、张九龄、杜甫、柳宗元等皆是,故论者谓吾国诗以出于骚者为正。李义山之心情,苟加以探析,殆极近屈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义山自道之辞,亦即屈原之心理状态。故就此点而论,李义山固为中国文学史上正宗之诗人也。

凡读李义山诗者,无不注意于其与令狐绹之关系,义山集中佳诗多为此事而发。义山少时受知于令狐绹之父令狐楚,其后登进士第,又赖令狐绹推荐之力,受恩两世,渊源深厚。唐代新及第进士往往为达官贵人东床之选,故义山进士登第后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女。此事本无足异。惟当时李德裕与牛僧孺两党相争,分立门户,令狐氏父子党于牛僧孺,而王茂元乃李德裕所厚,义山以孤寒书生,与牛李两人,均无关涉,其娶王茂元之女,或亦未尝思及党争门户之事,然因此为令狐绹所怨,谓义山背恩,情好渐乖,其后义山又应桂管观察使郑亚之辟,为使府掌书记,郑亚亦李德裕之党,令狐绹益不悦。宣宗时,令狐绹为相十年,威权震烁,干禄者率趋其门,义山与令狐氏有两世交谊,本应受沾溉,乃因曾依王茂元及郑亚之故,为绹所怨,决不汲引,义山遂蹭蹬终身。在义山之意,以为娶王茂元女,本新进士联姻显贵之常事,而依郑亚幕亦为贫所迫,皆非有意背恩,故屡次陈情,以明心迹,望能为令狐绹所谅。令狐绹念旧谊之故,仍与义山往还,形迹亦颇亲密,而心中则深怨义山负恩事仇,放利偷合,不肯再援于仕途。此种不即不离之关系,复杂难明之隐情,使义山深感痛苦。如陶潜、苏轼处此,必有以放怀自遣,而义山对于此事,则深怨沉忧,如春蚕自缚,牢固而不可解,愈望之而愈怨之,愈怨之而又愈不忍舍去。其怨令狐绹之冷淡也,则曰,“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谒山)其自慨心迹不明也,则曰,“不辞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昨夜)其望令狐绹之援引也,则曰“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玉山)又曰,“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一片)及至陈情不省,援引望绝,而犹不能舍去,则曰,“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无题)义山之于令狐绹与屈原之于楚王,情事虽殊,所感相似,故义山诗之沉绵往复,幽意怨断,亦极近离骚也。


义山之心情,固近于屈原,而其作诗之方法,亦多取自离骚。屈原借美人香草之辞,发抒忠爱,芳馨悱恻,为中国文学开一美境,后世诗人,多承其风,而义山尤喜用其法,故集中多艳体诗。其中一部分或即闲情之作,无更深之托意,而有一部分则确系借男女之情以喻他事,尤多寄意于令狐者。义山有感诗云,“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此诗无异自作笺注,说明自己作诗之法,使后世读者勿以辞害意也。

李义山一往情深而复灵心善感,对于人事,对于自然,莫不如是。上文所述义山与令狐氏恩怨亲疏之故发为篇章者,皆与自己有密切之关系,其感深而怨切,固无论矣,而与自己无关之事,义山亦极易怅触。义山一生四十余年,历宪穆敬文武宣六宗之世,值晚唐多故之秋,阉寺擅权,藩镇跋扈,牛李两党,倾轧甚烈,当时之事,多可悲慨。先就帝王言之,敬宗童昏即位,荒于嬉戏,一夕之间,为宦官刘克明等所弑。自古弑君者,或由权臣主使,或由奸党阴谋,其事非易,酝酿须时,若敬宗于仓卒之间,死于狎昵之手,弑君大变,竟同儿戏,征诸往史,尚不多见。文宗有心图治,思去宦官,乃以任用非人,致有甘露之祸,宰相族灭,朝堂一空,文宗虽未遭废黜,亦几同囚禁,曾赋诗云,“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待臣知。”帝王哀怨,同于骚人。文宗崩后,复因立嗣之事,平生所爱之杨妃,竟蒙赐死。以帝王之尊,生时不能保全宰相,死后复不能保全爱妃,亦可怜矣。武宗英明,任李德裕为相,外拒回鹘,内至泽潞,有中兴之象,乃好女色,信方士,饵金丹受毒,在位六年而崩,年仅三十三,功业辉煌,倏然而灭。此诸帝王之情形也。再就大臣论之。当义山之时,最有才具德望之大臣,推李德裕。李德裕相武宗六年,内修外攘,政绩粲然,会昌之世,号为中兴。宣宗立,李德裕为群小所媒孽,两载之中,由宰相贬为崖州司户。功高未赏,反罹罪罚。凡此诸事,皆深感义山之心。其伤敬宗也,则曰,“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又曰,“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览古)其伤甘露之事也,则曰,“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素心虽未易,此举太无名。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有感)其伤杨妃之赐死也,则曰,“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又曰,“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曲江)其伤武宗也,则曰,“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津雨萧萧。”(茂陵)其伤李德裕也,则曰,“绛纱弟子音尘绝,鸾镜佳人旧会稀。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鹧鸪飞。”(李卫公)诸作均感怆深至,而其事有未便明言者,则借古事以映衬之,托意婉曲,而韵味渊厚,固义山诗之所长也。

义山对于自然亦观察精细,感觉锐敏。如咏蝉云,“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凉思云,“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云,“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均体验入微,照物如镜,遗其形迹,得其神理,且联想丰富,能于写物写景之中融入人生之意味。


李义山以善感之心,生多故之世,观当时帝王之尊,宰相之贵,生死不常,荣衰倏变,己身复牵于党争恩怨之间,心事难明,所遇多迂,故对人生为悲观,其作品中充满哀音。例证多不胜举,标其显著者,如: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莫恨名姬中夜没,君王犹自不长生。

(华岳下题西王母庙)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无题)

读之使人荡气回肠,凄然欲绝。义山虽受杜甫之影响,而毫无杜诗诙谐之趣,此则禀性之不同也。


义山虽亦云,“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又云,“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幽居冬暮)而其在政治上之抱负,自不如屈原之伟大,然有一往之深情,善感之灵心,对外物观察细微,对人生体验深刻,故终不失为第一流之诗人也。

兹再进而研寻义山诗之渊源,并谕其特殊之贡献。前人论义山诗者,率谓其善于学杜,是固然矣,然非仅如此之单简也。唐诗自杜甫出,开一新局面,中唐诗人多受其影响,而发展之途径又不同。白居易极赏杜甫新乐府诗,承其风而光大之,补察时政,洩导人情。其风格贵平易,元稹、李绅、张籍等辅之。韩愈则承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之作风,以文为诗,硬语盘空,风格奇险,当时如孟郊之瘦劲,卢仝之险怪,李贺之瑰丽,贾岛之僻涩,皆与韩愈应和者也。元和长庆间元白诗风行一时,然因此亦渐生流弊,故晚唐诗人多反元白。李义山年十五六时,即能古文,颇汲韩愈之流,其诗亦有学韩者,“韩碑”一篇,即其明证。惟此体非义山所长,故其所得力者乃在李贺。李贺诗出于楚骚,想像丰富,喜用象征,造境瑰奇,摛采艳发。义山才情盖与李贺相近,故慕其为人,曾为贺作小传,义山集中亦多仿李贺体之作,如“长长汉殿眉”一诗,明题“效长吉”者,固无论矣,此外效李贺者尚多,如宫中曲、无愁果有愁曲北齐歌、海上谣、射鱼曲、房中曲、烧香曲、燕台诗、河内诗、河阳诗、景阳宫井双桐等皆是,可见其受李贺影响之大。如无愁果有愁曲北齐歌曰,“推烟唾月抛千里,十番红桐一行死。白杨别屋鬼迷人,空留暗记如蚕纸。日暮而风牵短丝,血凝血散今谁是。”又如海上谣曰,“桂水寒于江,玉兔秋冷咽。海底觅仙人,香桃如瘦骨。紫鸾不肯舞,满翅蓬山雪。借得龙堂宽,晓去揲云发。刘郎旧香炷,立见茂陵树。云孙帖帖卧秋烟,上元细字如蚕眠。”置之长吉集中,可乱楮叶。惟诗贵自立,不贵依傍,义山若徒摹李贺,纵能酷似,亦不足矜,故义山诗之成就,不在其能学李贺,而在其能取李贺作古诗之法移于作律诗,其变奇瑰为凄美,又参以杜甫之沉郁,诗境遂超出李贺之上。李贺集中多古诗,五律偶一为之,七律绝无,而李义山则特工律诗,尤长于七律,凡论义山诗者,无不首忆及其七律之名句。律诗为唐初新诗体,齐梁间人作诗,尚声律,重对偶,遂渐演变,至初唐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诸人出,“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律诗体遂正式成立。此新诗体虽稍有规律之检束,然亦自有其技术上之价值,不幸初唐人作律诗者多用于应制应试,浅薄卑靡,不为识者所重。当时反齐梁主复古之诗人如陈子昂、李白等,皆轻视律诗,偶或为之,虽提高其意境,而往往不屑于谨守规律。长此以往,则严守律诗矩矱者,仅能作应制应试之诗,而能加以深厚之情思,高远之意境者,又破坏律诗之格律,此新诗体之功能,几无从尽量发挥。及杜甫出,因其论诗不鄙薄齐梁,故承认律体诗之价值,而精心结撰,多方尝试,其高才健笔,深情博学,皆纳于此薄物小篇之中,严守格律,复能变化,至此,律体诗之价值始高,标准始定。中唐诗人又多轻视律诗,白居易谓律诗“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元稹谓“律体卑痹,格力不扬”(上令狐相公诗启),韩愈驰骋笔力,多在古体,律诗亦非所经意。李义山出,复专力作律诗,用李贺古诗象征之法于律诗之中,遂于杜诗之外开一新境。象征之法,本诗中所常用,惟全集中十之七八皆用象征,则在李贺之前尚不多见。李贺诗造境虽新而过于诡异,能悦好奇者之心,而不能应常人之望,义山则去其奇诡而变为凄美芳悱,如:

一春梦雨当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重过圣女祠)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妆无树不栖鸾。

(碧城)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无题)


义山诗与词体之关系,亦有可附论者。词为中唐时发生之一种新文学体裁,至晚唐始渐盛。晚唐诗人,温庭筠与李义山齐名,温之诗不及李,而对词则颇努力,建树甚卓。义山虽未尝作词,然其诗实与词有意脉相通之处。盖词之所以异于诗者,非仅表面之体裁不同,而尤在内质及作法之殊异。词之特质,在乎取资于精美之事物,而造成要眇之意境。(拙著论词一文曾畅发此旨,见本刊第三期)义山之诗,已有极近于词者,如:

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

花时随酒远,雨后背窗休。

冷暗黄茅驿,暄明紫桂楼。

锦囊名画掩,玉局败棋收。

何处无佳梦,谁人不隐忧。

影随帘押转,光信簟文流。

客自胜潘岳,侬今定莫愁。

固应留半焰,回照下帏羞。


据冯浩注,此诗乃郑亚贬官,桂府初罢时,义山自慨身世之作。今姑不问冯说当否,要之此诗必有相当之托意。以“灯”为题,取资微物,诗中所用之意象辞采,皆极细美,篇末尤为婉约幽怨。此作虽为诗体,而论其意境及作法,则极近于词。义山集中类此之作颇多,盖中国诗发展之趋势,至晚唐之时,应产生一种细美幽约之作,故李义山以诗表现之,温庭筠则以词表现之,体裁虽异,意味相同,盖有不知其然而然者。长短句之词体,对于表达此种细美幽约之意境,尤为适宜,历五代北宋,日臻发达,此种意境,遂几为词体所专有。义山诗与词体意蕴相通之一点,研治文学史者亦不可不致意也。

(原载于《思想与时代》第二十三期)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商隐
十大诗人是哪些?
唐诗宋词五十题,你敢来挑战吗?
为什么说李商隐是“诗歌的叛逆者”?
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附音频版)|诗坛轶事
唐诗宋词50题,你敢来挑战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