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安文学

一、建安时代特征

1)社会动荡的时期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从公元196年至220年。但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指的是汉末魏初,并不局限于这27年。这一时期,东汉帝国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经过激烈的军事斗争,曹操逐渐统一了北方,与此同时,吴、蜀分别占据东南和西南,形成三方并峙。公元220年曹丕代汉,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思想解放的时期

社会的动荡和剧变,使得汉代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同时瓦解,思想界异端崛起,观念自由解放:

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                                                               (《晋书·傅玄传》)

老、庄、名、法、兵等各家思想重新活跃起来。

3)文学自觉的时期

文士从凝固僵化的社会秩序中挣脱出来,开始以进取、务实的姿态,追求建功立业,拯济天下。事功不朽与文章不朽同为建安文人追求的人生理想,文学乃脱出两汉经学的桎梏,进入自觉的时代。

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铭功景钟,书名竹帛,斯自雅量,素所蓄也,岂与文章相妨害哉!(杨修《答临淄侯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

二、建安诗坛的空前繁荣

(一)概观

建安诗人群体主要是曹操父子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文士,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建安前期,文士们分散各地,饱受汉末战乱之苦。曹植在事后云:

昔仲宣独步于汉南(王粲在襄阳依刘表), 孔璋鹰扬于河朔(陈琳在冀州任袁绍记室) , 伟长擅名于青土(徐干居北海郡) ,公干振藻于海隅(刘桢东平人) , 德琏发迹于此魏(应玚辟为曹操丞相掾属), 足下高视于上京(杨修在许昌)   (《与杨德祖书》)  他们的创作则以描写战乱、表现忧患意识为主,如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王粲《七哀诗》、曹操的《薤露》、《蒿里》等,都充溢着慷慨悲凉之气。

随着曹操霸业的不断扩展,文士们纷纷投身曹魏阵营,来到邺城。建安末年,“邺下文人集团”正式形成。这个文人集团的规模前所未有: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钟嵘《诗品·总论》)

这个文人集团的领袖是曹操,核心是曹丕、曹植兄弟。由于地位和心态的变化,他们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大为减少,代之以建功立业的昂扬激情。同时,贵游、宴饮之作空前增多,逞词使才色彩很重。

总之,建安时期既产生了一批愍乱忧世、慷慨悲凉的“诗史”式作品,又出现了不少追求功名、乐观向上的盛世之作,形成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创作高潮。

(二)曹操及其诗歌创作

1. 曹操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县谯(今安徽亳县)人,出身于宦官家庭。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但后来的小说和戏曲经常把他描写成奸雄。他采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等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政策,同时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逐步统一了北方。

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曹丕《典论·自叙》),“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五六)。

其诗今存24首,皆为乐府歌辞。或叙事抒怀,或写景抒情,大多表现出“一匡天下”的雄心抱负,诗中洋溢着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胸襟和气概。钟嵘评其诗云:“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卷下)敖陶孙谓:“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诗评》)刘熙载亦云“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艺概·诗概》)

曹操诗文在汉魏文学的转折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2. 诗歌选读:

1)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题解:蒿里,本为山名,相传在 泰山 之南,为死者葬所。因以泛指墓地,阴间。《汉书·广陵厉王刘胥传》:“蒿里召兮郭门阅,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 颜师古注:“蒿里,死人里。” 此诗与《薤露行》同属《相和歌·相和曲》,原系汉代丧歌。“《薤露》、《蒿里》,并丧歌也。田横自杀,门人伤之,并为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 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故有二章。至李延年乃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崔豹《古今注》曹操早期征战时所作,典型的 “鞍马间为文”作品。同时期、同题材的作品还有《薤露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等,均表现了汉末之乱和征战之苦。

曹操用乐府旧题写汉末时事,《薤露行》自汉灵帝任人不良写到董卓入洛作乱,此篇续写初平九年(190)关东群雄联合讨董,至军阀混战止。感情悲伤,新辞与原曲风格相合。

内容和艺术赏析:前十句语言凝练,大笔勾勒了一幅历史画卷,展现了人心由合到离的变化过程,寓爱憎褒贬于其中。中四句先用白描手法,近景远景交叉推移,描绘了一幅战乱中满目疮痍的凄惨景象。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感情强烈,全诗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令人唏嘘哀叹。全诗直陈史实,悲情流宕,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又具有深厚同情心和人本精神。

古人诗评: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卷五)

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 (方东树《昭昧詹言》)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卷七

(2)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写一个女子对恋人的悠长思念。曹操此处直引前两句,不仅恰切地表现了对贤才的思念之情,也暗含《子衿》后两句之意,企盼对方的回应。意旨深曲,耐人寻味。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 据《仪礼》、《左传》,知《鹿鸣》本是君宴飨群臣嘉宾时所演唱歌曲,后来推广到乡人饮酒仪式中。曹操此处援引前四句 ,既合当时情境,又暗含希望贤士英才献计献策、共成大业之意。

ƒ“慨当以慷”,就是慷慨,感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文选·陆机<门有车马客行>》:“慷慨惟平生,俛仰独悲伤。” 李善注引《说文》:“慷慨,壮士不得志于心。”曹操《秋胡行》:“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他并非悲伤年华流逝,生命末日将临,而是忧思天下尚未恢复太平,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题解:《短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因其声调短促,故名。多为宴会上唱的乐曲。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之时,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这首《短歌行》。

后人对这首诗的主旨有多种说法:唐人元兢《乐府古题要解》云: “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晋陆士衡'置酒高堂,悲歌临觞’,皆言当及时为乐。”罗贯中说此诗系“诗谶”,“乌鹊南飞”诸句,预示了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张玉榖《古诗赏析》卷八谓:“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陈沆《诗比兴笺》卷一亦云:“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内容和艺术欣赏:以旧题写新旨。全诗通过宴饮娱宾的歌咏,倾吐了诗人思贤、敬贤和网罗天下英才、重整乾坤的雄心壮志。兼用比兴、典故,意旨时隐时显,表达巧妙得体。每八句形成一开一合的诗意单元,感情激荡,抑扬有致,起伏不平,回旋上升,曲终奏雅,达到高潮。堪称建安抒情诗中的佳构杰作。清人朱嘉徴云:“魏公一生心事,吞吐往复。满口道不出。末四句略尽。”(《乐府广序》卷八)

(3)薤露行

惟汉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4)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题解:《步出夏门行》,属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古辞多写升仙得道之事。夏门为汉代洛阳西北的城门,魏晋称大夏门。沈约《宋书·乐志》载晋荀勗配乐的《步出夏门行》有“艳”和四“解”,此为第一解。

曹操此篇借古题写时事,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经碣石山时。诗人登山远望大海,心潮澎湃,不禁吟咏抒怀,表现其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内容及欣赏:触景生情,诗思腾涌;景中融情,气韵沉雄;写景摹物,境界壮阔;胸怀天下,叱咤风云。“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钟惺《古诗归》卷七)

我国最早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三)曹丕及其诗歌创作

1. 曹丕生平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因异母兄曹昂战死。建安二十二年(217)立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220)代汉即帝位。在位六年,病逝。 谥曰文,有《魏文帝集》。

其诗现存40余首,有征伐诗、公宴诗和客子思妇诗,后者模拟乐府,“代人立言”,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为其擅场。清人沈德潜云:“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 能移人情。”(《古诗源》卷五)情韵清婉,文辞清丽,体现着建安诗歌渐开“骋词之风”、“益尚华靡”的发展趋势。

《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主要观点有“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等,对当时文学创作和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影响甚大。

2. 诗歌选读

(1)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题解:《燕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燕是北方边地,自汉末魏初辽西为慕容所居,地远势偏,征戍不绝,故常用来描述征夫怨妇的离别之情。曹丕《燕歌行》共存两首,此为其一,写一个独守空房的妻子,秋夜思念远方作客的丈夫,悲秋诗、思妇诗中典范作品,为人千古传诵。

内容和艺术赏析:游子思妇的传统题材,写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融汉乐府古辞中的习见语辞及意象于诗中,自出机杼,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如“秋风”、“天气凉”、“草木摇落”、“霜露”、“燕归”、“雁南翔”、“琴声”、“清商”、“月”、“星汉西流”、“牵牛织女”等。

语言清丽,情致委婉。句句用韵,音节和谐。

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后世思妇题材的创作影响深远。六朝人用《燕歌行》为题仿作者有陆机、谢灵运、谢惠连、萧绎、萧子显、王褒、庾信等,然均无出其右。

“后人仿此体多不能佳,往往以粗直语杂其间,失靡靡之态也。”(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下)

汉乐府闺怨、离别诗中相似意象和诗境:

秋风萧萧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汉乐府《古歌》)

荡子游不归,空床独难守。(《古诗十九首》其三)

上有弦歌声,声响一何悲!……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古诗十九首》其五)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其十)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愁多苦夜长,仰观众星列。          (《古诗十九首》其十六)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还。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古诗十九首》其十九)

(四)曹植及其诗歌创作

1. 曹植生平

曹植(192-233)字子建。曹操第四子,与曹丕同为卞氏所生,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

曹丕称帝后,他受到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其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写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心情,抑郁愤懑。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艺术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呜呼!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                                         (钟嵘 《诗品》卷上)

2. 诗歌选读: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 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题解:属汉乐府《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诗题又作《游侠篇》。

此诗为曹植早期之作,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壮士的形象,歌颂了他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寓了作者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子建《自试表》云:'昔从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用兵之势,可谓神妙。而志在擒权馘亮,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清人朱乾《乐府正义》卷十二)

内容和赏析:起调浏亮,喷薄而出。设问作答,宕开一笔,气势变化,富于波澜。

连用对句,巧置动词。比喻贴切,详略得当。

全篇铺排渲染,发扬蹈厉。慷慨激昂,气贯如虹。

题材、语辞虽取自汉乐府,而诗境超迈远甚,对后世边塞诗、游侠诗影响甚巨。

“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赡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视东西京乐府,天然古质,殊自不同。”(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

“子建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德之健笔,而穷态尽变,魄力厚于子桓。”(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六)

(五)建安七子及其诗歌创作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被曹操借故杀害外,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王粲与刘桢并称“王刘”。

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他归曹前所作多纪汉末丧乱,抒未酬之壮志,代表作是《七哀诗》三首;入邺后,与曹氏兄弟多有宴饮唱和之作。刘勰《文心雕龙》谓:“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钟嵘《诗品》云:“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王粲之外,刘桢亦甚有诗名,代表作是《赠从弟》三首,用比兴手法赞美高洁品格。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诗人。”(《与吴质书》)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都给予极高的评价。

(六)“建安风骨”来源和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先出现的是“风骨”这一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时的人物品评。在《世说新语》中,即经常出现以“风神”、“风气”、“风骨”等来品评人物的术语,后来“风骨”的概念运用到了书法、绘画领域。大致而言,在书法上字写得有神韵、有生趣,便属于“风”的范畴。线条劲拔,有笔力,属于“骨”的范畴。

文学批评中运用“风骨”的概念,是从刘勰开始的。他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指出:“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刘勰所说的风骨,是既有感染力,又具有正直、高尚的思想感情,同时又通过刚健有力、明晰简炼、富有逻辑力量的言辞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学特征。实际上,刘勰并未直接提出“建安风骨”这一概念。到了唐代,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汉魏风骨”,而他的“汉魏”实指“建安”,于是“建安风骨”这一范畴便流行开来。

“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可说是对建安风骨成因及其内涵的精确概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专题复习】——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中国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风骨[汉魏时期的诗文风格]
建安文学?“三曹”?你知道吗?文学史上一个比一个牛
中国国学网-- 试论曹操与曹丕的文学成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