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卢冷夫:AI挑战下的诗词,路在何方

卢冷夫

蛇年春节前夕,DeepSeek凭借其高效能、低成本的开源特性迅速引爆市场。自1月20日发布以来,DeepSeek日活跃用户(DAU)在短短21天内突破2215万,成为全球AI领域的现象级产品。同样,诗词领域这一神秘领域也被人工智能所“攻占”。DeepSeek以其强大的创作与评论能力引起轰动,一些瞬间就写出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使诗友们不断地发出惊叹和赞叹。AI创作诗歌,使柏拉图提出的“灵感说”面临着严峻挑战,无须天降灵感也能写出佳作,足以打破传统意义上诗歌创作的神秘性,也使诗歌这一艺术桂冠黯然失色,人类智慧的结晶也似乎不那么纯净了。

有人说,一股迅猛刮起的AI狂飙,正光速改变着文坛诗坛

有人说,文学进入一种新的状态,分署名的文学即人的文学,和不署名的文学即AI的文学

有人说,AI写作威胁了80%的“套路作者”,但也逼出了20%的“真诗人

社交平台上有人发出两段文字,一段由AI生成,一段出自某位作家,让网友猜测哪一段是AI手笔:

夜宿的心情却不同。头上的强光一束,亮然射出,穿透雨网,明澈慑人。塔的顶端窗门竟有竹帘,我细心地卷了帘,看到天风海雨围绕周边,海浪激射,一起一落,在夜雨的空茫里,渔火点点,有的迎着强光驶进港内,有的依着光漂向渺不可知的远方。”

屋子里静得很,窗外偶尔有风,吹得松枝发出微微的响声。我本来想点支蜡烛,但觉得那火光太亮,反倒坏了这份沉静。于是就这么坐着,手里握着一本书,翻到一半,却已经忘了上一个字写了什么。有时候,人其实并不是真的在看书,而只是借着书页遮住自己,让思绪自在地游走……

三万多人参与了这项投票,结果显示,66%的人猜错了答案——前者出自林清玄笔下,后者由ChatGPT生成。

总之,当前诗坛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机器能写会评,我们怎么办?

作为一名诗词编辑,确实有不小的压力。比如:如何练就一双“法眼”,判断出邮箱里的来稿哪些是AI所写,或者哪些是人机结合的作品。

麦家如果说真要做出这么一个命题作文,我肯定写不过AI。同理,要写一个金庸风格的武侠小说,那我肯定也写不过AI,因为已经有一个金庸的范本在那儿了。如果我要写一个我想写的东西,我相信AI肯定写不过我。这个作品来自我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自我内心最深层的呼唤……

一、简要回顾

3年前我接触AI评诗,当时的态度是比较乐观的。还为此写篇小文:

《看了AI评诗,我有话说》

由此可见,AI终归是机器,它能够取代人类的一些简单劳动,甚至是一些编程写代码等较复杂的工作,而在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艺术创作面前,只能是望洋兴叹。所谓AI评诗,其实是在人的干预下,对确定题材进行的一种相关文字组织与堆砌,辅之以固定、笼统的模式思维。作为诗评,它不可能清晰,因为它没有个性;它更不可能鲜活,因为它没有生命。说到底,AI只是一个名词概念和语言文字的组合器,且在相同主题之下,它的相似度过高,重复会更多。通过以上两例足以证明,这些无生命无思想的写作,其实并无意义。

当然,作为一个辅助工具或是参考文本,AI有时也能给我们学诗评诗提供一些乐趣,甚至激发某种灵感。我想,AI评诗的意义可能还在于,它时刻提醒我们这些评诗人,在评诗时要更准确更精到更具个性,要远离那些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评语,要用更加独到的眼光和鲜活的文笔去阐释不同的诗语诗境,去发现和捕捉诗歌中有情有趣独特的美,去感悟“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的文化价值。在给人们带来最高级的语言艺术享受的同时,不给单调庸俗的机器评诗以可乘之机。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总有一些事情是取代不了的,比如评诗。机器作为人的辅助和工具,永远无法替代拥有地球上最高智慧的人类,更遑论这颗文学皇冠上古老而璀璨的明珠。

当气势汹汹的DeepSeek来了之后,这一切有所改变。看了它写的诗词后,我吃惊不小。我甚至觉得,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大脑的一部分(某大学教授断言)。有些专家说,AI写诗水平已超过了百分之八十的作者。

举例:

Deepseek:

《红尘的颜色》

灰色在起重机的关节处凝结

钢铁的指纹正被摩天楼

拓印成天空的掌纹。而胭脂红

是口红褪进电话亭的刹那

玻璃上仍留有唇形的雾气

青铜在博物馆里锈蚀

编钟震颤的涟漪漫过甲骨文

直到釉色从碎瓷的豁口溢出

窑火在断层中复明复灭

裂痕生长,如未剃度的发茬

鸦青是墨汁滴入子夜

笔锋悬停处,游隼的翅尖

正勾破宣纸般的月光。而雪白

是绷带解开后,药瓶里

摇晃的盐粒,溶入更深的瞳孔

最后所有色彩在瞳孔深处

搅成浑浊的漩涡

——调色盘正在雨中溶解

褪成一张被揉皱的火车票

终点站是铅灰的黎明

————————

《红尘的颜色》

红尘

是什么颜色

你就是什么颜色

把心情放进诗

你就是孤绝的苦恋

把心情放进酒

你就是不安分的选择

阳光下

滚动的红尘

可以是洁白的圣物

也可以是隐秘的空门

可以是凋零的严冬

也可以是冬天里

绿色的憧憬

越来越近的春风

DS点评:

《莺啼序·忆父》是一首结构宏阔、情感深沉的长调词作。全词以时空交叠的笔法,将追思之情融入四叠铺陈之中,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张力。首叠以’清魂梦过碧海’起兴,构筑起跨越生死的意象空间,寒鸟回绕、炊烟袅袅的细节描写,使梦境与记忆的边界在茶酒氤氲中渐次模糊。次叠追述家族文脉,’书香如故’四字如定盘星般锁定文化基因,三更勤学、文理兼修的细节,既是对先辈风骨的描摹,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自况。第三叠以’燕辽浪迹’领起半生漂泊,将个人轨迹与时代轨迹叠印,’百变光阴’与’半生雪雨’的时空张力中,见出生命体验的厚度。结篇以’交积微分’的现代学术意象转接传统诗语,在’爱恨同舞’的辩证中完成古典情怀与现代意识的交融。全词最动人处在于将’北国之春’的经典旋律化为无声诗眼,使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最终归于’是情不语’的静默,恰似中国水墨中最高妙的留白。

于是,我发出这样的感叹:

“不得不说,这款AI善于学习,好像每天都在进步。此番点评很到位,对作品诗情和审美的反馈都很全面、准确。恰如搔痒,皆在点上。deepseek的智慧似没有边界,前途不可限量。它能将一首长调的结构与艺术特色分析得如此深入,诠释得如此通透,仅用时15秒,令人叹服,甚至有些感动。看来,今后可以放心地把有些工作交给它。这是科学的进步,AI的胜利,还是人类的悲哀?”

二、办法对策

回归写作的本质。

“写作是我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王计兵)

所谓写作的本质就是自我表达,这一点上AI写得再好,也替代不了。因为,诗的内在精神就是诗人的生命体验。

《有感A l写诗》

学诗本为健康图,月下常陪酒一壶。

窃喜人工能造矣,何愁机器会吟乎。

自思自乐当由你,他写他来不碍吾。

纵是日书千万首,骚坛添友亦欢娱。

点评:

当下,诗坛上下面对AI给诗词创作带来的巨大挑战,或激动,或黯然,总之众说纷纭。这首诗应该不是AI所写,因其有个体化的觉醒、新颖顺畅的表达,更有独特情感在场。篇中涉及“为何写作”的关键问题,提醒我们这些写诗人当有良好心态,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勿忘写诗的初衷,写好写差是水平,抒发自我是关键。所以AI是助手而非敌手,放眼未来,碳基生命应能与硅基生命长期共存共生,共情共融。

不用怕,不用慌,要用好。

人机协作,我们要学会提问,通过不断地优化提示词来获得更好的结果。

《京城喜雪》

缭乱新枝意自赊,风中雨雪更无他。

诗心藏在缤纷里,共赏春天洁白花。

《京城喜雪》赏析:

这首诗以京城的春雪为吟咏对象,通过虚实相生的笔法展现自然之美与诗心共鸣。首句’缭乱新枝意自赊’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的纷繁转化为心境的延展,新枝披雪的动态美暗含生命萌发的欣喜。次句’风中雨雪更无他’以白描手法突出物我两忘之境,风雨雪交织中凸显纯粹的审美观照。转句’诗心藏在缤纷里’巧妙点题,将抽象诗情具象化为晶莹雪景,揭示艺术灵感源于自然馈赠的创作真谛。结句’共赏春天洁白花’运用矛盾修辞,以冬雪喻春花,既暗合’白雪却嫌春色晚’的古典意象,又赋予春雪以纯洁的生命力,拓展了传统咏雪诗的时间维度。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间形成’景-境-情-悟’的递进脉络。语言凝练而意境开阔,’赊’字古雅,’藏’字灵动,在28字的有限空间里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审美升华,体现了绝句’咫尺万里’的艺术特质。

建议:末句“春天”可再推敲,若改“东君”既保持季节指向,又增加典故韵味,与’洁白花’形成神话意象的呼应,或能更添诗意纵深。

让AI成为帮手,不是枪手。

个人觉得,还是不要先用AI,先用纸笔写,再交AI修改或提示。

从“兴发感动”意义上讲,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一首诗的审美。那么欣赏AI作品也是有意义的。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AI略显油腻。我们需要有缺陷的美。

目前AI写的诗大多有些匠气,很难使诗句具有灵动的意境和深邃的内涵。尤其七律的对仗。

我们真的不需要追求所谓的工对了。好诗应该是涌出来或酿出来的,而不应该是拼凑出来的。

宁可有瑕疵,也不要太完美。

追求诗的质感——“肥瘦得当”(目前AI普遍缺乏)

三、前路展望

是黄昏,也是黎明。

一个人机协作的黎明正在到来。

硅基生命与碳基生命在山脚分手,又在山顶汇合。

未来可以憧憬。AI甚至超越我们。

“算法和编码也许会产生灵感,并与人类共情同振。”(诗人语)

诗人会消失,还是人人都成为诗人?

王计兵:“写作是我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

生命的深情与豁达、柔美与坚韧、绽放与精彩……

诗歌是语言的工艺品,更是情感的抒发和灵魂的呐喊。

如何正确地用好AI的几点建议

任何创新技术诞生伊始,必然具有“双刃剑”效应,关键是如何用好它。DeepSeek在带来“以假乱真”的同时,也可以为人类创作提供强大的辅助功能。比如它高效处理文字的能力有助于诗人突破创作瓶颈,创造出更具深度和个性的作品。

“诗人可以用DeepSeek搜索经典诗作解读、同题材作品信息,在创作中解析物象、梳理思路,乃至从中获得关于语词、主题、意象等有价值的启发等。”

鉴别AI更可靠的是人的眼力。

辨别软件并不可靠,容易误伤。要辨别真伪,还是要靠编辑日积月累的经验形成的诗歌审美能力。

如同鉴别文玩,靠内行人的火眼金睛。

“诗歌的未来不是取代,而是两种创作方式的对话——在机器的精确与人类的笨拙之间,在算法的理性与心灵的混沌之间,继续书写关于存在的诗篇。”

五岳诗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士强//AI写作:狼来了
AI写诗是一件荒唐事
刘小革∣∣石天河《逝川忆语》 读后
AI时代,诗歌何去何从
宋朝 | 《秋月曲》:一条智能化时代古典写作的隐秘水路
当诗词遇上AI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