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词韵悠悠(转载胡健文章)

词  韵  悠 (转载胡健文章



  

   导语:

  宋词以完美的艺术形式与唐诗、元曲交相辉映,同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三朵奇葩。无论是婉约派词人还是豪放派词人,他们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用细腻柔美的或质朴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的各种画面,无不叫人心生喜爱之情。采撷一首宋词,让我们回到宋代,在那一行行温馨感人的词句里,感受词人的情感,欣赏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

  选文1

在宋朝过个元宵节

□王清铭

  据说人们最喜欢生活的朝代就是宋代,英国史学家汤比因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代。”由此我畅想,当我穿起麻布衣服乘坐宝马香车来到宋代,过一个元宵节挺有意思的。

  苏东坡虽曾说:“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我更愿选择的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展开的北宋都城汴京(开封),当然钱塘(杭州)也不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看不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但在不经意间就能碰见一个十七八的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那里有五星级的娱乐场所叫瓦子,咱也不是来这里卡拉OK的,皇宫前的御街自然是最佳去处,那里一定宝马雕车香满路,皇上还经常微服出宫观花灯,说不定在某个火树银花的地方还能碰见他呢。

  宋代的元宵节共五天,我选择正月十五,不吃火锅,虽然它是在宋代发明的;也不去吃火腿,东京的风味小吃应有尽有。那时“东坡肉”刚隆重上市,人们也不像现在的人怕胆固醇高,想大快朵颐机会多的是。如果在北宋,就吃油锤;在南宋,就吃元宵(汤圆)。这两种元宵节食品现在还有,但到宋代吃才有原汁原味,不像现在,心境变了,过节的氛围也淡了。

  顺便也大口吞咽一些节日的喜庆气氛。其实,无须用嘴,耳朵里灌满的声声爆竹早已将元宵的热闹渲染,抬头看天空,缤纷的礼花给宋代的元宵夜开出各种色彩的花朵,比春天更早。

  找一位宋代诗人,跟在他的背后,感受盎然的诗意在灯树上千光照,跟随你身后的是逐人来的明月。如果你跟随的是苏东坡,“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这是宿州的元宵;“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这是苏东坡眼中的灯火钱塘三五夜。元宵节的氛围不仅在舌苔上缭绕,还会在你的鼻翼上温存。“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那香会在我们的心底萦回,让心灵如化冻的河流。

  跟随王安石也不错,你可以看一看花灯,猜一猜灯谜,还会看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你答不出不要紧,答出了就会被招为快婿,那就少了王安石的一段传奇。你只需默默地品味着下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然后感慨那时的学问真值钱,不像现在随房价的上涨不断贬值。

  吟咏着欧阳修(一说朱淑真)的《生查子 元夕》,跟在他的身后,想起去年的元夕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可以给柳丝打一个结,挽住明月;然后以诗词为道路,约来那个在多年以后走失的人,柔情脉脉地向她倾诉藏在你心底一千年的话语。“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今年的元夜当是到了现代了,那个在诗意中走失的人还在宋代的路上,在路上的宝马雕车里,那满路的香和盈盈的笑语渐渐消失了,你的泪水和惆怅都是纯粹的,只与爱有关,只与情有关,不似现在掺杂了很多杂质。

  在宋代过一个元宵节,不用红玫瑰,有诗歌和脉脉的眼神就够了。你可顺着辛弃疾的视线众里寻他千百度,那期待和失落都是实在的,很有质地,可触可感。在宋代的你不必像现代人一样感慨“听说爱情会回来”,那时的爱情也是纯粹的,就在不远的地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选自《新快报》2008222,有删改)

  品读赏析

  新颖的标题,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是本文的亮点。作者以想象入手,将读者带入拥有美食小吃、喜庆氛围、诗意盎然、猜灯谜、看花灯等热闹非凡的活动的宋代元宵节,更是可以与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等文学大家一起过元宵,好不快活!与古代过节的心境相比,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缺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珍惜真实的自我,过纯粹实在的生活,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选文2

  辛弃疾:孤独的剑客

□简

  他是豪放派大词人,又是大将军;他还在青少年时期,就曾闯入数万敌军的大营深帐中,刃如霜,马如龙,取得叛徒首级。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人,他轻易地就获得了石头与月亮双重的品质。如同一种高贵至极的树,一枝枝全往天上长,风来了,雨下了,雪落了,霜铺了,露掉了,雷劈了……但是,它也坚韧不动。十年、百年、千年,也不开花,天长地久般绿了枯、枯了绿,怒发冲冠,斗志昂扬,不像棵树。

  它是不是记住了许多的事,跟杜工部的“诗史”一样?否则,如此倔强的躯干里留下那么多的年轮做什么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他是宋词史上创作最多的作家,什么都可以纳入笔下三寸之地——就连骂儿子也可以写成词。他的一生,时刻准备出发,然而,最后只能原地踏步,任时间流去,一寸寸,老尽少年心。

  他在独处,独处中的人最易蔓生出孤独的无力感。他的孤独,夹杂着被团揉成一小把的柔情万丈,在一片杂乱的声音中更显寂静。然而,八百年也挡不住他出师未捷的疼痛。《破阵子》便是他的伤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沙场,在书上是那么远的一个词。是琵琶弦上拨着的徵音,是一挑过了年忘了摘下来的红灯笼,独自挂在屋檐下,晃啊晃……他以抗金复国为己任,聚义军,杀叛逆,策动万人,北伐,南下,几乎穷尽了一生。

词中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有着无以言表的、雄浑的精神力量美和崇高美。我们需要精神力量美和崇高美,就像我们已不再常去看月亮升起,而生活需要披一身的月色,如此,才能把故事静静展开。

  哪个诗人不想归隐呢?他也是想归隐的。那本应是他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累了的时候,他偶一为之,就手写下那些清甜小瓜似的词句,叫每一笔速写都带给人无以言表的美好。“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而他在田野上自由自在走来走去的样子,仿佛伸手可及。他在那样的词里,活泼、愉快,仿佛只是一名在愁人的月光下醉酒的书生,坐着慢船去了一个并不在地图上存在的地方,四面全是树,很绿,一层一层,掩映得一些低小的草房子仿佛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话语,闭口没说出来。然而,他生命中始终不曾有过一天安心的日子。他几乎是不写诗的,因此,词就成了与他的生命可以互相交缠悱恻的唯一温暖。

  所以,我们无法记住他走过的全部路程,却永远地记住了他一生的不温暖。虽然我不曾迎风饮酒,但是一点也不妨碍我在似是而非的睡眠中开出一间铺着夕光的酒馆,让时间在那一瞬穿越到遥远的某个时候,与“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的他盐水花生黄酒红酒青灯对坐,白发翁媪,说一点热乎话。

  (选自《齐鲁晚报》201214,有删改)

  品读赏析

  辛弃疾,既是将军,又为诗人,两种身份,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然而他是孤独的,为了抗金复国穷尽一生,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不得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孤独的心靠诗词温暖。本文作者以严谨的行文结构,富有真情的笔触抒发了对辛弃疾的尊敬与崇拜之情。

  选文3

转角遇见李清照

□王芳芳

  那个半卷着帘,负着手,遥望着长街而微微叹息的老妇。她的头发已经花白了,穿着很普通,在这美人如云的晚上,本该非常不起眼。可你就觉得,她是与众不同的。她眉目间含着的一点愁,独自站立的身影,显得寂寥而倔强。她不像是普通的女人。对,你没有猜错,她是李清照。

  《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写下这首元宵夜的词,已经是南渡之后,又过了20年左右。宋金暂时休战,作为都城的临安,恢复了热闹。人们抓住这难得的和平,把心情和灯会都暂且点亮,能开怀一时也好。百姓不就是这样吗,不管经历多少战火,或天灾人祸,一旦逃出苦难,就会本分而乐观地继续耕作、生息,在新桃换旧符的不变习俗之后,是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只要有一线生机,对未来总抱希望。

  眼看,南渡之民,新的一代人都已经长成了,临安城里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有半数是中原后代。在黄河那边,铁蹄下的遗民,犹在北望王师,可在这花娇柳媚的江南,从君臣到百姓,又是另一番心思了。回想“靖康之变”,仓皇逃难之际,虽然家产尽弃,夫妇死别,心里总还有种不相信的感觉:太平盛世,这样说完就完了?不出三年五载,总会打回去的吧?然后,一代人收复中原的心声,渐渐沉寂,只剩“偏安”二字,在史书上牢牢站定。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一边是悲壮的熔金般落日余晖,一边是晶莹透彻,凉月初升。今夜晴朗温暖,正合游玩。但同样的景色,换了不同的人,心境就完全不一样了。在黄昏人们的笑语里,她呆呆地远望,忽然心悸:我这是在哪里呢?

  漂泊久了的人,对空间失去现实感,对时令也变得麻木。南方春天来得早,柳芽已成,梅花渐谢,谁都能感知那温暖的天气了,她却嘲弄地笑了:“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

  当人老了,有些人会变得顽固。而另一些人,则变成怀疑论者。但不论顽固派,还是怀疑派,都是对世事失去了耐心。李清照就是这样,满怀疑惧,几乎不再敢相信什么:春天来了怎么样,天气晴好又怎样,难道不会突然再来场风雨?

  所以,她拒绝了朋友们的邀约,一个人待在家里,听着外面的笑语声,想起在中原,在家乡,过元宵节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中州盛日啊,自己也是年少无忧的女孩,最喜欢过的就是元宵了。戴上时兴的花冠,簇簇地插着雪柳,打扮得整齐美丽,和女伴们一起上街去……

  今天的衰朽承接着昨天的青春。世事怎么竟然都是这样呢?她苦笑着,人老了,又不打扮,也懒得出去了,就在家里,隔着帘子,听听你们的热闹吧。

  从北宋走到南宋,汴州走到杭州,少女走到老妇,两情相悦走到劳燕分飞,甚至天人永隔……有时候,不过一个转角的距离。

  (选自《合肥晚报》2011217,有删改)

  品读赏析

  经历国破家亡后暮年飘零的李清照深沉、伤感而充满哀怨,所写的词字字珠玑如珠滚玉盘。本文开篇以形象的肖像描写,指出文章所写人物——李清照,接着以词入文,分析词人在南渡之后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词人老了,心思不再细腻,却愈发沉静。作者行文流畅,语言精致,文风独特,对词人情感的描写更是耐人寻味。

选文4

享受宋词

□余良武

  不读宋词,不知道什么叫婉约。婉约自然是指一种极纤柔,仿佛杨花柳絮般旖旎的诗意。有时反倒比大江东去、铁马金戈的豪放更令人荡气回肠,品读温柔、含情脉脉的婉约词,我会下意识地屏住呼吸,生怕惊起了蒙在字面上的花粉。“声声慢”“蝶恋花”“忆秦娥”“如梦令”“虞美人”“浣溪沙”……仅这些绮丽的词牌就可以当做一个个感伤而美艳的故事来欣赏,在时空的烟云缭绕中,思绪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随着风儿飞到了很远很远……

  苏轼与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两大家,他们的词作中引人注目而影响深远的是那些爱国忧民、英雄气概、怀古思今、言志咏物以及寄情山水等豪迈之音,读来令人振奋,诸如“渔家傲”“满江红”“浪淘沙”给人以一种雄浑大气的质感,我认为豪放词适宜印在泛黄古旧的毛边纸上,大声诵读。不像婉约词,总被我视作精品屋中的易碎品,轻拢慢捻,低吟浅唱,怕失手打破。

  柳词的“新词”配“新腔”,在当时就已获得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广大声誉和“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的社会效应。想象中的柳永必定是位弱不禁风,羽扇纶巾的书生,穿行于一千年前的市井楼台,亦雅亦俗。而微醺的李清照,恰如那双溪上的舴艋舟,因虚无缥缈的愁思而超载了……回头无岸。

  读婉约词是自己给繁杂琐碎的生活放一次假,对于我们负荷沉重的身心是从内到外的放松。遁入清静之地,潜心研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享受远离喧嚣的恬静闲适,也是一种幸福吧?“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不正是我们由衷向往的意境吗?

人一生中的大多数光阴不得不忙忙碌碌、为稻粱谋,但总有夜阑人静、曲终歌散后的怅然与失落在提醒我们:心灵同样会饥渴的,同样需要抚慰——这正是温情脉脉、千古绝唱的宋词在天地之间、心灵之间萦绕不息的原因……

  “睡里消魂无处说,觉来惆怅消魂误。”墨绿封页的《宋词选》平躺在房间旧书橱的一角,阳光照进来时从橱上投下阴影,封页上罩着一淡淡的雾色。旧式的版本,竖行,繁体,扉页有黄尘的味道。印着几行金色的小楷毕恭毕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九月。

  那个时候,他念“浮生长恨欢娱少”,他念“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他念“杨柳岸,晓风残月”……念着念着就在院子里阳光下的木椅上睡着了。欲望是远处一缕轻淡的炊烟。

  婉婉转转、深深浅浅的低吟里,那书页,是渐渐地,一页一页地脆了,黄了,他的手经过那些句子,繁体的中文,停顿复停顿,隐隐开始举步维艰。他站起身,俯首拍了拍上衣粘住的零星的干草,喉咙间忽掠过一股莫名的燥热。

  它被他撂下了。它被他结束了。轻快地,决绝地,经过空气里微微一道弧线,斜斜地贴在桌面,是一种随意的慵懒。

  城市,时代的划痕深藏不露,恒温,欢腾,没有乍暖还寒,没有羌管悠悠。香车宝马,于它的胸膛一夜一夜碾过,高楼一幢一幢自平地而起。近危栏而倚,却再不曾见那登高临远的京华倦客,视野里,仍是楼内的琐碎虚景。

  宋词从书页里艰难地作一次出走,选择将身体贴在路边的玻璃橱窗上,它看见他的目光穿过玻璃落在橱窗里的陈设上。

  它不复再渴望。它老了。

  归时的路程,风里它默默地走,看着这城市深浅的皱纹细密地生长,灯红酒绿的繁华里,处处是散落的风情和精致。精致,的确是一个美好的形容词,又是一种走向和愿景,若来研究它的表现形式,大约富丽精工是一种,温润秀洁亦是一种,前一种是现代,是生气;后一种则是意境,是高致。

  它听见这城市上演的打击乐戛然而止,在这一刻,时空站成巨人的姿势将心灵的魔力棒交给它。复而又是,一行一行,一页一页的飘香软语被整队列出,这个夜晚摇身变成一朵盛开的荷瓣或素心春兰,茎细瓣净,肩平心阔,它复而想起他,那个捧着《宋词》的他,那一张午后阳光里沉沉睡去的,干净的面庞。

  安静地回归书页罢,回首萧瑟处,道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想,再美好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心情有关,我绝不像贺涛一样“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

  (选自《时文博览》2006年第2期,有删改)

  品读赏析

  《享受宋词》一文写宋词给人带来的享受,婉约派有婉约派的柔美、绮丽与纤腻,豪放派有豪放派的粗犷、奔放与旷达,可谓情之所至,心之所系,力之所驱,乐之所聚。文章将宋词置于时代变迁的波澜之中,起起伏伏,但无论是什么时代,要想锻炼性情、享受生活,都不能离开宋词。文章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混合运用,从不同角度来谈作者“享受宋词”的感受,主观性强但又折射出客观背景,且举例典型,细节叠映。全文以一本宋词为线索,表现“我”读的雅趣和“他”读的艰涩,说明“享受宋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兴趣问题,而是与生活、与时代、与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

选文5

宋词里的缤纷情事

□梅玉荣

  从小喜欢宋词。透过那些柔美凄切的词句,曾在心中勾画出一幅幅朦胧而美丽的爱情蓝图,也曾为之陶醉,为之情牵,为之浮想联翩。至今,仍沉迷于那些美妙的意境,烦躁之余,或夜静时分,随意翻开一本《宋词鉴赏词典》,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那些永远青葱的关于爱情的句子,便在眼前跳跃、闪烁,一朵一朵,如陌上花开,鲜美缤纷,芳香四溢。

宋词那么美,令人心醉。宋词里的爱情很少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精彩片段,给人们留下更多空白,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读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谁不会也在心中构筑一个生死相依的爱情庄园?读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谁不设身处地想象着词人伤情断肠的情景?读到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不妨设想,落花纷飞、细雨飘洒的意境中,那独立而伤感的人,不就是一段失落的爱情么?而最适合执红牙板来吟唱的柳永的词,缠绵深情,温柔婉约,道出多少闺怨秘事,诉说着怎样的动人爱情?其千古绝唱《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他“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才气凝聚而绽放的诗花,《凤栖梧》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是他历经情路坎坷、蘸着生活血泪凝成的爱情真谛。

  最令人心醉的爱情却最让人心酸,如陆游与唐婉。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和表妹唐婉从小青梅竹马,后结为伴侣,两人婚后相敬如宾。然而,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强迫二人离婚。陆游迫于母命,无奈与唐婉忍痛分离,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样便有了陆唐沈园相遇,以《钗头凤》相唱和以表情衷的千古传说,陆游的“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惆怅追忆,唐婉的“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的凄苦表白,令人如何不动容?曾有人用心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与否,我认为不必要,一曲深情的宋词对唱,把陆唐之恋的悲剧结局演绎到极致,把一段泣血爱情勾勒到极致,给后世留下无尽回味,已经足够。

  一代女中词杰李清照的爱情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从情窦初开时“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浅浅娇羞,到夫妻恩爱时“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深度牵挂,再到丈夫去世后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愁惨凄凉,人生的三个阶段,滋味尽尝,也正因此,造就了李清照词作的不同风格与内涵,成就了她不俗的名气。她最让人传诵的应该是《一剪梅》,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李清照思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外出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以后自己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恰是妙极,我们可以想象,她的柳眉刚刚舒展,心中又因思念而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极富艺术感染力。

  爱情本来就是开在尘世间最美的花朵,总会牵动无数人的目光,当她在宋词中以各种姿态绽放,更是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千年之后,仍然婉转有深致,九曲回肠,让人牵念。

  (选自《躬耕》2012年第2期,有删改)

选文6

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字

  时令已是暮秋。大宋首都东京城外的汴河边,一只寒蝉在凄切地嘶叫。北风吹来,岸边垂柳的片片黄叶悄然飘落在静静的河水中,默默地随波向南流走。

  柳永站立在汴河边,他那时感觉自己就是一片微不足道的黄叶,不知道会被放逐到哪个港湾。

  远处,是一片繁华的首都景象:龙亭巍峨耸立在湖水边,金黄的琉璃屋顶闪闪发亮;铁塔上的铜铃悬缀,一阵风来,便叮当作响;河边的酒肆中,一群群喝得红光满面的酒客,正在谈论大宋的繁华。

  而这一切,都正在远离柳永而去。此刻的他,就要结束短暂的北漂日子,向着南方遥远的故乡回归。

  尽管多次名落孙山,饱经世间的冷暖,柳永这位来自福建崇安的的才子,始终没有放弃金榜题名的梦想。仁宗初年,柳永再次奔赴考场,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皇宫,在皇帝那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叙说的言语,把柳永定性为政治上不合格,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因为大宋皇帝一个人的厌恶,纵使有万般才华,柳永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从此,他以“奉旨填词柳三变”自称,游走于江湖之远。

  白衣卿相,奉旨填词,何等潇洒!

  从此,他只是大宋朝的一个纯粹文人。当时很多文人都身居高官要职,他们有太多的文牍批阅和政务劳形,赋词作文只是闲情偶寄。和他们相比,柳永就很简单,他的一生只生活在宋词中。

  他描摹大宋的大好河山,书写大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记录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如他的名作《望海潮》,在短短117个字之中,既写出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劳动所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又写出了优美如画的人间仙境,把杭州的形势,钱塘江的涌潮,西湖的荷花,市区的繁荣,上层人士的享乐,下层百姓的生活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那种“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令人神往。如柳永在《迎新春》中这样描写苏州,“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那种梦华般的场景更是令人难以忘记。

  他写人间的真情柔情,写男女情爱。柳永出身于儒宦家庭,却拥有着一身的浪漫气息和音乐才华,他的一生就在情谊之间奔波忙碌。多次考试失意,只有流连坊曲,醉眠花柳的时候,他才能忘却自己时时挂念的功名。漫长的道路,漫长的希望与寂寞中,只有那些歌妓给了他无数欢快的,让他感到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美丽回忆。柳永的词中有表现底层平民不幸以及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如《定风波》;也有写妓女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如《少年游》:“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还有写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如《迷仙引》:“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柳永还把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如《满江红》:“空只恁,厌厌地。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弃。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

  柳永的词很受妓女的喜欢,并拥有无数的粉丝。“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晚年的柳永生活极为潦倒,据说他死的时间,身无分文,是妓女们集资安葬了他。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中记载:“柳耆卿风流俊迈,闻于一时。既死,葬于枣阳县花山。远近之人,每遇清明,多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后人有诗题柳永墓云:“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行走在江湖之间,他用独特的笔法书写人生旅途中的感悟和困顿。在柳永贫困的生活中,随时出现的苦难,也在不断擦拭着他的灵魂,涤清世俗的污垢,使他的词曲境界闪耀着感性和灵性,这些在柳永的羁旅词中得到充分展现。柳永共创作过60首羁旅词,占其全词的近四分之一。他喜欢用羁旅词抒发怀古之志,将旅途的孤寂凄苦与仕途的失意困顿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当年青楼旖旎、诗酒风流的生活回忆,幽怨缠绵地抒发出来,透着浓厚的文人气质。正如《八声甘州》中所写,“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那种高旷古雅情怀的抒发让人感受到无限的气象雄阔。当然,旅途中更多的是惆怅和迷茫,如《雪梅香》一词:“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借描写萧瑟的秋景来引发自己的悲秋情绪,而这种场景,更能体现满腔才华的人走向衰老,年华已逝无可挽回而壮志未酬的那种悲凉和悲痛。正如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所说,柳永的这类词成功的将词境“从春女善怀过渡到秋士易感”,真正写出了一个读书人的悲哀。

  他用最浅显的语言,写民间的随意生活。作为仕途失意,一度流落都市的浪子,长期的贫民生活,让柳永十分了解底层人的生存状态。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变“雅”为“俗”,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把大众的苦难和自身的苦难混合起来,于是他的词便流传市井,他的词便经久不衰,被人喜爱,他最终成为了自己境界的王者。刘熙载《艺概》高度评价柳永的文学成就:“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

  宋词被后人分为许多流派,若论婉约,柳永的成就也近乎北斗泰山。

  柳永是仕途的失意者和人生的落魄者,苦难不停磨砺的灵魂,具有更加洁净更加临近艺术的灵性,因为在生命的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便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命运艰舛的痛苦,倒是成就柳永为一代文学大家。如果他还是担任那个管理农田开垦的小官,每天带了人马劳作经营,继续被人们称作“屯田员外郎”,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柳永只是一个无名的小官僚,中国文学史的煌煌巨页上,定然不会留下他的成就与美名,人间也不会至今传诵他的篇章。

  我们来重温一下柳永随意挥洒的《雨霖铃》吧,尽管冯金伯在《词苑萃编》卷二十一中这样评论:“柳七晓风残月,谓可令十七八女郎按红牙檀板歌之。”但正是在这首传吟千载的词中,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伟大的漂泊的灵魂: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选文7

范仲淹: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南阳盆地的秋天永远绚丽多彩。湛蓝的天空偶尔飘过碧云,金黄的树叶在阳光下闪耀着光泽,摇曳生辉的月季花依旧芬芳绽放,而千姿百态的菊花已经悄悄吐蕊,丰收后的田野更是宽广富饶。

  这是庆历五年的秋天。邓州城外,湍河静静南流。百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内,邓州知州范仲淹正在笔走龙蛇,一束阳光照射在他已经书写完毕的《岳阳楼记》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行大字,酣畅淋漓,巍然醒目!自此,穰邓的土地上,便增添了一段千载传奇。

  《岳阳楼记》修改完毕,范仲淹漫步登上览秀亭,在清澈的阳光下静静伫立。多年奔波,边塞征战,59岁的他已经是一个彻底的老翁形象,头发已经全白,步履也开始蹒跚,偶尔还会喘不过气来。

  站在览秀亭东望,望不到的地方是他的故乡。让酒入愁肠,化为滴滴思乡泪,想故乡却是满耳丝竹悠扬。范仲淹难忘江苏的故土,他思恋自己的家乡,更牵挂他曾经治理郡县的黎民苍生。

  秋和八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从此开始了近40年的政治生涯。在地方任上每到一地,范仲淹都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天禧五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遇上大海潮汐,水淹泰州,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范仲淹上疏,要求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随即,范仲淹被任命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治堰。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千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家乡人所怀念。

  范仲淹的仕途,几乎就是一个屡言屡贬的过程。在范仲淹看来,“儒者报国,以言为先”。正因为他的直敢谏言,范仲淹屡次被贬,仕途极其坎坷。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前,曾因上言被贬谪三次,对此,舆论誉之为“三光”。景祐三年,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结果,范仲淹又一次被贬,送行者寥寥无几,只有正直的王质,扶病载酒而来,他赞扬“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为祭吧!”尽管言语豪放,但范仲淹的心中仍然宁静,就如他所作的词《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彻,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站在览秀亭西望,极目的远方是巍巍秦岭和太行。范仲淹总在梦中记起沧桑的戍边岁月。胡骑突突,黄沙阵阵,战尘万里,羌笛悠悠吹响,何时是归期?范仲淹惦念大宋边境,牵挂他带领的那支大宋铁军,牵挂边境的民众安危。宝元元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西夏建立后,很快就侵犯大宋边境,面对突然挑衅,宋朝措手不及,无人敢出面迎战。在这样的历史场景中,已经三次被贬的范仲淹重新被启用,领军作战。这时的范仲俺已经52岁,仕途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他忠心报国的热忱仍灼灼炽热。

  范仲俺风尘仆仆来到处境最险恶的延州时,眼前到处是断壁残垣,茅庐草舍被焚烧为废墟,死逃之余的百姓更是无衣无食,无家可归。范仲俺全面检阅军旅后,开始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间录用了不少民兵;开展严格的军事训练,一支大宋铁军由此诞生。范仲淹赏罚分明,勇猛杀敌的士兵得到奖励,立功的将领得到提拔重用,对克扣军饷的军中败类则当众斩首。范仲淹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他的军队,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的金银财产他分文不留,全部分发给将士。当时的边境上流传着一首歌谣说:“军中有一范(仲俺),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谈其色变,称之为“范老夫子,胸有甲兵无数”。在范仲淹等将领的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宋夏达成和议,西北局势转危为安。

  站在览秀亭北望,远处依稀是伏牛山蜿蜒的剪影。曾为朝廷效命的游魂,时时入夜梦中。范仲淹思念山北的东京城,思念高居皇宫的仁宗皇帝,并为“庆历新政”的夭折而感叹。庆历三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在仁宗皇帝要变革政局的要求下,他夙夜在公,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轻徭役”,仁宗赞可颁行,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庆历新政的核心,是精简官僚机构,选拔精英人才。范仲淹主张,要改变中央机关多元领导和虚职分权的体制,认真扩大宰臣的实权,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了撤换地方上不称职的长官,他又派出大批按察使,分赴各地。按察的汇报一到,那些贪官污吏的姓名就从班簿上勾掉。他的助手枢密副使富弼看他一手举簿,一手执笔,俨然无情的阎罗判官,便从旁劝谕:“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锵然回答说:“一家人哭,总该比几个州县的人哭好些!”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大宋的政治局面焕然一新。但是,大批守旧派的官僚们,联合攻击新政官员,并以制造事件的阴谋手段,迫使曾经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黯然退缩,并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付之流水,他也由宰相被贬为知州,后又下放到邓州。尽管新政失败,但是改革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改变了社会环境。宋代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评论范仲淹:“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朱熹更是对范仲淹高山仰止,他称赞:“范文正杰出之才。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站在览秀亭南望,南飞的大雁正在天空列队而过。范仲淹想念四海之内的朋友,眷恋他们一起奋斗的日子。在推行庆历新政中,范仲淹与富弼、欧阳修、余靖、尹洙、滕子京等人意气相投,并肩作战,共同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新政失败,众友人流落各地,他们可安好?幸有好友滕子京自岳阳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一篇记,这让范仲淹欣喜异常。为了激励遭到贬黜的朋友们,也为了表达自己心怀天下的忧患,范仲淹用洗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忘却个人得失,为天下苍生鞠躬尽瘁。

  这世界纷纷扰扰,宠辱不惊有几人能做到?两岁丧父,饱经人间磨难的范仲淹,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他的所有言行,都浸透着一种浓厚的报恩思想,他要为这个国家的最高利益,为黎民苍生的长治久安而尽心竭虑。正如欧阳修在范仲淹神道碑中所写:“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篇《岳阳楼记》,让天下为之动容!至今那洞庭湖水,依然在月光下闪耀着鳞波,但岳阳楼俯瞰万里的高度,后人有谁能够企及?

  征战时,乐天下;耕读时,忧天下。何时人才能逍遥?范仲淹那一片报国爱民之心,千年来终化为警世绝句,时时叩响仁人志士的抱负与胸怀。

  范仲淹喜欢作词,有感悟即写。继昌在《左庵词话》中言:“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之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以世之头中气重,无与风雅也。”但是,由于长期颠沛流离,范仲淹所写之词,《全宋词》中仅存其词五首。尽管只有五首,但每篇都是精品。范仲淹之词大大拓宽了晚唐五代词人的意境,感情沉郁顿挫,凄伤哀婉,铅华洗尽。他的经典名作《渔家傲》开宋词豪放派的先河: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选文8

张先: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

  暮春的嘉兴,仍是姹紫嫣红,芳草如茵。张先一觉醒来,已是太阳西下的傍晚。他端起酒杯,一边敲着几案哼起小曲,一边欣赏着窗外的美景。

  这是庆历三年,张先已经53岁,却依然担任着嘉州小倅这样无足轻重的小官职。但是,正是这样的小官,让他没有生存的压力,远离官场的争斗,消解了浓得化解不开的愁情恨意,摆脱了世俗与内心的束缚,张先反倒过着让人羡慕不已的悠闲自在的生活。

  人生早已经历了太多,正如张先所写的《行香子》一词中“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所表达的那种意境都渐渐远逝。此时的张先,已经用他最经典的语言“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这三个含“影”的句子,赢得了“张三影”的大名。

  研读他的词作,览阅他的人生,品味他的性情,张先的一生,都可以通过这个“影”字来一一参悟!

  “云破月来花弄影”。大宋的天空没有任何污染,星星月亮都如身边的宝石般清澈,江河湖泊如镜面般透明,张先喜欢美景,更喜欢这样的慢生活,一壶茶,一杯酒,一首词,处处都是人生的恬淡与安宁。

  张先词风含蓄雅致,他往往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笔下那种情景更是令人爱怜。如他的《满江红》:“飘尽寒梅,笑粉蝶游蜂未觉。渐迤逦、水明山秀,暖生帘幕。过雨小桃红未透,舞烟新柳青犹弱。记画桥深处水边亭,曾偷约。”寒梅飘尽,早春将至,这一切似乎是不期然而然的,所以连最殷勤、最爱热闹的粉蝶游蜂也未曾察觉;渐渐地水蓝了,山绿了,大地回春,人们开始感到融和的淑气;浴雨的桃花初放,色泽尚未殷红;萦烟的新柳才青,长条还很纤细。几句简单的言词,就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一幅山水写意画卷,这种魅力浸透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心为之颤动。

  张先在词中写他故乡春光的艳丽,写异乡秋色的萧索,那种恬淡和静逸,让我们的心灵可以永远得到慰藉。如《惜琼花》:“汀苹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苕溪,在张先的家乡浙江吴兴,向以风光秀美著称。他的词写故乡,独取白蘋、碧水等色调鲜明的景物,便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蘋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白”、“碧 ”二字,浓淡相宜,点染出江南的无限春意。这样的江南美景,在当代工业污染的滚滚红尘中已是无处追寻,幸好有张先,有他留给我们点点记忆,让我们可以寻梦于他的词境。

  “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只为风月情浓。张先就是这样一个流连于风月之人。他爱花护花怜花惜花,是众多红颜若许的多情文人。张先的词中是不老的爱情,永远的相思,道不尽的悲欢离合,抒不完的曲折幽怨。张先用他那温婉的笔触,描写人间男欢女爱,至今读来仍会让我们口齿噙香。

  年轻时的张先风流倜傥,曾喜欢过一个小尼姑,两人卿卿我我,如胶似漆。后来庵里严厉的老尼姑把小尼姑关在一个池塘中心的阁楼上,不让这对男女再来往。但为了相见,每当夜深人静之际,张先便悄悄地划船过去,爬上小尼姑放下的梯子,翻墙进屋。后来,两人被迫分开,但张先始终难忘这段经历,还写了一首叫做《一丛花》的小词:“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词语脉脉深情,使之成为众多青年男女对青春的珍惜,对爱情的期盼的写照。据说当时的欧阳修非常喜欢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有一次,张先去拜访欧阳修,欧阳修一听通报,马上倒履相迎,并称他“桃李嫁东风郎中”。

  张先一生富贵闲适,好歌筵酬唱,耄耋之年,仍然十分风流。据传他80岁的时候竟然娶了18岁的一个小美女为妾,还生育两子二女。苏轼和朋友们得知后,前去拜访,并赞叹张前辈得了这样好的一个娘子,不知道有何体会?张先十分高兴,出口成章,“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好友苏轼则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引用唐人元稹所写的《莺莺传》(元代发展为曲剧《西厢记》)的故事来嘲笑张先的拈花惹草。苏东坡比张先小46岁,在生活中,他很喜欢张先这个老顽童,张先也“为老不尊”,两人之间,戏谑打趣居多。张先病逝之际,苏轼特作了《祭张子野文》以尊师礼纪念张先:“我官于杭,始获拥彗,欢欣忘年,脱略苛细。”

  “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张先酷爱生活,他经常携朋带友共同游赏,兴之所致,吟咏山水风物。如他的《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人间画卷,那种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人人乐而忘返的情景令人神往。“芳洲”、“秀野”则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白昼,他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他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张先喜欢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从而在观念上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张先的词,虽然是送别友人,一去不知何时再相见,有着无限的惆怅,但最终都化为一种寄望,是对友人美好前景的祝福。如《喜朝天》:“人多送目天际,识渡舟帆小,时见潮回。故国千里,共十万室,日日春台。睢社朝京非远,正和羹、民口渴盐梅。佳景在,吴侬还望,分阃重来。”

  张先喜欢在词中表现那种朦胧虚幻的美感,进而营造出一种清峻幽冷而又无比精致的意境。他的词意韵味悠长,词风清新明丽,往往写得传神,耐人寻味。如《千秋岁》:“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方未白凝残月。”词写男女情爱悲欢,韵高而情深,含蓄而激越,极尽幽怨曲折之能事,词里的“中有千千结”,一直令无数人低徊不已。

  张先所流传下来的共有165首词。张先高寿89岁,他的一生,琴棋书画,诗酒文章。他性情疏放,为人“善戏谑,有风味”,他的词也是以平易的语言散发出闲淡的气质,描写自己顺应自然和心神安逸,这种恬淡直达人的心境,它能让读它的人也随之变得心境澄明,荣辱两忘。

  关于张先在宋词史上的地位,清末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里,认为“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高度评价了张先的成就:“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当时,张先的词已经到处传诵,名气响亮。一次,尚书宋祁有事找他,一到张府,就教门人传话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肯乎!”宋祁曾作《木兰花》,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名动一时,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张先在屏风后听到宋祁的声音,不觉好笑,马上走出来,边走边高呼:“哈哈,莫非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到了?”两人一时相见恨晚,摆酒尽欢。

  人生总有把酒言欢的时刻。酒仍然未醒,愁却渐渐消失。那样的场景总令我们遥想,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像张先一样半醉半醒的时分。那时,我们也许看到的就是最美丽的影子,领略影之朦胧神韵,就如那首传诵至今的《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折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宋词人:柳永50岁及第,一生蹉跎,却是当之无愧的宋词大家!
宋詞精選
宋代十大词人,一人一首传世之作!
如何评价柳永在词坛上的地位?
宋词昌盛的奠基人
诗词欣赏:奉旨填词柳三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