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教史话”之三百零八:《司马光对子孙的基本要求》(司马光4)

 

司马光对子孙的要求,着重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孝而不失规劝。

封建家庭教育对子孙的最高要求是“孝”。“孝”也是封建道德的重要标准。司马光对于子孙的首要要求是“孝”。

他引用《孝经》的话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则是之。”他认为子孙孝敬父祖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们的首要行为规范。不孝,是人们最大的罪过。《孝经》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司马光借用孟子的话指出不孝的种种表现:“不孝有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危父母,五不孝也。”

司马光认为,作为子孙孝父祖,首先应当做到“敬”。他引用孔子的话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是说,只是能赡养父祖不为敬,重要的是尊敬父祖。

敬父祖,具体应当体现在,唯父是从,“父母之命勿逆勿怠”;“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忘父母教诲,“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则著,著存不忘乎心”;对父祖应“冬温而夏凊,昏定则晨省”;在精神上给父祖以安慰,“不辱其身,不羞其亲”;要在父母面前严于律己,等等。

司马光对于孝的这些具体要求,基本上还是儒家的道德要求,其目的是将子孙对父祖绝对服从推及到君臣关系上,推及到政治生活中,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但有一点,是司马光对儒家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突破,那就是:“孝而不失规劝”。

司马光本人是一个勇于进谏的身体力行者。在任侍讲知谏院职务时,他经常以“上书”、“进谏”等形式,批评君臣过错,借《周易》、《道德经》等经籍古训,揭示“治乱兴衰”之理,替君臣出谋划策。尤其是对王安石的新法,他无所避顾,廷争疏议,一直坚持了十余年。尽管由于他的直谏,屡屡受挫,但他一直坚持犯颜直谏,必达目的而后已。他把他对社会生活行为的体验移植到家庭伦理中,主张子孙对父祖应当做到“孝而不失规劝”。

他说:“进谏为救过,亲之命可以从而不从,是悖戾也。不可从而从之,则陷亲于大恶。然而不谏,是路人。”

这意思是说,子女对父母的言行进行规劝,是为了补救父母的过失。父母之命是正确的,是应当听从的,如若不听从,那是不孝。但是,若父母言行是不正确的,不该听从的,而子女却听从了,那就等于助长父母的过失,这种子女就象和父母是毫无关系的人,那也是不孝。

同时,司马光又提出子女规劝父母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他主张子女要看父母的情绪好坏,等到父母平心静气时,方可柔声规劝。假如父母不听子女的规劝,固执己见,孝敬之意也不能有丝毫减弱,反而应更加强烈,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次去规劝。

司马光主张子女可以规劝父母以及规劝时要讲究方式方法,这是可取的。这种主张对于传统的“子孙受长上诃责,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的绝对服从的“愚孝”来说,确实提前进了一大步;这种主张的前提是承认父母也会有“过”,也不能不说这种主张是对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庸俗陈旧观念的一个突破。

然而,司马光又提出:“父母有过,谏而不逆。”规劝父母引起父母不高兴、反感,就要宁愿和父母同陷于过,也不能再次规劝。可见,司马光所主张的规劝父母是有原则的,还是受封建尊卑等级观念的限制,是在“服从”这个最高原则下进行规劝的。尽管如此,也应当充分肯定司马光这一主张的巨大的迸步意义。

二、要和睦相处

司马光强调家庭成员要和睦相处。为了说明和睦相处的必要性,司马光用通俗形象的比喻进行了阅述。

他说:“夫人爪牙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羆,奔走之疾,不及麇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人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

这是说,虎豹爪牙的锋利、熊罴的体力、麋鹿奔走速度,燕雀的高飞是人所不及的。尽管各种动物具有超乎于人的种种能力,但它们为了防止外族的侵扰,避免为其他动物所吞食,都要群聚相处。那么,我们人更应懂得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因此,圣人主张以礼教化家庭成员,使人们懂得父子兄弟之间相亲相爱、和睦相处是十分必要的。

他举例说,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20个儿子,在临死之前,将所有儿子叫到病床边,要每个儿子手持一只箭。然后,让他的弟弟慕利延当众折一只箭,

慕利延轻而易举地将那只箭折断;又让慕利延同时折19只箭,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折断。儿子们目睹此情此景,不知父亲要做什么。阿豺语重心长地对儿子们说:“你们看到了吗?‘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只有你们兄弟20人团结一心,我们的国家才能巩固。”说完就死去了。

    司马光借这个传说引申说:“作为游牧部族的首领,尚且懂得‘宗族相保以为强’的道理,更何况我们中原汉族人。”

司马光又指出,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没有不知先亲其九族,而后才能亲及他人的道理的。只有和睦相处团结一心,才有力量。假如有什么愚蠢之人,“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只知考虑个人利益,这样肯定会把自己孤立起来,成为孤家寡人。而“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把自己弧立起来。就会受到外界的侵害,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因此,司马光主张家庭成员和睦相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是“不孝有三”而不是“不肖有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法律是不是“专治不孝特效药”
墓碑碑文: 儿子写给父母
曾仕强:子女不孝,父母是有很大的责任的!
傅佩荣:心里一旦有这种念头,就是对父母不孝,做子女不可不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