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象外之象”

    摘要:“象”这个概念,渊源于先秦哲学领域,一般指酷似于某人某物的形体状貌,也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创造的艺术形象。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韵外之致、景外之景等,都是我国道家和释家诗学传统的一些概念,其来源是老子对“道”的阐释,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文人便将“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当作自己最高的审美标准,以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关键词:象;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象外之象

 

一、象与形的概念

    “象”这个概念,渊源于先秦哲学领域,如《周易》中的卦象。“象”一般指酷似于某人某物的形体状貌,也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创造的艺术形象。(见《中国古典美学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第77页。)它与其他单音词等合成“形象”“意象”“兴象”“境象”“物象”“气象”“想象”等,其含义日臻精细而丰富。

   《易传·系辞上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说明古人看到世界万物的微妙变化,感到难以言传或无从言说,故立象以达意,这就是象产生的缘由。

   《老子》云:“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韩非子·解老》对老子的象解释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是说所谓象在客观世界中有其根源,但决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没有具体的形态,却代表某一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共性并非是形态结构的共性,而是运动变化的共性。它是事物的运动、联系、变化被人的头脑加工过后形成的整体感受。

   《系辞上传》又将形与象对举,象与器对举,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说明象与形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可感知的,但象是视觉对象,形同时又是触觉对象。

   而王夫之解释《正蒙》中“神为不测”时说:“不测者,有其象,无其形,非可以比类广引而拟之。”(《张子正蒙注·神化》)在这里,象已超越于一定的形之外,己脱离客观的事物,成为超越视觉的意识中的象。

    象是与形相对应的概念和存在。作为名词,象即人肉眼不可见的“形状”,即高层次的“形”。现实的物质世界中万物都有形,相对应的,现实的物质世界之上更高层次上的各种实物、各种存在也都有其在本层次上的“形”,我们把这种高层次的形称为象。

    套用古代的话,在天为象,在地为形。形而上者谓之象,象而下者谓之形。

上面所谈的是“象”的名词性含义。象还有动词性含义,即对不同层次相关对象的快速会聚性贯穿,也即常说的象征、摹拟、仿效等类的意思。

    通过对“象”字本身的分析,可以认为“象”具有如下几方面性质:

    首先,象类似于形或结构,是一种能把相关部分会聚贯穿成为一体的东西。这其实是对“象”的静态性名词化描述。

    其次,象与形或结构不同,象是灵动的,是贯通于不同层次的。这种灵动地贯通有些类似于“共振”。不同层次的同象的事物间有着“共振”的灵动、贯穿的相互关系,或者说,象在不同层次间自由灵动地贯通往来。象是不同层次间、不同事物间沟通、“共振”的灵动力量,或干脆称之为“灵魂”。

    中国文化中具有很强解释力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象”的概念基础上的,如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解释体系,正是建立在一种象(包括阴阳两仪之象、四象之象、八卦之象、六十四卦之象以及爻象等)作为一种本质来解释一系列具体事物的共同规律、共同命运的思想之上的。同样,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也是以五行为五种象来解释万事万物。

    象居高层,形在低层,复杂纷乱的低层之形在高层可能有简单纯粹的单一的象。居高临下,一切都很简单。从象的层次看世界,很多问题也都很简单,因为低层次上的很多事物是同象的,可以归为一类。

 

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对“道”的阐释。综合老子全书的思想,可以看出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是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还有就是关于矛盾双方独立统一的相互转化。老子说过:“三十辐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只用。”车轮有了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陶器有了杯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房屋有中央的空间,才有房屋的作用。老子还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象无形”指最完美的形象往往是不见行迹的,亦可指审美创造中对形象创造采用的自然无为的方法。(见《中国古典美学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第86页。)“无声”、“无形”本来是虚空的东西,谈不上“大音”、“大象”。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应是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大音”、“大象”至少有一个负载它们的实体,才能显示其“大”。正如老子对车轮、陶器、房屋的论述,如果连“辐”“户牗”都没有了,又何有车轮、陶器、房屋之说,它们又何能发挥其作用。“大声”不是“无声”,它给人以无声的感觉,是因为它是乐音中至美的声音,是天籁,美到和自然浑融一体,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却令人回味无穷,它的妙处是意在言外。

    老子在这句话中主要不是赞扬所谓的“大音”和“大象”,而是强调这种乐音、形象给人带来的实体之外的意蕴,留给接受者的无限的想象。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和后世的许多山水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人逐渐把这样一个命题引入了美学和文艺学范畴,并用文学作品很好地阐释了它的内涵。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韵味,并不在具体的“音”和“形”上,而在于这些具体的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的形象之外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短短的二十个字,却有咀嚼不尽的韵味。“人闲桂花落”是用有声写无声,连桂花花瓣凋落的声音都听得到,足可见当时自然界的寂静,诗人内心也应该是无欲无求的,是淡泊而空灵的。否则又怎能听见“桂花落”。大自然是寂静的,人是平静的,悠闲的。以自然界的“动”写自然界的“静”,进而烘托出创作主体内在的虚静。在这样的静寂中,“时鸣春涧中”,以一个动态的“鸣”的过程,写深山的“静”。全诗看似无意为之,信笔写来,却有着极丰富的内涵。我们听到的声音往往来自“大寂”,来自语言世界以外“无言独化”的万象万物中。在这种诗中,静中之动,动中之静,寂中之音,音中之寂,相因相依。

    王维的另一首诗《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植林叟,谈笑无还期。”是一个“希声”、“无形”的无我之境。诗人没有俗事琐事的牵挂,随意坐着小船行到水的尽头,看云霞升起一部分。他已经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不觉得诗人在描写什么,只是被他塑造出的那样一种氛围所笼罩,读者也跟同诗人成为画中的一景,自然中的一物。人与自然的界线,作者与读者的界线都不存在了。似乎是在读诗,又似乎什么都没读没想。读完已经“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语)。

    到中唐,皎然在《诗式》、《诗议》中论诗境要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他提倡诗歌要率真自然,无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这种论述比“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更具体地论述了诗歌的意境。好的诗歌读起来清新自然,丝毫看不见人工雕琢的痕迹,实际上也都是作者辛苦构思的结果。晚唐的司空图论诗歌要有“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皎然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其论诗之语得力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两语极深。

 

三、象外之象

    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韵外之致、景外之景等,都是我国道家和释家诗学传统的一些概念。

    先秦时就有人提出了“言不尽意”的观点。深此道的文人便将“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当作自己最高的审美标准,以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庄子·秋水》篇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郭象注云:“夫言意者有也,而所言所意者无也。故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无意之域而后至焉。”

    庄子“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追求“言外之意”的主张,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古典文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是简单勾勒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垂钓江舟的渔翁,还有一片苍茫的雪景。然而,用心细细体味,不难悟出一种悠然恬适的生活情趣、遗世独立的精神操守。再如王维《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亦是“可不可言之间,可解不可解之会”的寄托。

    唐代佛学盛极一时,皎然微启以禅论诗之端。他最欣赏的诗歌境界,即是夜月当空,蓝天澄碧,寂静空灵,思绪杳冥的诗境兼禅境。皎然认为这种诗境与禅境合一、统一的艺术境界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和文外之旨,又气势腾飞,颇具动态之美,且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晚唐司空图在钟嵘“滋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真正“醇美”的诗,其味在具体的咸酸之外。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前者指对构成意境的具体景象的描写要真实自然,如在目前,而不空泛;后者指由这些具体景象构成的意境应当含蓄深远,有无穷之余味。司空图把这种味在咸酸之外、“思与境偕”的诗歌意境概括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他的《与极浦书》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天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美学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名画全集》,光明日报出版社。

史忠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内涵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聂春华,《司空图"象外之象"的思维模式及方法论意义》,汕头大学学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句古语 | 大方无隅
【经典悦读】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41章: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