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联的基本规则

 

第三讲 文体特征求理解

对联规则务遵行

──对联的基本规则

中国楹联学会于 2007523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第一章引言的第一条指出:“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各种文学形式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述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第三条又指出:“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第二章总则中,以六条文字列出了对联文体的特征。2008101日起施行的《联律通则》(修订稿)第一章,也以六条文字列出了大体相同的内容,但改变了名称,将“特征”改称“规则”。应当说,这一改变是恰当的。“特征”是说对联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所在,有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对联;“规则”则是阐明对联的规定性和原则性,是创作、鉴赏和评审对联的依据,我们必须遵行。对联的基本规则有以下六条:

(一)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规则。在辞、赋、骈体文、律诗、曲等文学体裁中,虽然也有许多注重对偶的句子,但它们的整体不是由两部分组成,更无从计算字数。词,虽有个别词谱分为两部分,两部分的字数也相等,比如《长相思》,上下阙各十八字;《昭君怨》上下阙各二十字。但很多词谱不分上下阙,比如《竹枝词》、《十六字令》、《渔歌子》。既使分上下阙,字数也往往不等,如《女冠子》,上阙二十三字,下阙十八字;《点绛春》,上阙二十字,下阙二十一字。所以,字句对等是对联的基本规则。“文化大革命”中,有的机关门口两边贴过这样两句话:

大海航行靠舵手;

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

左右两边的字数相差两个,只能算政治口号,不能算对联。

在联史上,确也出现过上下联字数不等的情况,如袁世凯死后,湖南王壬秋送他的挽联是: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年。

上联五字,下联六字,这是作者特意为之,借形式上的不对等,表达“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的思想内涵,讽刺的效果更好。

(二)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对联要求对仗,对仗要求相对应的词(词组)性质必须一致,这是对联的首要规则。这里说的词性,必须用现代汉语语法为标准。在实词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代词对代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在虚词中,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叹词对叹词,拟声词对拟声词。如励勉联: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联中,“海”、“天”均为名词,“阔”、“高”均为形容词,“凭”、“任”均为副词,“鱼”、“鸟”均为名词,“跃”、“飞”均为动词。

词性对品是原则的要求,实际情况远非这么简单,详细情况请参阅“对联的对仗”和“不同词性的对仗两节。

(三)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規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也就是要求上下联的词结构、短语结构、句法结构必须对应。词和短语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动补结构、连动结构等。句法结构的主要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不管是单句型还是多句型,其句法结构必须对应,主谓句式对主谓句式,主谓宾句式对主谓宾句式,无主句式对无主句式,包孕句式对包孕句式,倒装句式对倒装句式,独词句式对独词句式。详见“对联的对仗”一节。

(四)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语流”,是指语言的流动,既是流动,就肯定产生节拍,即声律节奏。对联的声律节奏,一般按“二字而节”。

四言联往往是“二/二”节律: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五言联往往是 “二//一”节律:

帆远/浮天/阔;

江空/得月/多。

万紫/千红/地;

花团/锦簇/天。

六言联多为“二//二”节律:

处事/当克/己短;

交友/应学/人长。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七言联的节律复杂多变,主要是“二///一”。

心无/俗虑/精神/爽;

室有/清淡/智慧/开。

国泰/民安/天地/暖;

风调/雨顺/稻菽/香。

出现单字,可占一节。如合肥包公祠联:

/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

/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

此联第一分句的“凡”和“谒”为单字,亦占一节,其平仄与下文音步相交替。但多数单字音步不与下文音步计平仄。如宿松小姑山梳妆亭联:

/长生/鹤发;

/不老/峰头。

此联第一字的“梳”、“妆”均为平声,不与下文计平仄。

如果联语中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以上的词语,可以按语意节奏确定节奏点,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如高维岳题西安曲江池寒联:

十八年/古井/无波,为从来/烈妇/贞媛,别开/生面;

千余载/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水,想见/冰心。

此联的节奏点如上所标。

再如刘铭传题狮球岭古隧道联:

    十五年/生面/独开,羽毂/飙轮,从此/康庄/通海屿;

    三百丈/岩腰/訢辟,天梯/石栈,居然/人力/胜天公。

此联的节奏点如标示,因按语意节奏定音步,所以上下联的尾三字应作一个音步。

 

(五)平仄对立。这是对联的重要规则。平仄对立虽然与律诗相似,却有自己的定则。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在一联之内,按节奏点(音步)安排平仄交替,未交替的谓之“失替”。上下联之间,对应的音步用字的平仄要相反,或者说相对,如果同声谓之“失对”。如果是复句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应该做到“平顶平,仄顶仄”,余德泉教授称之为“马蹄韵”(马蹄格)规则。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则忌尾三平。两句间的衔接,尽量符合“龙凤韵”规则。河南南阳市楹联学会会长张克锋首次提出“龙凤韵”的概念,其内容是:前分句句脚与顶句的第一个音步的平仄要相反。

领字不拘平仄,且不与下文被领的词语一起计算节奏。

(详见“对联的平仄”一节)

(六)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对联,对联,既对又联”就是此意。请看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联:

云卷千峰色;

泉和万籁声。

上联写“色”:白色的云卷着苍翠的千峰,好一派亮丽的油画;下联写“声”:泉声和着洞穴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形成了大和鸣。上下联合在一起,万壑松风的声色都表现了出来。

如果上下联在内容上没有内在的联系,就不能称其为对联,只能看作是两句话。在《历代笑话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某科开选时,一监考官不深联句,便说:“这次考试,只要求对上一联,对得好的便可录取。”考题的出句是:

子路乘肥马;

有一位考生,看到监考这样低能、混帐,便故意恶作剧地对道:

尧舜骑病猪。

此对句与出句没有半点关联,根本算不上对联,但混帐的监考官竟然认为对仗工整,大加赞赏,允诺录取了。

还有个故事说,一个富豪人家,请了个私塾先生教儿子读书,先生出了一个上句:

门前绿水流将去;

那富豪的儿子对道:

屋里青山跳出来。

如按词性对仗要求,字字对仗工整,但上下联的内容却毫不相干,语意也不通,“屋里”能有“青山”吗?“青山”能“跳出来”吗?所以,对联只对仗不行,还必须语意相关。

 

 

附三:中国楹联学会公布施行的《联律通则(修订稿)》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揚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  基本规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  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換,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        传统对格

第七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  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  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  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  词性对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釋。

第十四条  本通则自2008101日起施行。20076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楹联的基本规则“六要素”
楹联讲议第二讲.docx
怎样写对联
对联文体特点及对仗与声律原理(刘太品)
楹联规则(节选)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醉舞秋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