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联的特性

第四讲  对联特性标风骨

偶句清辞仗品行

──对联的特性

对联是中华文化园中一朵奇葩,也应视为国粹,国家文化部决定将对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对联有哪些特性呢?主要有文学性、对称性、民族性、群众性、实用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启蒙性。

(一)文学性

在联界人看来,对联是文体的一种,具有文学性是天经地义的、毋庸置疑的。问题不那么简单。当代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从来未将对联正式列入文学范畴,当然也就不能入史了。就在八、九年前,《中国楹联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谈到一位著名学者说“对联不是文学,是文字游戏。”这同历代有人称对联为“雕虫小技”、“小品”、“小道”、“诗余”、“文字游戏”、“不能登大雅之堂”如出一辙。看来,不解决对联的“户口”问题是不行的。

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曲莹生在《宋代楹联辑要》(1933年语丝社丛刊)一书中写道:“降及后蜀,文化孽乳,人文颇盛,君臣又雅好文学,遂以余力,攻研此途,演变之迹,灼然可睹。……楹联文学,于兹遂以萌芽。”作者很自觉地把对联看成了文学作品。从实际情况看,对联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辞海》“文学”条目注释语)完全符合“文学”的定义,是地道的文学形式。不过,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对联既不是散文,也不视为韵文,所以在文学史上没有对联的地位。时至今日,如果还将对联排除在文学之外,就是不顾事实的妄论了。

(二)对称性

对联的首要特征是对仗,对仗的本质是对称,所以,对称是对联的重要特性。对称首先是自然美,根据科学研究,99%的地球动物形体都具有对称结构,很多植物也是对称形体。其次是哲学美,由于自然界大量存在对称美,使人们的审美观也崇尚对称美。再次是文学美,文学也崇尚并表现对称美,对联属文学范畴,当然也不例外。第四,汉字是世界上最适合表现对称美的文字,所以,对联只能在中国出现,只能用汉字来表现。

对联的对称,包含单一对称和镜像对称两部分。上下联字句对等是单一对称,词性一致是单一对称,结构对应也是单一对称。词义的反对则是镜像对称,平仄对立也是镜像对称,如果将对联写成龙门对的形式,就更是从内容到形式完全彻底的、典型的镜像对称。总之,对联的对称性优于、多于其他任何文体。

(三)民族性

对联的民族性,主要表现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点是:形、音、义三位一体,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字体方正,整齐美观,为对偶句的产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而对偶句具有独立意义之后,便成了对联,所以,对联的民族性是与生俱来的。对联的流行地域,主要在中国,世界上虽然有三十多个国家使用对联,但仍然是以汉字为载体。日本实藤惠秀先生说:“日语、英语,都有对句,可是和中国的对句来比较,在文字的整齐上,音调的清秀谐调上是比不上的。……在中国文学上,最优美的东西是属于对句。”日本著名的汉学家盐谷温博士也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这充分说明了对联的民族性。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空间艺术,也是国粹,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对联与书法的亲密结合,使对联和书法的民族性双双增强。

(四)群众性

对联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都有社会人群的直接参与和创造。对联的需求是人提出来的,对联作品是人撰写的,贴出来以后是给人看的,总之,是以人为本位的。这就是对联的群众性。人民群众喜欢它、承认它,它才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人民群众不接受、不认可,它就必定走向衰落。对联现在得以复兴、繁荣,主要原因就在于群众的喜爱和追求。当前,全国爱好对联的队伍不断壮大,在人数上大大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五)实用性

任何文体都有实用性,如诗用于题赠应酬,词曲用于演唱,戏剧用于演出,小说供人说书或阅读,对联与这些文体相比,应用的范围更广,实用价值更大。对联是从人们的需求中产生的,也为人们的需求服务,一般情况下,只要是提出需求,对联都能给予满足。过年时,人们需表达喜庆,期待吉祥,于是产生了春联;男女新婚时更需喜庆祥和,就产生了婚联;老人过世后,亲属朋友需表达哀挽,则产生了挽联、墓碑联;商业店铺要招徕顾客,促成了行业联;现代人开会,除挂会标横幅以外,为表示会议的中心内容,产生了会场联;为推销某产品,产生了广告联;为向朋友介绍自己,产生了名片联;为使礼品提高文化品位,就产生了礼品工艺联。对联的种类,现在已达十多种,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需求的发展,对联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其实用性、适应性是其他任何文体难以企及的。

从对联的实用性这个意义上说,也可称对联为应用文,这正如杨大方教授所说,“它是一种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艺术化的应用文,是一种饱含着汉民族诸多文化特质,非常符合汉民族审美心理的应用文,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应用文。”

(六)时代性

对联作为文学体式,属于上层建筑,它必须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适应时代的使命,反映时代的要求、面貌、时尚潮流。同时,它又必须创作更多健康的高品位的精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它的力量。这样,对联就具有更强烈更鲜明的时代性。请看这副对联:

驱逐倭奴,高擎火炬;

复原中国,大放光明。

读者一看,便知此联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

飞雪弥空,苦战兼旬,攻克天津寒敌胆;

红旗报捷,威扬万里,解放华北向中原。

此联肯定产生于天津解放之后。

翻身全靠共产党;

幸福不忘毛主席。

此联应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

以上三联说明,对联文字本身就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对联的时代性可见一斑。

(七)开放性

对联的格律,自产生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开始的相对简约到逐步增加、完善。从字数上说,产生之时多为短联,如前文所举的孔融联、荀鸣鹤与陆士龙对句、南朝刘孝绰自题门联、后蜀孟昶的桃符联等,都是五言联,直至唐、宗、元,由于受五、七言律诗的影响,五、七言联仍占统治地位。明清以降,受元曲的影响,多句式对联增加,字数也较前增加,出现了几百字、千多字的长联。在当代的对联创作中,出现了成千上万字的长联。鞍山市楹联家赵晓光喜爱长联,他的长联三部曲,《千山有约》660字,《宝岛情丝》10330字,《爱我中华》竟长达66666字,创我国联史上特长联纪录,登上了“吉尼斯之最”的宝座。从平仄对立说,南朝以前没有明确的自觉的要求,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提出“四声八病”说之后,对联将其应用于自身,有了相替、相对的要求。宋代《礼部韵略》等韵书出现以后,对联将其作为衡量平仄的依据。现代汉语核定新四声之后,对联又接纳新四声入联,形成了“古今双轨制”。从对联的对仗说,清代以前按“实对实,虚对虚”,现代汉语语法确立之后,则实行词性对品。所有这些,都是对联开放性的最恰当的注脚。

(八)启蒙性

对联与其他文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习对联,可同时担负起学习文化和格律文学的启蒙任务。旧时私塾的对课,是专门的启蒙课程,由先生讲授对对子的方法,以此提高学生们的文化水平,为学习格律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古人学习文化的启蒙读物,如《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均采用对句的形式,便于学生们记忆。最近几年,有人私办幼儿学校,仿照私塾的教学方法,把对课列入必修课程。特别是高考的语文试题,年年有对联的内容,以此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考的引导下,一些中小学校在校本教材中引进了对联的内容,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写作入门之( 一)对联基本常识、(二)对联的起源发展(舒贵生)
对联本体论
中华联墨文章查看
什么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散文?
什么是文章体裁?文章的体裁可以分哪几种?
【初中语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