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让老人费力不讨好

 赵忠心 

有一天,我正陪着老伴在校园里散步。一位哲学系已经退休的很熟悉的女同事拦住了我,怀着一肚子的委屈和愤懑,述说了她家发生的不愉快的事。

 

“身”虽累,“心”却是“乐”的。

 

事情是这样的:

上我们学校幼儿园的孙子,一直住在她家,从小就由他们老两口帮助儿子儿媳妇照看着。她说,带自己的亲孙子,吃多大苦,受多少累都不怕。可没想到,整天忙忙碌碌的,辛辛苦苦的,最后却落了一身的不是,真是“费力不讨好”。

我感到不解,因为我了解她的儿子、媳妇,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知情达理有教养,怎么会惹老人生气呢?于是,我便进一步问她究竟是怎么回事。就在路边,我耐心地倾听她原原本本地、详详细细地述说事情的原委。

儿子和儿媳妇住在校外,由于工作忙、负担重,无暇顾及孩子,就把孩子放在父母的家里。孙子每星期一至星期五都在爷爷奶奶家,每天上幼儿园都是爷爷奶奶轮流接送。幼儿园放学回家后,爷爷奶奶每天侍侯孙子吃喝拉撒,陪孙子玩耍、讲故事、认字、画话,给孙子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换衣服、洗衣服、铺床睡觉、脱衣服、起床穿衣服、叠被……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每天都是这么循环往复。这一晃,有好几年了。

虽然孙子给爷爷奶奶增添了不少的麻烦和生活负担,但也确实给他们“空巢家庭”带来了不少的欢乐,使死气沉沉的家庭气氛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充满着欢笑。不仅排遣了两位退休老人的孤寂,也使老两口享受到了难得的天伦之乐。“身”虽然累了一些,但眼看着孙子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心”却是乐的。

 

爷爷奶奶付出的要比儿子、儿媳妇多多了,却落了一身的不是。

 

有一天,奶奶跟孙子闲聊,随口问了一句:

“孙子你说,是爷爷奶奶好,还是爸爸妈妈好啊?”

奶奶的本意是希望孙子说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好”,引导孙子懂得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对他的爱和不容易,知道尊重、爱戴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没想到,孙子想了想,却脱口而出说了这样一句话:

“还是我爸爸妈妈好!”

奶奶听了,不禁一愣。不过,很快平静下来,好奇地追问道:

“为什么这么说?”

孙子一本正经地说:

“爸爸妈妈老带我到游乐园去玩,还带我吃麦当劳、肯特基!可好吃了!”

常言说,童言无忌。小孩子的话不必太当真。可奶奶听了,却觉得很不是滋味:“哦,这么说,辛苦的事都是我们二老干,好人却让儿子儿媳妇当了!”

奶奶一定要把事情弄清楚。于是,耐着性子继续问孙子:

“爷爷奶奶不好吗?”

孙子歪着头想了想,说:

“爷爷奶奶就知道让我在家里玩,不带我上游乐园,也不带我去吃麦当劳、肯特基什么的!”

奶奶觉得也太不公平了。一个星期七天,爷爷奶奶要带五天,儿子儿媳妇只带两天。两位老人比儿子儿媳妇付出的多多了,也辛苦多了。吃苦受累也倒无所谓,因为带的是自己的亲孙子;没想到,每星期辛苦好几天,却落了一身的不是,心里觉得很不平衡。

于是,就向我倾诉了半天积压在心里的愤懑。

 

直接原因是爷爷奶奶没带孙子吃麦当劳、去游乐园。

 

我终于明白了。

平时,每星期一,儿子儿媳妇开车把孩子送到老人这里,星期五孩子放学后接走。他们把孩子放在父母家里,当然十分地放心。父母都是退休的大学教授,不仅会精心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也会注意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可由于他们平时不能亲自照料孩子,从心里也觉得有点儿对不住孩子,像是“亏待了孩子”,内心深处有一种对孩子“欠帐”的感觉。为此,深感内疚。

所以,每星期五下午接到孩子,一上车,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问:

“儿子,今天想吃什么?是吃麦当劳还是肯特基?明天想上哪里玩?是上游乐园还是动物园?儿子,敞开说!”

要说儿子、儿媳妇利用周末带孩子游玩、吃饭,可以理解。一个星期不见儿子了,用游玩、吃饭补偿补偿,也未尝不可。

但他们的不经意地的话,给人的感觉却是,好像儿子一个星期在爷爷奶奶家是受了多大“委屈”,他们要通过周末尽情地让吃喝和玩耍给予安慰和补偿。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带孩子游玩和吃饭的话和行为,不经意地却给孩子心里造成了“爸爸妈妈好”而“爷爷奶奶不好”的影响。

孙子在爷爷奶奶家呆的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外出不大方便,平时深居简出,一般很少带孙子外出游玩。爸爸妈妈一说带孩子出去游玩、吃饭,使孩子感觉很新鲜,满足了孩子外出的欲望和要求,孩子就像是出笼小鸟那样兴奋。于是,便觉得“爸爸妈妈比爷爷奶奶好”。

 

根本原因是儿子、儿媳妇考虑得不周到,做得不周全。

 

我想,这儿子儿媳妇的本意绝不想伤害孩子的爷爷奶奶。但他们确实把事情想的简单了,做得也不够周全。

他们忽略了小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评价人、事的“独特标准”。在孩子心目中,谁带他出去吃喝玩乐就是好,不带他出去就是不好。当然,也不是非得要做儿女的把感激老人的话时时刻刻挂在嘴边上不可。那样就见外了。

但他们不应该只是考虑儿子的需求,也应该设身处地地为老人想一想。老人辛苦了一个星期了,做儿女的是不是也该做一些孝敬老人的事,以表达感激之情,同时也是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有时间常回家看看,替老人做点家务活儿,不能每到星期五接了儿子,拍屁股就走人,把两位孤零零的老人丢下不管。

比如,接孩子临走之前,询问一下老人周末有什么安排。在老人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征得老人同意,周末能把孩子的爷爷奶奶也接出去,一家人一起游玩或吃顿饭,既表达了对老人辛苦的感激之情,也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这样,一举两得,也许会更好一些,更圆满一些,老人也会感到欣慰与满足。

 

老人之所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心理不平衡。

 

不少年轻父母看了这个故事,很有可能会说:“奶奶就不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这是年轻人的看法。我并不赞成。

老人之所以问这样的问题,是事出有因。正是由于老人心理不大平衡,才随口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年轻人考虑问题很周全,不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也设身处地地站在老人的角度想问题,老人很满意,我想,老人就不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人的心理感到不平衡的时候,才会提出一些就连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的问题。奶奶要是没有感到心理不平衡,就不会跟孙子提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得理解奶奶。孙子的童言无忌,恰恰证实了奶奶心理不平衡是事出有因,而不是奶奶“无事生非”。

我觉得,这不是老人过于较真、狭隘,也不要怪孩子实话实说,的确是由于儿子儿媳妇考虑不大缜密、周全造成的。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我这样说,不是批评年轻人,而是提醒,提示。

中国的老人有帮助儿女带隔辈人的习俗,表明我们的民族一向很重视儿女亲情。老一代人确实很辛苦,带大了儿女,本来可以休息休息了,退休后可以颐养天年,享享清福了,老了老了还得帮助儿女带隔辈人。中国的老人就是受累的命。

从法律的角度说,做祖父母的,一般情况下是没有抚养教育孙辈人义务的。老人照顾孙辈人,也不是指望孙辈人孝顺,沾孙辈人的光。儿女的光,能不能沾得上,都悬,还指望沾孙子辈人的光?只是老人心疼儿女,疼爱孙辈人,才不辞辛苦地、义无返顾地承担起抚养隔辈人的责任。

做儿女的,要明白这一点,做事不要“顾此失彼”,要尽量想的缜密、周全一些,千万别让老人“费了力”还“伤了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隔辈亲
隔代教育如何三代共赢?
农村亲情产生隔阂,很多父母就算很闲,也不愿子女带孙子,为何?
3岁孙子直呼其名,爷爷却很高兴,“隔辈亲”现象为什么会产生?
【军地情深】王新凯||​喜看孙辈在成长
六旬奶奶早晨4次做饭,一头栽进沙坑,称幸亏只有一个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