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典故600例(一)

600个文学典故(一)

曾宪东编著

目 录(1)

诗 歌

■擎天柱2 ■回肠荡气3 ■狐疑3 ■芙蓉4 ■采芹5

■未雨绸缪6 ■风雨飘摇6 ■天作之合7 ■子衿7 ■明哲保身8

■同仇敌忾9 ■逃之夭夭9 ■切磋1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1 ■采菽11

■乔迁12 ■如履薄冰13 ■将就13 ■一日三秋14 ■娇情15

■芥蒂16 ■日薄西山16 ■发妻17 ■东方骑18 ■绕指柔19

■老骥伏枥19 ■今是昨非20 ■金科玉律22 ■秉烛夜游22 ■扑朔迷离23

■火树银花24 ■八面玲珑24 ■白衣苍狗25 ■抱佛脚26 ■半夜钟27

■英姿飒爽27 ■别开生面28 ■比翼鸟29 ■更上一层楼30 ■波澜老成30

■惨淡经营31 ■珠圆玉润32 ■春风得意32 ■春光33 ■寸草春晖34

■翻云覆雨35 ■飞黄腾达35 ■飞燕传书36 ■风吹雨打37 ■后尘37

■大江东去38 ■风流人物39 ■灰飞烟灭40 ■大珠小珠落玉盘40 ■东风射马耳41

■豆蔻年华42 ■锦标43 ■黑云压城城欲摧44 ■红豆44 ■寥若晨星45

■柳暗花明46 ■九天揽月46 ■卷土重来47 ■连理枝48 ■两小无猜48

■青梅竹马49 ■古稀50 ■弄潮儿50 ■墙头马上51 ■擒贼擒王52

■呕心沥血53 ■萍水相逢54 ■蜻蜓点水55 ■一手遮天56 ■落花流水56

■人面桃花57 ■杀风景58 ■山雨欲来58 ■石破天惊59 ■水中捉月59

■涂鸦61 ■瓦上霜62 ■雾里看花62 ■轩然大波63 ■寻花问柳64

■烟花64 ■眼中刺65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5 ■一落千丈66 ■一片冰心67

■妃子笑68 ■别有天地69 ■一泻千里69 ■一场春梦70 ■西窗剪烛70

■沧海一粟71 ■庐山真面目72 ■风花雪月73 ■春宵千金73 ■锦上添花74

■利欲熏心75 ■明日黄花76 ■千里鹅毛76 ■花好月圆77 ■暗香疏影77

■倾国倾城78 ■满园春色79 ■百家衣79 ■悲欢离合80 ■冰肌玉骨81

■倒海翻江82 ■环肥燕瘦83 ■含沙射影83 ■两袖清风84 ■黑牡丹85

■力争上游85 ■五步成诗86

戏 剧

■打退堂鼓88 ■好事多磨89 ■银样镴枪头89 ■走投无路90 ■坐吃山空91

■红颜薄命92 ■狐群狗党92 ■金蝉脱壳93 ■锦绣江山94 ■两面三刀95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95 ■气吞山河96 ■气味相投97 ■三生有幸97 ■十载寒窗98

■瓮中捉鳖99 ■信口开河100 ■惺惺惜惺惺100 ■咬文嚼字101 ■八面威风102

■半瓶醋102 ■唇枪舌剑103

散 文

■同舟共济106 ■骄子106 ■知己知彼107 ■方寸地107 ■高山流水108

■管鲍之交109 ■余音绕梁110 ■杞人忧天111 ■冰释111 ■天长地久112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12■宠辱不惊113 ■祸起萧墙114 ■四海之内皆兄弟115 ■名正言顺115

■道听途说116 ■箪食瓢饮117 ■一匡天下118 ■入堂入室118 ■见危授命119

■君子固穷120 ■暴虎冯河121 ■察言观色121 ■过犹不及122 ■后生可畏122

■患得患失123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124 ■是可忍孰不可忍124 ■问津125 ■杀身成仁126

■哀莫大于心死126 ■昭然若揭127 ■相濡以沫128 ■朝三暮四129 ■望洋兴叹129

■学步邯郸130 ■学富五车131 ■越俎代庖132 ■螳臂当车132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33

■白驹过隙134 ■抱瓮134 ■碧血135 ■大相径庭136 ■东施效颦137

■分庭抗礼138 ■浮生138 ■斧正139 ■害群之马140 ■呆若木鸡141

■蝴蝶梦141 ■鬼斧神工142 ■井底之蛙143

目录(2)

■每下愈况144 ■跳梁小丑144 ■目无全牛145 ■怒发冲冠146 ■捉襟见肘147

■以管窥天147 ■贻笑大方148 ■得心应手149 ■玩物丧志150 ■巧言令色151

■如丧考妣151 ■曾经沧海难为水152 ■舍我其谁153 ■同流合污153 ■顾左右而言他154

■以邻为壑155 ■揠苗助长156 ■夜以继日156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157■五十步笑百步158

■缘木求鱼159 ■事半功倍159 ■始作俑者160 ■水深火热161 ■冯妇162

■出尔反尔162 ■挟泰山已超北海163 ■出类拔萃164 ■左右逢源165 ■明察秋毫165

■一暴十寒166 ■坐怀不乱167 ■传人168 ■华发168 ■隔墙有耳169

■买椟还珠169 ■一鸣惊人170 ■危如累卵171 ■远水不救近火172 ■守株待兔173

■路不拾遗174 ■忠言逆耳174 ■滥竽充数175 ■老马识途175 ■自相矛盾176

■郑人买履177 ■毁新如故178 ■暗度陈仓178 ■睚眦必报179 ■运筹帷幄180

■项庄舞剑181 ■两败俱伤181 ■纸上谈兵182 ■坐观成败183 ■助桀为虐184

■脱颖而出184 ■左右手185 ■卧薪尝胆186 ■刎颈之交186 ■死灰复燃187

■完璧归赵188 ■四面楚歌189 ■首鼠两端190 ■壁上观190 ■刀俎191

■不名一钱192 ■人人自危193 ■大风歌193 ■当断不断194 ■多多益善195

■胯下辱196 ■一诺千金196 ■焚书坑儒197 ■肝脑涂地198 ■鸿鹄之志199

■后来居上199 ■鸡鸣狗盗200 ■家徒四壁201 ■酒池肉林202 ■利令智昏202

■指鹿为马203 ■门可罗雀204 ■明珠暗投205 ■破釜沉舟205 ■羞与为伍206

■厅货可居206 ■孺子可教207 ■东门黄犬208 ■取而代之209 ■三寸舌209

■三令五申210 ■哀王孙211 ■不寒而栗211 ■丧家狗212 ■一抔土213

■百发百中214 ■曾参杀人215 ■坐山观虎斗215 ■排难解纷216 ■亡羊补牢217

■布衣218 ■刺股218 ■不翼而飞219 ■肝肠寸断220 ■尺寸之功221

■积羽沉舟221 ■抱薪救火222 ■狐假虎威222 ■旷日持久223 ■挥汗成雨224

■门庭若市225 ■画蛇添足225 ■鸡口牛后226 ■惊弓之鸟227 ■南辕北辙228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28■图穷匕见229 ■同甘共苦230 ■奔月230 ■女娲补天231

■削足适履232 ■仓颉造字232 ■孔席墨突233 ■塞翁失马234 ■画地为牢234

■囊括四海235 ■攀龙附凤236 ■任劳任怨237 ■一丘之貉237 ■按图索骥238

■夜郎自大239 ■先发制人240 ■五日京兆240 ■先斩后奏241 ■实事求是242

■无出其右242 ■焦头烂额243 ■姗姗来迟244 ■高屋建瓴245 ■抱残守缺246

■草菅人命246 ■断袖247 ■固若金汤248 ■死有余辜249 ■骄枉过正249

■乳臭未干250 ■弹冠相庆251 ■天无二日252 ■芒刺在背252 ■临渊羡鱼253

■倾国倾城253 ■鸟兽散254 ■千夫所指255 ■何足挂齿256 ■请缨257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257■少见多怪258 ■沧海横流259 ■讳莫如深259 ■疾恶如仇260

■间不容发261 ■乐不可支262 ■三顾茅庐262 ■沧海桑田264 ■按部就班264

■不求甚解265 ■白眉266 ■吴下阿蒙267 ■司马昭之心268 ■池中物269

■大器晚成269 ■建业水270 ■开门揖盗271 ■蓝田生玉271 ■春华秋实272

■顾名思议273 ■鸡肋274 ■顾曲274 ■老生常谈275 ■胆大如斗276

■放虎归山276 ■负重致远277

目录(3)

■偃旗息鼓278 ■开诚布公278 ■鞠躬尽瘁279 ■乐不思蜀279 ■穷兵黩武280

■如鱼得水281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81 ■仰人鼻息282 ■悬壶283 ■乌合之众284

■投笔从戎284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285 ■披荆斩棘285 ■乐此不疲286 ■失之东瑜收之桑瑜286

■车水马龙287 ■重蹈覆辙288 ■覆水难收288 ■疾风知劲草289 ■焦尾琴289

■盘根错节290 ■举案齐眉291 ■老当益壮291 ■老牛舔犊292 ■梁上君子292

■文不加点293 ■马革裹尸293 ■贫贱之交294 ■推心置腹295 ■作威作福295

■饮鸩止渴296 ■半途而废296 ■建安骨297 ■世外桃源297 ■掉以轻心298

■俯首帖耳299 ■汗牛充栋299 ■黄梁梦300 ■雷厉风行300 ■落井下石301

■一视同仁301 ■班门弄斧302 ■面目可憎302 ■蝇营狗苟303 ■黔驴技穷303

■轻车熟路304 ■如泣如诉304 ■入木三分305 ■山高水长305 ■食不下咽306

■安身立命307 ■叶落归根307 ■百尺竿头308 ■白璧无瑕308 ■闭门造车309

■护身符310 ■单刀直入310 ■逢场作戏311 ■泥牛入海311 ■抛砖引玉312

■君瘦则天下肥312 ■铸成大错313 ■骑虎难下313 ■请君入瓮314 ■出人头地314

■前呼后应315 ■熟能生巧315 ■绝无仅有316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317 ■巧取豪夺317

■八斗才318 ■八字打开318 ■谈虎色变319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319 ■东窗事犯320

■一气呵成320

小说

■鞭长莫及322 ■执牛耳322 ■一鼓作气323 ■言不由衷324 ■臭味324

■效尤325 ■行将就木326 ■相敬如宾326 ■外强中干327 ■问鼎327

■畏首畏尾328 ■众叛亲离329 ■玩火自焚329 ■退避三舍330 ■病入膏肓330

■城下之盟331 ■唇亡齿寒331 ■东道主332 ■风马牛不相及333 ■甘拜下风333

■刚愎自用334 ■好整以瑕335 ■华而不实335 ■掎角之势336 ■伉俪336

■孺子牛337 ■厉兵秣马338 ■马首是瞻339 ■名列前茅339 ■染指340

■三不知340 ■挂羊头卖狗肉341 ■刻舟求剑342 ■精卫填海343 ■夸父追日344

■青鸟344 ■离群索居345 ■先河345 ■茹毛饮血346 ■弱冠346

■异曲同工347 ■杯弓蛇影348 ■金屋藏娇348 ■酒囊饭袋349 ■借光349

■白丁350 ■自毁长城351 ■百感交集352 ■竹头木屑352 ■自觉形秽353

■孝廉船353 ■朝闻夕死354 ■望梅止渴355 ■拾人牙慧355 ■捉刀356

■标新立异356 ■吴牛喘月357 ■乘兴而来败兴而返357 ■咄咄逼人358 ■管中窥豹358

■鹤立鸡群359 ■空洞无物359 ■琳琅满目360 ■流芳百世361 ■难兄难弟361

■坦腹东床362 ■称体裁衣362 ■寄人篱下363 ■狐狸尾巴363 ■飞扬跋扈364

■草木皆兵365 ■续貂366 ■五斗米366 ■闻鸡起舞367 ■束之高阁368

■东山再起368 ■如坐针毡369 ■焚砚369 ■渐入佳境370 ■巾帼370

■锦字371 ■鹿死谁手371 ■势如破竹372 ■模棱两可373 ■坐井观天373

■笑里藏刀374 ■目不识丁374 ■凤毛麟角375 ■十八重地狱375 ■江郎才尽376

■金莲376 ■称量天下377 ■飞蛾赴火377 ■哄堂大笑378 ■红娘378

■少不更事379 ■一箭双雕379 ■暗中摸索380 ■冰魂雪魄381 ■入彀381

■终南捷径382 ■月下老人382 ■梦笔生花383 ■广寒宫383 ■一字之师384

■祸水384 ■城门失火385 ■登龙门386 ■南柯梦386 ■沧海遗珠387

■泰山北斗388 ■腹稿388 ■刮地皮389 ■三剑定天山389 ■金迷纸醉390

■开卷有益391 ■满城风雨391 ■成也箫何败也箫何392 ■河东狮吼392 ■半部论语治天下393

■打草惊蛇394 ■痴人说梦394 ■杀人不眨眼395 ■面壁十年395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396

■枕戈待旦396 ■矮子看戏397 ■捕风捉影398 ■程门立雪398 ■花言巧语399

■融会贯通399 ■等身400 ■雪中送炭400 ■胸无城府401 ■丧心病狂401

■中山狼402 ■三脚猫403 ■三姑六婆403 ■狗血喷头404 ■八仙过海405

■初出茅庐406 ■癞虾蟆想吃天鹅肉407 ■偷梁换柱407 ■不落窠臼408 ■打尖409

■狗仗人势409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410 ■面目全非411 ■山穷水尽412 ■名落孙山412

诗歌卷首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为诗歌。

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往往是字字斟酌,句句深思,然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凝结到诗歌简单的文字当中,使得诗歌的文字不仅简洁明快,而且富有深厚的感情。后人在这些诗歌中总结出了很多的成语和俗语,这些词语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含义,而且在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有一段沉淀了千百年的感情。我们只有读懂每一个词语,才能体会那跨越时空、亘古未变的情感,体会古人用心、用爱写下的丝丝情意和阵阵感慨。

诗歌第一章(1)

■ 【擎天柱】:

典出《楚辞?天问》: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楚辞?天问》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屈原曾经受到楚王的信任,被任命为三闾大夫,常与楚王商议国事。但是,后来因为反对楚王亲近秦国,被楚王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天问》这首诗歌,在诗歌中,屈原提出了多种问题,表达了心中愤懑的心情。

在《天问》中他提到:“天体轴绳系在哪里?天极不动设在哪里?八柱撑天对着何方?东南为何缺损不齐?平面上的九天边际,抵达何处联属何方?边边相交隅角很多,又有谁能知其数量?”东汉文学家王逸在解释这段话时说:“言天有八山为柱,皆何当值,东南不足,谁亏缺之?”《天问》中提到的八柱,就是传说中天地间有八根擎天巨柱,支持在天地之间,使天不会塌下来。后来就将“八柱”演变成为了“擎天柱”,用来指高耸的山峰。

唐朝张固在《独秀山》中提到:“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曾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这里的“擎天一柱”指的就是高耸的山峰独秀山。

后来人们也用“擎天柱”来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宋史?刘永年传》中提到:“刘永年'一柱擎天’。”

【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爱国诗人。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8卷20篇。《天问》是其中一卷。

《天问》整首诗都是由神话、传说、历史交织构成。东汉时王逸在为《天问》作注时曾这样来介绍《天问》产生的背景,他说屈原被流放后,彷徨于山间,无意中发现山里有许多楚民族先公先王的祠堂宗庙。屈原因为疲倦而休息其中,看见墙上画着许许多多的画,有楚民族先人的历史,也有许多奇怪的事物,屈原因此受到触动,就这些壁画内容提出了自己的一连串质询,有时还充满了愤懑。当地的许多土著百姓十分心痛屈原的遭遇,就坐下来与屈原一起讨论讲述壁画的故事。《天问》是就这些故事的内容提出的疑问。后人一般认为王逸的说法是可靠的。因此就对上古史的研究,对神话的研究而言,屈原的《天问》堪称宝库,是极其值得重视的。■ 回肠荡气

典出宋玉《高唐赋》:绿叶紫裹,丹茎白蒂,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鼾。长吏隳官,贤士失态。愁思无已,叹息垂泪。《高唐赋》的作者宋玉,字子渊,号鹿溪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归州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大诗人,世人以“屈宋”并称。宋玉是屈原的学生,一直在屈原身边学习,后经楚国大夫景差介绍,被任命为楚襄王的文学侍从。

《高唐赋》的内容是宋玉和楚襄王在云梦高唐游玩的时候,向襄王讲述夜梦美女的事。在文中,诗人用“回肠伤气”来形容美丽多情的神女甜美的歌声使诗人肝肠回转、气息摇荡。

诗歌第一章(2)

后来人们将“回肠伤气”又写成“回肠荡气”,用来指事情、故事曲折动人。

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提到:“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 【狐疑

典出《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热爱自己的祖国,对楚王也是忠心耿耿,但遭到很多人的嫉恨排挤,楚王身边的一帮小人也不断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王也渐渐不信任屈原了。所以他在诗歌中提到:“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诗人自己心里也彷徨犹豫起来,不知如何是好。

传说狐狸性情多疑,所以就用“狐疑”指多疑无断,犹豫不决。

清朝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到:“雨村心下狐疑,只得停了手。”

【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不朽之作。“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解释。“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是他对诗篇创作动力的说明,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屈原为了振国兴邦,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远逝。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唤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国兵挫地削,危亡无日,自己却被疏失位,救国无门。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能无怨乎?诗中有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又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最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摧肝裂胆,撼人心魄。

《楚辞》是屈原的代表作。一共370多句,2400多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作为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 【芙蓉

典出屈原《楚辞?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楚辞》的作者屈原在文中提到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是指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做裙子。诗人以此来显示自己身份的高贵。

芙蓉,是荷花的别名。宋朝诗人杨万里在《红白莲》中提到:“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艳妆。”诗中提到妙龄女子面似芙蓉,后来“芙蓉”一词就用来借指女子美丽的容貌,也指代面容美丽的少女。

清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鸦头》中提到:“王略无疑二,从容曰:'室对芙蓉,家徒四壁,实难自慰,恐经久弃置’。”其中的“芙蓉”即指美貌的少女。■ 采芹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诗歌第一章(3)

典出《诗经?鲁颂?泮水》:采鲁嘻公征服淮夷,受俘泮宫并宴庆,颂扬其有文德。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其旂茷茷,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泮水,指的是泮宫之水。芹,是指水菜。诗歌中的“采芹”就是指采泮宫得的水芹。泮宫,古代诸侯的学舍,所以科举时代入学叫入泮,又叫游泮。“采芹”本来是说到泮水河里采水菜,后来人们又用“采芹”来指代入学读书。

【诗 经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经总集,相传由孔子编订。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三百零五篇。这里收集的是周代的作品。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根据诗歌的来源和乐调而作的分类。风是富有地方色彩的乐调演唱的诗歌,内容反映民间生活,诗句韵味十足,声音短促,叠章复唱,亲切感人。雅,分“大雅”和“小雅”,内容包括政治讽刺诗、史诗、祭祀诗、宴会贺诗等。颂的内容大多是歌颂统治者和先王的德行,但是大多没有鲜明的特色。

《诗经》对我国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它是周代的诗歌集大成,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源头。各个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虽然在风格和擅长的艺术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诗经》中汲取了无尽的营养。楚国的屈原继承了《诗经》风、雅的现实主义传统,兼采楚国民歌的形式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写下了不朽的《楚辞》。

自此以后,各种诗歌无不在这丰富的土壤上蓬勃发展。

【未雨绸缪】

典出《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这几句诗歌的的意思是:我趁着天未阴雨,啄取那桑皮桑根,将窗扇门户缚紧。现在你们树下的人,还有谁敢将我欺凌?

诗中指鸟类趁天气未变赶快搭窝。“未雨绸缪”就是从《豳风?鸱鸮》中演化而来,本意是趁天还没有下雨,赶紧把门窗绑牢,防备暴风雨的到来。据说这首诗是周公所作,目的就是提醒周成王提前做好准备,防止叛乱的发生。后来就借指事先做好准备。

清朝的《官场维新记》中用到:“你们中国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不是中途溃散,就是临阵脱逃,这不关我们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风雨飘摇

典出《诗经?豳风?鸱鸮》: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这几句的意思是:我的翅羽稀落,我的尾羽枯槁;我的巢儿垂危,正在风雨中飘摇。我只能惊恐地哀号!

“漂摇”也写作“飘摇”,诗中的意思是在风雨中摇摇晃晃,飘荡不定。后来人们就用“风雨飘摇”来比喻时局动荡不稳。

姚雪垠在《李自成》中用到:“那是虽有也先之患,经过土木之变,但国家的根本依然强固,全不似如今这样风雨飘摇。”

《诗经》的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两种说法。

王官采诗:《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采诗官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疏导民意。这种说法大致可以相信。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诗歌第一章(4)

孔子删诗: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但这种说法不太可靠。《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 天作之合

典出《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上帝在天明察人世间,文王身上天命集中。就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皇天给他缔结好姻缘。文王迎亲到洽水北面,就在那儿渭水河岸边。

《诗经?大雅?大明》是写周文王婚姻大事的情况,“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是说周文王娶妃子大姒是上天的撮合,是上天有意安排的。上天有意安排的婚事既是命中注定,又十分圆满完美。后来就把两情相愿的男女结婚称作“天作之合”。有时也指自然凝结的友谊。

《儒林外史》中用到:“年长兄,你和我是'天作之合’,不比同年寻常弟兄。”

■ 【子衿

典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的意思是: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青衿是指青色的衣服,是古代学子穿的衣服。后来人们就用“子衿”一词作为秀才的代称。

明朝沈自晋在《望湖亭传奇二》中用到:“但只年华十八,尚列子衿。”

■ 【明哲保身

典出《诗经?大雅?烝民》: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仲山甫在周宣王时期被人推荐,来到朝廷做官,后来受到周宣王的重任,任百官之首,替周宣王管理朝政。他为官清廉,使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人们就做《诗经?大雅?烝民》来专门颂扬仲山甫。上面这段诗文是说:仲山甫能很好理解、执行周王的命令,对周王很忠诚,又明察事理,善于自我保护。

诗中提到的“既明切哲”,明哲,指明智,能洞察事理。“以保其身”,指善于自保,这里指洞察事理的人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后来人们就用“明哲保身”来指只顾个人利益,害怕引火烧身,不坚持正义,没有原则的处世态度,含有贬义。

毛泽东在《论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提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风、雅、颂】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诗歌第一章(5)

■【 同仇敌忾】

典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西周末年,西边少数民族犬戎乘机入侵。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犬戎入侵的军中歌谣。诗中说虽然条件十分艰苦,大家哪怕合穿一件外衣,合穿一条裤子,也要拿起武器,和国王一起去打击敌人。

“同仇”是指同心协力打击仇敌,“敌忾”是指面对敌人十分愤怒。后来人们就用“同仇敌忾”来形容怀着仇恨,打击共同的敌人。

瞿秋白在《乱弹?狗样的英雄》中用到:“一望见穿上制服的人,就发生同仇敌忾之心,马上想动手收拾掉他。”

■ 【逃之夭夭

典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个涉世未深、纯真而又急切待嫁的女子。只有她才会留心去关注桃树随着时间的推移开花结果,感伤自己迟迟不能成亲,表现了她对婚姻生活的无限憧憬。全诗构思工巧,层层递进。首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就给读者带来一片生机勃勃、春光明媚,桃花茂盛而艳丽的美好自然景色,又象征着青年男女嫁娶的大好时光,并烘托着容貌如花的美丽新娘青春的气息,预示着婚姻的美满幸福。接着二章、三章,用桃实硕大且多,象征新娘多子多孙,用桃叶茂密葱绿象征新娘于归后,家族昌盛,全诗洋溢着民间婚嫁热情欢快的生活气氛。

诗中的“桃之夭夭”是指桃花盛开的样子。“桃”和“逃”同音,后来人们把“桃之夭夭”写成“逃之夭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

瞿秋白在《乱弹?新英雄》中用到:“那些'不可多得之将才’一溜烟的逃之夭夭。”

孔子评《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开篇第一首诗,评论者甚多,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其中孔夫子是这样评论这首诗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君子陪伴淑女一起时,快乐而不放荡;君子独居相思淑女时,哀愁而不伤痛。孔夫子对《诗经》总的评价是“思无邪”,就是说《诗经》表现感情思绪中正平和,喜怒哀怨都合度中节,控制激情,没有过分过度的地方。这和他在人伦政治方面要求“克己复礼”、追求“中庸”的理想是一致的。

■ 【切磋

典出《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指加工骨器;磋,指加工象牙器;琢,指加工玉器;磨,指加工石器。古代的时候工具落后,要把骨头、玉器、象牙、石头加工成各种器具,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加工不同的材料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所以就需要切、磋、琢、磨。后来人们就用“切磋琢磨”来比喻技艺学问上互相研讨。为了简单,人们就用“切磋”来指代。

诗歌第一章(6)

清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娇娜》中写道:“一日,公子谓生曰:切磋之惠,无日可以忘之。”

卫风的由来

据说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便将京都沬(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并将其地分而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为鄘(今河南汲县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武王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这三个地方,以监督武庚,号称“三监”。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成王年幼,于是就用周公旦执政。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将要篡夺朝政,并唆使武庚叛乱。于是周公率兵镇压叛乱,杀死了武庚和管、蔡、霍等人。接着又将三地合并为卫,封给康叔,建都殷墟(今河南淇县),号卫君。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到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典出《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说别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石。玉是温润的物品,如果用两块玉石来互相琢磨,肯定磨不成美玉,所以必须要用别处山上粗糙的砺石,来雕琢玉石,这样才能磨出美玉。

一般认为,“他山”借指异国,“石”指的是贤才,“攻”是琢磨、利用的意思。就是说别国的人才可以为本国所用,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引进人才。后来意思发生了变化,比喻借助外力(一般指朋友的批评)来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又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

明朝徐日久在《与本学王文广书》中提到:“虽则以鄙人之偏见,予以为他山之石,则有余矣。”

■ 【采菽

典出《诗经?小雅?小宛》: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及玄衮黼。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载骖载驷,君子所届。《诗经?小雅?小宛》主要讲述的是诸侯来朝见周天子,周王给予他们赏赐的情况。“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就是说“采大豆呀采大豆,圆篓方筐来装下”。

《毛诗》中解释说:“菽,藿也,力采者得之。”藿就是大豆的叶子,可以食用,有能力的人才能采到。汉代学者郑玄这样解释这段话:“藿生原中,非有主也,以喻王位无常家,勤于德者得之。”意思是说“藿,生长在野外,并不是属于谁的东西,人们用它来比喻王位不是固定在谁的身上的,只有有才德的人,才可以坐上王位”。后来人们就用“采菽”来比喻乱世之中争夺王位。

《新唐书?苏源明传》中提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就是说有人要造反夺取王位。

■ 【乔迁

典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伐木》是抒写宴请亲朋故旧的诗歌,表达了饮酒摆宴、歌舞欢乐都在于表达人的感情。诗以伐木中听见鸟鸣求友起兴,说明人更应该重视感情。诗中开始描述伐木时,听见了鸟儿相互鸣叫,与此引发了很多联想。丁丁,是指伐木的声音,乔木,是指高大的树木。乔迁,是指自低升高,把粗大的树干从山谷中抬上来。后来用做搬家或者升官的赞词。

诗歌第一章(7)

晋朝桓温在《荐譙元彦表》中用到:“中华有顾瞻之哀,幽谷无乔迁之望。”

唐朝诗人张籍在《赠殷山人》中用到:“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

以上几个“乔迁”都是升官发财的意思。现在人们一般用“乔迁”来指搬入新居。

【赋、比、兴的解释

关于赋、比、兴的解释,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解释是将赋、比、兴与政治教化,美刺讽谏紧密相联。最早作出这种解释的是汉代的郑玄。这种解释的积极意义是它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有着直接的启迪作用;消极影响是它导致了后来许多诗论者游离艺术形象去片面地寻求诗歌的所谓微言大义。另一种解释则是将赋、比、兴释为单纯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最早作出这种解释的是汉代的郑众,将“比”视为修辞中的比喻手法,将“兴”视为托“草木鸟兽以见意”的手法,这种解释为后代不少学者所继承,如晋代挚虞,宋代李仲蒙、朱熹等。他们的说法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赋、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 【如履薄冰

典出《诗经?小雅?小旻》: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首诗是讽刺周王听信歪门邪道,不用良谋。上边的几句是诗的最后一部分,讲的是国家情况复杂,应当用心治理,不能盲目蛮干,事事要小心谨慎。

“如履薄冰”是表示脚踩在薄薄的冰面上,冰面随时会坍塌,人随时就会掉入水中。指在做某件有危险的事情,就像脚踩在薄薄的冰面上,心中不免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的感觉。所以人们就用“如履薄冰”形容做有危险的事情心中担心害怕,非常谨慎,小心戒备。

唐朝刘禹锡在《让同平章事表》中用到:“退思尘忝,如履薄冰。”就是指心惊胆颤。

■ 【将就

典出《诗经?周颂?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于乎悠哉,朕未有艾。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绍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这首诗歌写的是周成王即位之初,和群臣商议国政的情况。周成王治国已经很有经验,但是还唯恐有闪失,所以就召集群臣,商讨治国方略,希望大家能够靠近自己,出谋划策,帮助自己治理好国家。

“将予就之,继犹判涣。”将,是指帮助。就,指的是接近。“将就”意思就是接近、帮助,这两句诗本指大臣们接近国君,帮助国君,还恐怕有什么疏漏。后来人们把“将予就之”简化成“将就”,用来表示勉强迁就的意思。

宋朝朱熹在《集传》中提到:“将使予勉强已就之。”

赋、比、兴

赋、比、兴的归纳和研究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诗歌艺术思维和表现方法在理论上的认识日趋深刻和完美,还推动了诗歌在创作中的日趋丰富和完美,对促进古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简单地说,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如《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 【一日三秋

典出《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段话的意思是:采葛好姑娘,一日不相见,好似三月长!采萧好姑娘,一日不相见,好似三季长!采艾好姑娘,一日不相见,竟似三年长!

诗中表达了热恋中的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斯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讲的是即使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

唐朝著名的经学家孔颖达解释“一日三秋”时说:“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就是九个月,表示时间很长。后来人们就将“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总结成“一日三秋”,用来指经历的时间很短但感觉很长,形容思念的心情十分迫切。

南朝何逊在《为衡山侯与妇书》中提到:“路迩人遐,音尘寂绝,一日三秋,不足为喻。”

■ 【娇情

典出董仲舒《士不遇》: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纷既迫而后动兮,岂云禀性之惟褊。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家董仲舒年老失意,他惆怅遗憾,觉得自己的政治机遇如昙花一现,来得太迟又去得太快。于是就作了这篇文章,抒写自己内心的苦闷。赋的最后几句,就是上边的几句,表明了董仲舒的守君子之道,自甘寂寞,只求肝胆照人,不去计较须发末节。

“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意思是说弄虚作假占点小便宜,还不如老老实实吃点亏好。

矫,是指装假,掩饰。情,指真情。“矫情”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装模作样、弄虚作假掩饰真情。

《后汉书?王允传》中提到:“时董卓尚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允矫情曲意,每相承附,故得扶持王位于危难之中。”

现在人们多用“矫情”来指蛮不讲理、无理取闹。夏衍在《两个座谈会书面回答》中提到:“我们也不必矫情,说每一部苏联电影都好。”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诗歌第二章(1)

士不遇

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感士不遇题材是众多历久不衰的文学题材中极为典型的一种。文学作品中之“士不遇”主题滥觞于汉赋。贾谊、董仲舒、司马迁遇到了政治挫折,于是分别作赋铭志,其中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形成了“士不遇”文学的雏形,在这三者影响下,以后“士不遇”者中许多人都作文铭志,确立“士不遇”文学主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贾谊、董仲舒、司马迁的“士不遇”赋和“士不遇”人生经历,既意味着一种人格的蹂躏和自由的扼杀,又标志着一种最沉重的忧患和最高层次的生命体验。它高度囊括了封建时代社会政治的本质特征,又深刻揭示了西汉士人基于人生忧患的各种心理流程;在这些心理流程中,既集中体现了儒道思想的消长起伏,又明确展露了“士不遇”者人生的大欢乐和大悲哀、大真实和大虚幻。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士人在沉重苦难中的生命运行轨迹。贾谊、董仲舒、司马迁是西汉的杰出人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治国平天下是他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他们对由大一统的专制政治而来的压力感特别强烈。作为士者,一是叹“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没世无闻”,但又无可奈何,只有在诗文中宣泄怨愤。

■ 【芥蒂

典出司马相如《子虚赋》:且齐东者钜海,南有琅邪,观乎成山,射乎之罘,浮渤解,游孟诸。旁徨乎海外,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讲述了子虚先生随齐王出猎,当齐王问到楚国情况的时候,子虚先生极力描述了楚国的广大和丰饶,子虚先生说:“齐国地域辽阔,像一个巨人,楚国云梦泽一样的大泽吞下八九个,胸中也不会有小梗塞。”“蒂芥”就是非常微小的梗塞物,后来人们都写作“芥蒂”。清朝人翟灏在《通俗编?草本》中记载了从宋朝开始,人们就将蒂芥颠倒使用。

后人就用“芥蒂”一词来比喻心中的嫌隙或不快。

苏轼在《送路都曹》中写道:“恨无乘崖老,一洗芥蒂胸。”

■ 【日薄西山

典出扬雄《反离骚》:精琼靡与秋菊兮,将以延夫天年;临汨罗而自陨兮,恐日薄於西山.解扶桑之总辔兮,纵令之遂奔驰,鸾皇腾而不属兮,岂独飞廉与云师!扬雄,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是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家境贫寒,不慕富贵。40岁后开始游历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后经蜀人杨庄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他的官职一直很低微,历经成、哀、平三代帝王,但是官职一直没有得到提升。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来受到他人的牵累,于是想坠阁自杀,未死,被皇帝召为大夫。

扬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辞赋外,又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对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价值。在《反离骚》里,他既赞扬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精神,又批评了屈原的轻生之举。扬雄认为,人应该像琼糜那样长寿,才能对国家作出贡献,不应该有日薄西山那样的绝望。所以说:“临汨罗而自陨兮,恐日薄于西山。”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诗歌第二章(2)

薄,是指迫近的意思,“日薄西山”就是指太阳快要落入西山去了。后来人们就用“日薄西山”来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晋朝李密在《陈情表》中写道:“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 发妻

典出苏武《留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嫣婉及良时。诗中这四句是说:幸运与你结发成夫妇,就从未怀疑过不能恩爱到老。今夜缠绵陶醉的时刻,是多么的美好。

我国南方有关于“结发夫妻”的“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民俗。所谓“束发托身”就是元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回庚帖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托身、以身相许之物,表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后来就把原配夫妻称为“结发夫妻”,简称为“发妻”。

京剧《秦香莲》中唱到:“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知热知冷是结发妻。”

苏武简介

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父亲苏建,做过代郡太守。苏武袭父职入仕,先任郎官,然后逐步升迁。在汉武帝天汉元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

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等使臣,但单于却慌称苏武等人已经死去。

后来,汉朝使者又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

苏武在匈奴的时间很长,前后共有十九年。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被赐授关内侯。

■【 东方骑

典出《古乐府?陌上桑》: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这首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最早著录在《宋书?乐志》中,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

这首汉乐府讲的是聪明美貌的罗敷巧妙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罗敷在面对使君的挑逗时不卑不亢,她并没有羞辱使君,也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只是当着使君的面夸奖自己的丈夫。说她的丈夫是当今太守,骑着高头大马,千骑簇拥,腰悬宝剑,威风凛凛,英俊洒脱,温文尔雅,谁人不夸。

“东方千余骑”本是罗敷夸耀自己做太守的丈夫,出门有千骑相随,仪仗显赫。后演变成“东方骑”,指女子丈夫显贵。

唐朝褚亮便有《咏花烛》诗:“言是东方骑,来寻南陌车。”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诗歌第二章(3)

汉代乐府诗

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艺文志》记:“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除为考察民隐外,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以供娱乐。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后来又分古乐府、新乐府。《陌上桑》属古乐府。因唐代出现一种新乐府,模仿民间乐府诗的基本精神和体制上的某些特点而并不入乐,为了加以区别,后人称唐以前的乐府为古乐府,后代模仿其体制,沿用乐府旧题而不入乐的,有时也称古乐府,如李白的《蜀道难》。宋朝的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它是由杜甫开创,元稹、白居易大力提倡并创作,发扬光大而成的一种乐府体诗。白居易的《卖炭翁》即是。

■【 绕指柔

典出刘琨《重赠卢谌》: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祖父刘迈,曾为相国参军、散骑常侍。父亲刘蕃,官至光禄大夫。刘琨年少的时候就有“俊朗”的美誉,与祖纳(祖逖兄)俱以雄豪闻名于世。西晋末年,并州刺史刘琨誓死保卫晋阳,浴血奋战九年,最后被俘。刘琨在牢狱之中,自料必死,悲愤中做了这首诗。

在诗的最后一句,刘琨感叹自己命运不如前辈先贤,空有一腔抱负不能实现。感慨说“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意思是:哪里会想到,我堂堂硬汉子,竟落到任人宰割,不能反抗的软弱地步。“绕指柔”,是古时一柄宝剑的名字,传说此剑极其柔软,可绕于指。“百炼钢”也是宝剑名。后来人们就用“绕指柔”来形容十分柔软。

唐朝高适在《咏马鞭》中提到:“珠重重,星连连,绕指柔,纯金坚。”

■【 老骥伏枥

典出曹操《步出厦门行?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打败了袁绍,又兴兵踏平乌桓。中秋刚过,曹操便令班师回朝。大军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出了满目荒凉的柳城,来到了河北昌黎。这里东临碣石,西邻沧海。曹操屹立山巅,眺望大海。这时夕阳西下,碧海金光,远处的岛屿若隐若现,近处的海浪又滚滚向前,眼见如此壮丽的景色,曹操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表现自己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的壮丽诗篇。

诗中提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冀,指良马。枥,指的是马槽,养马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衰老的千里马虽然身在马厩,但还向往着驰骋千里疆场。后来人们就用“老骥伏枥”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

宋朝陆游《闻虏乱有感》中用到:“羞为老冀伏枥悲,宁做枯鱼过江泣。”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歌行或称七言歌行,是唐诗的一种重要体式。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行”是乐曲的意思。由于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而得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诗歌第二章(4)

歌行体兴起于初唐,兴盛于盛唐。清人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说:“歌行出于乐府,然描事咏物,凡七言及长短句不用古题者,通谓之歌行。”日人松浦友久在《中国诗歌原理》中对歌行作如下界定:一是采用的“……歌,……行,……吟,……行”这样的歌辞性诗题,二是大致采用作者个人的第一人称视点,三是作品主要表现意图大体上由作品本身来完成,表现手法由乐府的“多用寓意”变为“多用直叙”。

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歌行体属于古体诗。

很多著名的诗人都采用歌行体写诗。如白居易《琵琶行》、李白《长歌行》、曹操《短歌行》等。

■【 今是昨非

典出陶渊明《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朝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他在《归田园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官场生涯的厌倦,认为过去走入官场是一个错误,所以说“实迷途其为远,觉今是而昨非”。

诗中说的“今是昨非”就是指陶渊明认为自己现在退隐山林是对的,过去进入官场是错了。后来人们用“今是昨非”指现在对,过去错,又引申为悔悟的意思。

鲁迅在《华盖集?导师》中写道:“但我们究竟还有一点记忆,回想起来,是怎样的今是昨非呀!”这里就含有后悔、不堪回首的意思。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 金科玉律

典出扬雄《剧秦美新》:是以发秘府,览书林,遥集乎文雅之囿,翱翔乎礼乐之场,胤殷周之失业,绍唐虞之绝风,懿律嘉量,金科玉条,神卦灵兆,古文毕发,焕炳照曜,靡不宣臻。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这篇文章是扬雄上书给王莽,文章中斥责秦朝,美化王莽的新朝,故名《剧秦美新》。文中抨击秦始皇焚书、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对王莽则歌功颂德。

诗歌第二章(5)

律、科,都是法令的意思。金、玉,是指贵重的东西。后人就将“金科玉条”总结成“金科玉律”来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多用来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清朝李宝嘉在《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三回中写道:“老伯大人的议论,真是我们佐班中的金科玉律。”

■【 秉烛夜游

典出《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长夜短苦,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秉烛夜游”出自《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中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两句。诗中的“烛”其实是指以苇子或麻秆捆扎而成的火炬而已。“秉烛夜游”就是指拿着火炬夜游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人生如梦,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但这短短的一生竟有那么多的烦恼。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不我待,机会难得。我们何不秉烛夜游,享受生活呢!

而现在“秉烛夜游”的本意已消失,人们常用这个词来形容把握机会,及时行乐。

《颜氏家训?勉学》云:“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矣。”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之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 扑朔迷离

典出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诗》: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属乐府诗。这首《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花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是具有英雄气慨,在替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诗的最后几句,用兔子来做比较,解释了她能女扮男装,驰骋疆场十二年而没人看破的原因。

扑朔,是指雄兔跳跃奔跑;迷离,指的是雌兔静卧时眯眼睛,可是在兔子奔跑时雌雄完全一样,根本分不出雌雄。成语“扑朔迷离”就是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演化而来。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别真相。书包网电子书 分享网站

诗歌第二章(6)

杨至城在《巧使敌人就范》中用到:“敌军却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

■【 火树银花

典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唐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人。九岁能诗文,少年的时候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早年为咸阳尉,受到吏部侍郎裴行俭赏识,随裴行俭两征突厥,为书记。圣历初官居相位。先后三度为相达七年之久,深得武则天赏识。据《大唐新语》记载:京城平日宵禁,上元节“金吾驰禁,特许夜行”。另载,唐武后神龙之际,作诗赋上元盛况的有数百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推为绝唱。

唐朝时候,京城长安平时都是禁止通宵喧哗的,只有在正月十五的时候,皇帝下令,允许百姓彻夜狂欢,于是元宵佳节,往日冷清的长安大街上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有数百人作诗来描绘当时热闹的场景,结果一致认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是最好的。诗中用“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来描绘当时热闹的场景。后人就用“火树银花”来形容节日夜晚灯光焰火绚丽灿烂的景象。

宋朝朱淑真在《元夜》中写道:“火树银花触目红,接天鼓声闹东风。”

■【 八面玲珑

典出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幕》: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外栏黄鹄下,中柱紫芝生。每带云霞色,时闻箫管声。望君兼有月,幢盖俨层城。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安史之乱时曾客居鄱阳,屡举进士不第,后来由元载推荐,才踏上仕途,补阌乡尉,后升迁校检户部郎中,后来又入浑瑊河中元帅府。他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由于遭逢乱世,他的诗多为伤时感世的忧伤之作,但有些诗却写得气势雄浑壮美。

卢纶的诗歌创作承袭盛唐之风,律诗淡雅,古诗铺陈华丽。安史之乱以后,卢纶的诗风有所变化,多描写战后荒芜的景象,悲叹个人命运的坎坷。后来卢纶任河中节度使,驻守边关。塞外的军旅生活,使卢纶的诗风变得粗犷豪放。

在《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幕》一诗中,卢纶描写彭祖楼的环境时提到:“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玲珑,是指精巧细致,灵活、敏捷。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四面八方都有宽大的窗户,所以室内光线十分充足,洁净明亮得直逼仙境。后来演变成“八面玲珑”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言行手段运用得十分巧妙,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各方都不得罪。

宋朝夏元鼎《满庭芳》词:“虽是无为清静,依然要八面玲珑。”

今体诗

今体诗,是唐代才定型的一种诗体,唐代以后律诗和绝句通称今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都有一定的格局。所以也叫格律诗。今体诗主要有两种。

一是律诗。因格律严密,故名律诗。以八句四韵为定格,中间两联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分五言(五律)、七言(七律)两体,凡一首诗超过十句的,就叫排律。所以说,排律句数虽多,仍然是今体诗里的律诗,不是古诗,和歌行体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二是绝句,也叫“断句”“截句”“绝诗”。像是从律诗中“截”下来的四句,故名绝句。它的平仄、押韵都有一定要求,也主要有五言、七言两种。

诗歌第二章(7)

■ 【白衣苍狗

典出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杜甫,字子美,唐朝著名诗人,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王季友,唐朝诗人,他的妻子嫌他穷困,离开他另嫁他人,但世人却说这是因为王季友有外遇。杜甫为此感到不平,并写了《可叹诗》,杜甫认为这种颠倒黑白,把好人说成坏人的社会舆论,有如白云苍狗一样。

诗中提到:“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意思是说秋天高空白云聚成许多形状,看的人可以会意为各种动物或什物,但不大一会,就又变成别的形状。“白云”指白色云朵;“苍狗”指黑色的狗。白云与苍狗是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但世情冷暖和舆论却能使他们发生关联,使他们变化无常。起初可以像一件白衫,瞬息之间能使之变成黑狗。这种事古往今来都一样,人生世间是无奇不有!

现在说“白云苍狗”已脱离杜甫作诗时的背景。现在人们用它来泛指事情变化无常,使人难以捉摸。

清朝姚鼐在《慧居寺》中写道:“白云苍狗尘寰感,也到空林释子家。”

■【 抱佛脚

典出孟郊《读经》: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经黄名小品,一纸千明星。曾读大般若,细感肸蚃听。当时把斋中,方寸抱万灵。孟郊,字东野,武康人,唐朝著名诗人。他在《读经》一诗中提到:“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谈到自己年老才开始信佛,以求保佑,有临渴掘井之意,也有自嘲的意思。后称因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猝张罗叫“急来抱佛脚”。

明朝沈璟在《一种情?香兆》中写道:“如今事亦急矣,切烧起香来,看神仙有和判断。”老旦:“有理,这就叫'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古体诗

古体诗也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言的一种古典诗体。因为格律诗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诗体,所以唐代人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而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虽然唐代人予以了一定的规范,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故唐代人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这种诗体是不必讲究平仄的(也有讲究平仄的,但为数很少)。为了使这种诗体更加容易朗朗上口,唐代人加上了押韵的概念,但其要求也是很宽松的。在一首古体诗诗中,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转韵(就是开始押一个韵部的韵脚,以后随着自己的需要,可以转押其他韵部的韵脚),因此,一首古体诗可能会押很多的韵(一韵到底的诗也有,为数也不多)。另外,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根据作者自己的需要而定。

■ 【半夜钟

典出许浑《寄题华严韦秀才院》:三面楼台百丈峰,西岩高枕树重重。晴攀翠竹题诗滑,秋摘黄花酿酒浓。山殿日斜喧鸟雀,石潭波动戏鱼龙。今来故国遥相忆,月照千山半夜钟。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人。唐文宗太和六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终睦州、郢州刺史。其诗作多是近体,有不少清新精巧之作,佳句甚多,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等。诗人杜牧、韦庄与陆游对其评价都很高。韦庄曾赞扬:“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书包网电子书 分享网站

诗歌第二章(8)

“半夜钟”就是中宵钟,寺庙里半夜里报时的钟声。

唐朝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也用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里的“夜半钟声”,就是寒山寺半夜里报时的钟声。

■ 【英姿飒爽

典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唐朝画家曹霸,绘画艺术高超,奉诏重塑凌烟阁开国功臣塑像,他将各个功臣的塑像都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他的好朋友杜甫作诗称赞说“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意思是曹霸将唐朝的开国大将段志玄和尉迟恭的塑像描绘得姿态英武矫健。

“英姿飒爽”后来就用来形容人的姿态英武矫健。有时也用做“飒爽英姿”。毛泽东在《为女民兵题照》中用到:“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曹霸简介

曹霸,唐沛国谯(今亳州市)人。曹操后裔,文武全才,其父不让他入仕为官,转而研习书法、绘画,结果绘画大为成功,在曹霸盛年时,已成为名满天下的画家。

曹霸的名声引起唐玄宗的注意,于是唐玄宗便下旨招曹霸进京,曹霸不慕名利,不愿意进京,又不敢抗旨,无奈,只得临行前在未完成的画作中,留下“富贵于我如浮云”,以表达自己的心迹。

唐玄宗在地薰殿接见他曹霸,并要求他修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曹霸本来请求玄宗,待修缮完成后,可让他返回家乡,然而玄宗笑着回应,说已在后宫安排十名仕女准备服侍他,曹霸只好照办。画作完成,人物均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玄宗点头称赞,但并未兑现承诺,更要求曹霸再画骏马图,曹霸无奈,只有到御花园完成骏马图。

玄宗看到曹霸的作品后,大喜过望,赏赐其马百匹、田万顷。然则曹霸去意坚决,不为所动。玄宗便改去其为左武卫将军,享有不理朝政之权。自此以后,权贵高门争相求取曹霸手笔,更以得到画作为荣。

后来曹霸因为一幅作品,有影射唐朝之嫌,被削职免官,自此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后与杜甫相识,杜甫为曹霸创作《丹青赠引曹将军霸》和《观曹将军画马图》二诗,表达对其际遇的同情。

由于曹霸画作均己流失,其精妙之处,唯有透过杜甫诗作,才能一窥其貌。

■ 【别开生面

典出《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曹霸是曹操的后代,祖上曾辉煌一时,但现在曹霸却沦为庶人。曹霸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不断努力,曹霸在书画上用功进取,一生沉于丹青,不思富贵,不知老之将至,终于使绘画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杜甫在《丹青引》中颂扬曹氏人物画的成就。

凌烟阁,建于唐太宗时期,阁内供奉着唐朝开国功臣的肖像。唐朝开元年间,凌烟阁的开国功臣肖像已经历了上百年,颜色脱落消褪。唐玄宗命当时著名的画家曹霸为凌烟阁内的功臣肖像重施彩墨,供后人瞻仰。经过曹霸重施彩墨,凌烟阁内功臣肖像焕然一新,个个栩栩如生。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生面,新的面目,指的是凌烟阁的功臣画像经曹霸重绘之后就像新的一样,很有生气。后来人们总结出成语“别开生面”,用来比喻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格式。书包网 www.bookbao.com

诗歌第二章(9)

清朝赵翼在《瓯北诗话?苏东坡传》中写道:“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 比翼鸟

典出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诗的最后几句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诗歌的末尾,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深化了“长恨”的主题。

比翼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又名鹣鹣、蛮蛮。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所以人们用“比翼鸟”来比喻恩爱夫妻,也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

鲁迅在《准风月谈?谈蝙蝠》中提到:“有情的愿作比翼鸟儿。”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下;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更上一层楼

典出王之涣《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字季凌,唐代诗人。盛唐时期有一批诗人,善于描写塞外风光和征战生活,称为“边塞诗派”,王之涣就是其中的一位。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还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两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登楼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在事业上取得愈来愈高的成就。后人就用“更上一层楼”来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清朝王夫之在《水调歌头?放言》中写到:“既道尼山出世,又召东山入梦,镜里是真木。炯炯明看汝,更上一层楼。”

■ 【波澜老成

典出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谏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破的由来事,先锋孰敢争。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

杜甫在《敬赠郑谏议十韵》中,高度赞扬了郑谏议的诗。“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这几句,是杜甫认为诗歌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波澜独老成”,波澜,文章跌宕起伏,气势雄壮。老成,老练,功力深厚。后来人们就将这句诗总结成了成语“波澜老成”,用来指文章、诗歌写得好,很有功底。

清朝王晴在《今世说品藻》中写道:“情辞斐韡,波澜老成。”

书包网 www.bookbao.com

诗歌第三章(1)

格律诗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传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 【惨淡经营

典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即今飘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作者杜甫在这首诗里描绘了画家曹霸精湛绝伦的画艺,但他不轻易为人画像。可是,在战乱的动荡岁月里,一代画马宗师,流落飘泊,竟不得不靠卖画为生,甚至屡屡为寻常过路行人画像。曹霸走投无路,遭到流俗的轻视,生活如此穷苦,世上没有比他更贫困的了。画家的辛酸境遇和杜甫的坎坷又何其相似!诗人内心不禁引起共鸣,感慨万分。自古负有盛名、成就杰出的艺术家,往往时运不济,困顿缠身,郁郁不得志。

“惨淡经营”一词,原来指竭尽全力做好某件事情,现在也指境况不好,煞费苦心勉强维持。

杨力航在《不要忘记这样的斗士——纪念黄藻如同志》中写道:“惨淡经营起来的报社也惨遭扼杀,但是,他没有丝毫气馁。”

唐诗的形式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还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还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由于近体诗中的律诗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 【珠圆玉润

典出张文琮《咏水》:标名资上善,流派表灵长。地图罗四渎,天文载五潢。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独有蒙园吏,栖偃玩濠梁。张文琮,唐朝著名诗人,贝州人。好自写书,笔不释手。贞观中,为侍书御史,后来被任命为亳州刺史,他当政期间,为政清廉。永徽中,又被封为户部侍郎,出任建州刺史。张文琮崇尚老庄,庄子说:上善若水。张文琮也喜欢水,对水很有感情,在这首诗中他形容水流时说道:“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水流波光如玉石一般温润光滑,溅起的水花,就像珠子一样浑圆耀眼。”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诗歌第三章(2)

后来人们就用“珠圆玉润”来形容歌喉圆润,婉转动听,或者形容文字流畅自然。

清朝周济在《词辩》中写道:“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

■ 【春风得意

典出孟郊《登科后》:往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字东野,武康人。唐朝著名诗人,孟郊两次参加会试不中,直到46岁才中进士。他欣喜至极,作诗《登科后》,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句,常为后人所引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正因为快乐,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孟郊要痛痛快快地逛逛长安街。诗人寒窗苦读,三次赴京赶考,一心想着功名,以往只因背着压抑,忍着苦辛,哪里还有心思逛京城?即便身在长安,也无心欣赏长安的繁华与美景。今日总算功成名就,皇榜得中,不由得心花怒放。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在这心情无比激动的时刻,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尽情地玩、尽情地逛,向世人夸耀。

后来人们就用“春风得意”来形容人在工作,生活上顺心,或事业成功时志得意满的欢快情态。

秦牧在《手莫伸》中写道:“春风得意,纵马狩猎。”

格律诗中的拗句

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改用平。又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上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该仄改为平。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否则,会出现犯孤平、失黏等毛病。做格律诗旧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只是一般的说法。因为在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轻易改动的。

■ 【春光】

典出杜甫《腊月》: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腊月未尽,天气已经转暖,萱草泛绿,柳条发芽。柳条抽芽,是春光到来的信息,所以“泄漏春光有柳条”指的是柳条泄漏了春光到来的信息。所以后来人们就用“春光”比喻内情,家庭生活隐私。

清朝浩歌子在《萤窗异草?秦吉了》中有:“之居家中落,尼乃泄其春光,而说者遂得其梗概如右。”“泄其春光”,就是泄漏了家庭内情、隐私。

■ 【寸草春晖】

典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祥的母亲手上拿着针线,为出门远行的儿子缝制衣裳。儿子即将上路,母亲一针针细密地缝着,想着儿子在外迟迟不归,担心衣裳不结实会坏,所以倍加认真仔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话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谁说像小草那样微薄的子女心意,能报答慈母那春天阳光般的恩情呢?后人就将这两句诗总结成成语“寸草春晖”,用来形容母恩深厚,子女难以报答。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道:“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得春光一二?”

律诗

律诗是我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十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书包网 www.bookbao.com

诗歌第三章(3)

■ 【翻云覆雨】

典出杜甫《贫交行》: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此诗约作于天宝年间,诗人杜甫由于各种原因,困守京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作者饱谙世态炎凉、人情反复的滋味,因此,愤怒地写下这样的诗句。

贫贱之时方能见真情,古时的管饱之交被人们看作相知交友的典范,但更多的是“翻手为云覆手雨”的势利之交,得意时便如云之趋合,失意时便如雨之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反复无常。

后来人们就从诗中总结出“翻云覆雨”这句成语,用来指奸诈小人玩弄手段、反复无常的行为。

元朝乔孟符在《扬州梦》第四折中有“翻云覆雨,陷入坑阱”的句子。

■ 【飞黄腾达】

典出韩愈《符读书城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儿子韩符,少年时十分贪玩,不喜欢读书,韩愈专门写了这首诗来教育儿子,要他立志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的名字。“腾踏”,指高升。“飞黄腾踏”,是形容神马飞驰的样子。后来人们都写作“飞黄腾达”,借喻发迹高升、贵显得志。也指事业兴旺发达。

京剧《红灯记》中用到:“只要你忠心为帝国卖力气,飞黄腾达有时机。”

■【飞燕传书】

典出王仁裕《开元天宝轶事?传书燕?寄夫》:我夫去太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相传,在唐朝时,有一个叫任宗的人,有一年他离开家乡外出做生意,好些年都不回家。他的妻子郭绍兰思念丈夫,就给丈夫写了一封信,信中她写下了《寄夫》这首诗,然后将书信绑在燕子的脚上,嘱咐燕子把书信带给自己的丈夫。当时任宗正在荆州经商,忽然一只燕子飞来落在肩上。任宗发现了燕子脚上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妻子写的信。唐任宗看信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很快就回家去了。

后来人们就用“飞燕传书”来指夫妻间传递书信,另外还有“鸿雁传书”,意思也是一样。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传说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范,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而“鸿雁传书”一时亦被传为美谈。

■【风吹雨打】

典出杜甫《戏为三绝句》:楸树馨香倚钓矶,崭新花蕊未应飞。不如梦里风吹尽,何忍醒时雨打稀。诗中描写了春天来了,楸树的花刚刚开放,就遭受了一场暴风雨的摧残,把刚刚开放的花朵打得七零八落。“风吹雨打”就是从“不如梦里风吹尽,何忍醒时雨打稀”这两句诗中摘得的,指花木遭受风吹雨打的摧残。宋朝词人辛弃疾《浣溪沙》中有“未到山前骑马回,风吹雨打已无梅。共谁消遣两三杯”的诗句。

诗歌第三章(4)

现在“风吹雨打”比喻人的磨难挫折。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中用到:“不是夸大和开心,它本身就太轻飘,禁不起风吹雨打的缘故吗?”

■ 【 后尘 】

典出杜甫《戏为六绝句》: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在这首诗里,诗人杜甫提出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看法。他认为仅仅学习六朝时期的文法,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然作出来的诗句也能赏心悦目,但是风格上还是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要有恢宏的气度,然后要有严谨的格式,这样才会产生文章的韵律,同时不要被篇幅所局限。杜甫还认为写作诗歌要在屈原的《楚辞》中吸取营养,因为《楚辞》是诗歌的源头,只有这样才不会使文章失去源头,堕入齐、梁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南朝齐梁时期,当时的文风浮华绮靡,后人多有模仿。诗人把这种模仿叫做“步后尘”。“后尘”本指车马驰后的扬尘,“步后尘”即追随别人,这里指在诗歌创作上追随别人,一味模仿而没有创新。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提到:“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绝句

我国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被诗人广泛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大江东去】

典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尤其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开篇即景抒情,时间跨越古今,地域横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

“大江东去”后被借用为词牌名。人们也用它来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又形容豪放有气势。

南朝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诗歌第四章(1)

作为文体的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 风流人物】

典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开始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风流人物”,就是指这些在历史上有过杰出表现、影响很大的英雄人物。如毛泽东《念奴娇》中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后来就专指风雅洒脱,才华横溢而又不拘礼节的人物。有时也指爱调戏妇女的纨绔子弟。

明朝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妇人家水性,见了衙内这般风流人物,再着些甜话调她,不由她不肯。”

■【 灰飞烟灭】

典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诗词中描绘了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和诸葛亮从容淡定,谈笑之间就将曹操的大军打败,曹军的战舰在大火中顷刻化为乌有。曹操最终败回北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后来就用“灰飞烟灭”形容事物或权势很快消逝。

《初刻拍案惊奇?钱多处白丁横带》中用到:“如今人一有了权势,便道是万年不拔之基,旁边看的人也是一样见识。岂知转眼之间,灰飞烟灭,金山化作冰山,极是容易的事。”

■【 大珠小珠落玉盘】

典出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唐宪宗元和十一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有一次在浔阳江边送客人的时候,碰见一位擅长弹奏琵琶的女子,于是他就做了这首《琵琶行》。诗歌中作者用这样一段文字,十分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琵琶女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幺》,粗弦嘈嘈,好像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像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在了玉盘中,清脆悦耳。

“大珠小珠落玉盘”在这首诗里用来形容琵琶声清脆悦耳,连贯多变。后来人们就用来形容人说话语言流畅、悦耳动听。

吴晓民在《旋风》中写道:“她说话声音不大,却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样清脆有力。”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诗歌第四章(2)

《霓裳羽衣曲》简介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

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段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歌舞的创作过程说法不一,其中一说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

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以后,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传矣”。其实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

■【 东风射马耳】

典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唐朝诗人李白有一个朋友叫王十二,曾经写了一首题为《寒夜独酌有怀》的诗赠给李白,李白便写了这首答诗,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他看到当时社会腐败,小人横行,有才能的人受到压制。以自己的学问来拯救天下,这是诗人所向往的,可是他们的才能往往不能为世所用。所以李白在诗中提到“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形象地描绘出才志之士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处境。

“东风射马耳”是指风从马耳边吹过,后人就用来比喻听了别人的话无动于衷,漠然置之。

苏轼在《和长官六言》中写道:“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后来也写作“风吹马耳”或“秋风过耳”。

■【 豆蔻年华】

典出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在三十多岁时落魄扬州,无所事事,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描写少女体态优美的诗句,送给自己喜欢的女孩子。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初夏开花,花有清香,种子可入药、做香料。豆蔻初夏开花,二月豆蔻正孕育花蕾,所以人们就用“二月豆蔻”来指十三四岁未成年的小姑娘,“婷婷袅袅”则是形容小姑娘身材苗条柔美。后来人们就用“豆蔻年华”来指十三四岁的女孩子。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中用到:“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格律诗的创作原则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诗歌第四章(3)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 锦标】

典出白居易《和春深》:何处春深好,春深上巳家。兰亭席上酒,曲洛岸边花。弄水游童棹,湔裾小妇车。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诗人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锦标”,是用来奖励在龙舟竞赛中获胜者的锦旗,龙舟竞赛,齐桡争渡,争先恐后,场面壮观。获胜者的奖品就是一面锦旗,现在人们多用“锦标“来称呼竞赛中的优胜者所得的奖品,

五代时期王保定在《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中记载:“唐朝时候,卢肇与同郡黄颇齐名,但卢肇贫穷,黄颇十分富有,两人一同赶考,当地刺史嫌贫爱富,只在离亭为黄颇饯行。第二年,卢肇中了状元,衣锦还乡。一次,刺史宴请卢肇看划船比赛,席间,卢肇即兴赋诗道:'向道是龙则不信,果然衔得锦标归。’”意思是说:“从前是龙,你不相信,如今真应了这句话,衔得锦标而归。”这里的“锦标”不是锦旗,而是指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和地位。

格律诗的平仄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有三条:

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此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此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此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 黑云压城城欲摧】

典出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英年早逝,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政混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永放异彩。

诗歌第四章(4)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是说敌人大军压境,来势汹汹,情势十分紧张。后来人们就用来形容反面势力十分嚣张,或形势十分严峻。

刘白羽在《悼念郭沫若同志》中写道:“在那黑云压成城欲摧的关头上,郭老虽已高龄,但他忠贞之心仍坚如金石。”

■【 红豆】

典出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字摩诘,唐朝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九岁就因为才华出众而闻名乡里,年十九,赴京城考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还是山水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的佳篇。王维的诗在唐代自成一派,影响久远。

红豆,即红豆树的种子。红豆树,常绿乔木,生长在南方亚热带地区,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人称相思子,现在人们用“红豆”来比喻爱情或者相思。王维的《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这首词,听者无不动容。

唐朝温庭筠在《新添声杨柳枝词》中用到:“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寥若晨星】

典出韩愈《华山女》: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如浮萍。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晨星。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在文学成就上,韩愈的诗文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同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称他是“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叛乱,被迁至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唐朝时,佛教盛行,皇帝带头到处修建寺院,和尚们四处讲佛经。有的人为了抵制佛教的传播,四处宣扬道教,想用《道德经》来冲淡佛经,于是就有了“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晨星”这两句,讲述的是穿黄衣的道士也在讲道家经典,以对抗佛教。可是讲座下没有几个人听。

寥落,稀疏。寥落如晨星,像晨星一样稀少。后人就用“寥若晨星”来比喻数量极少。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用到:“资本家之在中国,寥若晨星,亦仅见于通商口岸耳。”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的称谓究竟起于何时?史料记载,明初学者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的称谓由此产生。明朝中叶的学者唐顺之编纂的《文编》,只收录了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右《八先生文集》和唐顺之的《文编》编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诗歌第四章(5)

唐宋八大家是提倡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 柳暗花明】

典出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诗是诗人陆游被诬陷罢官回故里时所作的田园诗,诗中描绘了一幅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

作者在诗的开头就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思是说鸡肉猪肉很多很充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接着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到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见一斑。

“柳暗花明”原意是指柳色浓绿,鲜花明艳,形容绿柳红花交相辉映的景色。后来人们用来形容眼前没有办法的时候,忽然又出现了转机和希望。

茅盾在《锻炼》中用到:“也许急转直下,来个惊人的变化。那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今天的一些计划自然都成了陈迹。”

■【 九天揽月】

典出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首诗是天宝末年,诗人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时所作的。谢朓楼,是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

诗人李白在诗歌中揭示出自己郁积已久的苦闷心情,但没有局限于抒发自己的烦忧,而是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流露出自己的豪情壮志。

诗中提到的“欲上青天揽明月”,就是诗人想飞上青天摘取月亮。后来演化成“九天揽月”,用来形容壮志豪情。

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用到:“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里的“九天揽月”,就是指革命的豪情壮志。

建安风骨简介

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 卷土重来】

典出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朝大诗人杜牧在游览项羽自杀之地乌江渡时,发思古之幽情,感慨万千。题诗抒发了对当年项羽兵败自杀的深深遗憾。诗中“卷土重来未可知”一句,感叹如果项羽当年没有自杀身亡,而是渡江积蓄力量,再与刘邦较量,那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诗歌第四章(6)

现在人们用“卷土重来”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北宋王安石在《乌江亭》中用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若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被刘邦、韩信的大军包围在垓下,兵少粮尽,心情极为沉重。一天夜里,他听到四面都是楚歌之声,不觉失声问道:“汉兵已经占领楚国的地方了吗?为何四面都是楚国的人?”于是披衣而起,独饮帐中,唱出了那首千古传诵的《垓下歌》。在这首词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以说是个奇迹。

■【 连理枝】

典出孟郊《感兴》:拔心草不死,去根柳亦荣。独有失意人,恍然无力行。昔为连理枝,今为断弦声。连理时所重,断弦今所轻。孟郊,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人,他的作品以短篇的五言古诗居多,没有一首律诗。孟郊早年生活贫困,屡试不第,后来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广为流传。

在这首诗中,孟郊抒发了自己失意之后的情感,诗中说曾经就像连在一起的树枝一样,密不可分,现在却只有自己独自在听着断弦的声音。“连理枝”本来是指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后来人们就用来比喻夫妻恩爱以及男女之间牢固的誓言。

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我多因这蜗角虚名,赚得我连理枝分。”

■【 两小无猜】

典出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这首诗是写长干女自叙往事,开头几句,叙述了纯真欢乐的儿时生活,似乎就发生在昨天,一点一滴都让她沉醉甜蜜。她说:我刘海初盖额头的时候,常常在门前采些花花草草游玩,你骑着“马儿”(其实就是一根竹竿),来找我玩,我们绕着院子中的井栏,耍弄青梅花枝,追逐嬉戏,我们两个是邻居,都住在长干里,从小就无拘无束,不避嫌疑。

诗人淡淡几笔,就把一对小儿女情窦未开、天真无邪的情态写得惟妙惟肖,触动人们的记忆,让人心领神会。

“两小无猜”,就是指小儿女天真无邪,一起玩耍无嫌疑猜忌。

清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江城》中用到:“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

■【 青梅竹马】

典出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是一首爱情诗,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一个额前覆着留海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枝青梅花,站在门前戏耍;一个头上扎着丫角的小男孩,胯下骑着竹马,在小路上又跳又跑。

小时候是小伙伴,长大成人是夫妻,如果感情破裂,心里当然不好受。每个人都有过儿时的生活,也都保存着对于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折枝花儿,骑匹竹马,学大人的样子,都是最寻常不过的。正是这些寻常不过的“儿嬉”,过后大抵都忘掉了。然而一经诗人的筛选、提炼,仿如从沙里淘出精金,晶光夺目,立即勾起了人们美好的回忆,陶醉于儿时的温馨旧梦之中。于是,“青梅竹马”化为成语,不胫而走,一直流传至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诗文诵读
百宝箱-->[转帖]如何写古体诗
〖诗词常识〗诗词格律知识五十二篇:(50) 六言诗
【古诗词知识】【古典诗词概述】
第六讲 不是写得不合律,就可以称为古风
浅谈诗歌的写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