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锐吟家诗词创作道路之七:嘘堂
“诗词世界”旗下原创诗词平台
立足原创,打造精品

嘘堂 ,本名段小松,安徽合肥人,1970 年生。从事诗词创作多年,曾获2008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优秀青年诗人奖。现为衡门书院山长,客寓南京。 

嘘堂,是我的网名,在传统意义上,亦可视为笔名,所取的是“嘘枯吹生”之义。自负谈不上,因为那时我还刚刚在网上进行文言诗的恢复性写作,还纯粹处在自娱的状态。所谓嘘枯吹生,只是希望自己的生命能通过文学写作葆有些许生机而已。

我五六岁左右开始背唐诗宋词。上初三时因为早恋——所谓自然灾害是也——开始了批量涂鸦,遂以才子自命。那时写的东西自然是糟糕透顶的。只能说还算赶上了“文革”后文艺开禁的好时机,无论文言诗还是白话诗,都刚好能找到一些足以开眼、临摹的前人范本。唯独学无友,进步实在缓如蜗爬。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一个巨大的价值危机的漩涡中,文学成了我审视、拷问生存意义的重要的精神资源,诗歌写作才真正开始成为支撑、建构生命本体的要素。

此后十余年,南下北漂,一直江海飘蓬。阅读很杂,中西两边都偏于恶补古典的文哲名著,读时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只凭兴趣。那是很重要也很快乐的一个阶段。我觉得谈写作首先要谈阅读,阅读不妨驳杂,而在阅读量的基础上建设出审美与思辨趣味,然后写作才是有根的和有可持续的。至少对于我这种禀赋差的笨人,离开阅读而谈写作,是不可想象的。

整个90年代,我写作的主要趣向放在现代白话诗创作上,特别是十四行。90年代中后期,寓居北京,与北京大学周遭的一些现代白话诗人曾有些交集,在国内及海外白话诗刊上零星发表过作品。文言诗也写,但数量极少。值得一提的是在90年代前期因为读《古诗源》、《唐人选唐诗十种》和《清诗话》而对文言诗第一次有了较整体也较明澈的认知,或者说,对文言诗的风格开始有所辨析、取舍。《古诗源》使我找到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基本趣向,眼前焕然一明。《唐人选唐诗十种》以迥别的文本择取昭示了审美差异性的存在。《清诗话》则开启了对诗歌写作技术性问题的探究。

当年给老友写信,曾说:“尝思为诗之道,近得有三,曰纯,曰朴,曰凝。纯者纯粹,朴者朴素,凝者凝炼。此诗之体、相、用,三者备则其诗可臻完美,得其一亦庶几不愧于作手矣。”这个感想,当时是贯通于我对文言、白话诗写作的认识的。

另一点比较重要的,或者是始终安于个人,安于寂寞。没有求其友声的环境,没有切磋,进步于是缓慢,然这也能够养成坚忍的习性,不为时风所转。那时也零星发表过一些习作,但都是因别人看到手稿而谬赏,从未有过投稿的例子。我不大读当代的东西,大都看那些经过时间和众多行家鉴定过的作品,这样总归可以偷懒些、经济些。用民国诗人邵洵美的话说,就是失去了不少学习好东西的机缘,但也有个好处——没有受到过多少坏影响。

2000年因为回淝谋生而接触到网络,以及文言诗BBS,遂专力于文言诗创作。我看到一些近来的学界评论,大抵是把2000年当作网络文言诗的初年。这个断代我是赞同的。在一个演讲稿中,我曾这样描述——

在大家以往熟悉的以中华诗词学会为轴心的主流诗坛外,其实有“另一个诗坛”的存在。这是些孤独的习诗者,不介入主流的习诗者。他们基本长期处于“独学”的状态,或者无友,或只与趣味相投的二三子晤对切磋。他们大抵年轻,大抵不是中文乃至古典文学专业科班出身,他们不会做馆阁体,或者说不屑做。他们不会投谒。他们唯一的写作动力是兴趣,是个人的表达和表现欲。他们唯一的资源是生活本身。网络出现以前,他们散落在各个地方和各种处境中,很少相识。直到网络文言诗BBS出现后,他们才开始了相互的碰撞与砥砺。

网络出现,地图缩小。精神因摩擦而出火。是网络特有的自由生态成就了当代文言诗写作,还是沉潜着的民间文言诗写作者们不自觉地选择了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秘密的狂欢?答案或许已不重要。于我个人的文言写作历程而言,学会上网无疑是最重要的事件。此后创作风格的累变,理论思辨的深化,全是凭借此平台来实现的。对我而言,网络就是当代文言诗歌版图本身,也是我的客厅、卧室和后院。内在的我外化于网络,如一镜中人。

上网,恢复文言诗创作——或者叫重新上路——之后,我的创作走向与思维趣向一直在变化。首先,不奈于当时流行的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小趣味,2001年前后,我在故乡论坛重新拈出“兴观群怨”的诗学观念,诗体上侧重古风创作,强调诗者的社会关怀与终极关怀,强调诗歌创作的当下性、及物性,这引发了一些讨论。此后,又相继提出“文言诗”之概念及“文言实验”之命题,遂形成一种传播颇广的新(网络)诗学思潮。关于“文言实验”的因缘和认识,我在2008年中华诗词(青年)峰会的讲演稿里有过一个小结,网上能够搜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十年前,我在首都师范大学的研讨会上做过一个后来频被引用复颇受争议的论断:“当代诗词在网络。”后来,又有所补充:“舍网络,文言诗词几无可观,断无出路。”有人以为说得太自负,或太托大,这都无妨。在我的观照中,网络是诗性/自由精神的保障,严格意义上的当代文言诗歌批评与理论思辨亦由之而生。

2000年至2010年,我称之为当代文言诗写作的“初兴期”,曾有一个概括—— 

在创作方面,出现了一批上网较晚而根底坚实、视野开阔的作手,一洗早期网络诗坛风花雪月满眼以及体裁相对单一的格局,相互砥砺,深自研求,造成了自觉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探讨的风气。同时,此期论坛蜂起,复再三整合,老字号或者凋零关张(如侠客岛),或者沦为二三流论坛(如诗韵雅聚、诗词比兴),而一批开始具有自己的文学倾向和相对固定受众群的新锐主流论坛逐渐成型。如“诗三百”戮力汲古而续命,“诗公社”鼓吹实验以开新,渊源有自,分途并驾,风会所在,标格俱高。其影响,一方面播及后进,为文言诗词的后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是开始向网下渗透,官方举办的文言诗词社团受到不小冲击,一向囿于古典标本解析的学院研究也开始注目于此。 

“文言实验”的倡起,是当代网络文言诗坛最突出的事件和表征。怀着对“持械倒壁”的忧虑,一批同样具有任道精神的保守派中坚作手也结成阵营,俨然两军对垒。大约2003年至2008年间,有形无形的硝烟弥漫于网络,文本对峙,批评相抗,而这恰恰促成了文言诗在当代未之见的创作繁荣。可以说,迄今最有分量和潜力的写作者基本都是在那个时期浮出水面,扎住脚跟。相对于当年的喧嚣,目前,则可说是当代文言诗写作的沉潜期或过渡期。寻求新变的实验群体已因各人对实验进路的择取及理解差异而分化,不复存在一个如当年“诗公社”那样的大本营。以“诗三百”为代表的保守派诸公也大多回归个体写作。静默,大抵是当前的相状。

在我看来,文言诗写作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双重坎陷”——传统语境与现代语境之坎陷,古典审美范式与现代审美范式之坎陷。这两个坎陷,约而言之,一个落在语言上,一个落在意识上,要想打通,难度实在很大。一般人心目中产生的所谓“落后”感,其实就是不能打通的结果——创作上,是表现无能;接受上,是审美疲劳。文言诗写作的困顿在此,而困顿处不妨即是发力处。我提出“文言实验”,直接动因就是不满于此前文言诗写作的伪与滥。目前,至少包括我在内的一批实验派作手还在此路径上作努力。我们还未绝望。

转益多师是我师。我读书学习一直是游学的野路子,喝的奶成分很复杂,实在谈不上什么师承。单就文言诗写作而言,我的个人气质决定了倾向于唐以前的气味,一种相对自然、本真而又不失其文化品性的气味。在我的文言诗谱系里,《诗经》的无名作者群是首先要深深致敬的。《古诗十九首》亦然。具体诗人列前五位的话,分别是屈子、魏武、陶公、老杜、稼轩。魏晋南北朝里,步兵、康乐、明远三家亦分量很重。唐之“三李”曾是我青少年时的偶像,后来在心目中的位置有所下滑,然仍然高大,最近正打算系统地重新温读之。

技法问题,则无法泛言。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技术处理方法,古人有大量成功的范例,要在博识之,细析之,化于胸中而为我用。大体说,我于各种诗体,取法基本是回溯到其源头。四言则诗经,杂言则古乐府,古风则十九首、陶诗及诸汉魏名家,七律则老杜,于其具体文本中看它对语言的安排运用。事实上,技术只呈现在具体文本中,或者说,技术只有在对具体文本的审读中才存在。我十多岁初学写诗作文,启蒙的老先生对我说了八个字:“文有定则;文无定则。”看取别人的技术,默识于胸,多看取一家便多一道真气。久而涵养成一片,下笔只是我心我手,如此方入预流也。

进言之,技术必与风格一起研讨、涵咏,不可剥裂来看。风格是作者气质与技术共同呈现的面貌。比如老杜七律,或雄浑,或通俗,或拗峭,风格亦非一种,而其技术运用亦各自不同。在阅读时,须于章法、句法、字法上仔细考量,看技术与气质是如何捏合起来而形成特定之风格的。初学读诗,大抵只是看秀句警字,浮于表象。故即便能袭取某种风格的皮相,也终是沙上筑塔而已。

又,我近年看古人诗,除了正面学习,往往还从负面辨析其技术之问题。也就是说,带着批评的眼光去阅读。即便老杜老陶的东西,我也只平心当它是网上论坛所发的作品,挑它的毛刺,想象换成自己能否有更好的写法,挽回败笔,点铁成金。说到底,技术是存乎一心的东西,而在对既有技术的归总和辨析上,今人比古人其实更有优势,故根本不必俯首为奴,只敢仰其鼻息。带着批评阅读,挺着腰杆学习,我觉得才是真正的与古为俦。

西哲谓,诗是最高的文学。诗本来就是小众——或者说智识精英——的东西,古今中外皆是如此。我习诗三十年,从来只为自己写作,只顾虑我所认同的诗歌标格。我所在意的读者,只是中国古文论里的“子期型”的知盲,或西方文论里所谓的“理想读者”。

胡晓明兄曾说我的诗“格新调古”。“格新调古”,自是溢美之誉,然也不妨说这确是我想做到的。格新,是意识与技法有新的破进;调古,则是于新变中继续葆有文言之美。

文言实验,只是一种意识的路径,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向。至于我个人的终极追求,只是写出有表现力的好诗而已,我不知道也不想限定它到底是何面貌。最终,还是让作品自己去说话,让以后的文学史去做裁定。


【版权说明】本文原载《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由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人物】段晓松
现代汉诗怎样走出自身面对的危机
现代文学 | 第六章 新诗 (一)
伯昏子:文言诗歌,可以圣,可以神
谈白话格律诗词 孟宪纾
从四人作品管窥网络诗词不同向度的新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