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创作与吟诵

诗词创作与吟诵

曾令中

    中国的古典诗词可谓五彩缤纷、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她是人们陶冶情操的佳品,提高艺术修养的门径,也是创作素材的有益源泉。古典诗词的创作也是异态纷呈、各有蹊径。吟风弄月,令人向往。解文要知人论世,了解古代文人的写作背景,探讨诗词创作与吟诵的关系,可以加深我们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也会给诗词创作者带来有益的启迪。本文先简略介绍一些与诗词吟诵有关的常识,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谈谈诗词创作与吟诵的关系。

一、吟诵的规则

    吟诵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教学方法,诗词作为体现声音美的艺术,往往遵循着音乐的韵律,与音乐一起称为“姊妹艺术”,通过吟诵能更好的表现诗词的艺术效果。吟诵不同于朗诵,也不同于歌唱。它有一定的规则: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平直仄曲、入短韵长、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等等。其中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传统诗词主要遵循的是《平水韵》,从宋代一直到现在,已经运行了八百多年。汉字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有四声,《平水韵》系统的四声是平、上、去、入。简化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均属仄声。隋代刘善经在《四声论》中把平、上、去、入形象地比喻成春、夏、秋、冬。明代高僧释真空有一首《篇韵贯珠集? 创安玉钥匙捷径门法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字的音调有长短、高低、强弱之分。一般来说,平声字音最长,上、去、入的字音依次缩短;字音的高低是平、上、去、入依次增高。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吟诵的基本规则: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这种规则是由于汉字四声的基本特点而自然形成的,并不是人为规定的。

二、调平仄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信息图,是形、音、义三者组成的立体图!其中字音和字义的关系是有规则的。《礼记 乐记》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论“声调谱”中说:“夫诗为天地元音,有定而无定,到恰好处,自成音节,此中微妙,口不能言。”传统诗词非常讲究节奏和押韵。诗词的音乐性来自单个汉字的音乐性。把不同性质的单字连接起来,充分运用平仄四声,让这两类声调相互交错,相反相成,产生声韵和谐、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取得抑扬顿挫、曲折变化的效果,从而表达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感。

    作诗填词要调平仄,基本原则是两平两仄交替出现(…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的节奏适合我们生理、心理的自然需要。如果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或者是“…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又或是“…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都不适合生理、心理的自然需要。“山清水秀”(平平仄仄)、“ 鸟语花香”(仄仄平平)听起来舒服,“山清花香”( 平平平平)、“鸟语水秀”( 仄仄仄仄)听起来都不太舒服。

    四言句式(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六言句式(平平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仄仄)依照基本规则不用多说。常用的五言、七言各有四种句式。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八种句式的组合便形成了近体诗的十六种格式,以首句仄起仄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计,其中五言绝句(二十字)简称五绝四种,五言律诗(四十字)简称五律四种,七言绝句(二十八字)简称七绝四种,七言律诗(五十六字)简称七律四种,至于排律,只不过是在律诗中间加几组对仗而已。首句最后一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其它偶数句的最后一字要押韵,而且要求押平声韵。词,绝大多数用长短句,其格式要比近体诗复杂得多,韵位的疏密也不一致,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诗词平仄的安排,总体原则就是“刚柔迭用”,取得整个声调的和谐。

三、音韵的作用

    音韵的技巧就在选择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字音。比如形容马跑时宜用铿锵疾促的字音;形容水流,宜用圆滑轻快的字音;表示哀感时宜用阴暗低沉的字音;表示乐感时宜用响亮清脆的字音。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拟声字,如鸟叫“啁啾”“呢喃”;金属、瓷器的碰撞“丁当”“哐啷”等等。韵的最大功用是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如绳贯珠。押韵以显示循环往复,紧凑流利,使听者产生美感而引起共鸣。一般来说,用平声韵,情调显得欢快、开朗。如词句“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具体到某个韵部,如十五删韵,情调又多一层豪放。看王之涣的《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的韵字“间”“山”“关”属十五删韵,恰能表现高华壮阔的意境。

    用仄声韵,情调显得悲戚、沉闷。如词句“斜阳染染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上声韵舒徐和软,适合表达清幽绵邈的情感。去声韵激厉劲远,适合表达高亢响亮的情感。词,押仄声韵的,一般是上、去通押,适合表达悲壮郁勃的情感。如辛弃疾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上片的韵字“雨”“ 去”“ 数”“ 住”“ 路”“ 语”“ 絮”是上、去、去、去、去、上、去;下片的韵字“误”“ 妒”“ 诉”“ 舞”“ 土”“ 苦”“ 处”是去、去、去、上、上、上、去。符合掩抑低徊、激壮沉郁的情调。

    入声韵短促,适合表达激烈豪爽、决绝潇洒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全词押入声韵,即“切”“ 歇”“ 发”“ 噎”“ 阔”“ 别”“ 节”“ 月”“ 设”“说”,恰能表现凄绝的意境。

    平仄韵转换,使得音节变得复杂可以增加声情之美,也起到调节感情的作用。如李白的《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上片前两句押仄声韵“织”“碧”,后两句押平声韵“楼”“愁”,下片前两句押仄声韵“立”“ 急”,后两句押平声韵“程”“亭”,这样匀称的平仄互换,先仄后平,一急一缓,恰与诗人感情起伏相应,于紧促中见缠绵,是一个非常美听的调子。

    韵位的疏密,与所表达的情感变化,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隔句押韵,韵位排得均匀的,表达的情感都比较舒缓,适合描写雍容愉悦的场面。如杜甫的七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这首诗押平声韵,分别是二四六八句的“来”“开”“醅”“杯”。

句句押韵的,表达的情感比较急促,适合描写紧张迫切的场面。如蒋捷的《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十二句押十二平韵:即“浇”“摇”“招”“桥”“飘”“萧”“袍”“调”“烧”“抛”“桃”“蕉”。 音节紧促,符合急迫低抑的情调。

四、情意与选韵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诗填词也是这样,相传古人就有锦囊装句的方法,被誉为“诗鬼”的唐代诗人李贺,经常骑着一匹小驴,背着一个锦囊,出外寻找灵感,作诗并不先订题目,灵感来了,吟出一句,便誊写好放入囊中,直到黄昏才回家休息。这样的零碎得句并不成篇,等待以后再加工,拼凑成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一段话最能说明,有了情意,就会产生最基本、最关键的警句,这警句本身就包含了音韵,自然也就产生了音韵。而不是有了情意,再去选择音韵。脱口而出的警句,只是零碎的句子,要拼凑成篇,所以要选韵,选择与脱口而出的警句相同的韵。与其说是选韵,不如说是随韵,跟随警句产生的韵。比如南朝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被元代元好问誉为“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据《谢氏家录》记载,有一天,谢灵运在永嘉西堂作诗,正在苦思冥想之际,忽然看到他的族弟谢惠连(也是一位诗人),灵机一动,吟出两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后一句自然就包含了韵字“禽”,我想,谢灵运吟出这两句之前,脑子里不会先选这个“禽”字韵吧!此后,经加工拼凑,跟随“禽”字韵,完成《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狥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作诗,有时最先吟出的是中间的一联,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这是由不成篇起,后来才成篇的。谢灵运这一首诗就是这样的。

    再举一首拙作:听说三清山风景优美,赛过黄山。去年清明期间,我慕名来到三清山游览,这里的气候很特殊,一年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大雾弥漫,能不能观赏美景,对于短期来的游客而言,只能看运气了。先乘索道至半山腰,果然大雾弥漫,漫步栈道,眼前朦朦胧胧,一片模糊,有的抱怨,有的失望,有的遗憾。忽然,一阵风把云雾吹散,美景显露,众游客一片惊呼!这一瞬间的变化,我有感而发,吟成两句“忽然一阵风吹过,山豁峥嵘众啸呼。”有了这两句,也就有了音韵。原来这气候特殊、模模糊糊的情景,最适合用含混不清的“无模”韵部来表达了。下山之后,通过反复吟诵,再调平仄,完成一首七言绝句《雨中登三清山》:

    栈道崎岖季候殊,雾云缭绕景模糊。

    忽然一阵风吹过,山豁峥嵘众啸呼。

    其中,“殊”“糊”两韵字就是跟随了脱口而出的“山豁峥嵘众啸呼”的“呼”字韵。

 

五、情意与选体

    用诗词来表达情意,有强弱、粗细、刚柔、显隐等的不同。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情调,依照量体裁衣的原则,就有用哪一种体裁表达才合适的问题。情意无形无声,想变为有形有声,就要选择合适的体裁。先说说诗与词的不同。

    诗词都是依据格律规则进行创作的韵文。如前所说,诗的段落、句子、字数是一定和一致的;词的段落、句子、字数却不一定。如《如梦令》单调一段,《浪淘沙》双调两段。有的词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的都有。诗的韵脚和用韵固定,韵窄;词的韵脚和用韵不固定,韵宽。诗的格式只有四类;词的格式很多,有一千多种。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给人的感触印象是,诗刚,偏于雄放。词柔,偏于柔婉;表达手法是,诗直,词曲;表露程度,诗显,词隐。

    诗与词的不同,只是泛泛说说,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如“大江东去,浪淘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这样的词句就很难说是柔、是曲、是隐了。诗仙李白又作诗又填词,而诗圣杜甫一生只作诗不填词,这虽说与时代的风气有关,但主要与个人的情意有关,诗圣杜甫多是正襟危坐,刚多柔少。有情意,在诗词中选体表达,时时处处配和得水乳交融,很不容易。

    宋代张炎在论《制曲》中说:“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早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词,一般来说,不同的词牌宜于表达不同的情调。比如《满江红》宜于表达激越的情调;《六州歌头》宜于表达悲壮的情调;《水调歌头》宜于表达豪爽的情调;《长相思》宜于表达友情;《沁园春》宜于表达壮阔的情调;《风流子》宜于表达柔情等等。但有时候,相同的词牌也能表达出不同的情调。比如同一个词牌的两首《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

    两首词的结构相同,但描写的情趣风格不同,前者悲壮,有英雄气,风格偏于豪放;后者香艳,有儿女气,风格偏于婉约。这主要是因为两首词的声调不同。这说明情意是复杂的,体裁相对简单,难于形成一对一的关系。作诗填词,选体裁,只能是做到差不多而已。简单说,就是顺其自然。比如唐代宋之问和骆宾王合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宋之问被贬江南时,一次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游杭州灵隐寺,漫步长廊,看到眼前的景色极佳,宋之问不禁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本来,宋之问打算就此写一首诗,题在灵隐寺中。可是吟完这两句后,却怎么也吟不出下一句了,他在长廊上徘徊,苦苦思索,没有办法。此时恰好骆宾王端着灯从屋里出来,看到宋之问抓耳挠腮,便问道:“你怎么了,这么晚还不睡觉?”宋之问只好如实回答,骆宾王说:“这有何难,我帮你补上,你看如何?”随即吟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一听,先是惊愕,随后欣喜若狂!骆宾王接着再吟,完成了这首诗: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宋之问的头两句自然包含了二萧韵(峣、寥),骆宾王也就跟随萧韵吟出下句。这首诗的体裁是自然形成的五言,句数超过了八句,成为五言排律。这首诗也说明,加工拼凑成篇,有时是两人完成的。

    宋代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据说晏殊当年写这首词时,并非一挥而就,在吟到“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候,无论如何吟不下去了,只好放下。过了几年,晏殊要去杭州做官,途径扬州,遇到了王琪,恰又看到落花流水,便谈到此事。王琪对出了“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词的上片三句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我想,王琪对出的这一句,即使不知道上片的内容,也会对出来!因为《浣溪沙》下片的头两句一般要求对仗,“来”对“去”再自然不过了,“来”字天然的与上片的“杯”“ 台”“ 回”押韵。再举一首拙作:

    2011年元月,我应邀写了一篇有关民歌的文章,主要谈谈诗词与民歌的关系,题目定为“真情牵动万山歌”;过一段时间,又读《郑板桥文集》,看到他的诗句“墨点无多泪点多”时,有感而发,化用而得一句“如意无多失意多”;去年五一节,我一个朋友过生日,晚宴后,随众人去歌房。看看郑州的夜景,灯影婆娑,楼影嵯峨。有弹琵琶的,有模仿唱歌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当时吟成一句“鹦鹉琵琶笑语和”;到了去年七夕,中国的情人节,想到牛郎织女的传说,对比现在的少男少女,不是暗送秋波,而是明送秋波!想到了李商隐的诗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想到了刘禹锡的诗句“白银盘里一青螺”,再加以上积累的句子,恰好都是轻柔婉转的平声五歌韵,七言四言相间,自然就选择了句句押韵的词牌《一剪梅》,经反复吟诵,修改补充,完成一首《一剪梅 七夕》:

    如意无多失意多,雨点枯荷,霜点残柯。风花雪月补蹉跎,梦里青娥,盘里青螺。   鹦鹉琵琶笑语和,灯影婆娑,楼影嵯峨。真情牵动万山歌,暗度秋河,明送秋波。

六、吟诵与创作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有一段写吟诵的内容:“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说着,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黛玉听了也不答言,略一仰首微吟,提起笔来一挥,已有了一首。”这一段说明吟诵是诗词创作的方法,古人作诗填词,是先吟诵,后誊写,即先吟后录;诗圣杜甫《解闷十二首》中的诗句“新诗作罢自长吟”,说明吟诵也是诗词修改、再创作的方法。诗词创作完成之后,通过吟诵调平仄,进一步修改完成。我的诗词老师林从龙先生,被文怀沙老先生誉为“中国诗词疗养院院长”,林老作诗填词是吟诵的,他为别人修改诗词的时候,也是吟诵的。这是我亲耳所闻,亲眼所见。去年年底,林老给我打电话,说蛇年马上到了,北京一家报社约他写几首与蛇有关的诗,也要我写两首。我想到经常有人把属蛇说成属小龙,就用这三个字起句吟成其中一首。两首七绝写好后,就去林老家交差,林老一吟诵,说第一句“十二生肖属小龙”有问题,“肖”字是仄声,遂改为“十二排行属小龙”。全诗四句如下:

   十二排行属小龙,幽栖水陆自从容。

   经年草体师踪影,力造新奇笔吐锋。

   再举一首拙作:我经常吟诵张若虚的乐府《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曾被闻一多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虽是一家之言,但也不无道理。在吟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总是感慨万千!诗中有一种是强烈的宇宙意识,我想到了王勃的诗句“物换星移几度秋”,地球不停的旋转,光阴荏苒,吟出一句“荏苒春秋换”; 宇宙之大,难以想象,地球不过是一粒微尘,又吟出一句“茫茫宇宙一微尘”;站在太空,可以看到地球被大气层包围着,群星拱月,银汉灿烂,吟出一句“太空飘渺星云拱”;这大千世界,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是否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又吟出一句“谁画妙寰图?”又想到李商隐的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有这么多情意,欲拼凑成篇。吟出的句子有长有短,韵脚有平有仄,便选用比较相近的词牌《虞美人》。第一句“森罗万象天地转”,反复吟诵,发现不合格律,调平仄,“天地”改为“乾坤”;下片第二句“夜静银汉涌”, 反复吟诵,发现也不合格律,“银汉”改为“银河”。最后一句中间加了四个字“大千星斗”,就这样完成一首《虞美人》:

    森罗万象乾坤转,荏苒春秋换。茫茫宇宙一微尘,碧海青天翘首望无垠。太空飘渺纤云拱,夜静银河涌。遥怜冷月素娥孤,谁画大千星斗妙寰图?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艺术家。其中有说不尽的话题,道不完的观点。探讨诗词创作与吟诵的关系,对于广大诗词爱好者是极为有益的!(2013年5月于郑州书香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学习】诗词体裁,韵脚详解
写作现代诗词有何要求
学习诗词创作不可不知,平仄的由来,如何区分平仄
汉诗大观|叙事用韵,步武先贤
浅谈诗词创作的意境、独创、情感与诗味
点评|喻守真编著《唐诗三百首详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