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有哪些清正廉洁的官员?
核心提示:如果把一百两金子和一团玉米给小孩选择,小孩子一定是要玉米而不要金子;把贵重的和氏璧和一百两金子给那些庸人去选择,那些庸人一定是要金子而不要和氏璧。如果把和氏璧和深切中肯的道德至言送给那些贤智的人去选择,那些贤智的人就一定是要那种深切中肯的道德至言了。
贪官在任何朝代都有,当今也不例外。一提到官员腐败,百姓人人痛恨,党和政府一直都在旗帜鲜明的反腐倡廉。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腐败似乎是越来越猖 獗。更让人搞不懂的是,高调反腐、边贪边升的贪官越来越多。与贪污腐败对应的是清正廉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也曾涌现出不少清正廉洁的官员,笔 者仅举几个典型代表,以供参考。
以廉为金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民耕地的时候,从地里挖出一块玉来。他恭恭敬敬地把玉送给司城官子罕,可是子罕却不愿收下。农夫说:“我们种田人把玉看作是宝贝呢!请 相国收下吧!”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贝,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玉的这种廉洁的品德当作宝贝啊!”这件事被宋国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知道后,都说:“子罕不是没有 宝贝,只是他的宝贝和一般人的宝贝不同罢了。”如果把一百两金子和一团玉米给小孩选择,小孩子一定是要玉米而不要金子;把贵重的和氏璧和一百两金子给那些 庸人去选择,那些庸人一定是要金子而不要和氏璧。如果把和氏璧和深切中肯的道德至言送给那些贤智的人去选择,那些贤智的人就一定是要那种深切中肯的道德至 言了。所以知道得越精深的人,他所选择的就越珍贵;知道得越粗浅的人,他所选择的也就越粗贱。
拒收甲鱼  公孙仪是战国时代鲁穆公手下的丞相。他喜吃鲜鱼,特别喜欢吃新鲜甲鱼。在他刚当丞相的那段时间里,送鱼者纷纷上门。其中有人是衷心祝贺,有人是随大流捧 场,有人则为了谋取私利。但不管抱着什么动机来送鱼,都被公孙仪一一回绝。公孙仪有位故友,知道公孙仪身体瘦弱,甲鱼可以补养身体,就买了新鲜猪肝用来钓 甲鱼。他在3天时间里钓了10多斤甲鱼,然后高高兴兴地送到公孙仪府上。公孙仪得知对方是来送甲鱼的,就颇为风趣地说:“甲鱼熬汤,味道鲜美,又可补养身 子。是难得的好东西呀!”老朋友一听,认为公孙仪一定会收下,就说:“你我一往情深,这点小意思……”谁知公孙仪却笑着打断他的话:“老朋友,你想到哪里 去了。甲鱼肉好吃,甲鱼汤好喝,可我要是吃了别人送的甲鱼,只怕要拴住我的手脚了。”对方赶忙解释道:“不会的,我不会给你添麻烦。”公孙仪正颜说:“既 然这样,我若收下你送的甲鱼,岂不让世人议论你有行贿之嫌吗?”公孙仪坚辞不受,老朋友只好把甲鱼带回去了。公孙仪的弟弟对此很不理解。在一次吃饭时,他 问哥哥:“你素来喜吃甲鱼,为何别人好心送来,你却不收呢?”公孙仪说:“正因为我喜欢吃甲鱼,所以才不能收。吃几个甲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经常收别 人的礼品,那就要落个受贿的坏名声,到头来连丞相的官位也会丢掉。到那时,为兄再爱吃甲鱼,恐怕也吃不成了。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 多吃几年我爱吃的甲鱼。”其弟听了这番话,会意地笑了。
“四知”太守  汉安帝时,杨震受任为东莱郡(辖今山东半岛大部)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县(今巨野县南),县令王密迎谒。王是杨原先举荐的,对杨感恩戴德,念念不忘, 总想报答他,心想这回总算有了机会。夜里,王密怀藏十斤黄金,悄悄来到杨震住处,双手敬上。杨震不看金子,笑问王密:“咱俩也算得上老朋友了,我很了解 你,可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呀?”王密急忙声明金子是自家物,绝非贪贿所得,敬奉老先生也只为聊表寸心,并说:“现在深更半夜,这事根本无人知道。” 杨震不怒自威,一字一句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是无人知道!”王密仿佛突遭迎头棒喝,顿时清醒过来,羞得无地自容,连声感谢杨震的教诲, 收起黄金离去。后来,“四知”太守的故事不胫而走,风传海内。
一钱太守  在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两袖清风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 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古代廉政官员的典范  海瑞作为明代高官,从他的遗嘱中就可以看出他有多廉政,从他死后的遗物——只有八碎银和几件旧衣服就可以看出他有多清贫,他的所作所为也是今天为官者的 榜样。海瑞,因为有“笔架山”的美誉,由一个县的教谕直接升为浙江淳安县令。清官海瑞一上台,大搞反腐,不仅断了其他官员的财路,而且让上上下下均感不 爽。海瑞上任不久,严嵩的党羽鄢懋卿,奉命以都御史巡示盐政,所过之处,百姓就惨遭一次浩劫。海瑞就将鄢懋卿牌告中的“素性俭朴,不喜承迎”一语摘录出 来,写了一封信给这个都御史,指出“你所到之处,并不象牌告中规定的这样俭朴,而是铺张供应,怕是地方官员瞎张罗。我如照牌告办事,怕有怠慢之罪,如铺张 招待,又怕违背你体恤民力的指示。”他在信中还问鄢懋卿该怎样办才好。鄢懋卿知道海瑞这个人很难对付,就决计不到严州府,绕道到别地去了。这下让那些准备 了大把银子的地方官个个气愤,都说海瑞把自己的前途给搅黄了,海瑞的直接上司严州知府还把他臭骂了一顿:你多大的破官,你不升官不发财也就算了,干吗阻碍 大家的升官发财之路?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状元王杰官至宰相,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 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事实上,在我国古代对官员私生活的管理是非常严格:官员随便喝“公酒”、送“公酒”,会丢官;嫖娼一旦被察觉,永不录用;利用职务之便,将自己的著 作刊刻,然后搞摊派,“人手一册”,强买强卖,要被革职;到古玩铺坐坐,有“雅贿”之嫌,要被弹劾、免职。历史上各个王朝对官员的私生活,即个人生活,一 般都要予以密切注视。也许正因为如此,被我们称之为腐朽的封建社会,也呈现出如上一批清正廉洁的官员。
在歌手谢东唱的《清官谣》中有这样一句: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自古以来,深得老百信民心的清廉官员不少,他们的清廉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至今仍令人感动。在物质生活并不发达的古代,他们甘受清贫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下面按照朝代顺序对这些清廉官员的故事做一个梳理。
东汉杨震(59一124),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杨震对教育事业特别热心,从20岁以后,热心教育,自费设塾授徒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东汉大将军邓鹭闻之,特派人征召,自此,年过五十的杨震入邓鹭幕府,后来,杨震历任过襄城令、荆州刺史、东莱、涿郡太守、太仆、太常、司徒、太尉。二十多年任国家要职期间,杨震格尽职守,勤政廉洁,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因是他推荐的官员,为了报答杨震的恩情,特备黄金十斤,深夜将黄金送给杨震,还说:“现在深夜无人知道。”杨震却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义正辞严地拒绝了王密的馈赠。
南朝褚玠(528—580),字温理,阳翟(今河南禹州)人。陈文帝时,任太子庶子、中书侍郎。宣帝时,出任戍昭将军,领山阴令。褚玠在山阴任职一年余,清正廉洁,从不收受贿赂,因打击豪强被免职,免职后,没钱返回京城,就留在山阴县境内,种蔬菜以自给。皇太子陈叔宝听说褚玠没有返回京城的路费,亲自写信给他,并赐给粟米二百斛,褚玠才得以返京。
唐朝卢怀慎(?-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唐玄宗继位后,任命他为宰相。卢怀慎虽居高位,但为官清廉俭朴,不营产业,衣服、器物上没有用金玉做的豪华装饰,得到的俸禄赐物,毫不吝惜地给予朋友亲戚,随给随无,很快散尽。赴任东都去掌管选举,随身用具只有一个布袋。得病后,宋璟、卢从愿去看望,见铺的席子单薄而破旧、门上没挂帘子,适逢有风雨刮来,他举起席子遮挡。他死后,家里没有留下积蓄,殡葬困难。四门博士张星上言唐玄宗说:“卢怀慎忠诚清廉,始终以正直之道处世,对他不给予优厚的赏赐,就不能劝人从善。”于是下诏赐他家织物百段,米粟二百石。玄宗经过卢怀慎墓地时,墓碑尚未立,玄宗停马注视,潸然泪下,诏命官府为他立碑,玄宗亲自书写。
宋朝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宋朝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历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官至宰相。大权在握的司马光,不但对国家财产从无贪念,甚至还把皇帝给他的赏赐——这种名正言顺的“私有财产”,作为单位的办公开支,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司马光曾多次把宋仁宗赏赐给自己的金银珠宝,拿出来作为谏院的办公费用,或接济亲友。司马光做官四十余年,待遇丰厚,却始终恶衣菲食,有钱就接济亲友,不留余财。后来,妻子张氏去世,司马光因手头拮据,只好把自己在洛阳仅有的几亩薄田卖掉,才让妻子入土为安。
明朝刘崧(1321—1381),字子高,号槎翁,泰和珠林(今江西泰和)人,文学家,为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官至吏部尚书。刘崧为官清廉,生活极为俭朴。他兄弟三人在泰和有一栋房子,五十亩田,升官后却从来没有增加。一条布被用了十年,直到被老鼠咬烂才换掉,但仍改成衣服给孩子们穿,为官期间,从来都不带家眷相随,仅一书童相伴,每晚都坚持读书。
明朝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世有关于他的民间故事更是流传甚广。
明朝鲁穆(1381—1437),字希文,天台县人,明永乐四年(1406)进士。初任都察院御史,出巡江北、两淮等地,禀公执法,吏不容奸,正统元年升任右佥都御史,正统二年死于任上。
相传明英宗赐给鲁穆一只腊鸭,鲁穆向来节俭,舍不得吃,珍藏着,最后腊鸭风干了。鲁穆后来回到家乡,也带着这只腊鸭,从此每年元宵节把它供奉在祠堂。鲁穆做官三十年,家中却没有多少钱财,衣物被褥十分破旧,死后没钱安葬,一些朋友和同事凑钱给他买的棺材。
清朝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清朝汤斌(1627—1687),字孔伯,号荆岘,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书法家,历任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死后谥文正。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汤斌为官一生,清正廉洁,他死后,身上仅有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其友徐乾学“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廉洁故事集锦
山东菏泽 / 王礼民 【散文】/《古代官吏清廉的故事 》
龙文鞭影
中国历史上十大断案高手
廉政故事
关于廉政家风小故事精选10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