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新30大教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


1.六艺


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和舞蹈。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包括声乐、器乐“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

“射”:是军事训练课,指射箭,

“驾”:驾车,从军作战是西周贵族子弟的责任和必备的本领;

“书”和“数”:书指写字“数”指算术,它们是基础课。西周已有供小学文字教学的字书,“数”的教育,在西周也有很大发展。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2.有教无类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3.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将美好的道德发扬光大,进而使人弃旧图新,面貌日新,达到最高的善的境界。第一条重在修己,第二条重在治人,第三条是最终目标,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 也是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最明确的概述,朱熹称之为“三纲领”。  为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朱熹称为“八条目”。“八条目”是根据大学教育的纲领完成“修己治人”教育目的的一整套完整程序,其中八条目的核心是修身。


4.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它以辞赋、小说、绘画、书法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因校址位于洛阳鸿都门而得此名。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同时,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5.苏湖教法


是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分斋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目的是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术、堰水、讲武等科,学生主修一科、副修一科,目的是培养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分斋教学法的实行,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内实行分科教学;使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 开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6.三舍法


是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时为改革太学创立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外舍每年一考,内舍、上舍两年一考。成绩根据操行和考试,均分为三等,两上为上等;一上一中为中等;一上一否为下等。上舍的下等生免州试,中等生免省试,上等生免殿试,上舍的第一名授状元出身,为中国最早的学分制。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使在校的学业与前途直接挂钩, 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日常教学的进行,并使得学校教育的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7.《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为了培养封建统治人才为白鹿洞书院制定了著名的大学生守则,定了白鹿洞书院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及教学步骤。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学规,明确规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以后的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它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以“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改过迁善”为修身之要;以“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世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逐步走向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8.京师同文馆


由洋务大臣奕于1862创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外国语学堂。其目的是培养外国语人才和外交官,以西学、西艺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采用班级授课制。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9.中体西用


这是洋务派的教育方针,是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总结出来的。“中学为体”指以封建的伦理思想、中国的经史之学作为一切学问的根本,特别是要以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作为一切文化教育的核心;“西学为用”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用以维护封建主义的统治秩序;即把中国封建主义传统的纲常、名教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把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坚船利炮和生产技术作为富国强兵的手段,将二者融合为一个体系,以改革清王朝的现状。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但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而直接嫁接,又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

10.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亦为全国之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孙家鼐管理大学堂事务。1902年清末新政时期,学堂恢复,并将京师同文馆并入。1912年始更名为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原则; 明定普通学科与专门学科之内容; 培养出大批人才,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外国教育史


1.苏格拉底法


又称为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问答法或产婆术。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的接生过程。具体分为四个步骤:讥讽——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的出问题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这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但由于苏格拉底视知识为人类头脑中所固有,因而他的启发法带有局限性。

2.骑士教育


是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教育,它是封建制庄园经济和封建等级政治的产物。这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它的过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1)家庭教育阶段;(2)礼文教育阶段;(3)侍从教育时期。受教育者年满21岁,举行授予骑士的隆重仪式,仪式完毕即获得骑士称号,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忠诚的保卫者。他们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骑士教育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世俗封建利益的武夫,其内容注重宗教道德品质, 以养成军事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 文化知识极为贫乏。


3.城市学校


城市学校是指在12、13世纪的西欧城市中,由代表新兴市民利益的城市行政机关办理的世俗性学校。其教育内容除宗教教育之外,还注重对读、写、算的训练,采用本族语言进行教学,同时还注重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城市学校的出现,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适应了新兴工商业对教育的要求,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欧洲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导生制


1798年由英国传教士兰卡斯特和贝尔分别在伦敦和印度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又称为兰卡斯特——贝尔制,相互教学法或相互教学制度,即由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或年龄较大、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作为助手,先让他们接受教学内容,再让他们转教其他学生的一种教学制度。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短缺的困难,又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故在英国盛行近三十年,对后来英国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对欧、美等其他国家也有影响。但采用这种方法,不可避免的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最终被人们所抛弃。

5.公学


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属于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教育,具有中等教育的性质。公学一般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的,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等均高于同时期的文法学校。名为“公学”,实际是一种私立的寄宿学校,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这种学校全靠私人捐助,拥有大量校产,不受政府资助和干涉,是典型的贵族学校。修业年限一般为5年,英国著名的公学有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6.《福斯特法案》


1870年教育署长W·F·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案,并获得通过。该法案亦称为《福斯特教育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为:(1)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2)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本区的教育;(3)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4)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立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额不受限制;(5)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等。《福斯特法案》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它宣告了强迫的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由此奠定了整个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7.《巴特勒教育法》


1944年,英国教育大臣R.A.巴特勒在议会提出了教育法案,很快得到通过,史称《巴特勒教育法》,亦称《1944年教育法》。

(1)设立教育部为全国教育行政领导机构,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

(2)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地方教育局负责为本地区提供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

(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巴特勒法案》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它确立和完善了中央和地方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上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为英国二战后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8.《莫雷尔法案》


1862年,美国联邦政府规定颁布该法案,即政府拨出一定的土地给各州,土地收入作为设立技术学院的基金,各州普遍成理农工学院,又称赠地学院,主要实施农业和工艺机械教育,开创了美国高等教育为农业生产、为社会服务的传统。


9.《费里法案》


1881和1882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该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免费;教师任教须获得国家颁布的证书,学校不得设宗教课程等。该法案体现了法国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性的三原则,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素主义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潮的一种,其代表人物是巴格莱和科南特。主要观点是:与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尖锐对立;把拥有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等。


10.要素主义教育


是现代教育思潮的一种,其代表人物是巴格莱和科南特。主要观点是:与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尖锐对立;把拥有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677期:与刘道玉、谢小庆、雷祯孝商榷
书院藏书:古代藏书楼中的务实派 夫子书话
中国近20所大学,迎来120周年校庆
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区别
北京“师范不师范”大学
曹晓虎:南怀瑾太湖大学堂教育模式的文化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