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圭”、“有”字趣释
  

手中信物

  ——“圭”字趣释

  根据古籍记载,“圭”在古代指一种记日仪(一说测日仪),后来指古代诸侯及其他朝臣在朝聘及各种礼仪上手中所持的一种礼器,这种礼器的作用在于表示各级官吏的等级及身份。
  考古学家们发现,“圭”与远古时期的一些石斧、兽骨和木棒上的刻纹有相似之处,因此,他们认为“圭”字的创造很可能源于早期人类遗物上的一些线条符号。原始人在石斧、兽骨或木棒上所刻下的一道道的刻痕,是古人类用来记数或记事的符号。在数字体系中,一道刻痕很可能表示的是一件事情。
  有的学者认为那些木棒上的刻痕最初也可能是用于记日的。当原始人每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便在一根木棒上刻下一条痕。这一做法,对于那时的人类来说,无疑是个划时代的创举。他们由此受到启发:既然一条刻痕可以表示一次太阳的升起,那么另一条刻痕则表示又一次太阳升起,由此可以天天记下去,自然就成了最原始的记日仪器了。(参见王红旗著《符号之谜》第217页)
  正由于“圭”是古人用来记日(或曰测日影)的仪器,而“日”是古人崇拜的对象,因此“圭”也具有了神圣之感。于是古人将天子、诸侯及贵族们在各种典礼仪式上手中所执的一种象征身份的玉制礼器也叫“圭”。
  也有的学者认为“圭”从二“土”,是因为这种“圭”的形制像堆起的土堆形。
  “圭”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特种工艺美术品,自然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当石器时代结束,青铜制作的器具开始应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时,人们常以留恋和崇拜的心情看待祖先的遗物,以其形制作为一种文化造型传统来借鉴,将其模拟出来,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寓意,以此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崇拜物。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也是一种自然的心理。从石斧到玉圭的演变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玉圭”的制作很可能来源于古代的石斧。出土的许多古代石斧和圭的文物中,很难从外形上分辨出究竟哪一种是斧,哪一种是圭,必须经过仔细分辨,方能认出。一般说来,那些上厚下薄且差距较大的为“斧”,那些上下厚薄差别不大,并且很均匀的为“圭”。
  《说文解字·土部》:“圭,瑞玉也。上圜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从重土。”根据许慎的解释,“圭”就是玉圭无疑,也是一种吉祥之物。至于“圭”的制作与使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据《周礼》等古籍载,“圭”在夏商周三代是作为天子、诸侯及其他朝廷高级官员们使用的信物。其后,天子不用“圭”,只有朝廷大臣们才使用“圭”。“圭”很像一块玉制的长条形的板,大小均有所不同,有的中间有孔,有的则没有;有的“圭”上刻有图案,有的则没有。“圭”的上部在夏商周三代有平头、尖头或圆头三种,天子插于腰间的“大圭”是尖头形。其后,因为崇拜山川的思想逐步盛行,于是圭制又取形于山形,其上为尖头形状。
  《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五寸,谓之躬圭,伯守之。”这是说玉人制圭的规格。天子用的“镇圭”长一尺二寸,是最大者,喻其至尊之意,而其他万物皆俯身其下。所谓“命圭”,即为任命之圭,是天子封爵时所持之圭,公侯朝觐时必执此圭。“桓圭”有四陵,上尖下平直,像宫室的结构,寓意执圭者一定要为公。此形喻指执圭者的爵位为天子之下,万民之上,并表示他为天子的栋梁之材,可匡辅王室,辅佐天子治理国家。这些人死后,其墓碑和亡灵的牌位也要模仿“圭”形。至于“信圭”,寓意为执圭者为人正直忠诚,躬圭寓意为人如躬曲。他们身为人臣,在天子面前,无疑要忠诚、谦卑。至于其他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圭”的制作和使用均有不同。由于“圭”后来是玉制的,所以“圭”在古代又作“”。

手中信物
——“圭”字趣释

  “有”字的甲骨文作“下”。有的学者认为“”是一个牛头的形象,以牛头的形象表示有无之“有”的意义,无疑表现出在造字者心目中,牛是一种可作为财富象征的动物。(参见刘志其《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第159页)“有”的金文形体与甲骨文相去甚远,金文作“”,上面为“”,“又”字,指手。下面为“”,是一个“肉”字,即一块肉。由“又”和“肉”组成,会意字,看上去像手中提着一块肉,自然是拥有肉。在远古时期,人们把解决温饱问题看作第一位的事,而那时野兽的肉是人类的主食,有了“肉”就能解决温饱,有肉才算真正的“有”。
  许慎对“有”字作了不同的解释。《说文解字·有部》:“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许慎认为“有”为形声字。所谓“不宜有”是不该有而有之的意思,即不该有月蚀却出现了月蚀。
  安子介先生也认为“有”由两部分组成,即由“”和“月”组成。“”有“集中”义,那么“集中(月)光”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早期人类在夜晚只能借助于月光方能感到其周围事物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存在”、“具备”等观念,并最终产生了与上述观念相近的动词“有”。(参见《解开汉字之谜》第127页)
  明朝末年的祟祯皇帝朱由检,一天微服私访,路遇一位测字先生,还自称小神仙,料事如神。自恃才高的朱由检,指着测字先生说:“你号称小神仙,想必能预知天地万事。朕说一个‘有’字,你如何测对?”测字先生一听此人自称为朕,料想此人一定是当朝皇上,便索性大胆戏谑道:“先生恕我直言:‘有’字寓大字掉了一半,‘明’字去了一边。就是说大明王朝已失去一半,乃亡国的凶兆也。”朱由检勃然变色,将测字先生大骂了一顿。
  在山西、陕西及浙江等地流行着这样一种习俗。春节时,将红纸剪成菱形,并在上面写上“”,由一个正“有”字和一个倒“有”字组成,俗称“倒有有”,是一种祝福家庭富裕的象征符号。当地人将这种符号写好后贴在水缸或粮囤上,取“一年四季常常有”的意思。
  在浙江的金华地区,除了春节贴此符号外,每年稻谷收割后,农民们也常在谷仓和所有装谷的器皿上都贴上“倒有有”的符号,以讨一个吉利。其用意是用字形来表示顺也有,倒也有。以此祈求来年生活富裕如意。
(《汉字的故事》作者:吴东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节 玉礼器
陶器的纹饰并不单是装饰艺术,而是作为氏族的共同体在物质上的表现,在绝大多数的场合,它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物来存在的。这些鹳、鱼、石斧都是中国先民们有意寄托的一种象征符号。在古代,鸟是雄性的象征,鱼
今日头条
尚书大传 : 尚书大传卷一
后汉书志第三十 舆服下 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
第二部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