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典诗词的结构方式 承接式


作者:陈友冰

 

  所谓承接式,是指按照时间或事件发展的进行书写。在语言上下句承接上句,结构上下段承接上段,全诗一意到底,句句相连,意脉不断。

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一首思妇诗,很委婉地表现了反战情绪。构思上也很别致:它不是通过思念在外远戍的丈夫来表达对征战年年的不满,这从《诗经·君子于役》起,就是被不断重复的话题,而是从埋怨鸟儿啼叫落笔,因为她在梦中到了辽西,见到了久别的丈夫,正在倾诉衷肠呢。为了让梦能继续下去,她要把鸟儿赶走(尽管黄莺的叫声很好听)。用这种奇特的构思方式来表现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创伤,确实是别开生面。为了很好地表达上述构思,诗人采用了承接方式,先说动作行为——“打起黄莺儿,接着交代打起黄莺儿的原因,不让它在枝上啼叫。这更引起人们的好奇心:黄莺的鸣叫是很好听的,为什么要它莫教枝上啼呢?紧承上句,诗人再交代原因:啼时惊妾梦。那么,是什么好梦被惊破让这位女子如此恼火呢?原来是无法在梦中与远戍辽西的丈夫相会了——“不得到辽西。四句诗就这样下句紧承上句,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将这位妇女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表现的十分真挚感人!

 

  这种承接式,如果按主人公身份来说,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全诗抒情主人公就一个,一脉到底,所谓单线结构;第二种是抒情主人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复线向前推进。前半段与后半段形式上分开但意脉相连,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第一种如《木兰辞》。全诗围绕主人公木兰代父从军、为国保家的传奇故事展开情节,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到准备出征的行装,再到旦辞爷娘去行军路上。接着就是十年的征战生活一个简洁的叙述,然后归来见天子,写木兰拒绝赏赐和官职,要求送儿还故乡,表现了一位不慕富贵,只求卫国保家的中国妇女高尚品德。接着便是还家后的情形,最后是战友们来探望表现出的惊愕,突出这个叙事诗的传奇色彩。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的《石壕吏》、《无家别》,王建的《新嫁娘》也皆属于这种单线承接方式。特别是王建的《新嫁娘》下句紧承上句,同金昌绪的《春怨》几乎完全一样: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诗中写一位新妇入厨时的心理,微妙而又细腻:三日的新婚期结束了,该操持家务了。但是对要侍奉的公婆生活习性喜好并不了解,贸然下厨,如对不上脾胃,开头就留下坏印象,今后的媳妇就难做。那么,怎么能知道婆婆的脾性喜好呢?也不能贸然去问。于是做一碗羹汤先让小姑尝尝,因为女儿就是母亲的影子,脾性喜好会差不多。再者,家中的小姑是最难伺候、最为挑剔的。先让她尝,她没意见了,全家也就没有意见了。这真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媳妇,但我们从新妇微妙又细腻的心理描绘中,也感到封建家长的威严和作为新妇的为难处境。为了突出上述心理和主题,诗人在结构上也是先交代行为,再交代原因,上下句间紧密相承。

 

  金昌绪的《春怨》和王建的《新嫁娘》的承接方式都是先描述行为结果,再交代产生此行为的原因。还有一种承接方式是先叙述事由,再交待结果。前面提到的《木兰诗》即如此,李白《哭晁卿衡》也属此类: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即日本友人阿倍吕仲麻。唐玄宗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长安学习中国文化,学成后留在唐朝宫廷任职。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在长安的李白、王维结下深厚的友谊。天宝十二年(753)晁衡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而亡。实际上晁衡并未溺死,而是随风漂流至海南,随后又辗转返回长安继续任职,于代宗大历五年(770)卒于长安。李白这首诗就是听到传说晁衡溺毙时写的。诗中集中表现了失去友人的悲痛,弥漫着一种哀婉和真诚!结构上,诗人先用赋体叙述事件经过:日本晁卿辞帝都,写这位日本友人随遣唐使返国时离别长安的盛况。据史载,晁衡返国时,礼部曾举行盛大的告别宴会,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包括王维在内的好友也纷纷写诗惜别,晁衡也回诗作答。第二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思绪由近及远,想象晁衡返国途中的种种情形。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海中三神山之一,这是凡人不可即之处。征帆绕蓬壶,暗示晁衡已经遇难仙去。三、四两句是就上面的陈述抒发自己的感慨。如果说前两句是赋体,这两句则是比兴。明月不归沉碧海紧承上句暗示晁衡已经溺海身亡,就像皎洁的明月沉没于大海中一样。这个贴切的比兴,为晁衡的遇难营造出一个清丽又壮阔的画面,真不愧是位最杰出的豪放诗人!最后一句紧承上句,抒发自己的感受。其手法又不是直接抒发,而是运用拟人手法:白云愁色满苍梧。据《一统志》,苍梧在淮安府东的海上。晁衡所随的第十一次遣唐使返国,是从扬州沿运河出海的(现在日本友人将阿倍吕仲麻纪念塔建在扬州,原因亦在此),这是想象中晁衡的遇难处。整个天宇好像也愁容满面,层层愁云笼罩着晁衡的遇难之处苍梧山。连天地都如此动容,更不要说与晁衡有着深厚友谊的诗人了。这种比兴加拟人的手法,使诗意更加含蓄迂曲,伤感气氛也更加浓郁深沉。以上主题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就是通过上述的承接方式实现的。

 

  关于这首诗还想说点题外话: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诗歌自身的艺术价值,它在中外交往史、中国文学史上皆有一定的价值。它是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外文学交流的极佳范本。当然,要想真正做到四海一家、和谐共处,日本要反省自己过失,正视自己的历史,国人也要有唐人阔大的胸怀,更要有李白这种不分内外皆结同心的真诚!

 

  关于这类承接方式,还想补充的是有时不仅下句紧承上句,有的甚至句与句之间也环环相扣,宛如辘栌,修辞上称为黏连,如《西洲曲》,全诗围绕一位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深长思念,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到夏再到秋冬依次展开,强调一年四季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有时句与句之间也是首尾相连,结为一体,如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这种句句相连、环环相扣,形象地表达出这位女主人公对其情人纠缠不清、绵绵不断的思念,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皆有大有好处。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也有这种承接方式,但是在段与段之间进行的,如第二段结句是我马玄以黄,第三段开头即以玄黄犹能进紧承;第三段结句是揽辔止踟蹰,第四段开头即以踟蹰亦何留紧承;第四段结句是抚心长太息,第五段开头即以太息将何为紧承;第五段结句是咄唶令心悲,第六段开头即以心悲动我神紧承;第六段结句是能不怀苦辛?第七段开头即以苦辛何虑思紧承。《赠白马王彪》写于魏文帝黄初四年(223)作为外地藩王朝觐之后。这次朝觐对曹植打击很大,先是曹丕不予接见,后有胞兄任城王曹彰暴卒。自己虽九死一生侥幸脱离虎口返回封地,路上又有朝廷派去的监国使者监视,不让他和同时返回封地的弟弟白马王曹彪同行。内心的恐惧、哀怨,与同病相怜的弟弟分别在即的忧伤,都在这篇《赠白马王彪》中含蓄又充分地流露了出来。段与段之间这种黏连承接的方式,更能表现内心的忧思郁结,也更形象地反映了患难之中兄弟之间割舍不开的情谊。

 

  有的诗歌中出现两个以上人物,也可以采用这种单线结构,但必须经过加工处理,上面提到的杜甫《石壕吏》就是如此。《石壕吏》的故事情节在两个人物——“老妇之间进行,但诗人并未平均用力,交错展开,而是主要写老妇:从出门看前致词再到愿随吏去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而的行为动作和语言一概省去,只留下诗人一句带着主观情感的评论:吏呼一何怒!古代史论家把此法叫做藏问于答。其好处是更加突出这位老妇人一家不幸遭遇,也更突出老妇人的深明大义!

 

  第二种是抒情主人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复线向前推进,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前半段咏雪,咏叹西北边塞风狂雪猛的奇景以及所见到的戍守将士在严寒中的感受;后半段送别,主人公变为武判官,情节分为中军帐内宴饮以及轮台东门送君去等场景,时间则承接上段的清晨到日暮时分。结构上两段之间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前者上句承风雪奇寒,下句启送别愁绪。前半段与后半段形式上分开但意脉相连,皆是表达诗人从军塞外的感受和由送武判官回京而触发的思乡之情。白居易的《琵琶行》在结构方式上也是分为两个部分。从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写琵琶女,先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再叙琵琶女辛酸的人生遭遇,引发人们对那个毁灭人才的当局和时代的不满。从我从去年辞帝京到结束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写自己被贬江州的遭遇和感慨,暗中抒发忠而被贬的愤懑不平。琵琶女和江州司马一前一后,身份有别但遭遇相通,皆是社会制度对人才的毁灭,所以又是前后映带,心心相通。诗人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将两者勾连为一个整体。时间从傍晚到深夜,事件从江头送客到闻琵琶声再到邀约弹奏,接着是描绘精妙的弹奏技艺,弹奏后的琵琶女自叙身世遭遇,最后是诗人的自叙,完全是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依次写来。两个人物的表述方式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复线向前推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并非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而是两个人物、两个情节交错进行:先甲后乙,然后再甲再乙,或是合写甲乙,但仍是按照时间和事件发展的顺序,并且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展开情节。如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全诗围绕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反抗封建家长制而双双殉情这一事件来展开情节,先分写刘兰芝不堪忍受主动辞归,再写焦仲卿求母不成,分离在即;接着写兰芝辞别,仲卿相送,焦兄逼嫁,兰芝、仲卿相约殉情及各自殉情的经过,最后是两家求合葬,之间有分叙,也有合写,但皆是围绕上述中心事件,按照时间和事件发展的顺序依次展开。

 

  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是如此。这首长篇叙事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咏歌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并夹有对唐明皇荒淫误国也误妻、误己的批判。按照时间和事件发展顺序分为安史乱前、奔蜀路上,返回长安以及仙山探访四个部分。在人物和情节的书写上也是有分叙,也有合写,但皆围绕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主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六:中国古典诗词的结构美
诗歌百练:答晁以道(陈师道)
日韩越南的国宝诗人,写过这些超牛汉诗!
李白听说日本友人遇风暴而死,痛哭后写下一首诗,感动无数人
报道:浅谈李白诗中的友情
百花齐放,各表一枝[大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