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楹联文化发展脉络及创作要点的基本把握

楹联文化发展脉络及创作要点的基本把握

辽宁  商立民


楹联是中华民族辉煌璀璨的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努力探讨楹联文化的发展与时代、传统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楹联创作,反映时代潮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如何把握楹联文化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楹联文化是在对各个历史时期楹联作品精髓部分的继承、创新的基础上,一步一步的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为楹联展现时代精神,表现时代色彩,体现时代风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海经》中记载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大海之中的度朔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树枝盘曲三千里,树的东北方有鬼门,看门的两个神,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能有效的管控一切做恶的鬼。据说在黄帝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十分浮潜,为了祈求平安,就在门的两侧相对应的位置钉上两块桃木板,上面画上两位神的像,这就是门神。


大约到了春秋战国或者还早些,有的人不再画门神,只是在两块桃木板上写上两位神的名字,"郁垒"和"神荼",逢岁旦更新,这就是桃符。比画像又向楹联前进了一步。或者说这很接近一副楹联。


到了五代蜀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已经用红纸取代了桃木,而且在春节期间张贴,内容也不仅仅是驱鬼避邪,还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这也是很多著述都认为它是有记载的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楹联。


到了宋代及其以后,楹联的种类便从春联发展为贺联、挽联等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更加宽泛了,如褒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也有为封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提倡子孝臣忠等内容的。如有外族侵略,则以民族团结、抗击侵略为创作主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由破除封建迷信、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等内容取代了那些已经不适时宜的陈旧内容。


以上这些楹联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无不体现继承和创新的脉络。从形式上由对和联到讲究平仄及对仗,从字数上由几个字到上百字的长联,从内容上,由单纯的避邪求安到体现各个时代特征,为时代政治经济服务,为伦理民俗服务。楹联就是在这样的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唾弃了不健康的、不合时代潮流的东西,才使楹联文化与时代潮流得到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彰显时代风尚,促使楹联文化长足发展。



二、楹联文化的继承传统是创新发展的文学基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他继承和发扬了整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是楹联及一切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瑰宝。任何文学作品,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支持,都会失去它应有的光环。继承和创新是楹联创作的两个重要环节,要很好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厉害关系,就应该使二者有机结合,而不应该是简单的罗列。继承是文学基础的累积,创新是传统文化的升华。


楹联创作过程中要力求新意,要反映时代的特征。这也和写诗作文一样,立意务求新颖深刻,思想内容积极健康,体现高尚情操,抓住时代前行的正能量,充分反映时代特点,注意实用的准确性以及文学性的把握。切忌庸俗的低级趣味,排除没有新意的陈词滥调,给人以知识、美感及奋发向上的力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有与时代同步的眼光和对新生事物的同步或超前的理念,努力体现出其他作品没有波及到的艺术前沿。


作品的创新,创作中要注意凝结时代的泥土气息,即今天社会的色彩、味道、情感及形态,都应该体现在楹联作品的意境中,使其为表现相一致的当代意识服务。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构成我们时代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梦想,这是关系到祖国十三亿人民命运的神圣事业。我们要求楹联创作要有当代意识,要有当代历史创造者的意志和愿望,这是一种能够决定时代生活内容和发展趋向的精神力量,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长期民族、民主解放斗争中所形成的那种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浩然正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发展和升华。


作品的创新,还要注重作者自身当代意识应向表现对象渗透,如果作者自身不能与时代精神融合,即使写了改革,运用了新的生活题材,而作品的思想倾向,依然可能是陈旧的。反之,如果作者以当代意识审视生活,即使他写的是历史或是山水自然,作品也可能表现出或浓或淡的当代意识和时代情感。所以要创作出表现时代并无愧于时代的作品,首先还是作者与时代同步的观念更新,但这些更新,都应该是建立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假如没有继承,那楹联创作规则也不会从萌芽、形成、发展到成熟,最终成为人们创作对联的基本原则。如果没有创新,就意味着完全袭用、套用先人的作品及套路,而不能与社会现实相融合,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面貌,这样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把传统文化作为创新发展的文学基础,才能更准确地用文学作品去反应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



三、正确处理楹联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指楹联所阐述的事物及其所表现的主题;形式是指楹联创作规则及在此规则规范下的方式方法。要创作出好的楹联,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有韵味;二是有新意;三是符合联律规则。"韵味"和"新意"属内容范畴,"联律规则"属形式范畴。韵味指的是一副楹联给读者带来的感觉。一副好的楹联,可以使读者一见钟情,再读赏心悦目,反复吟咏,其味无穷,联中涌动的个性鲜活的感情色彩把读者带入丰富的审美境界。例如清·李秀峰的一副对联:"铜雀锁春风可怜歌舞楼台千古不传奸相冢;杜鹃啼夜月也为英雄夫婿三更犹吊美人魂。"三十六个字把曹操险恶奸诈的嘴脸、周瑜足智多谋的正义形象和盘托出,它不是直陈其言的说教,也不是某种事物或场景的说明,而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清新自然的韵味,而是把来自生活中的素材,通过审美抒情手段,升华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的新鲜、独特的意境。给读者以如情似梦、如临其境的感觉。还有就是情感的描写,也应该象诗词一样,要有一个真情实感的流露。而不是出于某一功利目的的矫情虚饰。新意指的是作品中的当代意识,应该与当代生活题材密切相关。所谓符合联律规则,是说创作对联,不能离开创作的基本原则,如平仄、对仗、禁忌等。但当内容和形式发生矛盾时,应以内容为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这是文学创作中处理形式与内容之间矛盾的基本原则。这种服从是指基本符合联律规则的前提下的服从,而不是离开这个规则。比如当楹联的意向、意境和平仄发生矛盾时,不能以音害意。古人在创作过程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先例,但由于内容叙述得当,主题表现充分,作品传至今天仍然有他极强的生命力,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学也是如此,例如律诗、绝句、填词都应该按诗律、词谱规范平仄韵律,不然就不是诗或词了,但规范也不是教条,有时也讲大体和律,也就是在保证诗词韵味和新意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平仄的限制。前人提出的拗救、拗体以及一词数调等等,也就是诗词创作实践中突破格律的例证。


总而言之,楹联文化的发展与时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楹联创作必须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现实正是楹联创作要表现的主题。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能为创作提供厚重文化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的新意创作,会给作品增加更多的亮点。在楹联创作的实践中,只要把握创作的基本原则,内容决定作品的质量,好的表现形式可以升华作品主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对联的民族性时代性格律性概括性和实用性谈对联创作的一般要求
2021历代书家春联大集锦,这个春节绝对够用!
借助网络诗词楹联能走向复兴吗?
[转载]浅谈楹联文化
文人艺术的时代性与其传达的美学精神
尤本林——书法贵在有象(专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