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诗歌的含蓄艺术
司马光认为:“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诗歌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含蓄而意在言外。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说:“含蓄者,意不泄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学会剥茧抽丝,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3542858.htm
  一、拨开云雾见青天——含蓄艺术的具体表现
  别林斯基曾说:“诗人是画家,而不是哲学家”,要想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诗歌宜用多样意象,运用多种手法。哪些手法可以表现意在言外的特点呢?
  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比喻与用典。诗人吟诗咏歌,乐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尤其是借喻能起到曲折抒发心志的作用。如朱庆余给张籍的送行诗《近试上张水部》,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公婆比主考,询问自己作品是否符合主考官心意,就是运用比喻委婉表达自己的忐忑和疑惑。
  典故的运用可以起到言少意多、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运用了羊祜的典故,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曲折地表达自己年华逝去、功名未就的悲哀。
  (2)反语与双关。有些诗人另辟蹊径来表情达意,比如,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韦庄的《菩萨蛮》一词“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句就是正话反说,表面写江南美莫回乡,实际却是含蓄表达思乡之情。诗歌中双关的手法俯拾皆是。苏轼的《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对自然风雨的毫不在意,也暗指对官场中的风雨不以为然、安之若素。同一语句,两种意义,含蓄蕴藉,是诗人委婉诉情的两种途径。
  (3)曲笔与避讳。曲笔、避讳有异曲同工之妙。朱庆余的诗不直书其事,也符合曲笔的特点。张籍的回诗《酬朱庆余》也是如此。诗中以相貌极好,歌喉甚佳的采菱姑娘必受众人赞赏,委婉告诉朱庆余无需多虑。清朝画师刘和义在瓷瓶中赋诗“玉人如名月,美女书清平”,避“明月”、“青瓶”字样,以免文字狱的迫害。避讳实际是含蓄抒发情怀。
  2.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咏物诗中,象征和托物言志是最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描写彼物而又意在言外。于谦的《石灰吟》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以石灰来象征自己高洁、清白的节操,较隐晦、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托物言志几乎是状物诗的必用手法。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相同的梅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意义。前者借梅花寄寓自己的高尚节操,后者则表达乐观的革命精神。借物抒怀尽得含蓄精髓。
  3.间接描写和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诗词中可常见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各种表达方式。在这些表达方式中,间接描写、借景抒情最能表现意在言外的特点。像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即是从家乡佳人的角度入笔,通过想象的情节来表达自己刻骨的思乡之情。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很多诗人惯于借用客观景物、具体意象寄托自己的主观感情或思想感悟,以达到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切景皆属断肠人活动的环境,却又都是他内心悲凉伤感情怀的触发物,全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一种奇妙的艺术境界。
  二、画眉深浅入时无——含蓄艺术的意蕴效果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说:“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有不可忽视的诗学意义。
  首先,含蓄的艺术手法可以更好地表现多种复杂模糊的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言志,莫非自然。”当诗人对物有所感,灵感袭来或情绪激动时,富有冲动性的复杂情感必须经过文学加工具有美学价值后方能走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复杂多变的情感需要含蓄蕴藉的艺术手法包装为诗歌文学。因此,诗歌中的含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其次,封建社会背景下,不是任何情感都能直白表达的,当诗人要表达不可直诉的情感时,含蓄是较好的倾诉通道。叶燮曾说过:“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当身边的客观条件不允许时,如何抒发性情而又不会招来种种恶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含蓄及意在言外可成为吟诗抒情的最佳掩护,有其存在的可能性。
  此外,含蓄是诗人作诗时追求的境界。古有云:人贵直,文贵曲。含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芥子纳须弥,窥一斑而见全豹。王国维曾提出:“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含蓄艺术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空灵性和模糊性,创造出诗歌意境的朦胧美,又能给读者留下悬念,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三、吹尽狂沙始到金——如何赏析含蓄蕴藉的诗歌
  诗歌多有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的特点,我们该如何赏析这类主旨隐晦的诗词呢?
  1.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上》也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要想正确理解诗歌,须结合诗歌的词句、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还有自身的经历来推测诗人创作诗歌的真正要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主旨,找出隐藏在诗歌含蓄语言之后的真谛。
  2.风格相承,对照分析
  古代不少诗人的作品风格是阶段性的前后相承,其主旨精神也可能前后相似。在难以了解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可根据诗人的其它诗篇对照着进行理性分析、辩证推理。对于风格一致的诗作同样也可通过彼此作品映照探测主旨情感。
  3.寻经访典,借史求志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很多诗词或袭用或化用典故。因此,对于这类诗歌我们要寻经访典,借助原典的意义再结合作者的情况推求诗歌的感情和志向。
  4.积累意象,同类推及
  前苏联符号学家洛特曼曾指出,诗歌的特性就在于它激活了词语的全部潜能,迫使它携带了远远多于其在日常语言中所携带的丰富含义。古典诗词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常见意象,它们的隐含意是诗人们长期使用中约定俗成的。具有相同特点的意象往往包含了相似的寓意,这需要我们在赏析时注意积累并归类。
  如果对诗歌的含蓄特性多做了解,把握那些抽象诗歌的主旨会变得容易,赏析诗歌也就如同隔清水而观鱼游,一目了然。
  作者:沈永年 江苏省海安西场初级中学(226621)





过头了那就如木头一样让人也木懂,那这首作品就白搭了。


诗词文字也是如此,不要含的让读者不知道你要说啥?


要做到含而有致,蓄而不露,言词已殚,意味无穷。此为含蓄。







句意模仿并有进一步发展的例子更多。

王褒《僮约》云:“离离若缘坡之竹”,用以形容那髯奴的胡须。黄庭坚模仿其意,并加进新意,云: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进一步用空谷的清风形容王炳之那闻声不见嘴的大胡子。


又如后人根据李延年《佳人歌》,用“倾城”、“倾国”形容美色,已近俗滥。黄庭坚模仿其意,又有所创新,作《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诗:“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意思深了一层。


陈僧慧标《咏水》诗云:“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沈佺期《钓竿》篇云:“人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杜甫用二人之句作诗云:“春水船如天上望,老年花似雾中看。”杨慎在《升庵诗;话》里评论说:“虽用二子之句,而壮丽倍之,可谓得夺胎之妙。”


王维把李嘉祐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点化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只添了“漠漠”、“阴阴”两个词,就使原来的景象变得广阔而幽深。僧道潜诗句: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夺胎于道猷的:连峰数千里,修竹带平津。茅茨隐不见,鸣鸡知有人。的诗意,但更加锻炼,它受到了苏轼和当时文士的称道。



同样,秦观也用道猷的句意,写了:“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的诗句,也有青出于蓝之妙。其中还用了动静对比的手法。


后来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用这种手法。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夺胎于陆游《剑南诗稿•马上作》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的诗句。叶诗写得新警,青出于蓝。脱胎换骨法适用于各种体裁之间命意的相互袭用。


宋代诗人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咏梅诗,最为奇丽,司马光说这两句“曲尽梅之体态”,东坡在和少游的咏梅诗中云:“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然而,这两句诗也并非林逋的独创,是有来处的。林逋是把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两句“陈言”,用点铁成金之手,只改了两个字,以“疏影”、“暗香”来咏梅,就变成了咏梅的千古绝调。可谓妙笔生花,出神入化。






所以我们要注意了,在我国古典诗词作品中,文学家们运用脱胎换骨法曾写出过许多名篇佳句,其中不乏传世之作。但也有失败的。有的点金成铁,有的画鹄类鹜;有的蹈袭旧意,毫无创新。







例如: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千古名句。


据谢榛(四溟山人)说:“或有易之者曰:'王谢堂前燕,今飞百姓家。’点金成铁也。或有易之者曰:'王谢豪华春草里,堂前燕子落谁家?’尤为恶劣。”这就是太可怕了,糟蹋人家。 “易之者”的失败处,在于没有体味到燕子回旧巢的深刻含意。 从艺术真实来说,写旧时王导、谢安家堂前春燕,依然飞回老巢,但已时过境迁,昔日的名门望族今已不复存在。它既表现了朝代的更替和家族的兴衰,又抒发了作者人间沧桑的万千感慨。所以写燕子飞回还是飞去,诗意的深浅程度就大不一样了。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贵群就很多呆呆的.


王籍的:“鸟鸣山更幽”,也是千古佳句。王安石袭其意写成:“一鸟不鸣山更幽”,画蛇添足。“鸟鸣山更幽”是以动衬托静,愈显得幽,如“《诗》云:'萧萧马鸣,悠悠旆旗’,《毛传》曰:'言不喧哗也’”。“一鸟不鸣山更幽”则是死一般的寂静,且无诗意。


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欧阳公甚嘉其语,曾说:“余尝爱唐人诗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天寒岁暮,风凄木落,羁旅之愁,如身履之。”

 

“脱胎换骨法”的运用,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但在宋诗尤其是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更为常用。黄庭坚说:“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摹其意而形容之,谓之脱胎法。”







其含意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完全按照古人的诗意来写作,即“换骨法”;


二是模仿前人的诗意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即“脱胎法”。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还说过:“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宋代陈善也说过:“文章虽不要蹈袭古人一言一句,然古人自有脱胎换骨等法。所谓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人所说的“夺胎换骨法”的类型可分三种:


1.命意相袭,再造新语。


2.陈言妙用,点铁成金。


3.句律沿用,以故为新。 


先说“换骨法”。


此法是完全按照前人诗文的命意来进行新的创作,这里面有的是全篇命意相袭,有的是部分句意相袭。


例如:唐代诗人章碣《焚书坑》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的主题是讥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章碣的诗出来后,历代都有诗人袭用这首诗的诗意来作诗的。



宋代诗人萧立之的《咏秦》诗:

燔经初意欲民愚,民果俱愚国未墟。

无奈有人愚不得,夜师黄石读兵书。

诗意与《焚书坑》完全相同。


元代诗人陈孚(刚中)的《博浪沙》诗云: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

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

书是焚烧不尽的,兵器也是收缴不尽的。 正如罗两峰的《咏始皇》诗中所写:

焚书早种阿房火,收铁还留博浪椎。

诗意也相同。



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的《读秦纪》云: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意思也相同。


《文心雕龙•隐秀》云:

“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

没有反映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没有反映人的复杂的情绪,就失去了含蓄的基础,成为苍白无力、空洞无物的东西。 含蓄的具体特点首先在于生活的丰富性。



但是注意了,这种丰富性并不是分散的纷杂的,而是集中的凝炼的。这就决定了含蓄的另一具体特点:概括性。

含,是丰富性,你必须足够丰富才能够蓄。这种概括性并不是抽象的概念的。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衬托,共同表现为含蓄的风格。


那么如何来做到呢?

这才是关键吧。

后面再做例子。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把含蓄列为一格,并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几个字准确地揭示了含蓄的本质,实际上是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意思。且看其具体表现:“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在缥缈无垠的太空荡漾着尘埃,在广阔的大海中滚动着泡沫,或浅或深,或聚或散,变幻无穷。

注意,窥一斑而知全豹,就好比开头我忽悠的那个。你的目的是要那一件衣服,而不是一百块,虽然你就是缺这一百块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宝典
古典诗歌鉴赏de结构
诗歌鉴赏答题术语及模板
诗歌鉴赏:写诗和鉴赏诗都要懂得诗贵含蓄的艺术手法
高考临场如何巧解古诗鉴赏题_
2015年高考备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