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问题
领字一般是由一至三字组成,可将一个乃至几个联句置于其统管之下,具有承启作用的语言成分。 领字为一个字的叫一字领,为两个字的叫二字领,为三个字的叫三字领。
领字与其所统管的联句都不分开,但其后一般都须作节奏性停顿。也就是说,不管是一字领、二字领还是三字领,都自成节奏。这样一来,一字领就相当于一言句,二字领就相当于二言句,三字领就相当于三言句,其平仄就可以分别按马蹄韵一言句,二言句和三言句的格式来处理。
在对联中,领字的平仄安排,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领字与所统管的联句(不管有多少句,领字都只与与之相连的一句)合在一起安排平仄。如南京燕子矶永济寺联: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上联之“闲云野鹤” 句中平仄为“平平仄仄”,其前之“看”为统管此句的领字,平声。若“看”与“闲云野鹤”合在一起作一句看,全句便为五言,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合马蹄韵五言句的规则。下联“倚”与“片石危栏”,情形同此,唯平仄相反而已。
又蒋茂华题益阳裴公亭联:
旧地展新姿,欣看绿水飞虹,碧津映月,青龙献舞,白鹿衔花,亭树锁烟霞,天宝物华开画卷; 名城多胜事,遥想关侯跃马,鲁督挥兵,唐相传经,明臣奋笔,勋猷昭史乘,文韬武略擅风流。 上联之“绿水飞虹,碧津映月,青龙献舞,白鹿衔花”,为其前之领字“欣看”统管。“绿水飞虹”四句,句中平仄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自相对应。“欣看”为平平。将“欣看”与“绿水飞虹”合为一句,句中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合马蹄韵六言句的平仄格式。下联之“遥想”与“关侯跃马,鲁督挥兵,唐相传经,明臣奋笔”四句,情形同此,唯平仄相反而已。“遥”字当仄而用平,无碍。
二是领字单独安排平仄。
如南京鸡鸣寺豁蒙楼联:
遥对清凉山,近临北极阁,更看台城遗址,塔影横江,妙景入樽前,一幅画图传胜迹。 昔题凭墅处,今日豁蒙楼。却喜玄武名湖,荷花满沼,好风来左右,数声钟磬答莲歌。 上联之“台城遗址,塔影横江”,句中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遗”字当仄而用平,无妨。句前之领字“更看”应为“平平”,“更”字当平而用仄,可视为第一字不论平仄所致。若将“更看”与“台城遗址”合为一句,平仄为“平平平平仄仄”(或“仄平平平仄仄”),不合马蹄韵六言句的平仄格式。将“更看”与“台城遗址”作两个节奏分别单独安排平仄看,则与马蹄韵二言句和四言句的平仄格式,完全吻合。下联“却喜玄武名湖,荷花满沼”之“却喜”与“玄武名湖”,情形同此,唯平仄相反而已。“玄”字当仄而用平,无妨。
又焦石仙题贵州江南会馆联:
靖国亘六七年间,最堪怜无定河边,春闺梦里;
转战在数千里外,休再话五溪鸦阵,三峡猿声。
上联之“无定河边,春闺梦里”,句中平仄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自成对应。其前之领字“最堪怜”,其平仄为“仄平平”,合马蹄韵三言句的平仄格式。“无”字当仄而用平,无妨。因将“最堪怜”与“无定河边”合为一句,平仄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与马蹄韵七言句平仄格式不合,故只能分开各计平仄。下联之“休再话”与“五溪鸦阵,三峡猿声”,情形同此,唯平仄相反而已。“五”字当平而用仄,“鸦”字当仄而用平,无碍。
上面两种安排所举的四个例子中,领字的平仄安排,都是比较合规则的。但领字的平仄安排并不都是如此,打破规则的情形,时有所见。为第一字可平可仄而出现的变化,属正常现象。若上联已用“平平仄”,下联又用“平平仄”或者“仄平仄”,或者上联用两平或两仄,下联又用两平或两仄,或者上联用三平或者三仄,下联又用三平或者三仄,等等,均属打破规则的范围。领字打破平仄规则,有的出于不得已,有的则是失于斟酌。如“莫负了”三字,全是仄声,有的对联就这样作领字用。对此可以不作苛求,但若将“莫”字改为“休”字,“仄仄仄”变为“平仄仄”,恐怕就要更好一些。 领字亦有用四个字的,所见极少。夏国权先生题长沙岳麓书院联,乃其一例:
上联:名山自昔集名流。历稽宋元明清,有千秋正学,有一代通儒,有九域楷模,有万世师表。尤追思那三贤六君五峰二仲,楚材兴盛,灵麓峥嵘。偕来济济英髦,优游文津道岸。渊源洙泗,绪衍潇湘。想 当年披沥陶甄,缉熙若入春风座。
下联:胜地而今留胜迹。纵览楼阁园林,或台恃赫曦,或亭标爱晚,或碑镌北海,或记著南轩。复点缀些横塘曲涧碧嶂丹崖,云气氤氲,江涛舒卷。阅尽茫茫浩劫,依稀鼓舞弦歌。雾润琴书,峦含栋宇。欣此日腾骧奋发,彪炳频增上国光。
这副对联,句脚仅上联第二句之“清”字当仄而用平,因朝代排下来无从替代,只能如此。“三贤六君五峰二仲”,句中平仄本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两个四字节奏自相对应。若一三五不论,“三”字当仄而用平,“六”和“五”当平而用仄,均无碍。唯“贤”字当仄而用平,打破了马蹄韵四言句的规则。但朱熹、张栻、吕祖谦为理学之友,时称“东南三贤”,“贤”字无从置换,只得仍之。“尤追思那”为四字领。句中平仄为“平平平仄”,与马蹄韵四言句规则不合。但此四字,又可分为“尤--追思那”这样一个一三节奏,平仄变为“平--平平仄”,则合马蹄韵一言和三言的规则。下联“复点缀些”与“横塘曲润碧嶂丹崖”,情形相同,唯平仄相反且无任何打破而已。 (转自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
对联领字和领字的使用
领字的概念:
领字,是指在一个联句里面起到统领作用的字(词)。
什么叫统令作用呢?对联中,常有一些自对的句子,如:清风朗月、劲柏苍松,这些自对的句子,可以单独使用,但当它们要用到结构比较复杂的联句里面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引领,比如说,刚才的两个自对句放在一起要成为一幅对联,难免有点牵强,但可以这样处理:
此处有清风朗月,
其人如劲柏苍松。(按古韵,柏,入声)
这样就把景物与人物(人品)联系在一起,而"此处有"和"其人如"就被称为领字了。
领字的来源
对联最早从诗来,从赋咏来--这里要说明一点,对联的起源之争是一些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人长期纠缠不清的课题,我们不必作这类对我们无甚帮助的争论。
早期的作品(如宋代)有很明显的骈赋痕迹,大量使用虚词,也就是"之乎者也"类的,到了明朝,便大量的转入与律诗句式相仿的五七言句,清朝时期,长联的数量开始多了起来,对联的形式和手法也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广容性了。
而领字的最早普遍使用,是在元曲里面。元曲又称词余,其发展是来源于词,但随便翻一翻元曲,你会发现,除了一些很短的小令彼此间是相同之外,大部分同曲牌的作品,其字数都会是不一样的,这与词的字数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有所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这是领字的存在产生的影响。
而对联由骈赋得四、八言联,自诗得五七言联,因词得长短句,在继续发展的时候,就把领字也融到自身的应用上面去了。
还有一些联句,在语气上极口语化,这也和戏曲入联关系密切。
有心欲更详细了解领字的联友,可以查找一下元曲的资料看看,当然,元曲也并非首首都有领字的(很熟识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就不带领字),这就要大家加以分析和判别了。
领字的运用:
领字在联句中的运用没有一个量的规定和标准,大观楼长联中:"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一个"看"字便引领以下的四句,又"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这里有两处带领字,"趁"字,领"蟹屿螺洲","梳裹就"三字,领"风鬟雾鬓",后面的"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其用法一致。
于是,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领字的多寡,是要结合联句本身的要求来定的,这个要求,主要是来自句式变化的考虑,这里不便展开太多的讨论,以免冲淡了主题。
长联中的领字起到引领承接的作用而大量被使用,那么,在短联中有没有这样的体现呢?可以说,领字在短联中的应用比例比较少,但也不能否认其存在。
领字的使用要求:
领字有什么使用要求呢?有人认为,领字必须是虚的,也就是刚才说的“莫辜负”、“都付与”这一类的,才能称作领字。其实也不尽然。
领字的作用就是要牵领下文,以下文作为主体,领字是辅助性质的,能认同这一点的话,实词虚义的也能成为领字,就如“三千年”、“一万种”,看上去全都是确切的数字,但只要不是专门要挑刺的都知道,三千年是一个概指,一万种更是一个夸张手法,它们都是为突出下文服务的。
不过,要指出的是,在长联里面使用实词虚用的手法,会比在短句里面使用要困难得多,所以实词虚用,要注意用得其所。
领字与声律的关系:
当一个联句引入领字之后,我们便不能再对联句用诗律的句式来要求。
比方说,大观楼长联的“看东骧神骏”若用五言律句来衡量的话,显然就是破律的了。所以尽管有很多的作品在引入领字之后依然因为注重声律而尽量做到与律句句式吻合,但在联律上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有人喜欢以运用领字来突破千篇一律的常用句式,当然这要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定。
领字在对仗上面也比较宽松,在对应位置上的声律要求也被列为可不予计算,究其根源,就是因为领字虽然在联句中起到的作用不少,但它始终是为了给主体服务,为了明确它在句中的主次地位,有意地忽略它的声律、对仗要求,也就是模糊辅助物,突出主体。
常用领字(资料来源:常江《对联知识手册》)
一字
看 望 听 想 读 览 喜 溯 怅 怕 任 待 问
凭 叹 嗟 念 试 应 将 须 对 莫 正 乍 总
奈 但 料 似 算 更 真 并 怎 方 尽 况 渐
倘 虽 彼
二字
迹将 却将 莫非 何须 只须 须知 须念 还须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