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联八异

常江的题目是《诗联八异》。他认为,诗和对联看起来很相似,有的人认为,把两副同韵的联放在一起不就是一首诗吗?把律师的中间两联抽出来不就是对联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诗歌和对联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诗歌创作和对联创作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它们有些什么区别呢?


一异:诗歌是听觉艺术,对联是视觉艺术

我们常说吟诗作赋,《诗经》是民歌,是唱的,《楚辞》是吟的,唐诗,也是唱的。这里有一则轶事,说有一天,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三人去酒楼听歌。那时候,歌女唱的都是当时诗人的诗。第一个出场的歌女唱的是王昌龄的诗,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第三个又唱的王昌龄的。于是,王之涣说:“如果最后一个歌女还不唱我的,那我这辈子都不来这个酒楼了。”刚说完,第四个歌女就唱起了王之涣的《出塞》。这个故事说明,诗歌是用来吟唱的。现在,当代的旧体诗却唱的很少,变得和对联一样,都是看的。吟唱最基本的规律,大概是平声长且高,仄声短且低。像律诗要以平声结尾等规定,就和吟唱有关系。

反过来,对联是不能唱的。比如“宏富宽容宜室家”,谁能听出来这七个字都带宝盖?还有“二人土上坐”,您能听出这是拆字吗?当然不能,这些都是看出来的。

对联以对仗为灵魂,那么,就要在对仗上作足文章。除了正对、反对、流水对,还有自对、借对。而这些,诗歌只是偶尔使用,对联却是必须使用,尤其是自对。

由此可见,鉴于诗歌与对联在传播形式上的不同,二者在格律方面最大的区别是:诗歌重视平仄,对联重视对仗。联律应以对仗为基础、为支撑、为重点。


二异:诗歌的意境只可意会,而对联的意境必须言传

诗的创作意境只可意会,所谓意会,是指需要读者去琢磨。有些诗很含蓄,含蓄到我们体会不到作者的本意。比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本不是写春景的,而是写世间小人的,只不过,我们现如今将其转意了。

有些诗的题目常标作“无题”,也有些诗虽然有题,但还是让人看不明白,最典型的当属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多少年来,很多诗人学者对这首诗的主题争论不休,据说共有20多种说法。最后,只有几种说法被大家认同。

对联则不是这样。对联的意义是让人看懂,这与它实用性的特点有关。所以,对联必须直接传达信息。当然,你可以有不同角度,但一定要说明白。

可见,鉴于诗歌注重深度、讲求含蓄,而对联更注重广度、注重发现,因此,对联内容的新鲜感至关重要。


三异:诗歌靠整句产生魅力,而对联靠词语产生亮点

诗的美感,主要是靠句子体现的。有人问:诗歌不是讲究“炼字”吗?是的,“炼字”讲究使用最恰当的词,主要指动词,像我们熟知的“僧敲月下门”和“春风又绿江南岸”。古人有“炼字不如炼句”之说,认为句子是诗的美感和魅力所在。比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风不度玉门关”“万紫千红总是春”,虽然用字或词很普通,但整句把诗歌的意境表达了出来。

而对联呢,我以为,它的亮点在于用词准确、贴切。当然,对联也可用动词来“炼字”。但除动词之外,虚词也很重要。比如“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一联,“已”和“才”不能去掉。只有带着这两个虚字,整句读起来才有味道。另外,对联中的数量词、方位词、时令词、颜色词等名词,也需特别注意,因为这些词常起点睛之笔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成语。成语极为简练,很适合用于对联。但一些生僻成语很难入联,而一些常用成语用得多了,几成“熟语”。那么,我们就试着变通。像万紫千红变通为“紫万红千”,浓妆淡抹变通为“抹淡妆浓”,它们虽不是成语,但很新鲜。我把这类词语叫四字仿成语,一种是从成语变来的,一种是把两个二字名词拼到一起,比如突兀巍峨、骚人逸士,还有一种是可仿造或自造,如湘雨衡云、瘦水肥山。很多时候,这类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就会是全句中最提神的,进而成为全联的亮点。

那么,我们得出第三个结论:鉴于诗歌看重句子,对联看重词语,对联创作不但要保证分句之间的连续性、逻辑性、整体性,而且更要加强词语特别是名词的选择、组织和变化,使语言更具美感和新鲜感,这也是对联修辞学的基础。


四异:诗歌表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绪,而对联表达典型语境中的典型认知

诗歌是要表达情绪和感情的,没有“情”,还要诗歌做什么。比如,送别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但表现又各不相同,这是环境、情景、对象、心绪都不相同的缘故。当然,对联也有感人的作品,比如挽联就比较注重感情。但更多的对联是表现作者对事物的凝练概括和深刻认识,或者说,对联不需要附加更多的情感因素。我们要把对联写得更像、更符合描写的环境与人物。

这样,我们得出第四个结论:诗歌讲求情感,以真切感染人;对联讲求认知,以贴切启发人。贴切,是对联创作内容表达的第一原则,也是提升对联意境和创新对联技艺的基础。


五异:诗歌的形式多有变化,而对联的形式却是基本不变

《古诗源》里的中国早期诗歌,句式长短不齐。《诗经》以四言为主。到了《楚辞》,变化就多了。乐府,多是五言诗,唐代律绝古风,又有五言、七言和多言之分,可谓百花齐放。再到后来的词、曲,甚至现在的旧体诗,与《诗经》相比,几乎变得面目全非。而对联的基本形式不变。我曾挑选了几副明代、清代、民国和当代对联,让大家排序。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排对顺序。现在的“三柱联”是一种创新,但它还是要两两成对,组成两副对联。

这样,我们得出第五个结论:把对联写好,终身受用,因为联律是不会变的。


六异:诗歌排斥技巧,而对联主张技巧

这里的技巧,指对联常见的嵌名、偏旁、谐音和回文。《唐诗三百首》中,没有一首技巧诗。《水浒传》第61回,吴用把四句卦歌写在墙上:“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这首诗藏了“卢俊义反”四个字。当时好多人没看出来,主要是因为古代诗人基本不使用技巧。

对联恰恰相反,巧联妙对是对联一大类。即使在其他类别中,也允许和欢迎使用各种技巧,比如词牌对曾风靡一时。但写嵌名联有两个注意事项:一是名字太普通的,一般不用嵌名联;二是给长者、老师等人写对联时,不宜用嵌名联。

这样,我们得出第六个结论:写诗要按部就班地构思,偶尔可以用双关、借用,但不要总想着别出心裁。如果真想幽默一下或者技巧一下,可以选择写对联。


七异:诗歌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而对联则不需要

我们以《七律▪长征》为例,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起”。下面两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承”。接下来的“更喜岷山千里雪”是“转”,最后的“三军过后尽开颜”就是“合”。所有的律诗都是这个规律,绝句多数也是。

而对联是没有这种结构限制的,其结构由内容、风格、句式来决定。比如五言联,最好不用一四句式。但不管结构怎样,对联都必须脉络清晰、语意通顺,而且,上下联要分工明确,一般不要混淆,否则的话,就会杂乱、交叉、重复、含混。

这样,我们得出第七个结论:写诗要守起承转合的规矩,写对联虽然不需要或者说没那么多空间去起承转合,但也要保持完整和顺畅。


八异:诗歌创作基本是个人行为,是面向自己的;而对联创作主要是非个人行为,是面向社会的

传统诗歌,除科举诗之外,都是不必“遵命”写作的。从题材来看,诗歌多与人的活动有关,如互访、送别、宴饮、郊游、致远、怀人、哀悼、贺喜、酬答、有感等。而像改朝换代、政治改革、社会事件、歌颂帝王、赞美将相、自然灾害等这些重大题材,诗人很少涉猎。但他们会以个人的视角来反映一个伟大的时代、多彩的社会。从传播途径看,诗最初只是写给自己或相关人的。后来,印刷术的发展,使诗得以广为传播。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作品,被历史的尘埃覆盖了。

对联恰恰相反。对联的实用性功能,决定了它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也正因此,楹联人更应担当起一种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是追求进步,是呼唤未来;是歌颂美善,是弘扬正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讴歌时代,是对联的优势、强势和走势。同时,我也要提醒楹联人的创作不要简单化、标语口号化、人云亦云。运用生动的词汇,创造新鲜的形象,与现实生活同呼吸、血脉相通,这才是有出息的楹联家的胸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 江:诗联创作的不同思维 ——在2020中华诗词学术论坛暨“聂绀弩杯”年度诗坛人物发布会上的发言
诗词的要点
半月谈:为什么有些人的文字没有韵味?
楹联基础知识【二】
216组成语对联,个个对仗工整
对偶修辞与声律平仄二元化相联姻的对仗催生了三种独立发展的文学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