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詩新思路 ·陈子昂

  陳子昂是初唐的詩人,對大多數人而言,陳子昂是因為他的〈登幽州臺歌〉而知名。對中文系的人而言,還更知道他是唐代詩歌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因為他是一個「復古派」的大將。他反對六朝的形式化走向不滿詩歌被當做一種講究對偶、聲律、用字的文字遊戲他認為詩歌應該是要有寄託、有感發的生命力的藝術,所以反對六朝甚力。

       確實,南朝的詩壇上是以對偶、聲律、用字這一面的追求作為主要的特徵。一般認為,六朝尤其是南朝,包含宋、 齊、梁、陳、隋,這幾個時代,是一個講究對仗工整、聲律動聽和文字華麗的階段。而過度強調文字的講究,就很容易失去對內在感受的發抒,因此甚至有人批評南朝的詩歌表現是形式化的、表面的、唯美的,不是內容的、深刻的、有生命內在感發的。而且南朝的詩歌發展還直接影響到後繼的初唐初唐大約有一百年,出現了上官儀,王、楊、盧、駱,這四傑以及「沈、宋」,就是沈佺期、宋之問等等著名的詩人,他們屬於南朝詩歌發展的直接繼承人,形成了初唐詩歌的主流。因此明代陸時雍他在《詩鏡總論》這部著作裡,就說:「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點出它們時間的這個繼承關係。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一個聲嘶力竭的反對者,那就是陳子昂,他覺得文字的講究不應該反客為主,成為詩人最主要的目標。事實上他認為情感、心靈的表達才是文學最根本的價值,而齊梁的詩人實在是本末倒置。因此,陳子昂以復古的理論,與一百多首詩歌的創作,逆勢走出不同的道路。當時他雖然沒有辦法動搖到詩壇,他的這個主張和努力,到了後來卻影響到偉大的詩人李白,一前一後,形成了一種激昂的聲勢。因此有人把唐詩有別於六朝的旺盛生命力歸功於陳子昂,這也造就了陳子昂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例如說,韓愈的〈薦士詩〉就說:「齊梁及陳隋,眾作等蟬噪。搜春摘花卉,沿襲傷剽盜。 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總而言之,他就是在批評六朝,尤其是南朝宋齊梁陳這幾個朝代,韓愈認為這些時代的詩人,就好像夏天的蟬在聒噪一樣,沒有什麽動聽的聲音只不過是「搜春摘花卉,沿襲傷剽盜。」 只在無關緊要的小地方作文章,流於風花雪月,「爭構纖微,競為雕刻」。而且呢,他們還流於輾轉抄襲,沒有創意。這就是反對者最常見的批評。然後韓愈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請注意「始」這個字,這標示了陳子昂最重要的文學史地位意思是說,他的作品不一定最好,和後面的復古大將李白相比,事實上是不夠的。但是從一個時間點來講,他確實是所謂的開風氣之先,把文學發展扭轉回正道上,也就成為所謂的時代的先行者、領導者。就這一點而言,陳子昂獲得了一致的公認。像歐陽修、宋祁所編撰的《新唐書》,在〈陳子昂傳〉裡面,他就提到了:「唐興,文章承徐、庾餘風」,就是徐陵、庾信的餘風。 「天下祖尚,子昂始變雅正」,又是這個「始」字。 可見陳子昂的歷史地位就是在於開創性,而他的開創性就是把南朝徐、庾,所帶來的影響加以扭轉改變,回歸到雅正、漢魏風骨,這就是所謂的文學正統。再例如說宋代的劉克莊,他在《後村詩話》裡也說:「唐初,王、楊、沈、宋擅名,而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 請看「首倡高雅沖淡之音」,這就等同於「子昂始變雅正」。然後接下來才有後繼者,把這樣的一個非主流變成了後代的主流,以至於「太白、韋、柳繼出,皆自子昂發之」。大家都是在肯定陳子昂掃去六朝錦色的一個歷史地位 所以陳子昂可以說是「因開風氣而為師」,因為開了風氣而成為先驅的導師。再到了明代,胡應麟《詩藪》也說,子昂的〈感遇〉詩「盡削浮靡,一振古雅,唐初自是傑出」陳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就是他用來扭轉六朝風氣的有力傑作,把纖弱、 浮靡、綺麗、雕琢的誤入歧途加以導正,回到高雅淳厚的理想。 我們上面提到了種種說法,可以看出抱持著這一種態度的人很多,從唐朝一直到今天這都是非常強大的意見主流。 我們現代的文學史,也大都是採取這樣的說法的。

       確實,陳子昂的創作以復古的表現最知名,他的〈感遇〉詩三十八首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代表作這一組詩是有感而發、隨遇而作,因此才會形成多篇的系列。他一方面來繼承了阮籍的〈詠懷〉詩八十幾首,左思的〈詠史〉詩等等系列性的以抒情言志為主的創作。另一方面,他又影響了後來的類似的作品,包含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等等前前後後就形成了一個脈絡清晰的詠懷系列。而陳子昂他就是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更重要的是陳子昂他不只是以實際的創作行動表現他的看法,他還有很明確的說明來提出主張。這麼一來有創作又有理論,有了理論的依據,思想上就會更強而有力,於是就會產生更大的影響。那陳子昂的主張就在〈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裡表達得十分清楚這篇序裡面說到:「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僕嘗暇時觀 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 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 「不圖正始之音,復覩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透過這段文字,恰恰可以用來示範,分析文本意義的做法不只是來傳達陳子昂的復古理論,也就是說我們現代讀者應該如何正確理解作者的用意,而不是望文生義,想當然爾。我們怎麼樣分析這段文本呢?首先我們看到第一句話,他說「文章道弊五百年矣」,可是什麼是文章之道?單單孤立來看,程式化的讀者的反應就會以為這就是韓愈所說的「文以載道」把道理解為道德教化,那文章就變成了一種社會工具,但實質上,這一種直覺式的聯想存在著兩種錯誤,第一,「文以載道」這句話並不是韓愈說的,而是出自宋代的周敦頤,韓愈自己所說的是「修其辭以明其道」;第二個錯誤是,韓愈所說的「修其辭以明其道」指的是寫文章要能夠彰明儒家思想,發揮教化作用,而這個卻不是陳子昂的意思。如果我們望文生義、自由聯想,那就會張冠李戴、謬以千里。現在讓我們分析這段文字,你可以看到全文開宗明義所接觸的「道弊五百年」這句話,它和下面好幾個陳述句 是互相指涉,形成一個很嚴格的、一致的清晰定義,那就是陳子昂透過反覆互相定義的修辭方式,明確傳達它所遵從的文章之道究竟是什麼 這個被反覆不斷應用的修辭方式採取了「主詞 / 時間點 / 否定詞」這樣的一個結構,用來說明那個主詞也就是文章之道,在某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沉淪了、頹弊了的情況 請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這句是說文章之道已經破弊五百年了。 主詞是「文章之道」,時間期限是五百年,否定詞是「弊」。下面接著說「漢、魏風骨,晉、宋莫傳」,這兩句是說 「漢、魏風骨」,也就是主詞,在兩晉南朝 並沒有被傳承下來。主詞是「漢、魏風骨」,時間的期限是「晉、宋」,否定詞是「莫傳」。至於接下來「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這幾句話 是說南朝齊、梁時期的詩十分華麗雕琢,卻缺乏情志的 寄託,因此是各種的興寄都斷絕了,只剩下虛有其表的綺麗文字注意一下主詞是「興寄」,時間期限是「齊、梁間」,而否定詞是「絕」。再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這幾句話是說,回想古人的作品,我常常害怕古人的價值逶迤頹靡,風雅的理想也就振作不起來了 主詞是「古人風雅」,否定詞是「逶迤頹靡」和「不作」這麼一來,陳子昂的意思就很清楚了。這些主詞包括「道」、 「漢、魏風骨」、「興寄」、「古人」和「風雅」。而時間的期間是「五百年」、「晉、宋」、「齊、梁間」。至於其中的晉、宋、 齊、梁正是包含在漢、魏之後的五百年之內。我們再來看其中所用的否定詞,包括了「弊」、「莫傳」 「都絕」、「逶迤頹靡」和「不作」。由此可見 陳子昂所以為的「文章之道」,所指的不是文以載道的道德意義,而是以「漢、魏風骨」為代表,那「漢、魏風骨」又是繼承了《詩經》的「風雅」精神,以「興寄」為主的創作表現。 但是這個文章的理想卻在漢、魏之後 就淪喪了,整個兩晉、南北朝到初唐的這五百年之間都破敗消失了,直到陳子昂當代的東方虬才有所恢復,因此這篇序的最後一段才會說:「不圖正始之音,復覩於茲,可 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正始之音,指的是曹魏時期 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詩歌創作,阮籍〈詠懷〉詩就是在這其中最有名的一位詩人,最有名的篇章。 那他在文學史上,可以和 「建安」並稱,這就是所謂的「漢、魏風骨」的內容。這麼一來,我們就更清楚地看到了陳子昂所謂的文章之道就是漢、魏風骨而從漢、魏結束以後到初唐,整個的時間,大約就是五百年。總而言之,陳子昂所說的文章之道 是指以「興寄」,也就是內心之興發和情志的寄託為重的 書寫表現和追求目標,而在這樣的一個標準下,陳子昂建構出一條《詩經》的「風雅」 到「漢、魏風骨」,包含建安、正始的「漢、魏風骨」,然後再到初唐的東方虬。這就形成了一個正統的詩歌傳承脈絡 至於中間以「彩麗競繁」為主流的晉、宋、齊、梁階段,就被認為是文章之道頹靡淪喪的黑暗時期。

      就此來看,陳子昂所復的古,明顯是漢魏時期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而不是一般所以為的堯舜三代。至於所謂的文章之「道」,它是指風骨、風雅,也就是一種由衷而發的文學生命的體現而在這段話裡面,陳子昂不斷地反覆互相定義所以這個「道」字,在他的這個陳述脈絡裡是非常清楚的指的就是漢、魏風骨。我們再總結一次,漢、魏風骨代表什麼?它的內涵又是什麼?簡單說,就是興寄要有興寄,就是要有寄託,要有情志的感發。而漢、魏風骨又是哪一個文學真生命的繼承人呢?那個最初、最純正、最絕假純真的文學生命的體現是什麼呢?這一篇序講得非常清楚,就是風雅。風雅就是由《詩經》所展示的,可以說是文學最純正力量最豐沛的正統,因此陳子昂才會說:「風雅不作,以耿耿也」。這一篇〈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就是在不斷地、反覆地叮嚀所以你們可以看得很清楚。陳子昂自己對於這個詩歌的正統,乃至於這個正統的延續是有著他自己的看法的,也用這樣子的一個看法形成了著名的復古理論不過,這個復古理論並不是很精密的分析推論。而且陳子昂為了凸顯信念以及理論說法盡量簡潔扼要才會有力,所以他採用一種非常對立的、簡化的二分法來建構他的復古理論。所以他把六朝,也就是漢、魏風骨之後的那個六朝全部納入到所謂的「彩麗競繁」這樣的範圍裡面,視為偏離了正統的誤入歧途陳子昂這樣的復古主張,之後有一個非常偉大的繼承人,那就是李白。李白的理論幾乎和陳子昂是如出一轍,而且事實上李白所在的盛唐,復古簡直已經變成了一時之大纛,風靡一時這個情況非常鼎盛,以至於引發了另外一個反動意見,那就是杜甫的反駁。



 我們還是先看李白,在〈古風五十九首〉之一 怎樣來展現他的繼承陳子昂的復古理論。〈古風〉第一首是這麼說的: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 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 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 文質相炳煥,衆星羅秋旻。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 這第一首的〈古風〉可以說是李白版的中國詩歌史,李白用自己的話用他自己的角度,以復古為中心,把從《詩經》以來的詩歌發展做了一個概述。當然,這個概述是很簡略的,重點也是在凸顯他對於漢魏風骨的推崇。請看「大雅」指的是什麼?就是《詩經》。尤其是所謂的「雅」這個字那更是一種所謂的雅正風範。作為文學正統,它和「國風」 是不大一樣的。「國風」從某個層次來講,它還是比較偏向於一般民間,它最初是來自民間的風謠 當然,被採集到政府機構以後,其實經過了貴族階層的整理,也受到精英知識份子的潤色、雅化 其實已經不能算是民間的作品,也不是各地民歌原來的面貌,它事實上是周代貴族階層的產物了 因此才會並稱為「風雅」。國風的詩篇尚且如此,至於「雅」 字,那絕對是廟堂之音。

       李白又說,文學正統還是要由大雅來建立。它生生不息、 綿延萬代,這個基本上就是古代文人最確切不疑、天經地義的一種信念這麼一來,連李白這樣子高歌「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一位詩人,很奔放、 很瀟灑,甚至鼓勵了很多年輕人去違抗現實束縛的一個不羈的靈魂 他實際上還是活在中國傳統脈絡底下的。可想而知儒家的價值觀可以說是古代文人血液裏的DNA 這個價值觀對他們而言是不可能打折扣的,所以李白說: 很可惜啊,在大雅之後,這個完美的、正統的、真實的文學生命,已經長久被忽略了,而沉墜不振了。所以李白下面接著說「吾衰竟誰陳」 他說:可是我已經衰老了、衰退了、衰弱了,這樣一來又有誰能夠去把這樣一個衰退的正統給 重新繼承下來,再度加以振發?加以復活呢? 而「吾衰竟誰陳」這句話應該會讓讀者立刻想到其實李白就是以孔子為自期,「吾衰竟誰陳」根本就是套用孔子的話。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人家夢周公可不是在說睡覺的意思,而是他想要去繼承、去發揚,去把那樣一個由周公制禮作樂所形成的文化大傳統,給內化成為自己的靈魂的一部分。 因此就會像莊子所說的:「其寐也魂交」 一旦全心全意的追求,深入到潛意識的內裏,我們所渴望追求的對象就會在夢中出現,所以如果連做夢都沒有夢見周公,那就表示離周公偉大的禮樂精神已經有了距離 那這就是孔子的感慨,感慨說,那是不是我衰老了,是不是我的精神血性,不足以把這樣的大生命、 大傳統給繼承下來?所以李白一開始的「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就表明了他是以孔子 自許的,他要像孔子一樣把那個由周公所建構的而成的文化傳統的核心。那最源源不斷的生機的來源化為己任。就像孔子承擔了這個責任一樣,現在李白也說我要承擔下來,甚至李白認為除了他自己以外 沒有別人可以承擔下來。「吾衰竟誰陳」就是這個意思,頗為當仁不讓、捨我其誰就李白這個人物而言,我們讀他很多的作品以後就會發現,他事實上還是一個非常正統的 傳統的知識份子,這個知識份子還是以儒家的價值觀,作為他生命真切不疑的最高指導原則 這是沒有誰能夠例外的,杜甫也不例外,蘇東坡也不例外,陶淵明也不例外,曹雪芹也不例外 所以一開始李白就覺得當仁不讓、捨我其誰,他要以孔子自許,在詩歌發展起起伏伏的這一條曲折的河流中 李白自我定位在孔子的地位上,他要做文學史上的孔子。 那位不但繼承周公的禮樂文化,同時也為後來的人點燃靈根般,成為中國文化傳統的一位至聖先師。宋代人就說:「天不生仲尼,則萬古如長夜」 他們認為假如沒有孔子的話,中國文化就會陷入到無限的黑暗裏,就這點來說孔子簡直不但是這個傳統文化的核心主軸,甚至還是唯一的一顆恆星。他帶來一切這個文化的光亮,所以就這點來說李白會以孔子自許,你就該知道那是多麼大的自信,以及多麼大的自我期望!

       接下來各位請看,就在這一段 李白用了和陳子昂同樣的操作方式,所謂「大雅久不作 是不是就等於「王風委蔓草」,是不是就等於「正聲何微茫」,也就是等於「憲章亦已淪」,那個消失不見的價值。他用了四個文句來說明 而那四個文句所指涉的不同語詞,其實都是同一個意義你看,「大雅」就等於「王風」,就等於「正聲」,等於「憲章」,都是一種永恆 不變的價值,而「久不作」就是「委蔓草」,就是「何微茫」,就是「亦已淪」 也就是它們都被否定了,都消沉不見了。 這首詩的下面又更清楚了,李白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這十個字可以說是只要提到李白的復古理論,一定都會涉及到的經典名言 對李白而言,固然《詩經》的正統已經淪喪,如他前面所反覆強調的,可是《詩經》之後,確實還有一個在「委蔓草」、「何微茫」、「亦已淪」的衰頹狀態中獨一無二的中流砥柱,這個中流砥柱就是「建安」。 所以李白說建安在《詩經》這個憲章淪落了四百年之久以後啊它終於恢復了正統。可是很可惜,建安之後又走上了另外一條岔路,那條岔路是以綺麗作為追求的目標,而這個綺麗卻又是被李白這一類的復古詩人認為最不重要的文學追求。所以李白說「綺麗不足珍」,這麼一來建安和綺麗就變成一個二元的對立組,而且這個二元的對立組和陳子昂所說的如出一轍,陳子昂不也說「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 而興寄都絕」嗎?可以說李白這首詩就是對陳子昂的直接回應,只是陳子昂的是書信的散文版,那麼李白是詩歌的韻文版,事實上意思完全一樣,李白進一步說:「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清、真這兩個字,已經不是老莊「垂拱而治,清靜無為」 政治上面的不擾民的意思,而是指詩歌的一種對純粹情志的追求 不再以綺麗的雕蟲小技來覆蓋文學的原貌。意思是說不要有太繁縟的那些裝扮,那些彩麗的文字,脂粉氣太濃了覆蓋在文字上面,遮蔽了真性情,真心靈,你都可以洗掉了,恢復它清雅的面貌吧!而這裡所說的清、真 確確實實在李白的許多其他地方也 反覆地出現過,例如像〈古風五十九首〉裡面第三十五首也提到「一曲斐然子,雕蟲喪天真」。 後來在一首晚年的長詩裡面也提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其中「清」和「真」都代表一種由衷的、真實的、 天然的特質,基本上就是李白復古思想,以及他創作上最重要的核心指標由此可見,任何一個人要能成為一個大生命 他都絕對不會只顧及到自己的名利地位,他要想的是把傳統裡面最好的東西,任何點點滴滴有價值的養分,他都希望 可以傳承下去,而我們作為歷史的一部分,實際上也都應該用這樣的一種歷史意識透過古往今來的宏大視野來看待一切問題,不要只活在當下,目光如豆地 聚焦在一個該死的自我上,而是應該要恢復「人作為一個人」的最高尊嚴,那就是,你能夠了解過去,也能夠期許未來,然後把自我擴充為整個時代的成員之一,薪火相傳 這麼一來,人才會擁有真正的靈魂。

       所以你看,接下來李白說:盛唐是一個「眾星羅秋旻,群才屬休明」 的時代,是一個人才濟濟,像無數閃耀的星星在天空中星羅棋布 大家都要來共同參與歷史階段裡這一個昂揚的、盛明的大好時代。那麼我,也就是李白,該做什麼事情呢?你看他又回了到個人身上,給自己一個宏大的責任、 宏大的期許 到此為止,〈古風〉的這第一首詩歌,其中的詩歌主張已經非常清楚了李白在其它地方也一再做出類似的表達,例如 〈古風〉的第三十首,他還說:「玄風變太古,道喪無時還。」道喪。 〈古風〉的第三十五首又說:「頌聲久崩淪」你看,這些豈非都是「王風委蔓草」、「正聲何微茫」、 「憲章亦已淪」的意思嗎?尤其是我們再來參考唐代有一位孟棨,他在《本事詩》中又記載了李白有一段著名的名言 李白說:「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就是沈約)「又尚以聲律」,就是追求格律於是他說:「將復古道,非我而誰?」所謂的 「梁陳以來,艷薄斯極」,豈非就是陳子昂所說的「齊梁間詩,彩麗競繁」嗎?那所謂的「沈休文又尚以聲律」,這句中的沈休文,也就是南朝齊梁詩壇上的沈約 他在文學史上面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他是奠定格律的先鋒。 如此一來,綺麗的這一脈發展就被貶低了,也被否定了。李白的「將復古道,非我而誰」,也就等於是「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李白要當仁不讓地以詩歌中的孔子自居 要去恢復、振拔文學的大生命,追求理想的永恆不朽。請看最後的「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這四句話其實是在回應前面的第一聯 第一聯李白不就是用孔子來自許,他在詩歌結束的地方又回到孔子身上,起結,也就是開頭和結尾,都以孔子作為坐標就可想而知,李白氣魄是很大的,他不甘於只做一個小小的詩人而已。他覺得即使要做一個詩人,都應該要有孔子的胸襟和目標,給自己一個宏大的眼光。所以他說:「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 你看,他的志向是什麼?他的志向是,要像孔子一樣地刪詩書,然後述而不作,這裡當然不是指學術思想上面的,不是指那個文化上面的事業。他指的是:要在詩歌的歷史裡面,達到像孔子在整個中國文化裡面所達到的成就,這樣一個給自己最高的期許。他說:這麼一來,他的生命所散發的光芒就可以輝映著千年的歷史千春,就是千秋,就是千年,也就是永恆。 所以李白是不爭一時的,他是要爭千秋的 因此他盡其在我的努力,感謝盛唐這個大時代帶給他們的靈魂養分,讓自己壯大,讓自己努力地散發光芒,這個光芒如果足夠,就可以照耀千古、輝映後代。所以李白說:那個志氣是很大的,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做得到 但是,如同司馬遷所說的:「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要有這樣的嚮往之情,人的靈魂才會維持在一個高度,不會逐漸地低落、下墜而不自知。假如我沒有這樣一種仰望的志向在護持著、 維繫著一種精神高度,人就會越來越活在庸俗生活的淺水沙灘裡,然後就斤斤計較於小小的得失,志氣就會越來越衰頹,終究就被消磨殆盡,我們可以看看,參考一下白居易所說的:「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確實,當我們眼界大的時候就會知道,我們所在的世界真的只是一個小小的蝸牛角,而原來,我們就在一個好狹窄的地方擁擠著,你爭我奪,費力追求一些恐怕臨死回顧的時候,根本就不覺得重要的東西。但這就是人性。 一旦不加以警覺,人們不知不覺就會走上「在蝸牛角你爭我奪」這樣的一條路。所以,我們才需要時時刻刻給自己一個大視野、大提醒,重點就在於這裡。所以李白說:「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他說希聖,就是希望能達到聖人所達到的境界,也就是指孔子所展現的崇高境界。 如果這個期望能夠達到的話,讓他也能夠在這個文明裡面有所成就、 有所奠定,能夠立足在詩歌的歷史高峰上「垂輝映千春」,那麼李白就會像孔子 一樣「絕筆於獲麟」,也就是等到獲麟事件發生之後才會停筆 意思就是說:不到死,他絕不會停下筆來。這就清楚宣告了李白終其一生的堅持和努力。如此一來,各位想想,又豈能夠說李白是一個反對儒家的叛逆者呢?


  在這裡我們也必須談一談「絕筆於獲麟」的典故。而這個典故不僅是認識孔子的關鍵,也可以在我們現代展現出新的意義。「獲麟」也就是捕獲一隻麒麟的事件它和《春秋》的寫作有關,是造成這部作品終止的一個關鍵事件《春秋》是孔子所寫的一部史書,寄託了他的歷史褒貶和政治理想,他希望能夠藉此讓「亂臣賊子懼」,以改善提升國家的處境。雖然孔子很謙虛地說「述而不作」,但是當然,一部史書實際上怎麼寫、怎麼編年以誰為主軸、用什麽角度切入,這背後都有一個史家的眼光而當然孔子不只是史家,他是以一個聖人對於這個世界的歷史的褒貶和期許來寫作寫到了魯哀公十四年,孔子停筆,這就是《春秋》的最後一年作為孔子撰述的《春秋》的最後一年,魯哀公十四年這一年是怎樣的世界,又發生了什麽事?讓孔子竟然就此擱筆?他為什麽不再寫?關鍵就在於發生了「獲麟」的事件。《春秋~哀公十四年》就這麼記載:「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意思是說在西狩的時候捕獲了一隻麒麟孔子就說:「吾道窮矣」,我的理想之路已經到達盡頭了。

     我們可以追問的是:抓到麒麟這件事情,為什麽讓奮鬥了一輩子的孔子,竟然認為他的努力終究是白費的、是沒有意義的,而最後全盤放棄?理由到底在哪裡?你看「吾道窮矣」,我的道堅持了一輩子,在對這個道的堅持之下,忍受了那麼多的酸苦,那麼多的流離失所,那麼多的不幸那些都沒有讓他放棄理想、放棄奮鬥,卻在「獲麟」這一件事情上面造成孔子個人生命和他理想生命的雙重斷絕。因為當他停筆之後,沒有多久,孔子也就過世了。顯然這是一個非常發人深省的很獨特的標誌,至於他到底為什麽呢?我們可以參考漢代王肅所寫的《孔子家語》可以得到一點理解。《孔子家語辨物篇》裡面說:「叔孫氏之車士曰子鉏商,採薪於大野,獲麟焉。折其前左足,載以歸,叔孫以為不祥,棄之於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麏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 『麟也。胡為來哉!胡為來哉!』」於是「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學生「子貢問曰:『夫子何泣爾?』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害,吾是以傷焉。』」這故事是說:叔孫氏的車輛駕駛叫做子鉏商這個人採薪於大野,就是到很寬廣的野外,去撿拾柴火之類,或者是砍柴。總而言之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抓到一隻麒麟。但是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抓到麒麟的時候,當時並不知道、也不能辨認這究竟是什麽所以這個故事才會被放在〈辨物篇〉裡,這隻動物他認不出來,他不知道這是什麽奇怪的東西但是人非常奇特,面對一個不認識的對象,而他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為什麽你所採取的行為是殘酷的這一種你看,他下面說抓到這隻麒麟的時候,就折其前左足把牠的前腳,左前腳給折斷,為什麽?人究竟擁有怎樣的人性你會有這樣子的反應?雖然很可以理解人遇到一個怪物,也就是他不認識的東西他會感到恐懼,恐懼的結果首先就是自我防衛,而自我防衛的積極做法就是打擊對方這樣的攻擊力道,導致這隻麒麟折斷了左前足,也就讓牠不會來傷害你然後之後呢,沒有傷害力的這個奇怪的對象,就把牠載回來。而叔孫一看就覺得:這是什麽奇怪的東西?也不認識,那怪異的事情就不吉祥。於是啊,把這個不吉祥的東西呢就把牠丟得遠一點,所以呢就把它拋棄到「郭外」,也就是外城門以外的那個荒野,一個更遠的地方。然後這個叔孫氏他心裡大概覺得:實在還是有一個謎團想要破解。於是派人去告訴孔子說:我們找到這樣一個動物,是「有麏而角者」也就是一個很像鹿的動物,可是牠有長角,那這到底是什麽?那孔子就跑去看了,那因為孔子是一個博學多聞的人,他又非常好學他「入太廟,每事問」,又「多識蟲魚鳥獸之名」於是啊,他一看之下赫然發現:這隻受苦的,甚至被殺害的動物,竟然是千載難逢的麒麟!可是麒麟是一種瑞獸他就像鳳凰一樣,當麒麟、鳳凰降臨人間就有如和平使者般帶來了祥瑞,為人們帶來一個盛世牠事實上是在宣告福音的,是帶給大家祝福的。結果牠竟然受到這麼無知又殘暴的人這麼大的傷害。所以孔子就很難過,他說:「胡為來哉!胡為來哉!」那你為什麽要來到這個世界呢?而且一再反覆這樣的質疑,內心中不知有多麼傷痛。為什麽要來到這樣一個混亂的、是非不分的、沒有知識的,可是又非常橫暴的人間呢?於是孔子「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孔子哭了。

    各位想一想,在你們從小到大對孔子的認識裡面,有見過他哭泣嗎?沒有。孔子的學生也沒有。所以孔子的這個哭泣的表現對學生來講,應該會有點驚嚇的。於是學生子貢就問他:「夫子何泣爾?」問他為什麽而哭,老師平常不是都道貌岸然嗎?本來就是什麽「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再怎麼溫和,總沒有見過他哭泣嘛!那這實在是太超越常情,學生感到匪夷所思,所以應該也很震撼那就問說:為什麼老師要哭呢?那孔子就說:「麟之至,為明王也。」他是要帶來福音的帶給世界和平的、王道的,讓君臣百姓都能夠共同進入到烏托邦的福祉的然而「出非其時而見害」,牠出現的時間不對,這是一個亂世,是一個價值病變、善惡混淆又是非不分是一個人性非常無知又殘暴的時代,於是就「見害」「見害」是一種被動語式,也就是「被害」。所以孔子說:「吾是以傷焉」「是以」就是「以是」,顛倒過來,「以是」就是「因此」的意思。孔子說:我因此非常傷痛孔子的這個哭泣也就意味深遠。原來這麼堅強的壁壘、這麼強悍的意志這麼高度的毅力,都沒有被世間任何力量打擊到的靈魂,現在卻被鑿開了一個破洞然後他的眼淚就從這個破洞湧現出來據說孔子寫《春秋》就停在這一年,魯哀公十四年。而沒有多久,孔子也過世了。

     我們把這兩個事件放在一起來看,就可以感到其中的意義非比尋常當一個人有了「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堅持都被動搖的經驗之後你就終於能夠體會這時候的孔子,到底有多心碎。我們要注意:雖然現在我們把孔子定位為至聖先師,給予他無比的尊崇然而回到孔子本身來說,實際上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一個失敗者你看,他周遊列國,這可不是到處觀光旅遊,他是努力的要實現理想,他過的是所謂的「席不暇暖,墨不黔突」,也就是時時刻刻都在奔波、勞頓的生活,沒有一時一刻可以真正好好地休息而那個過程中還受到各種打擊,包含帝王的輕慢。他甚至曾經被誤會為陽虎,而「厄於陳蔡」面臨被誤殺的危機。也因此《孔子家語》說:孔子當時其實是有如戚戚惶惶的「喪家之犬」。可是連那樣一個「厄於陳蔡」,即將被誤殺,生命懸於一線的生死交關的時刻孔子都仍然可以「弦歌不輟」,置個人死生於度外。這個人靈魂之強大、  淡定,就可想而知。然而奇特的是:連死亡都威脅不了孔子了,為什麼「獲麟」這個事件,竟然會成為這樣重大到足以致命的打擊呢?原來是讓孔子可以「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那一種意志力在這裡終究受到了重重地錘擊,而出現了致命地破壞。那數十年的奮鬥、數十年的流離失所、數十年的失望和挫折,都沒有讓他灰心的這種堅持就在「獲麟」的這個時刻真正的徹底動搖了。原因就在於:麒麟是絕對不應該受到這種傷害的。對孔子而言,這樣一個神聖的象徵都被污衊、被殘害的時候,在他的心裡面就造成一個嚴重到沒有辦法平復的創傷,而這個創傷顯示出:原來他奮鬥了數十年想要改善提升的人性終於被證明是無可救藥。

     各位請看:當這個子鉏商在獲麟的時候,所作所為是「折其前左足」這是不是顯現出人性的殘暴?人類面臨一個不知道的事物的時候,竟然是用一種最殘酷的方式去對待對方,這不就暴露出人性簡直是很根本的野蠻?而孔子不斷地提倡教化,不斷地希望以仁義道德提升人性,可是最終卻是這麼無情地,在他寄託理想的麒麟身上,得到這麼大的反諷所以人性無可救藥。並且人性不只是殘暴而已,既然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卻又還做這樣的事情,又傷害牠、又遺棄牠,讓牠受到這麼多的痛苦和折磨這不是暴露出人在殘暴之外更可怕的一個本質?那就是「無知」不要以為「無知」只是一個很泛泛的語詞而已,不是的。德國的偉大思想家尼采有一句名言,他說:他這一輩子最痛恨的三件事,第一個就是「無知」,第二個就是「平庸」。而這些都是人性的內容,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尼采有一本書,書名就叫做《人性,太人性》。他就是感慨萬千,為什麼到處看到的都是這樣一個庸俗、無知的人性?而那些人性,又讓這些充滿人性的人,不願意去超越人性以致一直停留在這樣一種無知跟殘暴裡面結果就是沒有誰有故意的邪惡,沒有誰要故意地殘害可是就在無知之下,盲目地投入到那樣一個兇惡的心境裡,施展殘暴的行為所以無知真的是最大的罪惡。很多很多可怕的殘忍的行為,以及歷史上非常悲慘的災難,歸根究柢都是來自於「無知」。所以必須說:「無知」,大概是人類要在「超越人性」,做這樣的一個努力之前,最需要先意識到的。然後好好地面對它,好好地來超越無知。而「理性」就是最重要的力量。當然,要打破無知、追求理性,需要很大的努力而這又違背好逸惡勞的人性,以致於在獲麟事件後這個世界看在孔子的眼中,他終於覺得:數十年的奮鬥已經沒有希望,沒有任何轉圜的可能,沒有一絲一毫救贖的機會於是就在這個時刻,萬念俱灰,放棄對這個世界的期待。《春秋》沒有人看也沒有人去做努力,所以再寫又有什麼意義呢?而這樣一個以理想作為生命所有力量來源的人,當他一旦放棄理想的時候,也就等於放棄生命。當他的理想之光不再燃燒的時候,他的生命之火也就跟著熄滅,生命也就走到終點。所以從某一種隱喻來說,「絕筆於獲麟」就是宣告:孔子不想要再繼續活在這樣一個亂世裡這個亂世不一定是戰爭的時代,而是人性顛倒、價值病變的混亂時代這就使孔子感到真正的窒息,覺得沒有必要再奮鬥了於是萬念俱灰的孔子放棄他的志業,不再「述而不作」。他連「述」都不願意再動筆了,那他的生命也就畫下句點。

    可以說,對孔子這種人,放棄理想就是放棄生命於是獲麟事件後,孔子停筆,接著就逝世了,離開了人間這樣的絕望,沒有身歷其境的人是不能體會的,而要身歷其境的前提是你首先要先用百分之百的生命,以數十年的精力跟努力來從事的一種理想、追求。但在孔子這樣一個「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一顆巨石也會終於不敵這樣一個獲麟事件所帶給他的打擊可想而知,孔子已經忍受太多,而獲麟事件就成為壓垮這隻駱駝的一根稻草。那當然必須說,其實不只是稻草,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悲痛的沉重打擊當然我們前面說:萬念俱灰的前提就是要有全力的奮鬥,而且要是堅持很久甚至終其一生的奮鬥。但是這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呢?所以能夠體會孔子絕筆心情的人,也應該寥寥無幾但是李白是了解的,所以他這裡用「絕筆於獲麟」來表達自己的意志。雖然在這裡,李白是充滿了盛唐的氣勢,以及跟他的個性可以共鳴的一種昂揚,跟孔子的那時候的絕望並不完全一樣,而我們以急功近利的現代人的眼光,來重看獲麟的典故,也許也發人深省。我們這個時代已經到了逼所有的麒麟、鳳凰,包括所有的野生動物都快活不下去的狀態如果孔子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他恐怕很早就絕筆了,不必等到七十幾歲。就此而言,人類要做的是真的要有很多很多的努力,而這個努力的前提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該死的重要,好好地尊重每一個生命,了解他們,珍惜他們。說不定其中就有麒麟,因為被我們珍惜了,也被我們感動了,牠覺得我們這個時代很好,於是把一個盛世帶來給我們,這也說不定所以這其中,應該是有一些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好好省思。 



選自 歐麗娟 臺灣大學MOOC <唐詩新思路>

歐麗娟

沧浪诗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海钩沉】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00篇)
從女人的身上能看到男人的一切 獻給結過婚、離過婚、想離婚、沒離婚、想結婚、沒結婚的人!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91-95)
管理精萃110招【收集】
周瑜並不是諸葛亮氣死的
叶曼跟随南老师打禅七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