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说汉字:赤县神州——说“县”(縣)
                   

赤县神州——说“县”(縣)

朱英贵

一、“县”(縣)字小引

我们通常所说的“赤县神州”,传说是由于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而来。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岛,禹之序九州岛是也,不得为州数。”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登之罘,刻石。其辞曰:‘……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这段话中的“宇县”二字,为《史记》作注的裴骃集解认为:“宇,宇宙。县,赤县。”可见上古之时,“县”(縣)字含有“赤县”之意,而“赤县”又是“赤县神州”的简称,“赤县神州”又可以作为中国的代称。

“县”(縣)字在现代的主要含义,一般是指地市级下面的一个行政管理分类,“县”(縣)字被广泛使用应该是得益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实行的“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始以郡统县,历代因之。其实,周时已有县邑,是为封建(封邦建国)之“县”,据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记载:“秦改封建为郡县,而不知郡县之名,自周时已有之。但后世郡大于县,周时则县大于郡耳。

周时县大于郡,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大国将兼并土地置县,故县多在边地。后各国将县制内移,直属国家管理,在边远地区置郡。现在日本国还保留着县大于市(相当于中国古代的郡)的习惯。

那么,为什么要将直属于国家管理的地方称作“县”(縣)呢?这要依据“縣”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来诠释。今天使用的“县”字是个破坏了造字理据的简化字,它的正体字应该是“縣”。有个成语叫“附赘縣疣”,是指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借以比喻多馀无用之物。这个成语源自《庄子·骈拇》:“附赘縣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为《庄子》作注的成玄英解释道:“附生之赘肉,悬系之小疣。”这就是“附赘縣疣”的原始意义,可见“縣”字是悬系之意,原来“縣”字的初文构字理据就是用绳索将头悬系于树上的意思,可见“縣”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悬挂(相当于后世的“懸”)。

上古时代作悬挂解的字都是写作“縣”,引申之,则用作被所牵系之物的称谓。根据《周礼》所记载的理念,作为行政区划的“縣”是牵系于“国”的,故称之为“縣”。秦汉时代“縣”牵系于“郡”,于是“縣”字便被用作州縣的“縣”了,就另外又制造(创造)了一个带“心”字底的“懸”(今作“悬”)字,来表示“縣”字最初的悬挂意思,同时也增加了内心牵挂的引申义。并且区别其读音,“縣”字为去声,“懸”字为平声,当然,上古时代的“縣”字并没有两种字形和两种读音。

本文就来谈谈这个让人心系悬念的“县”(縣)字。

二、“县”(縣)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甲骨文字形中未见“縣”字,它的金文字形(见上图前三个形体)都是表示用绳索(系)将头(首/有的字形用眼睛代表头)悬挂在树(木)上的意思,是个会意字,至于所悬挂的是动物之头还是人头,并无明显界限,这就是它的构字理据,可见“縣”(县)字就是“懸”(悬)的本字,它的造字本义就是悬挂的意思。

两个战国大篆文字直接承继金文的构字理据,说文小篆和后来的隶书楷书又都是跟战国文字一脉相承的,没有太大的变化。至于现行简化汉字的“县”字,则严重破坏了它的初文构字理据,已经难以用六书理论来解释了。

《説文解字》卷九𥄉部:“縣,繫也。从系,持𥄉

许慎所解的大致意思是:县(縣),就是系着悬吊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系”(绳索)栓着“𥄉”(倒首)会合成意,是个会意字。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说文》中许氏的“繫也”做了如下补充解释:

繫當作系。繫者繫𦃇也。一名惡絮。許書本非此字明矣。許自序云。據形系聯、不作繫也。系篆下云繫也。當卽縣也之譌。二篆爲轉注。古懸挂字皆如此作。引伸之、則爲所系之偁。周禮。縣系於遂。邑部曰。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縣則系於國。秦漢縣系於郡。釋名曰。縣、縣也。縣係於郡也。自專以縣爲州縣字。乃別製从心之懸挂。別其音縣去懸平。古無二形二音也。顏師古云。古縣邑字作寰。亦爲臆說。

上述段注的意思是:“繫”本应当作“系”,“繫”是“縴𦃇”的意思,又称作“惡絮”,《廣韻》:“縴𦃇,惡絮。”许慎的书中并非是用的“繫”字,因为《说文解字》一书中所谓“據形系聯”的“系”并不作“繫”;而概述在“系”字条下云“繫也”,应当是延续“縣”字条的解释惯例,不过,“系”与“繫”是转注字,意思应该是一样的。古时候作悬挂解的字都是写作“縣”,引申之,则用作被所牵系的称谓。根据《周礼》,“縣”牵系于“国”,秦汉时代“縣”牵系于“郡”,于是“縣”字便被用作州縣的“縣”了,就另外又制造(创造)了一个带“心”字底的“懸”字,来表示“縣”字最初的懸挂意思,同时也增加了内心牵挂的引申义(“心”作为义符)。并且区别其读音,“縣”字为去声,“懸”字为平声,然而上古时代“縣”字并没有两种字形和两种读音。至于顏師古所说的“古縣邑字作寰”,也是靠不住的臆说。

三、“县”(縣)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县”(縣)字的构字理据就是用绳索将头悬挂在树上,它的造字本义就是悬挂的意思。例如:“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魏风·伐檀》)再如:“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史记·韩长孺列传》)又如:“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汉书·徐稚传》)

“县”(縣)字由此悬挂的意思可以产生如下几方面的引申义,某些引申义还可再产生新的引申义。

其一,古称悬挂的乐器,如钟磬等。例如:“正乐县之位。”(《周礼·小胥》)注:“谓钟磬之属。”再如:“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礼记·曲礼下》)郑玄注:“县,乐器,钟磬之属也。”又如:“客入金奏,宾至县兴。”(《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二·梁三朝雅乐歌》)又如:“帝始为王公兴县而不乐。”(《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

由此又可引申指称悬挂钟磬的器具例如:“将徙县中宇。”(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言将徙都洛邑。”五臣注:“宋居江东,故将欲徙都于中国也。县,都也,中宇,中国也。”然而,据祝廉先《〈文选〉六臣注订讹》:“俱误。按县,同悬,谓悬钟磬之具也。《周礼》‘天子宫悬,诸侯轩悬’。故张衡《西京赋》曰:‘乐不徙悬。’洛邑居天下之中,故曰中宇。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今欲献洛饮之礼,故曰将徙悬中宇。观篇末又有‘慨酆宫之不县’可证。”可见,“将徙县中宇”一句中的“县”是指悬挂钟磬的器具。

其二,表示维系、拴系、系联的意思。例如:“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禁藏》)再如:“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又如:“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汉书·贾谊传》)

其三,表示差距、远的意思。例如:“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荀子·天论》)再如:“鞅鞈铁铠,瞋目扼掔,其于以御兵刃县矣。”(《淮南子·主术训》)又如:“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县隔千里。”(《汉书·高帝纪下》)又如:“县,远也。言越两国之地而远属于汉也。”(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九》)

其四,表示悬赏的意思。例如:“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史记·刺客列传》)再如:“时人有怪之者,以告太守赵他,县捕之,密乃亡去。”(《隋书·李密传》)

由此又可引申表示揭示、颁立的意思。例如:“县衰冠之式于路门之外。”(《周礼·春官·小宗伯》)贾公彦疏:“县衰冠,太仆云:‘县丧首服之法于宫门。’”再如:“明主之治也,县爵禄以劝其民。”(《管子·明法解》)又如:“夫县法以诱民,使入陷阱,孰积于此!”(《汉书·食货志下》)颜师古注:“县谓开立之。”

其五,古称秤锤为“县”。例如:“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礼记·经解》)郑玄注:“县,谓锤也。”

由此又可引申为称量、衡量的意思。例如:“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荀子·强国》)王先谦集解:“县,犹衡也。”再如:“权衡之县轻重也。”(汉·王充《论衡·答佞》)又如:“(秦始皇)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汉书·刑法志三》)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县,称也。”

其六,古称天子所居之地例如:“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礼记·王制》)郑玄注:“县内,夏时天子所居州界名也。殷曰畿……周亦曰畿。”再如:“去京五百而近何其逼,天子县内半没为荒陬。”(唐·元稹《西凉伎》诗)又如:“以京师千里之县,吏兵之众,民物之稠,所当悉心力耳目以称上之恩施者,盖不可胜数。”(宋·王安石《上执政书》)

其七,用作地方行政区划名周时已有县邑,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大国将兼并土地置县,故县多在边地。后各国将县制内移,边远地置郡。秦统一六国后,始以郡统县,历代因之。隋唐以后,县隶于府或州。辛亥革命后,直隶于省、特别区。解放后,或隶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或隶于自治州、省辖市。例如:“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哀公二年》)杜预注:“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时,则郡大于县。”再如:“(秦)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又如:“秦改封建为郡县,而不知郡县之名,自周时已有之。但后世郡大于县,周时则县大于郡耳。”(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

由此又可引申指称县官的意思。例如:“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东观汉记·钟离意传》)

其八,表示以其地为县的意思。例如:“遂入陈,杀夏征舒,轘诸栗门。因县陈。”(《左传·宣公十一年》)杜预注:“灭陈以为楚县。”再如:“(虎牢)秦以为关,汉乃县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

由此又可引申指称赤县“赤县”是赤县神州的简称,而“赤县神州”又是中国的代称。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岛,禹之序九州岛是也,不得为州数。”例如:“(始皇)登之罘,刻石。其辞曰:‘……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骃集解:“宇,宇宙。县,赤县。”

根据上面对“县”(縣)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县”(縣)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县”(縣)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县”字在相关成语中大致还保留如下几方面的含义:

其一,表示悬挂的意思。例如:

附赘县疣——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比喻多馀无用之物。源自《庄子·骈拇》:“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成玄英疏:“附生之赘肉,悬系之小疣。”

室如县罄——指室中空无所有。比喻一贫如洗。亦作“室如悬磬”。亦作“室如悬罄”。

束马县车——形容走山路的艰险情况。同“束马悬车”。

鱼县鸟窜——鱼被钓,鸟逃窜。比喻或受制于人,或飘泊流离,处境十分险困。

其二,表示行政区划的意思。例如:

连州比县——指遍及各地。也作“连州跨郡”。

他乡异县——指远离家乡的外地。源自《乐府诗集·饮马长城窟行》:“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其二,表示县官的意思。例如:

破家县令——指横暴的地方官。语见明·敖英《东谷赘言》:“上人有恒言,破家县令,灭门刺史。”

其四,表示赤县的意思。例如:

神州赤县——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神州——中国的别称。语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称大全
司马相如列传(六)
《史记》中的二十八个典故
“来、赤、尺、罪、只”字的趣味成语58
钦定皇朝通志 卷一百八
古代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