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说汉字:手舞足蹈——说“足”

朱英贵

一、“足”字小引

成语“手舞足蹈”源自《诗经·周南·关雎》一篇的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延续它,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就手舞足蹈起来了。

成语“手舞足蹈”就是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凝聚而成的,借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其中“手”与“足”相对应,刚好就是人的四肢,可见“足”字的基本含义就是指脚以及跟脚相连的小腿。那么“足”字的初文构字理据又是如何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足”字。

二、“足”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先来看下图“足”字的古文字形体:

“足”字的古文字形体

从上图可以看出,“足”字的甲骨文,下部从“止”,像脚掌之形,表示脚的意思;上部没有独立的形音义,只是一个实象描画,像小腿鼓起的肌肉,即《说文》所说的腓肠,也就是腿肚子的意思。“足”字的上下两部分合为一体,正可表示人的脚掌与小腿之义。

“足”字的金文字形的构字理据承继甲骨文而略有讹变,晚期金文(如上图的后两个金文形体)开始分化为两个构件,上部的环形符号,有人认为是表示脚腕的踝骨,有人认为是表示膝盖。如果上部环形表示踝骨,那么“足”的意思就侧重表示脚;如果上部环形表示膝盖,那么“足”的意思就侧重表示包括脚的整个小腿,拙文的认识趋向于后者,“足”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应该是表示包括脚的整个小腿。

“足”字的小篆字形的上部环形已经朝着“口”形演变,下部的“止”中间一竖开始跟上部的“口”形符号相接连,小篆字形再经隶变与楷化之后,即为现代汉字的“足”字。

由“足”字的古文字形体可见,“足”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均像由人的小腿与脚掌构成的足胫部形象,因此它是一个象形字,“足”字的造字本义当为包括脚的小腿,即整个膝盖以下的部分。

《説文解字》卷二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属皆从足。

许慎的解释大致意思是:“足”,就是人的下肢,位于人体的下部。它的字形采用“止”与“口”会合成意。大凡与“足”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足”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的解义是正确的,解形则认为“足”字是采用“止”与“口”会合成意的会意字,这是根据小篆字形得出的认识,事实上,“足”字的甲骨文与金文形体都应该是个不宜拆分的独体象形字。

顺便说一说有些人认为“正”字、“疋”字这两个字的构字理据也跟“足”字相同,这三个字从源头上看应该是同一个初文的分化字。拙论不这么认为,愚以为甲骨文“正”字上部的“口”形是初文就具有的,而“足”字上部的“口”形是在晚期金文以及小篆形体基础上讹变而来的,因此它们表示的意思是大有区别的,这一点容当下一篇《正人君子——说“正”》再来细说。

至于“疋”字,愚以为它的构形还是跟“足”字有所不同的(参见下图)。

“疋”字的甲古文字形

从上图“疋”字的甲古文字形可以看出,“疋”字的构形应该是“足”字的倒置,它的所有字形表示脚的符号都是位于上部的。因此它的构字理据即便也是表示由脚掌与小腿构成的下肢,它的初文用意也应该是跟“足”大有区别的,至于它的小篆字形以及隶书楷书形体也都是“止”位于下部,那只能说是在字形演变过程中发生讹变的结果。

后世的“疋”字有如下三种读音和三重含义:

1)疋(读作pǐ)意思同“匹”。计算布帛类纺织品的单位,如:“两疋布”。

2)疋(读作shū)意思是脚。《说文解字·疋部》:“疋,足也。”

3)疋(读作yǎ)是“雅”的古字。《说文解字·疋部》:“疋,古文以为诗大雅字。”

上述三种读音与意义,唯有第(2)种读作shū的字音字义与“足”的音义接近,但这很可能是由《说文》作者许慎根据小篆字形而解读出来的,而(1)、(3)两种含义显然也都不是它的初文本义,至于它的初文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究为何意,现在也只能存疑待考了。

   三、“足”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足”字的造字本义当为膝盖以下的下肢例如:“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楚辞·渔父》)再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又如:“婉婉弱子,赤立伛偻,牵头曳足,先断腰膂。”(唐·韩愈《元和圣德诗》)

由此造字本义可以滋生出如下一些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人的脚例如:“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再如:“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又如:“潭面皆腻石,稍纵足则溜,其极无底。”(明·袁宏道《由天池逾含蟠岭至三峡涧记》)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动物的肢体例如:“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三国·魏·曹冏《六代论》)再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明·魏学洢《核舟记》)

二是表示植物的根茎例如:“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左传·成公十七年》)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再如:“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吕氏春秋·审时》)又如:“白华玄足,在丘之曲。”(晋·束晰《补亡诗》之二)

三是表示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例如:“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易·鼎》)再如:“木床足折,续之以薪。”(宋·德洪《香城英禅师赞》)又如:“《农桑辑要》云:燕赵之间用之。如镵而小,中有高脊。长四寸许,阔三寸,插于耧足。”(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一)

其二,表示用足踢或踏例如:“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李善注引郭璞曰:“足,谓踏也。”再如:“礼抚掌曰:‘弥勒如此耶?’具言如状,(狐)遂下走,足之不及。”(《太平广记》卷四四七引唐戴孚《广异记·僧服礼》)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两种意思:

一是表示基址,底脚例如:“瞻彼旱麓”(《诗·大雅·旱麓》)《毛传》:“麓,山足也。”再如:“迢递南川阳,迤逦西山足。”(南朝·齐·谢朓《治宅诗》)又如:“江州半日程,抵东林。石路萦折,然犹未当山足。”(明·袁宏道《入东林寺记》)

二是借指坐骑例如:“尔足既骏,尔御亦殊。顾我驽蹇,能不踟蹰。”(晋·曹摅《赠韩德真》诗)再如:“迅足骎骎,后发前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又如:“及至匠石过之而不睨,伯乐遇之而不顾,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超逸之足也。”(唐·韩愈《为人求荐书》)

其三代指整个身体例如:“何亲揆发足,周之命以咨嗟?”(《楚辞·天问》)朱季海解故:“谓指武王弗豫时事,‘发足’自谓武王之躬,亲揆之者,或缘省疾,或缘将自以为质,俾上告三王,以代王发之身,且先有事乎受代者之躯体云尔。”再如:“仲躬曰:‘某以用钱僦居,今移出,何以取措足之所?’”(唐·谷神子《博异志·敬元颖》)又如:“姑勿论其丰不丰,暂时且得了一个托足之所。”(《近十年之怪观状》第二回)

由此又可引申指身体素质好例如:“平倩病体已痊,其症非不足,山居寂寞,鳏居冷淡。”(明·袁宏道《与陶祭酒书》)再如:“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作过了。”(老舍《骆驼祥子》一)又如:先天不足。

其四,表示富裕,充足例如:“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书·旅獒》)再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孟子·梁惠王下》)又如:“公藏私畜,上下与足。”(唐·韩愈《南海神庙碑》)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指使富足例如:“行义以正,事业以成;可以禁暴足穷,百姓待之而后宁泰。”(《荀子·赋》)杨倞注:“足穷,谓使穷者足也。”再如:“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八)又如:“民之艰于稼穑,赖岁屡丰,得以足衣食而偿其力,吏亦得以无所事于勤而偷禄。”(宋·曾巩《诸庙祈雨文》)

二是表示例如:“谷寒无日,山空足云。”(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神道碑铭》)再如:“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唐·李白《荆州歌》)又如:“吹面如有痕,欲拔髭须去。此地足黄沙,易作风神怒。”(明·袁宏道《邢州道上大风》诗)

三是表示补足,凑满例如:“逃于后庭,以昼足夜。”(《列子·杨朱》)杨伯峻集释:“《释文》云:足,即且切,益也。《广韵·遇韵》:‘足,添物也。’则读去声。”再如:“贺太傅作吴郡,初不出门。吴中诸强族轻之,乃题府门云:‘会稽鸡,不能啼。’贺闻故出行,至门反顾,索笔足之曰:‘不可啼,杀吴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又如:“邑姜以一妇人而足九人之数,不妨其与周、召、太公之流并列为十乱。”(明·李贽《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

其五,表示充分,充足,足够例如:“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诗·召南·行露》)余冠英注:“‘室家不足’是说对方要求缔结婚姻的理由不足。”再如:“知耻足为勇,晏然谁汝令?”(唐·韩愈《秋怀诗》之十)又如:“日本兵换了衣服,吃了个酒足饭饱,精神又大了。”(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五九回)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指完备,完美例如:“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再如:“今吾子所为皆善矣,谦谦然若不足而以征于愈,愈又敢有爱于言乎?”(唐·韩愈《答尉迟生书》)又如:“萃百口之雍和,道中一乐;抚众缘之具足,物表双全。”(明·吴承恩《贺金耻斋翁媪齐寿障词》)

二是表示充满例如:“亚之伏念杰木之生,大长越伦,足谷肩山。”(唐·沈亚之《上冢官书》)再如:“此翁胸次足江山,万象难逃笔端妙。”(宋·惠洪《法云同王敦素看东坡枯木》诗)又如:“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三是表示足够,够得上例如:“今岁麦秋旱岁余,得麦仅足偿官租。”(宋·陈造《竹米行》)再如:“布特哈,无问官兵散户,身足五尺者,岁纳貂皮一张,定制也。”(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五)又如:“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其六,表示穷尽例如:“万里相逢贪握手,高才仰望足离筵。”(唐·杜甫《惠义寺园送辛员外》诗)仇兆鳌注:“足,尽也,言仰望无穷之意,尽于离筵顷刻之间。”再如:“春深农家耕未足,原头叱叱两黄犊。”(宋·陆游《岳池农家》诗)又如:“(汉光武皇帝)至园内,花木奇异,观之不足。”(《三国志平话》卷上)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指很,十分,非常例如:“此志诚足贵,惧非职所当。”(唐·韩愈《重云李观疾赠之》诗)再如:“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前蜀·韦庄《思帝乡》词之二)又如:“云护烧丹灶,泉香洗药池。道人足高兴,未许俗人知。”(元·萨都剌《题紫薇观冯道士房》诗)

二是表示满足,满意例如:“或赐二小人酒,不夕食。馈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叹。”(《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再如:“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吕氏春秋·义赏》)高诱注:“足,犹厌也。”又如:“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是表示值得,足以例如:“大夫种乃献谋曰:‘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国语·吴语》)韦昭注:“言越不足畏。”再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晋·陶潜《桃花源记》)又如:“公立更与深于道者论之,则某之所论无一字不合于法,而世之譊譊者,不足言也。”(宋·王安石《答曾公立书》)

根据上面对“足”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足”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足”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足”字的相关成语相当丰富,总数约有两三百条之多,其中“足”字的含义大致有如下若干情形:

其一,表示脚,脚步,小腿。例如:

侧足而立——形容有所畏惧,不敢正立。语见《后汉书·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

重足而立——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语见西汉·贾谊《过秦论》下:“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裹足不前——裹:缠。停步不前,好象脚被缠住了一样。源自秦·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疾足先得——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捷足先登——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救经引足——引:拉;经:缢死。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源自《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唂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举手投足——一抬手,一动脚。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源自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

举足轻重——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源自《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源自《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也。”

亲如手足——象兄弟一样的亲密。多形容朋友的情谊深厚。语见元·关汉卿《魔合罗》第四折:“想兄弟情亲如手足。”

情同手足——手足比喻兄弟。交情很深,如同兄弟一样。源自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跷足而待——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源自《汉书·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躥足待也。”

翘首企足——仰起头,踮起脚。形容盼望殷切。源自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内响应。”

跫然足音——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常比喻难得的来客。源自《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手舞足蹈——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源自《诗经·周南·关雎·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源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削足适履——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源自《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引手投足——比喻出微力便能援救别人。源自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

圆首方足——代指人类。源自《淮南子·精神训》:“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其二,表示动物的肢体。例如: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源自《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语见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千里之足——原指千里马,也用以比喻英俊的人才。语见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造父亦无千里之手矣。”

鱼肠雁足——泛指书信。语见唐·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

其三,表示器物下部的支撑之物。例如:

鼎足而立——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其四,指身体素质好。例如:

先天不足——先天:人或动物的胚胎时期。原指人或动物生下来体质就不好,也指事物的根基差。语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小弟闻得仙人与虚合体,日中无影;又老人之子,先天不足,亦或日中无影。寿麻之人无影,不知何故?”

其五,表示富裕,充足。例如:

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语见《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语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堂头官人,丰衣足食,所住无不克。”

家给人足——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语见《淮南子·本经训》:“衣食有余,家给人足。”

自给自足——给:供给。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源自《三国志·魏志·步隲传》:“种瓜自给。”《列子·黄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其六,表示充分,足够。例如:

金无足赤——足赤:成色十足的金子。比喻人也不能十全十美。语见宋·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一夔已足——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吕氏春秋·察传》:“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足智多谋——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语见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其七,表示完备,完美。例如:

高足弟子——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语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其八,表示满足,满意。例如:

贪心不足——贪得无厌,永不满足。语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汝贪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

惟日不足——惟:只;足:够。只觉时日不够。源自《尚书·泰誓中》:“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

心满意足——形容心中非常满意。语见宋·吕祖谦《晋论》:“中君臣上下,自以为江东之业为万世之安,心满意足。”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源自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志足意满——犹志得意满。语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恒公虽然是个英主,却不道剑老无芒,人老无刚,他做了多年的侯伯,志足意满。”

其九,表示值得,足以。例如:

不足为虑——不值得忧虑担心。语见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卫臻传》:“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

何足道哉——足:值得。哪里值得谈起呢?表示不值一提,带有轻蔑之意。语见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语·杜牡之》:“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诗贵夫如此。若使人一览而意尽,亦何足道哉。”

何足挂齿——足:值得;挂齿:提及,谈及。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源自《汉书·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

何足介意——指没有必要放在心上。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度尚传》:“所亡少少,何足介意!”

死不足惜——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没有价值。源自《宋史·苏洵传》:“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摄影:2023年北京见闻【7】
微信过期文件找回,存起来吧,以防万一!
男人混得怎么样,看他开车就知道了
摄影:游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熙南里(2)
《毛选》里的这篇文章,把成功和失败的底层逻辑分析的入木三分!
家庭食材保存大全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