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说汉字:教学相长——说“学”(學)


朱英贵

成语“教学相长”是说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都得到提高。语见《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上一篇谈过“教”字,这一篇来谈“学”字。

一、“学”(學)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学”字是个简化字,它的正体字本作“學”。从它的楷书字形来看,由上至下应该是由“爻”、“𦥑”、“冖”(冂)、“子”四个构件组成的会意字。然而。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它是由“孝”(“教”的省略形式)、“冖”(冂)、“𦥑”三个构件组成的。

《説文解字》卷三教部:“學,覺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𦥑聲。學,篆文斆省。

许慎的解释大致意思为:“學”,就是对知识或技能有所感受领悟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教”与“冂”两个构件会合成意。“冂”,表示尚处于蒙昧状态。“學”字还采用“𦥑”作为标音的声旁。“學”,也就是篆文写法的“斆”字省略了“攴”(攵)。

《说文》对“學”字基本字义的解释是不错的,“學,覺悟也。”这是从学习的本质感受领悟的角度加以解说,可以说是抓住了“學”的要害。然而许慎对“學”字构字理据的解释则有几点似可商榷:

其一,“學”字是个会意字,并非形声字。《说文》认为其上部两侧的构件是“𦥑”,并认为它是标音的声旁,这是有问题的。其实,所谓“𦥑”本是左右两只侧面手形,表示双手有所动作的意思,应该是会意字内的表意构件。

其二,《说文》认为“學”字中部的构件是“冂”,并且说它是表示尚处于蒙昧状态,言外之意是因此需要学习。“冂”这个构件从“學”字的甲骨文形体来看(参见下图)也是有问题的,容当下文分析。

其三,《说文》认为“學”字上部中间的构件与下部的“子”合在一起是有所省略的“教”字(省略了今天写作“攵”的构件“攴”),因此“學”字的篆文还有另一种写法的“斆”字。这样认识与理解,如果以小篆字形为出发点的话还是可以的,然而“學”字的小篆形体是后世繁化的结果,它的初文构字理据并没有如此多的构件,因此也是值得商榷的。

有鉴于此,让我们来看看“學”字的甲骨文形体(见下图):

 “學”字的甲骨文形体

从上图可以看出,“學”字的26个甲骨文形体大致是选择性地出现这么几种构件:一是交叉的两根斜线,二是类似房屋轮廓的符号。三是两只侧面手形符号。这三种构件的选择性出现与组合致使26个“學”字有如下几种形态:

1)由两组交叉斜线条构成,只有1个字(第一行第一个字);

2)由一组交叉斜线条与类似房屋轮廓的符号构成,共有14个字(第一行第二个字至第四行第三个字);

3)由两组交叉斜线条与类似房屋轮廓的符号构成,共有3个字(第四行第四个字至第五行第二个字);

4)由两只侧面手形符号与两组交叉斜线条构成,只有1个字(第五行第三个字);

5)由两只侧面手形符号与类似房屋轮廓的符号构成,共有3个字(第五行第四个字至第六行第二个字);

6)由两只侧面手形符号加一组交叉斜线条再加类似房屋轮廓的符号构成,共有3个字(第六行第三个字至第七行第一个字);

7)由两只侧面手形符号加两组交叉斜线条再加类似房屋轮廓的符号构成,只有1个字(第七行第二个字);

由上面的分组观察,拙论试图得出如下认识:

其一,上图中26个“學”字的前18个形体(占总数三分之二强)并没有两只侧面手形符号的参与,可见“學”字的构字理据主要是借助交叉斜线与类似房屋轮廓的符号构成的。

其二,所谓类似房屋轮廓的符号其实并不是表示房屋的意义,而同样是类似小棍棒的实物不同摆放的结果,第一行的二、三两个形体可以说明这一点,因为它们并没有摆放很规整,因此也就不大像房屋了。

其三,也就是说,上图中26个“學”字的前18个形体(占总数三分之二强)的基本含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不过是类似小棍棒的实物不同摆放的结果:有的摆成两组相交叉斜线条,有的摆成一组相交叉斜线条加一组相交接斜线条再加一组相平行竖线条,有的摆成两组相交叉斜线条加一组相交接斜线条再加一组相平行竖线条。这三种形态正是上文所分析的(1)、(2)、(3)三种情形。

其四,在“學”字的甲骨文形体中,所谓类似房屋轮廓的符号其实是由一组相交接斜线条加一组相平行竖线条构成的,它给人一种错觉,觉得它似乎像是房屋。也就是说,“學”字的构字理据就是由类似小棍棒的实物不同摆放来传达字义的。

其五,最后来看看上文所分析的(4)、(5)、(6)、(7)四种情形,无非就是在(1)、(2)、(3)三种情形基础上增加了两只侧面手形符号而已,想要表达的意思无非就是用手来摆放这些似小棍棒的实物而已,并没有增加新的表意功能。

于是,我们就不能够回避“學”字构字理据的核心问题了,那就是这些似小棍棒的相交叉、相交接、相平行的线条究竟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在“學”字的甲骨文构形中,无论是有双手参与的(4)、(5)、(6)、(7)四种情形,还是没有双手参与的(1)、(2)、(3)三种情形,“學”字的构字理据就是表现所学的内容。那么,所学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目前学界通行的说法是“學”字中相交叉的线条表示算筹,那么所学的内容就是以“运筹”的形式体现的算数教育。这种说法是否合理,拙论对此表示异议(参见上一篇《孺子可教——说“教”》),因为中国古代的“算筹”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中国的数学运算的历史是否有文字创造的历史那么久远,这还是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算筹的摆放的方式应为平行的横直线或竖直线,像这种交叉摆放的形式是不符合算筹的摆放规则的,这些都是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那么“學”字上部居中的构形符号“爻”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愚以为,它所代表的并非他物,而正是《周易》中爻辞的“爻”,那么,教学的内容也就不是数学运算,而是以爻辞的符号“爻”代表网罗时空的各种知识。以此类推,拙论此前所分析的没有双手参与的(1)、(2)、(3)三种情形,其实就都是“爻”的不同意象的不同演绎而已,至于有双手参与的(4)、(5)、(6)、(7)四种情形,也是在强化这个道理。因此,“學”字的学习内容也就不仅仅是纯数学的算筹运算,而是“爻”所能够包罗万象的自然与人文,这就是聪明的古圣先贤所创造的“學”字的构字理据。以上假说与推论,仅是个人的妄自浅识,还有待学人更深入的批判或确认。

最后再来简单看看“學”(学)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参见下图):

 “學”(学)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學”(学)字的古今字形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金文与小篆的形体有繁化的趋势,先是增加了一个构件“子”(上图第五字与第七字),借以表示学习者,这个也可以看作是对构字理据的进一步完善;然而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构件“攴”(上图第四字与第六字),作为教育者的信息参与,实践证明并没有这个必要,于是在隶变与楷化之后就又舍弃了这个构件“攴”,这便是现代汉字正体字的“學”字,至于简化汉字的“学”将上部表示双手演绎“爻”象的构件“𦥯”简化为三个点的学字头,那简直就是对“學”字构字理据的严重破坏。

    二、“学”(學)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学”(學)字的造字本义就是学习例如:“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再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又如:“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示子遹》诗)

由此学习的造字本义可以孳生出如下几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指称学习的人例如:“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前、或后,胡为乎其不可同至也。’”(《荀子·修身》)杨倞注:“学曰,谓为学者传此言也。”再如:“置博士之职,而著录之生若云;开集雅之馆,而款关之学如市。”(南朝·梁·陆倕《石阙铭》)又如:“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宋·朱熹《〈大学章句〉题解》)

其二,表示效法,模仿例如:“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墨子·贵义》)再如:“是犹美西施而学其颦眉。”(《晋书·隐逸传·戴逵》)又如:“痴儿计拙真可笑,布被蒙头学猫叫。”(明·龚诩《饥鼠行》)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两种意思:

一是表示描画书写例如:“写云图气,学灵状仙。”(南朝·梁·江淹《空青赋》)再如:“宝帐金屏人已帖,图花学鸟胜初裁。”(唐·李适《人日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诗)又如:“鱼子封笺短,蝇头学字真。”(唐·吴融《倒次元韵》)

二是表示例如:“如珪信非玷,学月但为轮。”(南朝·梁·何逊《与虞记室诸人咏扇》)再如:“池如明镜月华开,山学香炉云气来。”(唐·张说《奉和圣制同玉真公主游大哥山池题石壁》)又如:“竹根草叶垂书带,苔面蜗涎学篆文。”(明·刘基《次韵和王文明漫兴》之四)

其三,指称学校例如:“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再如:“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又如:“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宋·朱熹《〈大学章句〉序》)

由此又可引申为学科的意思。例如:“又有律学以议刑制,算学以穷九九。”(宋·周邦彦《汴都赋》)再如:“真宗称其才,长于史学。”(《宋史·杨亿传》)又如:“律学专门自可疑,更从报施论心期。干戈留在三章法,松菊归来两鬓丝。”(元·刘因《赠赵丈八十寿诗》)

其四,指称学问例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再如:“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又如:“古人为学,自少至老,只是一路,所以有成。”(清·陈确《大学辨》)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称学说例如:“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庄子·天下》)再如:“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又如:“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复始。”(《元史·儒林传·赵复》)

二是指称学派例如:“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再如:“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惟京氏为异……繇是《易》有京氏之学。”(《汉书·儒林传·京房》)又如:“淳熙中尚苏氏,文多宏放;绍熙尚程氏,曰洛学。”(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

三是表示注释阐述例如:“何休注《公羊传》云‘何休学’。”(晋·张华《博物志》卷四)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春秋公羊音义》:“学者,言为此经之学,即注述之意。”

四是表示述说诉说例如:“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陆龟蒙《渔具·背蓬》诗)再如:“绛绡裙褪小蛮腰,急煎煎瘦了,相思满腹对谁学?”(元·商衟《新水令》套曲)又如:“你就学与他,我也不怕他。”(《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

根据上面对“学”(學)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学”(學)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学”(學)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学”字的相关成语比较多,其中“学”字的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学”字表示学习的意思。例如:

不学无术——学:学习;术:技能。指不认真学习就没有技能,没有本领。源自《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独学寡闻——独学:指自学而无以指导切磋。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源自《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钝学累功——钝:迟钝,笨拙;累:积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语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钝学累功,不妨精熟。”

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语见《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好学不倦——喜欢学习,不知疲倦。语见《史记·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了也,有宠于献公,好学不倦 。”

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语见《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困而不学——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语见《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困而学之——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语见《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力学不倦——力学:努力学习。倦:疲倦。勤勉学习而不知疲倦。语见《旧唐书·子繁传》:“以其警悟异常,泌之故人为宰相,左右援拯,后得累居郡守,而力学不倦。”

力学笃行——力学:努力学习。笃行:切实地实行。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语见宋·陆游《陆伯政山堂稿序》:“伯政家世为儒,力学笃行,至老不少衰。”

临池学书——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习书法。语见《后汉书·张芝传》:“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语见《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末学肤受——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语见汉·张衡《东都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践目者也。”

硕学通儒——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源自《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下学上达——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源自《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源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学无止境——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语见清·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幼学壮行——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报负。源自《孟子·梁惠王二》:“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其二,“学”字表示学问、学识的意思。例如:

饱学之士——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语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胜事乎?”

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语见《晋书·鄐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博学多闻——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荀子·修身》多闻曰博。”

博学洽闻——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语见《晋书·荀顗传》:“性至孝,总角知名,博学洽闻,理思周密。”

才疏学浅——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源自《汉书·谷永传》:“臣才朽学浅,不通政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长材茂学——指才能高学问大的人。语见明·归有光《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之一:“开局秉笔,固皆一代之长材茂学,必有所见广圣意者。”

道山学海——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语见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道山学海功非浅,孔思周情文可传。”

孤学坠绪——将要失传的学问典籍。语见清·龚自珍《语录·书戴氏定本〈水经〉》:“是本孔氏继涵刻入《微波榭丛书》中,不为矣孤学坠绪。”

鸿儒硕学——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语见《晋书·儒林传序》:“鸿儒硕学,无乏于时。”

记问之学——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语见《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家学渊源——家学: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渊源:原指水源,比喻事情的本源。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源自《北史·江式传》:“式少专家学。”《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

口耳之学——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源自《荀子·劝学》:“小人之学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款学寡闻——形容学问浅、见识少。源自《庄子·达生》:“今休,款启寡闻之民也。”

学海无涯——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源自明·张岱《小序》:“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

学究天人——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知识都通晓。形容学问渊博。源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真才实学——真正的才能和学识。语见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

其三,“学”字指称学习的人。例如:

晚生后学——泛指学习同一技艺或同一学问的后生晚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字理识字教学八法
凉爽“秋”字,为何有“火”?原来与先人的这一习俗相关
汉字探微(071):山肤水豢——释“豢”
说说部首变体
【摘要】王贵元:汉字部首的形成过程与机制
西周金文异构字的特征及其对战国文字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