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鼎”的历史文化意义巡礼

朱英贵

一方面,“鼎”是古代礼器的神圣之物,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它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但另一方面,鼎原本却是用于烹饪容器——炊具,所以要了解“鼎”字的含义,需要从它的炊具属性入手。

 “鼎”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均为独体象形字,象古代的一种烹饪容器之形,常见者为三足两耳大腹(也有四足的方鼎)。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鼎字,正是这种容器的形象写照,字形的上面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晚期金文及小篆鼎耳的形象已经不明显,鼎足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形。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早期陶鼎(良庙陶鼎)

 早期陶鼎(北辛遗址陶鼎)

大约在一万年前,那时还没有文字,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容器兼炊具——陶鼎,形象地说它就像是一个非常大的火锅。早期的原始人类学会使用火之后,就可以在一堆篝火中烧烤猎获的动物了,于是,人类开始尝到了熟食肉香的美味。与此同时为了取水与存水的方便,人们掌握了制陶工艺,于是便有了各种纯容器性质的土陶。终于当有人大胆地将盛装水的土陶放到火上烧的时候,奇迹出现了,人们发现了沸腾的水,从此华夏的祖先可以喝到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灭菌的开水了;当有更大胆的人将食物放进沸腾的水中的时候,更大的奇迹出现了,人们不仅尝到了跟烧烤熟食味道不同的烹煮熟食,而且还尝到了更加美味的汤与羹。

为了架在火上烧煮的方便,人们开始给煮食物的陶器增加支撑构件——鼎足。“鼎”者“顶”也,把陶器用足顶起来,才便于火焰的充分利用。于此同时,人们在烹煮之后还惊人地发现,土陶经火烧过之后更加结实耐用,于是制陶工艺(古人称之谓“陶”)与用火烧制工艺(古人称之谓“冶”)相结合,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陶冶”二字的来历。美食与美器相互促进,经过“陶冶”的各种素色鼎与彩绘鼎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后来在掌握了青铜冶炼工艺之后,“鼎”便以青铜材质为主了。

 “鼎”字的本义为烹饪容器,相当于后代煮食物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肉类食物。《说文·鼎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易》卦:巽木于下者为鼎,象析木以炊也。籒文以鼎为贞字。”

 青铜鼎

“鼎”最初的意思是指烹饪容器,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秦代以后,虽然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但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却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因为大多数的鼎为三足鼎,由此可引申出“三方并立或三方分立”的意思,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所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青铜鼎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商代的时候,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据《墨子·耕注》记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洛邑,将九鼎迁至洛邑,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这段话的意思是:成王在丰邑的时候,命令召公继续营造洛邑,依照武王的规划施工。周公又再卜择,反复视察,终于建造完成,就将九鼎迁移安放在那里。说:这里为于天下的中央,四方来入贡的,道途都一样长。

东周开始后,周朝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于洛邑“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后楚灵王一度也动心问鼎,因国内发生叛乱,未果。




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楚顷襄王、齐国国王也希望争夺宝鼎。周赧王周旋于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令其相互制约,得保九鼎不失。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国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到宜阳巡视,然后直入洛阳,以窥周室。周赧王遣使郊迎,直接入太庙明堂中欲窥九鼎。秦武王围着九鼎观览一番,赞叹不已。秦武王指雍字一鼎叹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守鼎的官吏说:“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秦武王尽平生之力,将鼎抬离地半尺。正要迈步,不觉力尽失手,鼎坠于地,正压在武王右足上,喀嚓一声,将胫骨压断。众人急忙把他扶归公馆,秦武王疼痛难忍,血流不止,挨至半夜,气绝而亡。秦武王即位时曾言:“得游巩洛,生死无恨。”果然死于洛阳。

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也有史学家认为,九鼎并非是九个,而是只有一个,因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简称九鼎。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原器1939319日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长方、四足,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一说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最重的商代单体青铜礼器。发现于19393月,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司(后)母戊大方鼎

 司(后)母戊大方鼎上的文字

这三个字为金文:上字为“司”或者“后”,

左下字为“戊”,右下字为“母”。

司母戊鼎的命名,因鼎腹内壁上铸有的三个古文字而得名,这三个字有解作“司母戊”和“后母戊”两种说法。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现有人主张改称“后母戊鼎”,理由是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

解读为“司母戊”的含义是: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司母戊”即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解读为“后母戊”的含义是:后,指王后,母,指母亲,“后母戊”即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王后母亲而铸造的鼎。

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也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金文的经典名作。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庄稳重。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颈部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道,简朴庄严,腹内铸有铭文 32行、499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较长的一篇。

 毛公鼎

毛公鼎内铭文

毛公鼎内的铭文首先追述周代国君君主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诰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宣王一再教导毛公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并赐给他以一些器物以示鼓励。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和流传后世。

综上所述,在如今这群情鼎沸之时和四海鼎沸之际,我们回访了鼎鼎有名的中华特色文物“鼎”,虽无列鼎而食之奢望,但存革故鼎新之抱负。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一言九鼎的皇权,也有问鼎中原的野心;既有三国鼎立的对垒,也有革故鼎新的历程……当我们穿越了春秋鼎盛,再穿越了夏商周的青铜文明之后,我们走向远古,发现了陶鼎,它原来就是一只烹煮食物的大锅,但它却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上天的神灵也是要吃饭的,于是祖先用最好的“鼎”烹煮“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的全体的牲畜祭品),敬献神灵,于是鼎就成了古代最神圣的礼器(祭祀用具)。鼎的质料,青铜铭铸是它的胚胎;鼎的仪容,阔大威武是它的形貌;鼎的气质,天子九鼎是它的权重;鼎的身世,华夏文明是它的一生。关于“鼎”的来龙去脉告诉我们,华夏社会发展追求鼎盛繁荣,个人群体发展希冀鼎力相助,都是跟中华历史上悠久的“鼎文化”息息相关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朝初年:大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九鼎是圆还是方?
一篇文章看懂,什么是“鼎”,“鼎”字的含义,“鼎”有什么故事
二里头出土最早夏代青铜鼎,会是大禹铸造九鼎的“山寨版”吗?
鼎——国家权力的象征
力与礼的象征
古代文物的去向之谜,这几个堪称国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