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意蕴的表达

诗艺杂谈

——在北京、广安等地

上海格律诗词社的讲课稿

第三讲

伦炳宣


第三讲  意蕴的表达
 
   所谓意蕴,就是诗词全篇中所蕴含的中心议题,所反映的中心思想。而意蕴的表达则要通过多种手法才能实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立意。我们每创作一首诗词,都要经过选材、构思、确定主题,这个过程是立意的过程。立意的关键在选材,只有在掌握大量翔实的素材的基础上,才可以选择意象,创造意境。现在写诗词的人为数不少,但精品寥寥,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去认真观察生活,忙活在应时、应景、应酬上。把眼睛死死地盯在节日、纪念日、活动日,逢此必写,唯恐错过时机;再就是记录自己的一般行动,似流水账,为了涉猎创作素材,把所到之处统统作诗以记之;还有的忙于来往唱和应答,诗写的不少,尽是一些赞美、奉迎、客套之词。这样的题材不是不可以写,问题是这样的作品往往难以出彩。其实,我们生活在这大千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在接触人和事,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亮点,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大有诗意在里头。湖南有一个叫伍锡学的,就是因为经常写作反映身边生活小事,而得到诗词界认可并倍受推崇。现抄录一首和大家一同欣赏。

水调歌头 ▪ 问路(伍锡学)

    “六一”闲无事,拄仗数芙蓉。那边少妇问路,纤手搭凉棚。五岁姑娘小跑,到我跟前询问:“何处少年宫?”往北见高阁,门口塑雷锋。        两娘女,手牵手,过桥东。忽然孩子回首,归返步匆匆。“今日请您原谅,阿母刚才训我,忘了谢公公。”行个鞠躬礼,相对笑融融。

    这首词所写的是一则小故事,说的是“六一”儿童节那天,一位老人正拄着拐杖在观赏池中的荷花,一位少妇带着五岁的小女孩前往少年宫,途中迷失方向,让女儿跑到老人跟前问路,小女孩问了路返回来,和妈妈手拉手按老人所指的方向过了桥东。由于问路时往返匆忙,没有向老人道谢,因此受到妈妈的责问,便又回头跑过来向老人赔礼。作品语言朴实,情节细腻,一波三折,揭示了人物的心灵美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确实感人肺腑。
      我在编辑《诗词百家》时,还见到和这篇相类似的词《水调歌头·援水》(周治平作),读起来让人感动:
   联产包干后,耕种自由权。勤劳阿叔连夜,车水灌禾田。次日东方拂晓,慢去自丘观望,田块起青烟。隔壁一田水,定是有因缘。      欲咒骂,强忍住,找根源。象她个手,浇润枯稿实维艰。夫丧家贫儿幼,日子紧巴难守,的确赖支援。言语道清楚,再苦也心甘。
    这篇像小小说似的词作,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极平凡的道理,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时常会遇到磕磕碰碰的小事,如果斤斤计较,言语相撞,闹得“反贴门神不照脸”,和谐社会的愿望便会成为一句空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创作手法,在当今诗词界并不多见。用短短九十五个字记叙一件小事,而且情节起伏,合乎逻辑,有头有尾,顺畅流利,确实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还有一点,我们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往往会遇到大题目,如改革开放、建党建国纪念等等,如何选好角度至关重要。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方法,叫做“小题大做”。小题大做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惯用语。以“四书”文命题称“小题”。以“五经”文命题称“大题”。“小题大做”本来是指以做五经文的方法做四书文,后引申为拿小题目做大文章。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此语比喻把小事渲染得很大,或当做大事来处理,有不值得、不恰当的意思。但在诗词创作中,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方法。诗词的构思,往往是取大海之一滴以显示大海,即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运用因小及大的艺术手法,从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中,甚或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展示出题材所蕴含的广阔的时代内容。用这种手法创作的诗词,举不胜举。如毛泽东的《为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是一首题照诗,看似在写仙人洞,实际意义已扩展到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作者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所表现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
 中国共产党建立九十周年之际,全国各行各业都举办了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咱们的《诗词百家》也开辟了纪念专栏,并收到大量来稿。但多数是就大题写大题,溢美赞扬之词较多。一些作者往往从红船写起,一句一个时期,直到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一首不够写两首,短调不够填长调,甚至连“莺啼序”都用上了。当然,人们以此寄托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合乎常理。问题是,我们的诗词容量极小,短短几句焉何驾驭得了这样一个大题目!所以,在创作上采用“小题大做”的手法尤为重要。一位新乡的诗友鲍英洲写了一首绝句《翁婆同贺党生辰》,却非常别致:
翁婆同贺党生辰,各写情思藏手心。
展掌轻轻击掌猛,灵犀一点笑双恩。
 作者写的是在党的生辰来临之际,一对老夫妻为表示庆贺,相约把各自的心情写在自己的手心上,然后展开对照,竟然都写了一个“恩”字。于是相对大笑,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这首诗有意象有意境,语言朴素,刻画细腻,用一对老夫妻特有的,也是最直接、最简单、最动人的纪念方式,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一片感恩之心,起到了用小事件表现大题材的作用。笔者也曾经采用“小题大做”的手法写了一首《听红叶诗社庆建党九十年诗诵会有感》:
吟翁雅妪敞心池,情满红林歌满枝。
若得年年相聚首,党增新岁我增诗。
 这首诗并没有平铺直叙党的历史及其重大事件,也没有罗列那些华丽的词藻刻意渲染,但透过字里行间,却让人有所感,有所悟,从意境的深处看到了党和人民的骨肉深情。
    我们的诗词创作如果能像这几篇作品一样,多一些实际生活,少一些乏味干咳,多一些典型事例,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民运、民生、民意之作,少一些应时应景应酬之吟,把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创新、复兴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传统诗词的繁荣将会出现新的局面。
诗词立意要新,形象要鲜活生动,除了认真观察生活,选好题材,还要把意蕴充分地表达出来,下面介绍几个方法。


 首先,要凝练主题,选好标题。
 标题是主题的标识,对于诗词创作来讲至关重要,既可以突出主题让读者一目了然,又可以点缀全文给人以美的感受,还可以开拓思路让人浮想联翩。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全篇增辉添彩,古往今来已不乏其例:像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等,举不胜举。我有一首七绝的题目叫《爱不设防》,光看题目就让人思绪大开,有一种非看不可的感觉。这是一首咏荷的诗:
清波荡漾泛池潢,荷下鸳鸯膀靠膀。
相爱正当开放日,谁还有意设提防?
    短短四句似褒似贬,似赞似讽,很耐人寻味,而标题更是画龙点睛,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们在悦读诗词时,常遇到以“无题””为题目,表示无题可标或不愿标题,但这正是发人深思的标题。宋杨万里《红锦带花》诗:“后园初夏无题目,小树微芳也得诗”; 宋陆游说:“唐人诗中有曰‘无题’者,……以其不可指言,故谓之‘无题’,非真无题也”。 李商隐诗作“无题”较多,让后人破解大费脑筋,引出了各种各样的注释版本。这些都说明诗题对于诗词作品是何等重要。
 任何一个学术课题都不可能只存在一种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其理、各执其辞已是司空见惯。著名学者王国维对诗题则持另一种观点,他说:“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主张作诗填词不设标题,还进一步举例说,“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这种观点似乎有些偏颇过激,但其意思是提倡诗词创作不要局限于标题内容,也不要把意境限定在标题之内,所以他又说,“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这显然是正确的。如果诗词的立意不能突破标题所框定的范围,那就太直白、太浅露,收不到言近旨远、言浅意深、以小称大的审美效果。笔者认为,诗不可无题,无题则立意不明或容易分散,使作品没有骨架,没有线条,没有中心;诗应当有题,但又不可受题之束缚,限制意境的发挥。要按照诗题的立意大胆地向外延伸、联想,不要以此为圆心画圆,要以此为原点作射线,这样才能使诗词有浑成的意境、蕴藉悠远。笔者曾作过这样一首七绝,标题是《春燕》:
千里思归恋旧朋,相逢檐下话题增。
南来可有开心事?多见新楼少见灯。
    按一般的写法,要写燕子从南方归来后衔泥筑窝及其各种形象动作,并借此描写春景或抒情。但作者却突破诗题限制,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第三句一转,把读者引向更深远的意境。“千里思归恋旧朋,相逢檐下话题增”,这两个起承句是围绕诗题《春燕》的叙事,也是为转结句所作的铺垫。后两句“南来可有开心事?多见新楼少见灯”,这一问一答使“春燕”一下子从檐下走向社会,道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楼价的飙升,限制了人们的购买力,也引起了高端部门的重视,调控措施初见成效,这当然是开心事。还有一首题名为《冰挂》的七绝,也是这种写法:
岩缝石尖生玉芽,无肥无土绽奇葩。
等闲再把山花采,一捧珍珠一捧霞。
该诗从第三句开始一下子跳出了题外,创造了一个新的冰化雪消的意境,“等闲再把山花采,一捧珍珠一捧霞”,精彩的转结既是诗题的延伸,又是题外的遐想,也正是诗题的妙用。
其次,要善于思考,疏通诗绪
诗绪即诗的思绪,是对诗词由起始到结尾所进行的思考,亦即艺术构思。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是诗绪谋篇的基本思路,进而形成诗词的结构模式。通常情况下,诗绪有三种方式:
一是层进式诗绪。赋诗作文,古人讲究“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无论是有形的(实物景象)或者是无形的(思想内函);“有序”就是要有条理,要有分明的层次结构,就好像一朵花,从含苞到怒放,总是一瓣瓣展开来,最后显露出动人的新意。如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首句是“寻”的开始,说出了陆鸿渐(陆羽)的新居;第二句是“寻”的路上,顺着野外的小路渐渐走近农村;颔联到达寻的地点,写出新居周围的景象;颈联的“叩”、“问”,道出了“不遇”的情景;最后两句“西家”的回答,揭示出不遇的事实。
 二是跳脱式诗绪。就是只把重要的内容按照内在联系联缀起来,而略去一些过程和叙述的部分,让读者按照作品所显示的主要线索去欣赏领会。其明显的特点是,形象展开迅速,语意间呈辞断意属,给读者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这首诗的跳跃性很大,不妨解开来读:年老技微辛勤作诗,还常常熬夜到天亮,一二句起承意思相连;第三句便大幅度跳开,思绪一下子就跳到了硝烟弥漫的辽东半岛,借此引申第四句,抒发了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再如拙诗《春燕》:“千里思归恋旧朋,相逢檐下话题增。南来可有开心事?多见新楼少见灯。”第一二句写燕子归来相互交谈,若按层进式诗绪,就应该写衔泥筑窝等燕子的有关活动,而跳脱式却让故事情节陡然一转,给人以新的意境,一下子和当前人们所关心的房价联系了起来。看似脱节,其实是思路开阔后的必然。
 三是意识流诗绪。不按照客观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构思谋篇,而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和流程次序,使作品形式与内容相交融,这就是意识流诗绪。意识的流动虽然是随意的,但诗人在书写这些流动的意识时,做了有意识的精心的准备,清晰地显示出了感情的脉络。如黄庭坚的《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整首词显得迷离惝恍,朦胧难辨,但细细推敲诗人意识的流向,其主旨还是贯穿了全篇:惜春。在写作手法上,头两句一问一答,问不过是诗人的一个意念,不是真问;答是诗人想象的景象,不是真答。三四句写一片痴情,也只是主观幻想,自己也觉得渺茫。因而忽然想到了与春密切相关的黄鹂,意识从人流向了黄鹂,又从黄鹂流向了蔷薇花,凭借这些景物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感。笔者有一首七律《无题》就是按意识的流动来陈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岭险峰高路陡长,常怀忌惮步彷徨。
大鹏折翅心犹痛,老马回头草已黄。
今日茅庐能避雨,隔年木凳不留香。
山中庙宇禅声远,一马平川有佛光。
其三,要委婉含蓄,曲笔达意
    曲笔是一种委婉的写作方法。为了生动地表现主题及事物特质,不去进行直接描写,而是绕过事物本身,用含蓄隐晦的笔触描绘暗示,从而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讲到写诗之忌时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在进行创作时,对有些内容,如果采取自然主义的直接暴露方式直写出来,就会损伤诗意的美感,读起来无味可寻,不耐品嚼,也不能达到诗歌深曲含蕴的艺术境界。
    曲笔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奇想、梦想、幻想,甚至于假想,这些都是曲笔的思维方式。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以物喻人,以人比物;以此物论它物,以他人说彼人,顾左右而言他等等,这些都是曲笔的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有三种方式:借古说今,借物议事,借人比人。
    借古说今,就是假借古人古事来暗示或影射现实中的今人今事,常用作表达不满和批判。如杜甫的《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全诗即景抒怀,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尤其是最后一联,运用曲笔手法,借蜀汉后主(刘禅)以讽当朝昏君,抒发了自己愤慨之情。可叹那亡国的后主竟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所不同的是,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诗篇,用在这里,除了含有对诸葛亮的敬慕之外,也暗示了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情绪。
    借物议事,就是借对某种物体的描述,用来象征另一事物,以抒发自己的认知和感情。如唐代来皓的《云》: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山藏水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这首诗以云为主题,写得生动形象。但作者并不是单纯地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而是用曲笔的手法,反映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后两句,堪称点睛之笔。那千变万化,看似可以给人以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没有打算去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他降雨时,他却在天上悠闲地聚作奇峰。这不正是对那些应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疾苦的权势者们真实形象的写照吗?
    借人比人,就是借此人以影射彼人,或借他人之口来传递自己的心声。如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描写的是建康城中秦淮河两岸热闹繁华的景象,揭露了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不顾国家安危和人民死活在此享乐游玩的奢靡生活。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的歌声是为了博得听者的欢心而演唱。所以,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整日游弋在娱乐场所、贪图享乐不关心国家安危的的达官贵人。这一曲笔的运用,加上《后庭花》这一典故的衬托,就使该诗在委婉清丽的笔触下,成为讽刺力极强的檄文。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集稀奇典故生涩字眼而成的诗,既难以理解,又疲于联想,绝非曲笔。
 其四,要善于推敲,炼字造句
 古人云:“良由字法、句法,是诗文中之骨力。而强力是腠理、筋脉所组成。字字嵌得稳,则筋脉健;句句造的秒,则腠理强。筋脉健、腠理强,骨力自异于常人。”这段话形象地告诉我们,没有好的字、句,写出来的诗文必然是少气无力,更不能异于常人。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凡是提炼一个好字,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诗中如何用字,主要的是要把握好三条。
 一是用字要准,准确地表达诗意。贾岛、韩愈“推敲”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究竟是“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求的就是一个准字。
 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传说,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几经修改才定稿。尤其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次,先后用过“到”、“过”、“入”、“满”,都不合意,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了出来,给人以动的感觉,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是用字要活。诗中字用得活,就能够带动全篇,使之生气勃勃。特别是七言诗的第五字,尤其要响、要有力、要形象。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想像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张先写过一首《天仙子》词: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後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当属精彩之笔,一句话写出了四个景象。“云、月、花、影”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连缀,写出三种相关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同时使宁静的画面也有了飞动之势,体现了作者炼字造句的深厚功底。
    三是用字要常中取奇。看似平常的字,若使用得当,就会产生新奇的效果,犹如画龙点睛一样,使整个诗篇顿生光华。《中华诗词》2006年曾登了屈九一篇《平仄》诗: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了难平平易仄,平平仄仄亦平平。
    这是在一种七绝口诀上改动了四个字,就成了一首颇具寓意的七言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要经历平安——挫折——平安,或者挫折——平安——挫折——再平安。受了挫折难平安,平安时也容易受挫折,所以说,人生中平安和挫折是很平常的事。可见用常得奇也能出好诗。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在用词造句时,要把握时代脉搏,不可为了追求奇特,故意选用生典僻字,即所谓“典浅韵显”。也不要为了追求典雅而选用不合时代特征的词语。今人游长江,想必是乘坐轮船或游艇,可不少作者偏要用“浮槎”。“浮槎”是木筏的意思,李白、杜甫等先哲常乘浮槎游览,他们是没有那种先进设备,现代化的今天,仍用浮槎,不是显得太不合时宜了吗?还有“久坐酬诗债,灯花落砚池”,“昏昏烛影含珠泪”,“切磋诗意秉烛忙”等等,都属于新时代笑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些标题只有一个字的诗,你读过几首
国画题字都可以写点什么?
汉字的魅力
这些标题只有一个字的诗,你读过几首?唐诗...
华山论剑之联都网庆3.8临屏对句大赛点评(第五期)
【陆淼淼】2023兔年最旺男孩名字姓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