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联基础知识

温继鹏

  首先谈一下对联是什么、写什么、怎样写?

撑天拄地两行字;

纳古涵今一副联。 

---- 蒋有泉

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

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能联。  

----  中国楹联报社

联学开新,可从文史入手;

骚坛夺席,堪与诗词并肩。 

---- 梁羽生

       这三副联已明确告诉对联是什么、写什么、怎样写。今天我们主要交流一下,怎样写对联。

  楹联,俗称对联,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创作楹联的规则就是《联律通则》。其中规定了六条基本原则,也就是六要素。这是创作楹联要掌握的最基本东西,它们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一副楹联作品只要同时符合这六要素的要求,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第一要素:字句对等。

        也有人说“字数对等”,但这种说法只对了一部分,并不全面。因为对于单句联,三言五言,七言等只要字数相等就行了。但对于多句联,就不能只讲字数相等就行了,而且句数也必须相等。中短联中每边包含的字数称为言,如五字句称为五言联、七字句称为七言联;超过一定字数的长联,习惯按上下联总字数合计,如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所题长联,长达180字,称为180字联。一般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居多。一副对联,字数不限,短可仅二三字,长可至上百字,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今天我们以王之涣《登鹳雀楼》诗句为例,结合讲解对联六要素,因为简单易记。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上联五字,下联五字,上下联字数相等。

但还有一种极个别的情况例外,就是有意追求“字数不等”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如民国时期,袁世凯死后,四川某人做的“挽联”:

中国人民万岁;

袁世凯    千古。

上联六字,下联五字。由于把千古和万岁看作是对仗,便有个“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弦外之音。这种讽刺效果,依然建立在字数相等原则上,否则,怎么会对不起呢?

第二要素:词性对品。

所谓品,就是类。就是要求在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要求词类属性相同。词性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在现代汉语中,汉字总体上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动、形、数、量、代词

虚词包括:副、介、连、助、叹、拟声词

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相同位置的文字词性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例: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诗句中“白日”对“黄河”两个名词相对,其中“白'对“黄”是两个颜色词相对,

        “依”对“入”是动词相对,

        “山”对“海”是名词相对,

        “尽”对“流”是动词相对。

两句诗构成了一副对联,描写了壮丽的景色。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定吞吴。

---- 明·金声

       前一个分句是熟语相对,“有志者”与“苦心人”,“事竟成”与“天不负”,属对皆十分精良。中间分句,“破釜沉舟”与“卧薪尝胆”成语成对,既自对相对,工稳如铸。“百二”对“三千”,精巧的数字对。“秦关”与“越甲”之对略有不工之处,系专有名词加普同名词之对,亦工。“楚”与“吴”为专有名词相对。整体而言,此联对仗工整,几乎无可挑剔。

联律通则考虑到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间的差异,词性对品这一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异类词相对的,范围大致包含:形容词对动词(特别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休息、咳嗽、游泳、交际、玩耍、鼓掌、道歉、开幕、睡觉等不能带宾语,也不能受'很’修饰,如不能说'很休息’、'很睡觉’。)方位词对数目词;数目词对颜色词;同义词对反义词;副词对连词;介词对助词;某些成序列的名目,两种序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五行,十二属相等。

第三要素:结构对应。

        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彼此对应平衡。从语法结构角度讲,就是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而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楹联在大的语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写对联的难点所在。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要素,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基本形式,需要精心组织。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精密复杂得多。如: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偏正词组,“白日”对“黄河”,主语对主语,“依”对“入”,谓语对谓语。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 清·郑板桥

此联对仗工整 。

“室”、“花”为名词对;

“雅”、“香”为形容词对;

“何须”与“不在”,皆为副词;

“大”与“多”,又皆为形容词;

“大”与“雅”修“室”,

“多”与“香”修饰“花”照应得当。

人到万难须放胆;

事当两可要平心。

---- 张大千

“人”与“事”、“难”与“可”、“胆”与“心”,皆为名词相对;

“到”与“当”、“放”与“平”,皆为动词相对;

“万”,数词;“两”,虽然不是数词,但表示“二”的意思,

“万”对“两”也算工;

“须”和“要”,连词相对。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与“学海”皆用比喻,系名词相对,

“山”与“海”属对工整。

“有”与“无”、“为”与“作”,皆为动词相对;

“路”与“涯”、“径”和“舟”都是名词相对;

“勤”和“苦”都是形容词相对,而且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对仗工而且巧。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 清·郑板桥

这联对仗颇有特色,“删繁就简”和“领异标新”属于成语对,“删繁”“就简”“领异”“标新”都是动宾词组,而且“繁”与“简”、“异”与“新”都是反义词,这样即形成句内自对,也使得上下非常工整的相对;“三秋”与“二月”,“树”对“花”,都无可挑剔。整体而言,这是一副在对仗上十分出色的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上联中,“从”与“自”为介词相对,“磨砺”为并列结构的动词,“苦寒”为并列结构的形容词,形成自对。“出”为古入声字,系仄声,与“来”皆为动词。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 清·林则徐

“天”和“我”之对,属于名词与代词相对,属于工对范畴。整联无一字不对仗,非常工整。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 清·梁同书

“能”与“肯”皆用作动词;“受苦”与“吃亏”都是动宾结构词组。“方为”与“不是”都是副词动词相对,“志士”与“痴人”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 清·郑板桥

“虚心”“傲骨”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属于偏正短语结构,“心”与“骨”属对精巧。“低头”与“仰面”都是动宾词组。整联无处不对仗,甚为工整。

第四要素:节律对拍。

        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句中语流节奏要一致。节律也就是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世界上事物都具有节奏性的,如海潮的涨落、人脉搏的跳动、走路时的脚起脚落等等,都是有节奏的。节律可以产生快感和美感。楹联和诗词一样可以吟咏,具有音乐性,就是因为它有节律。所谓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节奏确定,可以按节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如: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第五要素:平仄对立。

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种类,是我国传统的格律文学形式之一。是供人们实用的欣赏的文学艺术。它自然具有格律文学的共性。即保持声调和谐,抑扬顿挫的特点。还十分讲究用字的平仄,所以读起来节奏分明,富有旋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有着一种音乐美。因此,它要求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反,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通过相反和交替构成和谐。楹联是讲究声律的。声就是指声调,也就是平仄。律就是指平仄分布的规律。要想把楹联写好,就必须弄懂声律的基本知识。

平仄交替和平仄对立就是单边要按照节奏点安排平仄交替,在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字一定要安排平仄对立。如: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单句节奏点“日”仄“山”平,单句内相邻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交替;上下联节奏点“日”仄、

“河”平、“山”平、“海”仄、“尽”仄、“流”平,上下联之间节奏点上的字平仄对立。 

一句之内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没有做到平仄交替,则为失替;对句之间节奏点上的字没有做到平仄相对,则为失对。有失替、失对现象便为出律。

多句长联除单句符合平仄交替,对立原则,还应注意句脚安排,传统对格,句脚安排格式。

1、平仄单交替式:即单边各分句句脚采取一平一仄交替方式。明代李开先多采用,因此叫李氏规则,即鹤步格。

2、平仄双交替式:即单边各分句句脚采取两平两仄交替的方式。这种“平顶平,仄顶仄”的双交替的格式,清代被引入长联创作,当代人称之为长联句脚的“马蹄韵”格式,运用最为广泛。

3、多平一仄式:上联除句尾为仄外,所有句脚均以平收,下联相反。因出于朱恂叔的传授,当今联界习惯称为“朱氏规则”,即龙形格。

目前在对联创作中,平仄声采用的办法,在不排斥旧四声的前提下,积极试用新四声,或者宜古宜今,双轨并行,同联不混用。这种双轨并行的办法既利于旧四声的创作和古联的鉴赏,又利于现代青年的创作,适应普通话的推广。作为初学对联创作的人,第一步理所当然地要选用现代汉语四声来定平仄搞创作。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后,也不妨再回过头去了解一些旧四声的知识。最后能熟练运用新、旧四声进行楹联创作。

新声依照汉语拼音所标注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把一、二声作为平声,三、四声作为仄声。

        旧声依照《平水韵》(平水是指平阳府城,即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宋代江北平水人刘渊集前人韵书之大成,将平、上、去、入分为106韵;平声仍称平声,上、去、入三声合起来称为仄声,经过皇帝御批后,八百多年来沿用至今。

实行双规制,但同副联新旧声不能混用。如:

爆竹声中除旧岁;

梅花香里庆佳节。

         这副对联就是新旧声混用。古入声转今平声的“竹”按仄声处理,“节”却按平声处理 了 。上联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尾字必须是平声。  

第六要素:形对意联

对联不仅要求形式对举,而且要求意义关联。所谓关联,就是上下联的语义相关,上下联表达的表达内容要统一于一个主题。例: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一轮落日向着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尽头渐渐落下,而滔滔的黄河水则永不停息地向着大海奔流。上下联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景色。

但是也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只求形式上的一致,不求内容上的统一,联界称为无情对羊角对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无情对的故事:清代内阁学士张之洞与工部侍朗李文田在北京陶然亭会饮。张以“陶然亭”出句,李文田对张之洞,众大笑。张之洞为人名,而陶然亭是建筑物,二者无任何关联,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张,陶为姓氏,“之”与“然”为文言虚词,“洞”与“亭”为景物相对,字字对仗工妙,实为无情巧对。

张之洞;

陶然亭。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以上这两副联上下联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没有一个主题。但是上下联之间对仗工稳。读来趣味无穷。

综上述,对联是由两行有情的对仗句组成的独立文体

以上我们已了解了对联的六要素,但要写好对联必须避忌三点:

1、忌合掌。把左右手合起来,掌心对掌心,指尖对指尖,指根对指根,称为合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联大忌。

烈士丰功垂万代;

英雄伟绩著千秋。

这里的万代,千秋都是虚指时间久远。所以判定为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一副对联中无规则地出现两个或多个相同的汉字,即为重字。与这种无规则的重字相对应的若是另外一对重字,则称为规则重字。例:

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

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能联。

德如善水承先道;

道若崇山继古德。

       有规则重字体现了对联的对称美,增强了修辞效果。

       不规则重字破坏了上下联之间的对称法则,属于对联文体中严重的形式缺陷。例:

年丰人寿花如海;

柳暗花明春似潮。

上下联不规则重“花”字。

3、忌尾三仄,尾三平。

例:

美酒千盅辞旧岁;

梅花万树迎新春。

下联收尾“迎新春”为尾三平,是诗联大忌。

爆竹随心伴笑语;

春风得意谱欢歌。

上联收尾“伴笑语”为尾三仄,应尽量避免。

除了以上避忌的三点外,还应注意尽量避免两点:

1、避免重音字。

例:青山跟清水  “青”、 “ 清” 读音相同,同一副联里出现称重音字。

2、避免上强下弱。

在对仗中应当注意词语的份量,成联后,要注意上下联气势上的匹配,做到旗鼓相当。宁可下联略强些,不可以出现上联气盛,下联气弱,虎头蛇尾的毛病

朱元璋在禁中观猎,看见马儿飞奔而过,风吹马尾,尾毛飘舞,于是便出联试探儿孙的才能与抱负,出句为:

风吹马尾千条线;

长孙朱允炆先对曰:

出句:风吹马尾千条线;

对句:雨打羊毛一片毡。

若只从文字、结构、修辞上看,对得也工整,可惜立意不高,朱玩璋听后眉头微皱,心中不悦。朱元璋的四子朱棣稍作沉思,在旁应对:

出句:风吹马尾千条线;

对句:日照龙鳞万点金。

龙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封建时代常将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和帝王的东西:龙颜、龙体、龙廷、龙袍。朱元璋听朱棣所对后默然。

朱元璋儿孙应对的句子,从对仗来说,两人的对句都很工整。但两相比较,却大为悬殊。

孙儿朱允炆所对“雨打羊毛一片毡”,与出句文字结构相应,属对工整,但立意选材一般,显得内容消沉、情感抑郁,难怪朱元璋听后心中不悦。而朱棣的对句“日照龙鳞万点金”不仅对仗工稳,而且内容积极、感情激扬,在立意、气势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侄朱允炆;取材、比拟,胜过其父朱元璋。朱元璋用“千条线”来比喻奔马那被风吹散、细丝飘飘的尾毛,形象鲜明;而朱棣用“万点金”来比喻游龙那迎晶生辉、金光闪闪的鳞甲形象,自然贴切,又具有帝王气度。这两个对句有差异,既缘于应对二人的观察力、想象力有别,也显现出两人的性格、气质,胸怀、志向的不同。

下面再谈一下写对联的创作过程:

🔺一是先提炼所要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罗列出那么几个词汇或者意象;

🔺二是进行排列组合,让他们成为句子;

🔺三是本着文辞最佳的原则进行修改,修改要按照格律、意境双重标准进行。

如此,大体就能写出来一副对联。

如果再细化,我将这些概括为十个步骤:

一是下笔扣题、二是深入构思、

三是行文语势、四是长短布局、

五是词语推敲、六是语言修饰、

七是平仄调整、八是局部工整、

九是增删修剪、十是后期调整。

许多人写了很多联,意境也很好,但格律不怎么讲究。作为初学者,我想说:对于格律一定要严格坚守。刚开始确实不适应,但写得多了,肯定会轻车就熟,不会形成束缚。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大家一定要严于律已,一起步就高标准、严要求,将来必将受益。我们知道,前人有说过“不以律害意”的话,但那是相对的,许多人都理解成绝对的话。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对联不是散文,它是格律文学,对仗统一的格律是对联的基本特征,如果不遵守格律,那本身就不是写对联。既然写对联,格律是不可违背的。基本和格律要求都要达到,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于一些较好的词汇,一些特殊的地方,因为意境营造的需要,才可以适当放宽。当然,再宽也是宽对。这时才叫做“不以律害意”。所以不要被一些说法迷惑。有些人说,“我以我笔写我心”,管他什么格律。这话没错,可那时你写的就不是对联。对联它就是既对又联,格律就是不能违背。对联写作入手时最要注意什么?我认为入手时,注意的很多,但最应注意的还是“浮躁”。要能静下心来,肯下功夫去读书,去练笔,然后去构思,去修改。倘若浮躁了,前面说了这么多,都无济于事。其次要多读勤读多练。多读好的对联,就能增强语感,吸取优点。大家肯定都听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但真正实践过你就会发现,此言不虚啊。古人教育孩子,都从背诵起;如今许多人学英语,也是先背会再说,这都是有道理的,语感对写作来说很重要,而背诵,包括熟读的意义不仅是语感,还包括很多层面。天下没有不累人的学问,要想出真知,见水平,就要下苦功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请教一下,您觉得接对联,是追求意境好重要,还是讲究平仄的格律重要呢?
欣赏学习中国楹联必读 陆震纶 《对联结构》 上
如何写对联
一副对联中的对偶一般规则是什么?
诗词曲赋联简易教程——入门篇(第一次修订,拟國學堂内部参考)
第五讲:对联基础格律——五字联联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