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春义:诗词创作漫谈(四)

主讲:张春义
五、扣题
切题也叫扣题,就是你写的东西得跟你的题目一致。写的东西得围绕你的标题来选材。切题的切,是符合、贴近的意思。诗词切题就是诗词切合题目,没有离题的话。我们用老杜的《江村》来说明: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题目叫江村,那么,他的首句用“清江一曲抱村流”破题,一个“抱”字用得精妙,生动地描绘出江水紧紧围绕江村的情态。第二句“长夏江村事事幽”,用事事幽引出下文。究竟有哪些事呢?我们看:颔联写景物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其中,梁上燕是说村中之事;水中鸥是说江中之事。
颈联写人事之幽。“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出句“老妻画纸为棋局,”暗含一个村字。“稚子敲针作钓钩”,暗含一个江字。
题目是江村,整首诗围绕江和村展开,全诗结构严谨,以江、村二字贯穿,前后啮合,照应紧凑而又流转自然;字句精炼、刻画细微。这是杜甫律诗的老到之处。
关于扣题,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太原早秋》: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秋天。这年夏季李白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期间辗转三晋,时历半年,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怀乡之作。这首诗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特别是其在颔联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并照应诗题。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整首诗新奇巧妙,结构严整,感情真挚,格调高远。
和扣题相对的就是离题,所谓离题,就是离开主题。形容写文章或说话同要讲的主题距离很远,毫不相干。朱自清在《论废话》中说: 有些人说话爱跑野马,闹得“游骑无归”。有些人作文“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我们写诗也是一样,要扣题,避免离题。
六、诗词创作的视角
前面我们讲了律诗写作几个方面的问题,可能有的诗友觉得说你讲的这些我们都知道,但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笔,国庆大阅兵我也看了,也一样激动,也想写一首诗,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写。或者我想写的东西,打开朋友圈一看,别人都写过了,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这个问题我也遇到过,这事实上是创作视角的问题,也就是立意四原则里面的“立意要新”。立意要新,忌俗。即诗词立意要创新,用新的语言,新的视角,道别人未所道。
所谓的创作视角就是我们想介绍写作对象的哪一部分,或想从哪个方面介绍事物的特点。比如,我们写“苹果”,有人写的是苹果的颜色、成熟度、口感等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有人写的是“凭什么”来反映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社会特点,还有人可能写的又是其他的方方面面。总之,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选择的题材不同、所要反映的事物特征或作者的不同思想情感,都可视为写作角度。要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也就要求诗人要写出事物“迥异于通常我们接受他们的形态”,这就是创意。写黄鹤楼,崔颢写了,李白就不敢写,只能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为什么李白不敢写?因为李白没有在黄鹤楼这件旧事物上找到新东西,或者说他能找到的崔颢先找到了。崔颢的黄鹤楼就成了千古绝唱。
那么我们再回到这次国庆作品上来。大多数的作品这样写:“风雨征程七十年,喜看华夏换新天”。如果在座的各位有这样写的,那我告诉你,你这算不上真正的诗,顶多算是“格律溜”或顺口溜,这样的作品,能获得的评价就是“正确”两个字——格律准确,押韵规范,表达意思清楚。这样正确的作品,与诗的距离还相差很远很远。
黄芝龙先生近日在群里发帖,告诉诗友们如何写时政题材。他说:写时政题材,不要写成全景式,宽银幕,大场面。请一定从小事写起,换一个角度写。写别人所未写,写自已熟悉的题材,写自已的真切感受,带着真情写一些小故事,使之有生活,有思想,有趣味,有意境。这样作品就不会千篇一律,千首一面,枯燥无味。他还以《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为例,这么宏大的一个题材,创作者却是通过一些小人物,几个小故事来展现国家七十年来的沧桑巨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人共鸣,催人泪下。试想,如果这部电影没有细节刻画,也不是讲普通人的故事,而是从大处着手,镜头里是卫星上天,航母下海这些大场景,能有这么强的感染力吗?黄老说的很到位,希望大家好好揣摩。
其实这就是选题的角度问题,写这类题材,我们将从哪里入手的问题。会写诗的人,在创作这类题材的时候,基本都会避开众人瞩目的焦点,另辟蹊径,找那些触发了自己敏感神经,引发了自己创作灵感的物象,然后进行创作,用小题材承载大主题。我举几个例子:
卢笙的《观<我和我的祖国>电影有感》
七十年来壮我师,屏中故事几人知。
我今几滴男儿泪,流在国旗升起时。
这个题材也选的很好,语言表达也比较到位。
南航的周达先生,选题的角度也颇为新颖。他写的题目是《七十周年大庆见总理遗像空留游行花车座位有作》
空座何言无血亲,满场皆是继承人。
秋深西府花依旧,道险征旗色尚新。
许国一身成稷契,遗风千古振精神。
所欣盛世如君愿,剩有真情慰万民。
好题材,其作品也写得清新脱俗。
总之,要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也就要求诗人要写出事物“迥异于通常我们接受他们的形态”,这就是创意。
七、锤炼语言
语言是诗的最重要因素。你发现了新的角度,找到了新的东西。那么,用什么样的语言,把这个东西说出来,这是诗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诗家语。是一首诗好与坏的重要标准。
什么是诗家语?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宋朝王安石。对这一理论做出详尽解说的是当代著名诗评家周振甫先生。他在《诗词例话》里有一节专论。他说: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
诗家语是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个方式就发生质变,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用西方文学家的说法,就是'精致的讲话'。诗的语言需要新鲜,它所描绘的景物需要有活力,所以若用日常语言的习惯写诗,将会变得十分通俗而平板无趣。诗词的含蓄性,决定了诗家语是含蓄的语言。诗词是否具备含蓄性的关键,是作者的立意和格调。立意精巧、格调高雅,诗词的含蓄品质就有了内发潜力。这种内发潜力凭借娴熟的修辞技巧,诗词的含蓄性就有了保障,诗家语也会得以充分展现。诗家语是浓缩的语言,浓缩字面,使字字着实,无一虚设,如同百炼精钢。
《环溪诗话》云: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物事,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物事。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比如杜甫的《登高》诗: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联中有八个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层意思,层次坚密,字字不能取代。诗家语要求一句数折,意象复迭。在不影响字意句意的前提下,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尽量删去,去繁存简,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达到诗意精炼的效果。

主管:朔州市文联  朔州市作协

主办:朔州市诗词学会

主       编:师红儒

执行主编:康彩兰

编    委:杨怀胜  宋建国  刘懿德  郭志宏  张宝国  吉  顺  王建中  李  桃  杨静函

编    辑:刘文虎  刘萍萍  闫关山

制    作:张秋娟   杨  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记叙文写作审题立意
【诗词学堂】论诗词创作中的音、象、意
诗词创作的“金字塔”原理
杨逸明改诗实例珍藏版(66-70)
【瞿塘潮诗评】2022年第13期 我与名师对话(一)
【说诗堂】新立意,巧表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