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奇制胜”话诗艺

“出奇制胜”话诗艺


张国鹄
 
     闲坐书房清理书刊,偶然翻到《孙子·势篇》,几行文字赫然入目:“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于天地,不竭如江河。”大意是说,作战不能一味机械地照搬正规打法,而要从实际出发,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这样战斗力就会大大地增强,从而取得胜利,这就叫“出奇制胜”。由此,我立马想到写诗。写诗不同样需要“出奇制胜”吗?
     是的,写诗要想创造出精品力作,在艺术上首先就要有个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这就是“出奇”;形诸文字后才能激起广大受众的审美注意,产生不同寻常的影响,这就是“制胜”。从古到今,诗坛“出奇制胜”的佳话不胜枚举。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运用“通感”的“陌生化”手法,惹得王国维称许有加:“着一'闹’字,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张先只因写出了“云破月来花弄影”等三个显示画学中“投影透视”原理的句子,时人艳称其为“张三影”。贺铸吟咏过“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成功运用“博喻”写“愁”,人称“贺梅子”,黄山谷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解道江南断肠句,世间只有贺方回”。
诚然,文学史上大凡一问世就能引起读者审美注意,并能传之后世之作,必有它“出奇制胜”之处。试看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首句“海畔尖山似剑铓”,比得毕肖,传神,但还并不十分显奇,而与下句“秋来处处割愁肠”对读,咏物与言情相融,主观与客观拥抱,这就迸出了诗的奇妙火花,张扬出了诗的神韵与个性,即把因“永贞革新”失败而长期流放边远地区的忧伤、抑郁之情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抑郁忧伤之极就更加想念“京华情故”以释乡愁,且愿亲故一为援手,使自己能早日返回故乡,不致葬身瘴疠之地。情真而生幻境,于是憧憬自己“化作身千亿”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诸多亲友,以慰相思。其想象力何其神妙,这就更具强大的美感震撼力。当然,揆诸事理,这是绝不可能的。然而,这不是科学实证,而是艺术表现。“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的真实的假象。”(歌德:《诗与真》)。这种“艺术真实”,用文艺心理学原理阐释,就是“将外部世界心灵化,内部世界具象化,”从而创造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深邃意境。柳宗元就是通过这种手法,独具匠心地为古今荡气回肠的“乡愁”交响曲中增添了一个华彩乐句,成为“历代贬谪思乡的冠冕”(李元洛《唐诗三百首新编今读2》150页)。
     出奇的诗句,不独享誉当时,亦能沾溉后世。200多年后陆游不就吟出:“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吗?“化身千亿”,其来有自。佛家之中早有“化身”之说。
     “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诚然,柳宗元的诗之所以“出奇制胜”,就是从“山”的形象中获得了艺术的灵感。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导师和中国传统文化杰出的继承者、开拓者的毛泽东,山的崇高形象,自然不会逸出他广阔的审美视野。也许由于山的崇高、伟岸同他的精神气质有某些契合。毛泽东诗词中“山”的意象特别的多,这些山一座座跃动在壮丽的诗篇里,挺立在历史的风雨中,构成诗词雄奇瑰丽的意象,折射出中国革命伟大而艰辛的历程,为读者展示出广阔而深邃的审美世界,其中也闪耀着毛泽东崇高人格的光辉。
     毛泽东诗词“山”的意象中,最令我刻骨铭心是于红军长征途中的《十六令三首》的末首: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着想超拔,构思致密,用字精准,“奇”的机趣,层出不穷。“山,刺破青天锷未残,”一个“刺”字,把山暗喻为一柄巨剑,因而“刺破青天”,足见其锐利无比,一“奇”;“刺破”而“锷未残”,显然是“坚实”之至的表征,二“奇”;最后“天欲堕,赖以柱其间”,更表明此山极其高峻,坚实,厚重;具有“顶天立地”之伟力,“三奇”。“文学是人学”,咏物实咏人。是呀,这哪里只是写山,分明是以革命的浪漫主义手法塑造出了我党领导下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中“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推而广之,这也可说是中国人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的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自然界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生活与美学》),是的,山因革命思想的照耀更加妩媚多姿,红军的英雄群象也因山的象征比拟而更见威武雄壮,达到了“物我一体,意与境谐”的胜境。诗人就这样情深意浓地为我们讴歌了一曲响遏行云的“山”的赞歌,革命英雄的赞歌。
     诚然,中国文学确乎看重一个“奇”字。苏东坡认为“诗以奇趣为宗”。刘大櫆也说“文贵奇,珍爱者必非常物”。唐朝起有种文体压根儿就叫“传奇”。然而,这个“奇”字,并非“离奇古怪”。清初烟水散人徐震说的好:“所谓奇者,不奇于凭虚驾幻,谈天说鬼,而奇于笔端变幻,跌宕波澜。”(《赛花铃题辞》)。“笔端变幻,跌宕波澜”,我的理解本质上就是善于摆脱老套,锐意创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李渔)这里把“新”与“美”联系在一起,是很有眼光的,诚然富有创新性的东西,才更有美感,才会令读者耳目一新,从而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试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此为辛词名篇,很有特色。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寥寥六字,包孕丰富的内涵:辛弃疾乃南宋抗金名将,战功卓著,然遭“主和派”嫉妒,终被弹劾落职,长期过着退隐林下的生活,但他始终不忘上阵杀敌,故一面灯下饮酒浇愁,一面发愤砺志练剑。这么丰富的内容即从首句隐隐透出。情痴而生幻境,酒醉微醺之中,终至酣然入梦。这首“壮词”主要部分就是抒写梦境。上片写“沙场秋点兵”的盛大场面;展示赫赫的声威、雄壮的军容和高昂的士气。下片写惊险激烈的战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有力地刻画出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此一形象也应是“以功业自许”的词人的化身。奋勇杀敌,自然稳操胜券,故陶陶然一吐快语以抒夙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道出了英雄大功告成的无比欣慰的狂喜,使词的典型情绪一下飙升到了沸点,读者也禁不住为之额手称庆;而紧接着的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调子由高昂转为低沉。旋律由急骤变为舒缓,色彩也由明丽褪作暗淡。即由亢奋的梦境回到了冷酷的现实:“主和派”依旧觍颜事敌,词人不独投闲置散,而且垂垂老矣,徒唤奈何!这时词的典型情绪则由沸点立马降到冰点从而宣泄出词人“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极度的忧伤和无奈。吟诵之间,多情的读者定会同词人一样“感叹亦歔欷”!这就使给这首雄奇豪放的“壮词”蒙上了一层苍凉沉郁的色彩,而从审美眼光看,色彩的丰富多变,则更具感人肺腑的美感魅力。
     从结构上看,这首词很富有创造性。词的建构,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此词则为首尾两句写实,从第二句起进入梦境,过片不变,使沸腾的激情直泻而下,大异于常规的分片写法。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突破,难能可贵。从内容出发,善于突破常规,创新变化,这应是“出奇制胜”的另一种表现。
(原载《中华诗词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庭筠-商山早行 | 陪孩子学诗词 NO.9
十六字令三首
毛主席诗词中唯一的无题作品,写于长征期间,豪放洒脱气韵天成
快马加鞭未下鞍
《商山早行》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诗、词、曲名词术语释义及诗词格律作法(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