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命深处行者无疆

个人简介:

杨彩云,笔名,尘石,1950年生,菏泽市郓城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郓城县人大副主任、菏泽市作协副主席,创作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等。获山东省首届文学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散文奖、金鹰奖、飞天奖等奖项。


“长日尽处
我站在你面前
你将看到我的疤痕
知道我曾经受伤
也曾经痊愈”

2020年9月,杨彩云的长篇小说《生命深处》一书出版,没有前序,没有后记,也没有名人“背书”,只留下这首泰戈尔的诗刊印在扉页,作为题记。

“我所要表达的都在书中了,毋需其他的解释或装饰。让读者静静地读书吧,得到什么,属于他们自己。”2020年 11月30日,山东女散文家沙龙组织了一场主题为“生命深处 深向何处”的读书会,杨彩云带着她的新书与来自济南的30多位作家分享了创作历程。

新书名为《生命深处》,一百余万字,分上下两部。除了由女儿设计的封面之外,整套书只留下这首泰戈尔的诗和可泣可赞的小说内容。洗净铅华,褪去浮华,返璞归真。

对杨彩云而言,创作的初衷很简单:“希望那些尚存些许良知的人悟到人活一世,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从而让这个社会更美好一些。”她手持文字的权杖,以一种直视现实的虔诚,一种嫉恶如仇的性情,奋力剥去事物的外在,让人们看清遍体的伤痕。当然,绝非乞求怜悯,而有信念,有担当,悲而不哀,苦而雄壮,充分表现出内在力量的强大。这位来自菏泽郓城的老作家,正如她的笔名“尘石”一样,出自泥土,坚硬似石,历经风雨初心不改。一生700多万字的作品不沾染风花雪月,亦不迎合时下情调。只以温情的笔触关注苦难,以执着的亮光对话生命,也以犀利的笔锋鞭挞丑恶。她的一部部作品行走在生命深处,直抵人心,在滋养心灵启迪明智的同时,踏行着一名齐鲁作家的使命与坚守。


生命深处  深向何处

2015年,杨彩云已经六十五岁,到了一般人画句号的时候。但她觉得还有东西没写出来,还有话没说出来,必须说出写出,才能把这个句号画圆。于是一部描写共和国同龄人砥砺前行的历史长卷迅速在胸中形成,几乎没有构思的过程便喷涌而出。她不再是年近七旬的蹒跚老人,而如一匹扬鞭奔驰的战马,开始了又一场有声有色的文字征战。这一战便是五年。她要为这代人写一曲长歌,歌唱他们历经坎坷矢志不悔,歌唱他们不懈的追求和种种的辉煌。从而写出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可是第三年,却不幸患了恶性肿瘤。接连两次手术,六期化疗,人几乎不行了。生老病死,人之常态,她并不以为意。但书还没写完呢,这却万万不行。她祈求上苍多给些时日,不然死不暝目!接下来两年多的时间,病情不允许上床休息,只能一个姿式躺在竹椅上。头脑清醒的时候,她便独处一室,闭目静卧,继续对作品进行反复思考。《生命深处》这个深邃阔大且富含哲理的名字便那时决定的。身体勉强能够坐稳之后,便立刻回到了电脑桌前,要与死神来一场决斗式的赛跑。第一天改了不过百余字,十根手指便僵成了木棒,疼痛如扎。但她一日也没有停歇,拼命地敲击着键盘,如同敲击着鏊战中的鼙鼓。终在改完十二稿之后,长出一口气,交由了作家出版社出版。

2021年度第1期的“烟台好书榜”上,《生命深处》与莫言的《晚熟的人》、迟子建的《烟火漫卷》、张炜的《斑斓志》等作品共同入选文学、艺术类好书推荐名单。推荐理由中写道:“山东著名作家杨彩云女士的这部长篇小说,旨在表现与共和国同龄这代人的思想意识和不断追求,从而歌颂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屈意志。” 著名评论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宋遂良老师在谈到《生命深处》时说:“这部书有着纯粹的现实主义表达,真实的震撼,表达出来的是一种真实、清厉和悲剧,但这种悲剧是一种被顽强的生命力冲散了的悲剧,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感受。”

写作的阶段过去了,但之后的工作还有许多。杨彩云毫不犹豫地掏出了几乎所有的积蓄用来买书,然后送书、赠书。“我对生活已无所求,只求大家能看我的书。”读书会上杨彩云如是说。

杨彩云拖着时常发病的身体,动用一切关系,将书捐献到山东省所有的地方图书馆,捐送进一百多所大专院校,以及所能联系到的读书会及民间文化组织,赠送给所有的亲朋好友。仅家乡菏泽市与郓城县就赠送了900余套。直至今日,但凡求书者,哪怕素不相识的外省人,来一个信息便立刻出门邮寄。少则一套,多则几十套,连邮资都当场付清,还专用保险系数最高价格也最高的顺丰快递。而她自己的日子过得有多么简朴,一件三十年前花五元钱买来的秋衣直穿到现在!有人为她不值,更有人不解,问她为了什么?她朗声笑道:“写书就是让读者看的,读者的认可就是最高奖赏。”稍顿又说:“看着一包包的书被取走,就象看着闺女出嫁一样兴奋,很满足,很有成就感。”

这部书,几乎耗尽了杨彩云的生命,但也明白无误地展现了她高尚的生命深处。

雄关如铁   木槿花开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给千千万万知识青年带来改变命运的希望。一直渴望读书的杨彩云却因即将分娩第二个孩子而无缘参考。次年春,无意间看到《光明日报》所登载的短篇小说《枫》,顿心潮起伏如痴如呆。这篇代表着“伤痕”文学先锋特色的小说勾起了她心底的伤痛,她同样有好多话要倾诉要表达。但写小说这种事情,对于乡村女民办教师来说,等于另一个遥远的世界。但是,已被点燃的火苗无法熄灭,她鼓足勇气,给山东省作家协会写信求询。她不知作协在哪儿,更不知作协的负责人是谁,连对作家应该怎么称呼都不知道,只知道此处在济南。她在信封上这样写:不知道山东省作家协会具体地址,烦请邮寄员同志递交省作协负责人。这样的一封信,竟然在七天后就收到了回信,而且是当时主持工作的副主席林雨的亲笔回信。信中热情溢洋地鼓励了她的想法,并说她的文笔很好,可以习写。她泪流满面,心潮翻滚,立刻进入了写作。她根哪儿知道什么是小说?更不知章法结构。只将一腔热血附着在人物身上,想哭的时候伏桌而哭,想骂的时候下笔痛骂。自裁的毛边纸似乎就是她的三尺讲台,任意地进行着挥洒。那时她任教初中语文,担班主任,还有两个幼小的孩子无人看管,常常一手执教鞭一手抱孩子。孩子哭了,“噢噢”哄几声再接着讲课。一家五口吃穿用度全仗她,连每人的鞋底都要一针一线地缝纳。并且,她责任心极强,还要保证自己的班级不能落后,也果然样样位居前列。后来回想,似乎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当时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于写作,更是着了魔一般,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冬季滴水成冰,她将脚插进塞满麦秸的纸箱里;夏季酷热难当,她又把脚伸进盛放凉水的土盆里。昏暗的煤油灯下一坐就是一夜,空气中只有沙沙的写字声。写一遍誉一遍,一年竟完成了24万字的长篇,起名为《路》。《路》很快获得省作协的重视,著名老作家林雨和王希坚先后一字一行亲笔修改,天头地头和旁白密密麻麻布满了他们的字迹。杨彩云心中感动,但大恩不言谢,只在心里发誓,就是累死也要把书写好。翌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将此稿作为唯一一部长篇,推荐进山东省首次中长篇小说座谈会。那时的杨彩云夹在一群知名作家中间,穿着一双十分难看的自做棉鞋,两脚直往后缩,生怕被人笑话。而眼前却霞光万丈,她就要成功了。

可是,坏消息也很快传来,因为某些原因,那部长篇流产了。有人劝她按照当下的形势进行大幅度改动,她痛苦地摇头。第一,她唯一的写作动机就是要说话,不让说只能不说。第二,她没有能力修改,根本不懂创作,除了自己要讲的事情别的什么都不会讲。千难万难的《路》没有走通,万丈霞光也化作一片灰蒙。这时的她还没有当作家的梦想,但省市有关领导没有放弃她,市文联领导朱希江带着一大摞印有格子的稿纸,亲自去她教书的学校看望。那是她第一次看到真正的稿纸,明白了写作为什么叫“爬格子”,摸着那摞格子纸,她泪珠滚滚。朱老师告诉她成功需要过程,有24万字练笔,基础已经打好,可以从短篇写起。并反复叮咛: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不要辜负了这个时代和自己的年华。杨彩云是个知恩必报的人,为了不辜负这个时代和这份知遇之恩,又毅然拿起了笔。这次不再仅仅为了说话,而是要朝着真正意义上的作家的方向冲剌。见过了那么多的作家,她也要成为人民的作家!

1980年,杨彩云的处女作《掀石板》获得山东省首届文学奖和小说创作二等奖,是菏泽地区唯一的获奖者。同年连中三元,被吸收为省作协会员,成为郓城县新时期第一个可以称为作家的人。人们看她的眼光不一样了,工会、妇联、文教宣传部门都知道了她的名字,学校领导和同事更为她鼓劲加油,连她的学生也都为她欢呼跳跃。有次,因在某杂志上发表了小说,编辑部便让她代卖那期杂志。她不好意思卖,只悄悄放在学校大门底下,谁要买谁就自个儿往盒子里扔钱。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几十本杂志全没了,数数钱一分不少。她很感动,这是全校师生在用实际行动对她的爱护和支持啊!

1984年,杨彩云因文学创作成就显著被有关部门破格转正,并送菏泽教育学院脱产学习。人还在上学,郓城县人大便增补她为人大代表。并很快被进一步提升,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1988年,又成为山东省第六届政协委员。

不久,国家把对妇女干部的提拔使用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各级领导班子必须配有女性成员。杨彩云这样既年轻又有学历又有社会知名度的女干部一时成为凤毛麟角,人人以为她会青云直上,仕途不可限量。适逢副厅级干部一推双考,她既是女性又是党外人士,条件十分优越。但她只想当作家,不想当领导。当领导是另一门艺术,她不懂,她只懂文学。世上能当官的人有的是,但能当作家的人却不多。既然已经献身于热爱的事业,就应该在属于自已的道路上前进。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杨彩云写作的道路越走越宽阔,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诗歌散文,文学门类几乎无不涉猎。随着时代的变化,她的笔触直接进入社会前沿,写出了《郓州之歌》《使命在肩》《大浪弄潮》等一系列报告文学专著,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摇旗呐喊。每一部都长达几十万字,一百多位英模人物在她的笔下熠熠闪光。有次去50里外的村乡采访,路太远不方便骑车,回来时却错过了公交车。天已将黑,怎么办?这时驶来一辆拉石灰的拖拉机,她拦住车,请求搭乘。那人十分为难,说,满满一车石灰,你往哪坐?她一脚踏上车头和车身之间的挂勾,说:“站在这里就行。”她的坚定和从容让司机不得不拉着她走。她紧紧抓住车帮,在剧烈晃动的车勾上站了一个多小时。下时后,两腿已不会迈步,人从头到脚成了白毛女。

独采东菊  坚守使命

读杨彩云的作品,首先会感受到一颗赤诚的心。没有似是而非的高谈阔论,没有扭捏作态的无病呻吟,几句掏心窝的话便能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从容坦荡,平实亲和,如同好友在促膝对谈。她说,世上没有傻子,谁都能辨得出好赖虚实。几十年的写作实践中,她只信奉以心换心。某个时期社会上出现了“玩文学”,有人几天出一部中篇,月余出一部长篇,“一不小心”就写一部“红楼梦”。写了半辈子书的杨彩云竟连书都看不懂了,这令她十分惶惑。文学事业高尚而圣洁,是作者心中的神殿,百般用心万分虔诚都唯恐不及,怎可用来亵渎把玩?“玩文学”的风气越刮越盛,大有非此不能成为流量之势。她沉默之后,又很快明白过来。真正的作家是时代忠诚的记录者,是民众忠实的代言人,是社会严肃的预言家,怎可去做街头耍把戏的勾当?流量又如何?无处发表又如何?起码不能出卖作家的良心。

她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依然真诚,依然以心换心。感动不了自己的故事,不拿出去搪塞读者,不令自己心仪的人物,不拿出去晃人耳目。《生命深处》写作状态同当年的《路》一样,严肃如铁,激情如海,爱恨情仇掀起阵阵冲天巨浪。恨起来的感觉如同鞭尸,咬牙切齿活脱复仇的伍子胥。爱起来又暖潮汹涌每个细胞都被溶化其中。如此用真情实意写出来的故事,如此用心头之血化成的文字,本身便有足以撼动人心的力量,还何需再用什么花梢包装? 

杨彩云作品中的人物相当经得住审量,这缘于她丰富的阅历和广泛的人脉。她本就草根出身,天然的亲近民众。加之观人无数,又长期进行着专业的研究探索,几乎一眼便能看透对方的内心。她待人真诚,做事干脆,古道热肠又不失聪慧。与她在一起,人们会忘记她是领导是作家甚至是女性,而只是可以信赖可以亲近的朋友熟人。凭着这种睿智而亲和的人格魅力,上至高官下至三教九流都能与她畅通交流。这也更丰富了她的情感世界和创作素材,进而丰富了她的作品人物。

只要进入创作状态,杨彩云就会绝对地专注。她的方式是让人物和情感从被撑裂的破洞里自个儿往外流,形成一道道自然景观。而读者也像在看自然景观,不知不觉便被带入了既定情境之中。这种写法看似陈旧无章,却是一种极高超的手法,类似于金庸笔下的“无招胜有招”。小说离不开虚构,而将虚构写成了实景何异于点石成金!杨彩云笔下的功力就在于坦坦荡荡请君自入,千变万化却不显痕迹。她语言平实生动,不求华丽,只求精准。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是什么,历历可见,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生命深处》在这方面做得更为出色,许多读者都会产生一幕幕看电视的感觉,心肠再硬的男人也会控制不住地泪洒滂沱。杨彩云说,读者审美标准千种万样,如何调和?只有雅俗共赏。平民看得喜欢看得懂,高层人士也能看得喜欢看得进,这就是所要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将各色人等原汁原味地搬到书上,也让现实中的人们在书中看得见自己的影子。

生命有尽  价值无境

“我终于知道,一个人在浩瀚的宇宙中渺小得连粒微尘都算不上,尽其所能做出的那点儿事情,也同样微不足道。但对于自己,却是百分之百的全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却一生不得和平,那是因为自己不肯安分,总想走得更远一点,攀登得更高一点,让生命更广阔一点。而那一点加上一点,就是荆棘丛中的拓荒……”
这段语言,不仅是《生命深处》主人公端木槿在烈士陵园向逝去爱人的告白,也是作家杨彩云自我灵魂的告白。端木槿既是书中的人物,也是共和国同龄人的代表。杨彩云与端木槿一样,有着共同的理念和信仰。四十多年过去了,青年杨彩云变成了白发老人,却依然坚守如初,痴心不改,写出了这样一部深刻而沉重的巨著,写出了这样一段深刻而沉重的告白。这是那代人生命价值的取向,也是作家杨彩云生命价值的取向。
联合日报社:聂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出书啦丨宝鸡作协举办“黑蚂蚁丛书”首发式
我看郑渊洁“退出作协” - 陈希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杨升琪 | 永远的路遥
缪光桥:《邵东作家》伴我成长
【诗艺花苑】杨续平 | 一本歌颂和诠释竹子内涵的好书
王书成 || 双喜双庆好日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