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中国军事问题:地理

内外有别的古代军事地理态势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中国古代的军事地理是不能以960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均质的半块来看的,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外圈和内圈两个层次,而内外之分的界限就在上一篇中我们所谈到的中华农耕帝国的边防线。大致就是北方从辽东开始沿长城附近向西延伸,西北方在河西走廊伸出一点,西面以青藏高原的起坡线为界,西南在四川盆地的南缘,至于东面和南面原则可以大海为界,只不过直到宋元时期以前,云贵高原和南岭以南地区相对也较少涉及中国古代军事竞争。这个内圈部分的面积大约就是300万平方公里左右,是我们所熟知的古代中国军事行动的主要舞台。

而外圈则是沿着这条分界线向外发散,向东北延伸到黑龙江流域,向北可到贝加尔湖,向西可以越过帕米尔高原抵达费尔干纳盆地,至于青藏高原方向,古代历史汇总汉人军队有据可查的远征最深入的也就是薛仁贵了,他作为逻些道行军大总管带领唐军前进到青海湖以南的大非川。在西南方和南方,中国军队的辐射距离也不算太远,大体就是在云南的山地和越南北部止步。

这内外两个范围内的作战特点截然不同,在外圈作战,要么随手是来去如风的游牧骑兵,作战地域是广袤的草原,要么对手是彪悍的山地民族,作战地域是湿热的热带山林,都需要作战部队有可靠的后勤补给,良好的对气候和地形的适应能力,强大的野战能力。

而在内圈作战情况就更加复杂了,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古代各种战役很显然是丰富多彩,这也正是我们这个连载接下来要好好分析盘点的。

千年东西对峙

针对内圈范围的中国古代的军事地理,我们可以按照时间轴和空间轴做一个简洁的梳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从时间上我们以唐朝中叶到宋朝这段时间为界,将历史分为前后两段,在前面从战国开始这段约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内部的军事斗争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它是以东西对抗为主旋律,从西周灭商,秦灭山东六国,刘汉灭项羽及关东诸侯,西汉中央政权灭山东反叛六国,北周灭北齐,隋灭尉迟迥,李唐灭山东割据势力,乃至最后的唐平安史之乱。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上述所有这些战略对抗,结局都是一样,那就是以关中为根据地的西方的军政集团平灭了东部势力。

这是偶然么? 显然不是,也不会存在什么人种优势之类的问题。这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地理问题。学过中学地理的同学都会记得有个中国地理三个阶梯的说法,东部最低的那个台阶就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岭南丘陵地带的地区,从这第一个级向西开始,很明显的存在一条纵贯南北的山地分界线,这条山地线从山西经河南西部,向南延伸到湖北再到湖南西部,穿过这条界线向西,就到达中国地理的第二个阶梯了。

要说起来,第二个阶梯上的人口宜居地区面积并不算大,单就平原来说,主要就是现在陕西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以及南边遥相呼应的四川盆地,而这两者之间又被险峻的秦岭所分隔,想形成合力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我们从卫星上俯视中国大地,就会发现这两块平原加上甘肃南部和宁夏的少量宜居土地,和第一个阶梯上的那些广阔的平原是根本没法比的,从北方的燕云地区向南整个华北平原直到长江中下游平面,其平原耕地和人口都远超关中平原。就人力物力而言即使是分裂出的一个板块也可以不输于关中。

但在历史中,就是这块不大的关中平原上的势力以及有时候带上巴蜀的资源,一次次的战胜东方的敌人而君临天下。不服气的关东六国贵族输了,豪气改天的项羽输了,实力本来大大超过宇文泰的高欢开创的东魏/北齐输了,王世充、窦建德和刘黑闼也输了。难道这个地利就这么厉害?答案是肯定的,还就是这么厉害。

我们先从这个界限由北向南来看,最北侧是山西省地区,这里在唐朝是叫河东,也就是黄河以东,到了宋元之后叫山西,太行山以西,名称的变化倒是反应了当权者的屁股坐在哪里。下面讨论中我们免得麻烦统一叫山西。其境内就是几条南北走向的王屋山、太行山等山脉,地理阻隔作用十分明显,要想东西向横穿并不容易,加上山西西面紧邻黄河,这又有山又有河,使得山西成为一个楔子嵌进河北和陕西之间,是当之无愧的战略枢纽,不管是华北势力还是关中势力占据山西,都将处于易守难攻的地位,相比之下河北势力更加需要山西,因为关中势力丢了山西还有黄河为天险,而河北势力如果丢了山西,那么整个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将完全被动挨打,十分危险。

而山西自身依托地形也可以成为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强力军政集团,最典型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山西的李克用李存勖集团,占据中原实力强大的朱温集团始终无法消灭他们,最终反而被灭。不过山西的问题在于其适宜耕种的土地只是山间的小平原和谷地,人口承载力不高,因此实力有限,一般来说不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势力。

从山西往南,过了黄河,就是河南西部的熊耳山、伏牛山等山脉,这个山系是陕西境内秦岭山脉的自然延伸,其与黄河之间有一条相对狭窄的通道联通陕西和河南。从东面的华北平原想进入关中平原如果不走山西那边黄河上的渡口,那么就必须穿过这个通道,大约在郑州西部的荥阳附近就开始地势越来越高,地形越来越窄。项羽在彭城击败刘邦之后,刘邦就是在荥阳成皋一线成功阻击了项羽的主力。这条线上有诸多著名的古地名,从偏东一些的函谷关,虎牢关,到西面收尾的潼关,都是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要重点提一下洛阳,洛阳就在这条通道的中间,自成一个小盆地,四周有山塞之险,作为一个独立的势力基地不太够,但作为一个前进基地则是绝佳的所在。正因为如此,立足关中的势力往往会把洛阳作为统御关东地区的枢纽,如果说长安是西都的话,洛阳就是东都。这种双首府结构对于关中势力其实是十分重要的,存在了很长时间,因为一方面以洛阳为中心可以更容易吸纳关东才俊,减少心理隔阂,另一方面则可以缩短出兵平乱的距离,此外当关中缺粮时,关中的皇亲贵族和朝臣可以一起到洛阳去利用漕运而来的物资“就食”

继续南下,在河南西部山系的南部是南阳盆地,这里是又一个十分重要的军事地理枢纽,从南阳盆地往西北方向,要通过武关等关隘穿过秦岭进入关中平原,这算是进入关中的第三条通道,整个关中平原东面基本就是这三条,再无其它捷径可走,由此也可以看看出关中山河之险固。而从这里往东北方向,则可以进入中原,在这里我们要提一句,从河南的平原地区的正南方,是大别山脉,因此占据中原的军政势力南下时,要么向西南方向进入南阳盆地,然后穿过南阳盆地经过襄阳,然后沿汉水直到长江,当年曹操大军南下追击刘备并进占荆州就是走的这条线路,要么往东南方向进入江苏和安徽的江淮河湖地区。至于直接向南穿越大别山是基本不可行的。

总的来看,控制了关中平原的军事势力,可以只需要守住从山西到河南的几个关键的山间的通道就可以确保自己后方的安全,而且这几个通道都有纵深,比如山西这个巨大的屏障,守不住太行山的井陉等关隘可以守太原,守不住太原还可以守鼠雀谷和河东郡,再不济退到黄河边去守蒲坂等几个渡口,而沿着中央通道则可以沿着黄河在荥阳成皋、到洛阳、再到潼关实施层层阻击。因此对于关中势力来说,只要不是主力部队都早早在关东地区消耗掉而无兵可用,那么在军事上很难出现一次失败就大势已去的局面。这里有大把现成的例子,比如很典型的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叛军起兵后需要尽快冲进关中打下长安,当时幽州的叛军兵强马壮,而唐朝的腹地则承平日久兵力空虚,一开始叛军是势如破竹,随后唐朝派出封常青组织防御,他到洛阳后临时招募兵员进行抵抗,虽然一败再败,从黄河边退到洛阳,从洛阳再退到潼关,终于和随后赶来的高仙芝的部分兵力依托地形的险要和关隘阻挡住了叛军,而同时,朔方节度使等唐朝军队从山西和内蒙古方向插入河北,将南下叛军和其幽州老巢隔断,从而让叛军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假如不是已经昏聩的唐玄宗驱赶潼关唐军主力贸然出击而被歼灭,从而导致叛军涌入关中占领长安,导致战局糜烂的话,安史之乱很可能会在一两年之内就被平定。

而东魏和西魏的争霸战更是东西军事争霸中地理问题的常态化表现。东魏及/北齐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占据着国力和军力的优势,长期控制着晋阳(今山西太原)、平阳、洛阳作为对周作战的三大战略重镇,也就是说,当时这条山地界限的大部分是掌握在北齐手中的,但即使以这三镇为前进基地,北齐依然无法进攻并摧毁北周的抵抗。数次交锋,围绕着蒲坂,潼关等战略要地反复拉锯,由于关中太过险要,东魏北齐的军队即使是多路并进,只要有一路被击败,往往就会使得其它几路陷入缺乏呼应孤军深入的态势而不得不也一起退兵。

而反过来我们可以看到,北周灭北齐之战,当北周开始占据战略主动权后,避开在洛阳一线和北齐纠缠,尝试了一下将主攻方向转移到山西,在攻下了太原之后,在当年就东向出太行山直扑邺城,忽然间的就灭了北齐,也就是说在失去了山西屏障后实力雄厚的北齐仅仅坚持了不到一年。

这其中的核心原因就在是古代社会的信息和交通条件十分落后,加之物资匮乏,国都作为一个信息流的枢纽和交通的核心以及物资的集散地和政治的标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如同人的头一样,一旦被砍下就可能造成抵抗的总崩溃。

当然,这里要说一下的是,历史不是绝对的,首先东方的军队消灭西方也有不止一次,如秦末战争中刘邦军挥军西进入关中灭亡了秦,而在西汉末年的战乱中,绿林赤眉农民军打入关中消灭了王莽政权。这两次事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关中势力已经统一了全国,却正处于内政败坏的混乱中,并在随后的内战中为了平叛而将主力部队消耗在关东的混战中,当东方的军队来袭时,关中已经几乎没有足够的兵力抵御。

后期的南北对峙

而在唐中叶到北宋这个时间节点之后直到近代的历史时间段内,虽然山川没多大变化,态势却完全不同了。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中的军事基本不再以东西对抗来表现,而是变为南北对抗,黄河和长江开始成为中国军事对抗的更明显的分界线。首先当然是北宋和辽国沿着河北北部到山西一线对抗,随着女真人的金国崛起,战线南推到了淮河一线,最后随着蒙元灭宋而告一段落。然后在元末战争时期,南方崛起的朱元璋政权在控制江南后挥师北伐,先是分兵消灭河南和山东的元朝军队,然后进军北京将蒙古势力赶回草原。再然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北京出发南下,直到越过长江攻下南京,夺取了全国政权。至于后金崛起直到入关,而汉人的南明小朝廷也是以长江为防线试图反抗。

总之,这个时期里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军政势力往来奔突,都是呈南北方向的反复拉锯,而曾经王气冲天的关中地区彻底边缘化了,不再有政权以关中为根据地争夺和统御天下,甚至那里都不再是对全国军事争夺产生关键影响的地区。

之所以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外敌这个因素发生了根本性性的改变,首先在于方向,中唐之后,东北方向的契丹,女真等民族开始崛起,和蒙古人一样成为汉人政权最危险的敌人,这种新形势使得军事态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山西的山脉都是南北向的,北方的敌人一旦突破了雁门关等关隘后,可以沿着晋中盆地等山脉间的通道一路南下,直抵黄河边,而且从太行山脉的关隘东出,可以直接冲入平坦的华北平原。

于是山西这个本来对于东西方的军事集团而言算是十分厚实的防线,面对北方的威胁却很有些无力感。而在河北的北部,燕山山脉并不厚实,不管是来自蒙古草原还是来自辽东的外族都可以较为容易的穿越它并进入华北平原。这也就意味着,北方和东北方向的敌人是十分难以遏制的。于是,想要国内安全,就必须天子戍边,也就是以皇帝带着全国最强大的重兵集团靠近边境驻扎,来抵御最危险的外敌。

其实稍微想想就知道这是逼不得已的解决方法。我们假设汉人王朝在这种情况下定都西安或者南京会怎样。由于蒙古和女真这样的危险的敌人的步步紧逼,必须在来敌方向上部署一支重兵集团,那么这只大军不得不经常与外敌激烈交战,其规模和战斗力都将冠绝全国,此时守在国都的皇帝该如何处之? 先不考虑沉重的赋税,就算真的有钱财物资再供养起一支规模比北方边军还大的中央禁军,因为承平日就也会沦为绣花枕头而不是边军虎狼之师的对手。事实上这样的戏码在中国上演了不止一次,安禄山的叛乱就是一次,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是又一次,这些北方苦寒之地杀来的彪悍边军往往不是内陆军兵所能抵挡。因此燕王朱棣在夺权后毅然决然的将国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就是害怕自己的成功经验在别人身上复制。

就南北对抗的分界线来说,要比东西对抗的范围宽泛一些,从北方长城一线一直到南边的长江一线都有可能形成南北对峙。但黄河往往起不到分界线的作用,主要原因有两点,一个是黄河冬季有封冻期,历史上著名的叁合坡之战,北魏军队追击后燕军队时,就是趁着天气骤寒黄河封冻而顺利通过黄河追上燕军,可见由于气候问题黄河起不到一条大河的彻底的阻隔作用,再一个原因是黄河以北没有缓冲,当对方占据里黄河以北地区后,可以自由选择渡河的地点和时间,这就使得沿黄河布防很难起到作用。

相比之下,中国南北对峙的最重要的标志和依托无疑是长江,但就军事角度来看实际的分界线却往往不是长江,因为如果只是靠一条大江来屏护,江水绵延千里,你不可能有足够的兵力守住每一处渡口,对方一旦突破一点就可能造成你难以掌控的局面。因此历史上凡是可以和北方强势对抗的南方政权,都必然是以淮河为界,所谓守江必守淮。

此时长江就成为防御的主轴和一条限制对方突破防线后进行机动的底线,真正的防线前沿在淮河,在淮河和长江之间是河湖密布的沼泽地带,结合点状分布的军事要塞构成防御纵深。

我们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武帝的南征为例,当时的北魏大军在等到南朝军队疲惫之时大举出击,迅速取得优势,并长驱直入直抵长江边。总体来说自然是北魏得胜。但北魏却仍然无法根本性的改变南北朝对峙的格局。 因为虽然北魏此时以骑兵为主力的大军已经完全压倒了南朝的军队,但是却陷入了困境,因为对于这只骑兵部队来说,虽然穿透了南朝的防御纵深并冲到长江边,可是江淮之间这个纵深内的诸多南朝的城池并未被攻克,时刻威胁着它的后方补给线,我们很多读者都熟悉此时发生的盱眙保卫战,北魏太武帝两次围攻这个小城都无法攻克,给北魏军造成极大困扰。而向前,却又缺少舟船渡过大江。假如说整个江北都已经被占领,那么事情就很好办,可以从容布局准备装备物资选取战略战术,但此时是深入敌后,容不得好整以暇的持久战,而且就算真的能再渡过长江,一只孤军也会变得更加危险。 因此北魏军不得不引军后撤。

这种地理态势造成了这样一个后果,那就是南方的政权想要北伐成功变得十分艰难。历史反复证明了长江淮河防线是真正稳固的南朝的屏障,古代历史中这样向北长驱直入取得胜利的只有朱元璋的北伐,而那是因为朱元璋政权此时已经拥有了明显的军事力量优势而蒙元残部却不团结还在互相拆台。当然也可以说,地理因素毕竟是死的,人的因素充满了变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本侵华战争战略分析》第18节
两个学科的“双厨狂喜”,我在B站追更到停不下来
精读系列第二十篇:北朝的胜利之“此消彼长”
古代得山西者才可得天下
中华民族的龙兴之地——关中地缘分析,关中四关以及黄河渡口
山西的军事战略地位这么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