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高唐县有铺村十六个、屯村六十六个!为啥这么多铺/屯村?

高唐有铺村十六个,屯村六十六个,铺村屯村数目之多,为平原、茌平、夏津、禹城,东阿、阳谷等附近县市之首。这是有一番来历的。

古代,高唐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县署、州署所在地,南北交通要冲。《高唐州志.疆域》曰:“胥经于此,以达西京……车辚辚,马萧萧,还杂于州,行者终日不绝,所以自昔号为要冲之地、繁居之邦也。“可见当年高唐的交通地位何等重要了。官方为了传达公文和给过往官员提供食宿方便,在各交通要道上,每隔一定距离便设“铺”一处,以应需要,据1535年明嘉靖《高唐州志·铺》记述,每浦“为屋四楹,旁为两廊,中建邮亭,其外为门,缭以周垣。具旗铃以严号令,置包匦以护封缄,设铺司兵以递文移,附于历以稽程限,统於长以司巡察。”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时至今日的铺村,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铺村了. 而且有的铺村( 张铺、 姜铺、 东铺、 西铺) 原来就不存在铺村的实际意义、但是,追根求源,仍可看出铺村屯村的一些历史渊源

高唐县的铺村, 其位置大都坐落在县境内的几条 “官道”上,它们以总铺(高唐城内的钟鼓楼,位于今北湖路南端) 为起点,分别向西、向南、向北排列开来,铺与铺的距离或五里或十里,以距离总铺里数的多少,称 “x x 里铺”,从县城内向西去的古官道,西经十里铺,十五里铺,二十里铺、 张铺( 距县城25里)、三十里铺等,五个铺村,通往古运河河岸边的古城一一临清,在纵贯高唐县境南北的 “官道” 上,共有八个铺村,即高唐城北的五里铺, 十里铺(今称东铺和西铺)、十五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五个铺村和高唐城南的南五里铺、十里铺、五里铺( 古灵城北五里处) 三个铺村。位于县城内的“总铺”( 早已不存在),是县境内的核心铺,它和今清平镇东南的十里铺,也应计入我县铺数之列。一个县境内的不同乡(镇)有不同名村,是国家地名法规许可的,所以我县的同名锦铺村、屯村的名称,得以保留至今。

南北大官道向南延伸至茌平县,向北则是平原县( 含原恩县),沿途都有这样的铺村。高唐县除城南、 城北两个五里铺外,城南还有一个五里铺,并还另有讲究,它不是在县城南五华里,而是远在二十华里之外,今姜店乡南、南镇村北约五华里外。因南镇在东汉时置灵城县 ( 公元前98年一一公元98 年),其城北五里之处便叫五里铺。

屯村的设立和兴起同样事出有因。

元末明初的高唐人口与宋朝相比,处于递减状态,已不足万人。元明之交,高唐成了主要战场,加之连年旱、蝗灾害,土地大片荒芜,人烟极为稀少,“土著旧口, 大半荡然无存”(《高唐县志稿》第七册131页,“户口变迁”)。民间传说“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说的就是元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和人民齐心反抗的故事 ( 鞑子指蒙古统治者)。

朱元璋建立明朝, 能耕能种的生产劳动者十分缺乏,徭役无人服,赋税无处征收。据《明史》“食货志“载,朱元璋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 “挟乡之民听迁之宽乡”的建议,决定由山西移民,荒凉的高唐则是重点安民地之一。

移民有的来自本省兖、登、莱、青各州府,主要还是来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等县。时间约分别在洪武二十年( 1387年)、二十四年( 这年高唐是8230人) 和二十五年(1392年)。

地处山西省汾河流域的洪洞等县,为元将领察罕帖木儿及其儿子扩廓帖木儿( 汉名王保保) 统治地区。 因山河险要易守难玫,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较长一段时间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形成人口稠密之区,因此,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向高唐等地移民。

山西省洪洞数县也为此建立了移民专职机构,确定专职官员办理此事,临行前,移民们齐聚洪洞县广济寺,倾诉乡情,祭奠祖先。待移民们离开广济寺的时候,“穷家难舍”,离乡之情猛袭心头,忍不住热泪翻滚,路上一个劲地回头看看那广济寺,看看那广济寺的大槐树。所以,当他们来高唐定居之后,为了寄托思念故乡之情,常在新居的房前屋后植槐,只要有人问起谁的祖籍在哪里,他便说老家原在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样,槐树的种植便多了起来,几乎家家都有,或叫国槐,或叫家槐。至今高唐境内百年古槐仍不罕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 ‘洋槐”( 刺槐) 的引进,国槐的种植才渐渐少了。新的居民点纷纷建立,命名是至关重要的。“土著为村,迁民为屯”,凡有组织的移民,往往用带领、组织他们建新居民点的领头人的姓氏作为新居民村的村名。如什么 “张官屯”“李官屯”“徐官屯” 等,还有用姓名全称的,如 “张达屯”等等。像“李官屯”,“徐官电”,”王官屯” 这样的村名,在今高唐境内至少各有两个,还有什么“王屯”“于屯” 等。朱元璋夺取天下后,命军人也槁屯田生产,这便产生了 “军屯” 村。军屯有以军人小头目姓氏命名者,也有以地名命名者。移民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产搞得颇有生机,生活也得到某些改善,加之明初风调雨顺,也算得上国泰民安。

然而好景不长,高唐大地烽烟又起,居民又遭大难,那便是 “靖难之役” 的发生。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之后,分封诸子到各地为王,拥有重兵,尤其是在北方同蒙古鞑子人接近的各王,兵权尤重,一般在万人以上。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病死,翌年( 1399年),其嫡长孙朱允炆在南京即位( 即惠帝,年号建文),时因尾大不掉,任用齐泰、黄子澄参与国事,遂即废削数王。是年,燕王朱棣 朱元璋四子 ) 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北平( 今北京),以讨伐齐、黄为名( 实为争夺帝位),号称 “靖难”。1402年( 建文四年) 燕兵破京师( 今江苏省南京),惠帝死( 一说逃亡),燕王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这“靖难之役”,在高唐也称“燕王扫北” 。燕王举兵,南北横扫,居南北交通要冲的高唐自然在劫难逃,“鲁西鲁北尽成战场,燕军所过,村舍为墟,于是土著无类矣”。此后,又不断从省内外移民,“填高唐以旷地与之”。不仅明朝有移民,清朝仍有此举。因此,高唐以屯命名的村落特别多。1553年的明嘉靖《高唐州志》记载有30 个,1836年的清道光《高唐州志》记载已有46 个,与1936年《高唐县志稿》所载的屯村数目相等。临徒骇河的南北交通要冲南镇一带,一向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重灾区,移民点自然就多一些。今姜店乡共有70个自然村,就有7个带屯字的村庄。它的近邻赵寨子乡,共有44个自然村,有6个带屯字的村庄, 真是高唐“无屯不成乡镇”。这些村庄大多数系明代移民村落。由此也可知当年战事之惨烈,燕王屠戮之残酷,高唐境域之荒凉。旧志记载:当孩子淘气大哭大闹时,母亲恫吓孩子说,别哭了,别哭了,阎王(燕王) 来了!连淘气的孩子也闻听燕王而止哭。

随着移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一定时期的相对安定,高唐人口逐年增多,据明清以来的史志记载,元朝( 1277年一1368 年) 时人口大约两万上下,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 有8230人,至永乐十年( 1412年)已增至28198人, 到清乾隆六十年( 1795年). 高庸人口达166541 人,这一时期,人均土地面积不到洪武武年间的三分之一,“生齿日 繁,地不加益”,到清朝中期的道光十五年( 1836年),高唐人口多达194793 人, 人均土地占有面积更少了。“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原见清学者洪亮吉( 1746一1809 ) 〈洪北江遗迹>。 此转引自1990 年第十期《新华文摘》冯天谕教授著(中国前资本主义社会研究中的三个问题)],在人口越来越多、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占有量越来越少的情况下,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连年不断的灾荒,不得温饱的人民,不是聚众谋反,便是扶老携幼“闯”关东,去黑龙江等地屯垦种地、建立新的屯村,那则是另一回事了。


本章(完)感谢您的阅读和指正!

@本文内容由高唐村村通据地方书籍、互联网、民间综合整理!由于信息量过大,难免有疏漏和不正之处,还望高唐老乡们多多传阅、指正补充!谢谢!

聊城村村通,掘民俗风情,记录城镇。

老乡们对我们的关注是最大的鼓励!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虢国论坛---明初官方移民史记
大槐树移民的分布(图文)
河北宁晋:你的故乡在何处?
你知道山东鲁西、鲁南地区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都是怎么来的吗?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移民
地名来历渊源话说高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