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动物之舌
                                                        作者:湘 泓


  动物的舌头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不仅构造千差万别,而且功能各有千秋,真是令人惊奇!
  
  “尖嘴薄舌”
  
  在不少无脊椎动物中,就已出现类似于舌的结构。口腔发达的一部分软体动物,如石鳖、鲍鱼、田螺、蜗牛和乌贼等,口内均具有齿舌——它们独有的特殊器官。这种齿舌是一个长形的几丁质的带子,由多列角质板组成,状似锉刀,有的极长,平时藏于口腔底部的齿舌囊中,用时自囊中伸出,通向口外,帮助摄食。
  蜗牛的齿舌非常发达。它的嘴生在头部腹面,嘴有两对触唇,触唇的感觉很灵敏,它的作用就像人的口唇一样。蜗牛的齿舌上就像长了许许多多细小的“牙齿”,有的“牙齿”可达100多排,每排100多颗,所以,这类蜗牛吃东西的时候,竟然要动用1万多颗“牙齿”!此外,它的口腔内还有一个颚片,是咀嚼食物用的。蜗牛齿舌的前端可以从嘴里伸出来刮取食物,并且像我们所用的擦菜板一样,能将食物磨碎。蜗牛大多以植物的根、茎和叶等为食,特别是蔬菜和果树的嫩叶,只要用齿舌在嫩叶上一刮,就把嫩叶刮进嘴里,所以对农作物有害。
  昆虫也有舌。昆虫的口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咀嚼式口器,一类是吸收式口器,而后者又可根据昆虫口器吸收方式不同,分为刺吸式、虹吸式、锉吸式、嚼吸式、舔吸式和刮吸式等。昆虫就是靠着其特有的多样类型的口器,使它们的取食种类和范围大大扩展,增强了它们的生存本领。
  咀嚼式口器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类型,其他类型的口器都是由这种口器演化出来的。具有这类口器的昆虫主要是吃固体的东西,如螽斯、蝈蝈、蝗虫等。在它们的口器中有一个能帮助运送和吞咽食物,同时又具有味觉的作用、能品尝食物是否鲜美可口的舌,位于上下颚之间的口腔底壁,是一个狭长的突起,舌壁上有几丁质刺。
  具有吸收式口器的昆虫的舌均有变态。例如,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主要吸食植物汁液和动物的体液,如蚊虫、蝉、蝽象及蚜虫。它们的口器很像一根空心的注射针头,吃东西时,它们把这个像针头一样的口器刺入动植物表皮内就可以吸食营养了。虹吸式口器的昆虫主要吸吮蜜露和汁液,这种口器是蝶:蛾类所特有的。它们的嘴像是钟表的发条,可以伸缩,不吃东西时卷缩在头下,吃东西时就伸直到食物上,就如同人们用吸管吸吮汽水一样。因此,具有这些类型的口器的昆虫,它们的舌也己退化或消失了。
  蜜蜂则具有发达的“舌头”,生在口器管状的吻的中间。它的口器为嚼吸式,保持着一对左右对称、呈刀斧状的上颚,具有咀嚼固体花粉和建筑蜂巢的本领。它的下唇延长,和下颚、舌组成细长的小管,中间有一条长槽,有助于吸吮的功用。蜜蜂有了这样的口器,既能采花粉,又能吸吮花蜜。
  春夏季节是鲜花盛开的时期,蜜源最为丰富。这时候,工蜂开始频繁地外出采蜜。它们停在花朵中央,将精巧如管子的“舌头”伸进花筒,舌尖还有一个蜜匙,当“舌头”一伸一缩时,花冠底部的甜汁就源源不断地顺着“舌头”通过吻部流到蜜胃中去。工蜂们吸完一朵再吸一朵,直到把蜜胃装满,肚子鼓起发亮为止。
  
  “唇枪舌剑”
  
  真正具有舌的是脊椎动物,从圆口类到哺乳类,舌的结构由简而繁,功能也由少变多。圆口类的口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所以又叫无颌类,包括七鳃鳗、盲鳗等,都是适应于半寄生生活的种类,用口漏斗吸附在其他鱼类的身体上或从鱼鳃钻入其身体内。
  鱼类的舌很短,构造很简单。它只有一个黏膜皱襞,由基舌骨支持,但没有舌内肌,不能作局部动作,仅能前后挪动帮助吞食。严格说来,鱼的舌只是舌的雏形。
  不过,射水鱼的舌头则另有一番风采。这种鱼的口腔比较狭长,上颌有两个很深的沟槽,同舌头贴合形成射管。当舌头抬起,紧贴上颌的时候,沟槽就成了一个直径1.3毫米的“枪膛”。只要舌头稍向下一些,“枪口”便打开了。在射击的一瞬间,舌根压紧鳃盖,在鳃盖的压力下,一股“水弹”即通过“枪口”喷射出来。有趣的是,射水鱼能根据目标控制射击的方式,在1米左右的距离内,射出的水弹可以不偏不倚地击中昆虫。飞行中的昆虫被打中后,跌落水面,正好被射水鱼一口吞掉。
  从无尾两栖类开始,脊椎动物的舌越来越发达。舌中有发达的肌肉,可自由伸缩。有些动物的舌头,甚至已经特化成为它们进攻的武器。
  水塘边上的青蛙,常常是一动不动,凝视着远方,一副神态自如的样子。但是,如果突然有飞虫掠过,它就会骤然跃起,伸出舌头,迅速地把昆虫黏住,卷进口内。
  青蛙为什么能这样闪电般捕食呢?因为它的舌头与众不同。一般动物的舌根都长在口的后端,而青蛙的舌头根部却长在口腔底部的前端。平时它将舌头卷曲在口内,又长又宽,分叉的前端伸向喉部。当见到昆虫飞临时,舌头就像子弹一样弹射而出,突然向外翻伸,舌面上分泌有黏液,飞虫一碰上,就被黏住。然后,它将舌头快速翻转,飞虫也就进肚了。
  从前,人们认为青蛙是依靠颚骨的推力翻动舌头的,后来的研究否定了这种说法。原来,蛙舌的移动是靠舌肌的弹力作用,因为那儿有很多强硬的纤维组织,弹性很大,所以形成了青蛙捕食的绝招。
  爬行类中的龟类和鳄类的舌比较短,不能伸出口外。不过,它们的舌也有很多奇妙之处。例如分布于美国中部、南部一带的大鳄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龟类。它不但体形巨大,而且长相十分奇特。在它的舌头上长有一个分叉的蠕虫状鲜红色肉突,肉突的中间是一个圆形肌肉,同舌头相连,两端能够自由伸缩活动。有时候,大鳄龟会平静地逗留在水域的底部,张开大嘴,静静地等待着鱼儿前来自投罗网。因为它舌头上的蠕虫状肉突,在暗色的口腔内显得非常耀眼,加上肉突会有节奏地颤动,鱼儿见了,往往误以为这是可口味美的水蚯蚓等蠕虫,便争先恐后地游去。这时候。大鳄龟只要闭上嘴,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吞下食饵了。
  爬行类中的蛇类和一些蜥蜴的舌非常发达,功能也很多,有的甚至成为特殊的捕食器。例如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科摩多岛上的科摩多巨蜥,又叫“科摩多龙”,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蜥蜴类动物。它的橙黄色的长舌裂成两片,经常从嘴里伸出来,远远望去恰似熠熠闪动的火焰,所以有人说它能“口吐火蛇”,令人望而生畏。
  同属于蜥蜴类的壁虎,舌头也长而灵活,不仅能捕捉昆虫,还能伸出来像毛巾一样拭擦掉自己眼睛表面上的灰尘。
  栖息在非洲热带丛林中的避役,俗称变色龙。它的舌头极为发达,舌尖宽,舌上多腺体,可黏住昆虫,平时收缩在口腔内,伸出后约有半个身子长,有时甚至与其体长相等。 避役平常静静地呆在树枝上,两只眼睛不住地向各个方向扫视。当发现猎物出现时,它可以测出是否在有效的射程内,一旦测出是威力所及的距离,就迅速地瞄准目标,在1/25秒的瞬间,闪电般地从口中吐出一条尖端膨大、又细又长的蠕虫状的舌头。舌头的末端有黏液,可以准确无误地把昆虫击中并送回到嘴中,几乎百发百中,其速度之快真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令人叹为观止。
  
  “巧舌如簧”
  
  蛇的舌头细小而长,尖端呈深叉裂状,俗称信子,当舌头伸出口外时,看上去就像有两根舌头一样。在舌的基部有个舌鞘,平时能把整个舌头缩进鞘内,当舌肌收缩时,舌头便迅速从舌鞘内伸出。蛇的下颚前端正中有一缺口,所以闭口时也能将舌头自由伸出,并能在口外左右前后活动。蛇的舌尖上常有丰富的黏液和许多感觉的小体,起触觉及味觉的作用,识别天敌和寻找食物的感觉也主要是靠舌头来传递。它在地上游动时,总是仰起头,把分叉的舌头从嘴里不停地伸出缩进,这是用舌头在探察周围的情况。蛇的舌能敏锐地感觉到周围物体移动时所形成的空气压力,并通过舌头探索周围的物体和辨别方位。
  蛇无论是在静卧或爬行的时候,总是将舌头不时地探出,缩回口中的时候舌尖立刻伸入口腔壁上的两个小孔——即锄鼻器的开口中。锄鼻器呈弯曲的小管状,在颚骨前方的深凹处,开口在口腔顶部的前方,是一种化学感受器,表面分布着嗅觉上皮细胞,通过嗅神经与脑相连。锄鼻器与外界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伸出口外的舌头搜集空气中各种化学物质,黏附或溶解在舌头的湿润表面上,送到锄鼻器,反应灵敏的锄鼻器再将各种信息传达到大脑,然后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
  鸟类的舌硬,一般为狭长的三角形,上皮增厚并角质化,舌面上密布角质化的纤小乳突,舌内缺少肌肉。舌的运动主要是靠舌器上所附着的伸肌与缩肌来完成。
  鸟类食物的多样性使舌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各种适应变化。例如食蜜鸟的舌细长呈管状、半管状或刷状;猛禽和鹦鹉的舌厚实,具有肌肉以及由结缔组织构成的海绵体;企鹅的舌后部有角质钩,能牢牢地钩住吞入的鱼、虾;鸭科鸟类的舌粗阔厚实,两侧具有滤食的突起:许多鸡类的舌短而粗壮,主要功能是向食道推送食物。火烈鸟的舌边有一圈尖刺,能起到过滤的作用,可以帮助将水压出和防止吞食大块的物体。
  蜂鸟的舌前端呈管状或刷状,适于吸食花蜜,借特殊的构造能伸出口外甚远,最长者可达体长的2/3。在花枝间,蜂鸟尽情地施展其高超的飞行技术,将身体悬停在空中。由于它的舌是管状的,就如同医生使用的注射针管一样,因此当它将嘴插入花冠时,舌头便能很快地在嘴的前端伸出,用舌尖上的纤毛去舔食花蜜,当纤毛上吸满花蜜后,舌就缩回口中,将花蜜舔掉。这种既准确又便利的取食方式,在多姿多彩的鸟类世界中,恐怕也是无与伦比的。
  彩虹吸蜜鹦鹉也能够像蜂鸟那样传播花粉。它的舌尖部布满了刷子状的突起,完全适应吸食花粉、花蜜及柔软多汁的果实的生活。
  棕树凤头鹦鹉则能把需要用铁锤才能敲破的坚硬的椰子,用嘴轻而易举地凿上,一个洞,然后再用汤匙一般的舌头来吸食汁液,所以也被叫做“椰子鹦鹉”。
  被誉为“森林医生”的啄木鸟有极为高超的捕虫本领,它的嘴强直而尖,不仅能啄开树皮,而且也能啄开坚硬的木质部分,很像木工用的凿子。它的舌细长而柔软,能长长地伸出嘴的外面,还有一对很长的舌角骨,围在头骨的外面,起到特殊的弹簧作用,舌角骨的曲张,可以使舌头伸缩自如,舌尖角质化,有成排的倒须钩和黏液,非常适合钩取树干上的昆虫及幼虫。每天清晨,它们就开始用嘴敲击树干,在寂静的林中发出“笃,笃……”的声音,如果发现树干的某处有虫,就紧紧地攀在树上,头和嘴与树干几乎垂直,先将树皮啄破,而后就伸出特别细长的舌,用前端逆钩将隐藏很深的害虫一只只地钩出来,美餐一顿,即使躲在树干深处的蛀虫也休想漏网。

  “鹦鹉学舌”
  
  哺乳类是高等的脊椎动物,舌头也很发达。哺乳类的舌富于肌肉,随着舌的发音更加复杂化,舌能在口腔内灵活地活动。舌背黏膜上具有一系列乳头,乳头内有味觉感受器,又称味蕾。因此,哺乳类的舌主要功能为味觉,另外还有吸吮、舔食、搅拌食物和帮助吞咽等功能。
  舌还是动物和人类进行发音和语言交流的重要辅助器官,人类的语音是发音器官各部分协同动作产生的,其中舌体的伸缩运动和舌尖的上下运动、左右摆动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舌的动作、口的开合与唇形的变化共同作用下,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例如口技演员能模仿自然界中的许多声音),语言所利用的声音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能发出叫声的动物很多,其中还有一些种类能模仿人语,特别是鹦鹉、八哥、鹩哥等鸟类。这种模仿行为也与它们舌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例如,鹦鹉不仅发声器官一鸣管比较发达和完善,有四、五对鸣肌,在神经系统控制下,能使鸣管中的半月膜收缩或松弛,回旋振动发出鸣声,而且它的舌根非常发达,舌头富于肉质,特别圆滑,肥厚柔软,前端细长呈月形,犹如人舌,转动灵活,由于这些优越的生理条件,所以鹦鹉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语,发出一些简单、准确、清晰的音节,有的甚至可以说出较为复杂的语言。
  不过,“鹦鹉学舌”都是人们对它们进行专门训练的结果,或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所学到的。但它们没有思想和意识,并不能理解语言的含义,有时甚至不分场合,乱说一气,令人哭笑不得,例如,在英国曾经举行过一次别开生面的“鹦鹉学话”比赛,其中有一只不起眼的非洲灰鹦鹉所讲的一句话,受到了裁判和观众的特别赞赏,因而战胜其他选手获得冠军。当揭开罩在鸟笼上的布以后,这只灰鹦鹉先是向前后左右瞧了瞧,然后惊奇地叫道:“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几天以后,兴奋异常的主人请了许多贵客到家中庆贺,为了在客人面前再次显示这只灰鹦鹉的“天才”,便又当众揭开罩在鸟笼上的布,满以为它能说出:“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贵客!”以博得大家的喝彩,不料灰鹦鹉见了云集的贵客,却仍然说道:“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使大家哭笑不得,由此可见,鹦鹉学说话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并且只能学会一些有限的词汇。
  
  “甜嘴蜜舌”
  
  在哺乳类中,舌的背面有许多细小的舌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除丝状乳头外,其他3种均有味觉感受器——味蕾。
  味蕾是卵圆形小体,呈花苞状,由支持细胞和味蕾细胞组成。味蕾细胞为柱状,顶部有感觉敏锐的味毛突起,基部有神经末梢以突触方式与味细胞相联系:支持细胞呈梭形。味蕾的顶端有味孔伸向舌表面,与外界相通,可感受口腔内食物的味道。不同部位的味蕾可分别感知甜、酸、苦、咸4种味道。舌尖尝甜味,舌面尝酸味,舌头的后面尝苦味,舌头的两边尝咸味,舌乳头上皮细胞经常轻度角化脱落,与唾液和食物碎屑混合而形成一层白色薄苔,称为舌苔,人的舌苔可因身体情况不同而有不同颜色变化,察舌为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并不是所有脊椎动物的味蕾都分布在舌头上,在水生鱼类中,味蕾广泛分布于口腔和咽的顶部、侧壁和底部的上皮中,甚至鳃上,但在底栖或食腐鱼类,如鲇鱼、鲤鱼和亚口鱼类等,味蕾则从头至尾地广泛分布于体表,甚至在鲇鱼的触须上也分布着大量的味蕾。在多数四足动物类中,味蕾集中分布在舌、颚的后部,但也有所不同。两栖类的味蕾分布在口腔顶部、舌和腭的前部,爬行类和鸟类只存在于咽部,舌上很少。尤其在鸟舌,其前部已角质化,完全没有味蕾出规,哺乳类的味蕾集中在舌上,此外在软腭、会厌与咽部黏膜的上皮内也有味蕾分布,因此,当啤酒穿过人的喉咙时,喉咙部位上感知水和二氧化碳的味蕾便感觉到啤酒的鲜味。
  成年人一般有大约9000个味蕾,舌表面的味蕾每天按一定比例蜕化,新味蕾则一个个从舌皮细胞上诞生。暴露在外的味蕾,由于频频接触高浓度化学物质而常常受损,用鼠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每隔大约10天就有新味蕾代替蜕化的旧味蕾登场,不断问世的新味蕾,其目的是永久维持味觉功能。
  构成味蕾的味细胞尖端部位是微绒毛状结构,味物质与之结合后刺激味细胞,随后味细胞通过突触神经元的媒介与味神经对接。来自味细胞的传送物质,通过味神经末梢感知并传送信息,味信息就是通过味神经传到大脑的。
  味觉感受在食物的最初挑选以及取食动机的形成上是非常重要的,但并非所有哺乳类的舌头都像人类一样,对味觉那样敏感,观察一下犬的饮食状态,就会知道,犬对好吃的东西的品尝主要不是用舌头,而是用鼻子。犬的味觉极差,虽然可以感觉酸、甜、苦、辣等,但几乎品不出食物的味道。吃东西时很少咀嚼,几乎是“罗囫囵吞枣”,所以人们见到犬狼吞虎咽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那是因为食物的味道好的缘故。其实,那是由于食物散发出的鲜美的气味的缘故。犬并不是通过细嚼慢咽来品尝食物的味道,而主要是靠嗅觉和味觉的双重作用来鉴别食物的种类、新鲜或腐败。

  “七嘴八舌
  
  哺乳类的舌表面覆以黏膜,可分为舌根、舌体和舌尖三部分,舌根、舌体与口腔底相连,仅舌尖游离。舌里面有三个方向排列的横纹肌,再加上口腔外部肌肉精密而稳固的支持,因而可在纵向、横向等各个角度灵活转动,使这个“软塌堝的小东西”成为“多才多艺”的重要器官。
  对于草食动物如鹿、牛等来说,舌是它们的取食器官,灵活的舌头能自如地将植物或草料卷入口中,家牛的舌头比家马的舌头要宽而尖,在舌的背面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隆起,还有很多“乳头”分布在舌背部隆起的两侧,这些“乳头”已经变得很硬,称为“乳头”的角质化。
  世界上身体最高的动物——长颈鹿,其舌头也很长,可达60厘米。这样,它就能把树上的嫩枝嫩叶卷住,吃起来很方便。它的近亲——霍加狓也有类似的长舌头,能自由伸缩,加上颈部也比较长,在采食时就相当灵活和方便了。不过,在食蚁兽、穿山甲等以蚁类为食的动物面前,长颈鹿就相形见绌了。
  穿山甲的头为圆锥状,上面长着一对小眼睛,一对辦状而下垂的小耳朵和一个像笔管一样尖尖的、张不大的嘴巴,但舌头的长度可达20多厘米,超过身体长度的一半,能伸出来的部分也有10余厘米,前扁后圆,柔软并能灵活地伸缩,非常适合舔食蚂蚁,在它的舌头上还分泌pH值为9~10的碱性黏液,可以中和食物中的蚁酸和适应栖息地的酸性土壤。
  食蚁兽的吻部变成了一根只有铅笔粗细的大圆锥管状,可以将长舌收藏其中,它的长舌头最长可以延伸至60多厘米,但宽度仅有1~1.5厘米,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器官,充满了肌肉,弯曲盘绕,宛如蚯蚓一样,能完成最为复杂的捕食任务,因为唾液的需要量很大,使得它的颁下腺极为发达,由喉部扩大至胸部,在取食的时候,颁下腺先在长舌上分泌一层浓浓的唾液,然后伸进蚁穴,蚁类立即被黏在舌头上面,舌头像传送带一样缩回时再将其带入口腔之中。
  不同的是,食蚁兽的舌头是附着在胸骨上,而穿山甲则附着在更后面的下腹部上,舌头的结构与它们类似的还有属于管齿类的土豚和属于单孔类的针鼹,它们也都是主要以白蚁和蚂蚁为食的种类。
  在翼手类中,花蜜长舌蝠具有惊人的长舌头,其舌头可以伸长到它身体的一倍半长,可以与变色龙的舌头相媲美。这种管形长嘴的花蜜长舌蝠是去年首次在厄瓜多尔的安第斯山脉茂密森林里发现的。这种蝙蝠虽然只有老鼠一样大小,却是加长钟形花惟一的授粉者,在它的舌尖上有一些毛,是用来扫花朵上的花粉和花蜜的,更为有趣的是,花蜜长舌蝠由于进化出了更长的下巴,迫使舌头根往后挪到胸腔中,安置在心脏和胸骨之间,舌头吐出时,借助蝙蝠下巴所起到的杠杆作用向回吸物体。因此,它的舌头伸得越长,吸力就越小。
  世界上最大的舌头自然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它的舌头是如此的巨大,重量就达2000千克。它主要以鳞虾为食。摄食的时候张开大嘴,将海水连同食物一起吞入口中,然后将嘴微闭,用巨大的舌将海水从长须之间挤压出去,滤下的食物再用舌卷而食之。
  猫科动物如虎、狮等,其舌头的表面很粗糙,长有许多向着舌根生长的尖硬的角质化肉刺,如钢针密布,当它吞食猎物时,其舌头能把猎物骨头上的碎肉一丝不留地刮舔干净。此外,它们还可以将舌头卷成汤匙状舔水喝。 狗舌更有独特功能。在炎热的夏季或剧烈奔跑以后,狗往往把长长的舌头伸出口外,气喘吁吁,原来,狗皮很厚,毛又密,而且没有汗腺,只能靠呼吸排出体内多余的热量。由于狗的舌头上血液循环特别旺盛,是一种高效率的散热器,利用舌头上水分的蒸发,散发体内的热量,就可以起到“降温”的妙用。
  有时狗、猫等会躺在太阳光下,用舌头舔着身上的毛。人们往往以为它们在清除身上的龌龊,其实不是,科学家研究发现,动物毛皮里含有胆固醇和麦角醇,经过阳光里紫外线的照射,会产生维生素D。它们用舌头舔身上的毛,原来是在给自己补充维生素D。有的时候,它们也会用舌头舔身上的伤口,因为唾液中有促进伤口愈合的物质。
  事实上,舌头也有非常灵敏的触觉,不仅可以从牙齿的缝隙中剔除食物残渣,也能用优雅的动作扫去唇边的汁液或奶油,甚至能分辨出放在它湿润表面上的是一粒罌粟子还是一粒谷粒,舌头灵活的人可以将舌头卷成圈状,去卷起鸡尾酒中那颗樱桃上的梗子。
  在哺乳类的日常生活中,舌还可以起到清洁皮毛、抚慰幼仔和增加亲情等方面的作用。
  虎在进餐后,总是用舌头不停地舔自己的嘴、爪,将进餐时留下的食物残渣、血迹等清理掉,还经常借用水和唾液像猫一样地洗脸和梳理毛皮,除了后颈、背部少部分舔不到的外,其余都可以清理得干干净净。猫也经常把舌头当作刷子用。它那异常灵巧的舌头,在前爪的协助下可以洗脸,它的舌头上有肉刺,能梳理身上的毛,当它的毛弄湿后,就会坐在一旁用舌头舔来舔去,水分就慢慢干了。
  食草动物的雌兽常用舌舔幼仔的身体以保持清洁,帮助消化和排便,在幼仔出生后,雌兽立即用自己粗糙的舌头将幼仔身上最后的胎膜清除掉,然后走开几米,温柔地呼唤,并将头降低摆动,幼仔听见和看到了母亲,便摇摆着向母亲走去,这几步只不过是它未来一生中几百万步的开始,在炎热的夏日,母亲也经常用舌头舔幼仔,这不仅是给它们洗一个卫生澡,更重要的是唾液的蒸发可以使幼仔的体温降低,以解暑热之苦。其实,食肉动物也是如此,幼仔出生后,雌虎便用舌头将它们胎毛上的血迹、污物全部舔干净。平时雌虎也是利用舌头对幼仔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通过温柔的舔的刺激让幼仔健康、顺利地成长。
来源:《百科知识》
本站编辑:练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硬核科普:吃货是怎么进化的?
牛国卫教授 | 运动,从您的舌尖到味蕾…… (视频讲座)
酒的品评
罗大伦讲舌尖上知健康
​【奥秘】味觉的奥秘
[原创]养生健康长寿一[6一5]口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