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境教育的操作要素(李吉林)_为您服务教育网
在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其主阵地是课堂,在“九五”期间,情境教育创造性地借鉴了“境界说”的“真”、“情”、“思”、“美”的精华,儒家文化“敏于行”的思想,以及杜威的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了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要素,概括起来有五条:

  (一)以“情”为纽带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是“情感的儿童”。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使其成为其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讲,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但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理性,忽略情感,因而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隔膜。这种“距离感”使学生难以形成热烈的情绪,难以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所以情境教育提出以“情”为纽带,缩短心理距离的理论。 <br>
  1、老师与学生之间,真情交融。情境教育主张作为一个真正的老师,首先必须懂得珍爱孩子纯真的情感,学会透过“黑箱”窥测到其间熠熠发光的珍宝;以爱孩子为天职,为促进孩子获得充分发展而倾注真情,细心地触及孩子的情感领域,从而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师生真情的交融形式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使教学活动在亲、助、和的人际情境的作用下,在适宜儿童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心理世界中进行。
  2、教材与学生之间,引发共鸣。情境教育通过再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尝试、去发现,缩短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强化了感受,使他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起共鸣,使学生如临其境。“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涵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 
  3、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合作。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情境中相互切磋,学会互补,学会肯定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这就使情境教育形成的亲、助、乐的人际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而学生的合作、交往又丰富了人际情境。

  (二)以“思”为核心<br>
  情境教育从儿童发展的明天考虑今天的教学,在理论构建上,提出以“思”为核心,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主张教师的教学应始终以儿童思维发展这一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把孩子教聪明,并且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作为不懈追求的教育的高境界。
  1、倾注期待,使儿童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思维。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心里感到有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不是挖掘儿童潜在的智慧。这种教育的主导思想的重大忽略,就是没有通过教师热情的期待和鼓励,在儿童内部,在他们的心理上,使自身潜在力量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的一种倾向。而以兴奋的情绪,热切的主动性,勃勃的生机,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才是真实的引导儿童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会转化成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学生情不自禁地从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映像中进行检索,并加以沟通组合、迭加,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每到此时,教师再给与热情的称赞,使孩子体验到自信,感受动脑的快乐、幸福,在这经常的期盼激励中,儿童的内心会形成激发自我潜在智慧的心理倾向。 <br>
  2、启迪想象,激活右脑,在宽阔的思维空间中提高悟性。情境教学追求的不仅是在审美的乐趣中让学生有情有趣地感知教材,而且还要在此过程中,竭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创造活力的培养。每一个大脑功能正常的儿童,都潜在着巨大的创造潜能,既可以发展——强化,也可压抑——泯灭。而创造必然要展开想象,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造性的培养与儿童右脑的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应试教育主要通过复现式的记忆去学习知识,因而造成大脑左半球过度使用。而右脑的受抑制,最终将阻碍儿童潜在的创造才能的发展。这是教学领域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教育而造成的后果。情境教育中强调对教材形象的感受,老师常常运用图画的形象,音乐的形象,角色扮演的形象,生活的场景,再现教材描写的形象,包括数学中数的感受,让数学与生活沟通,在小学各科教学中都通过形象,结合教师的语言描绘给孩子留下鲜明的印象。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能够激起儿童的情绪,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由于“形”与“情”都作用于右脑,于是右脑被激活,孩子的幻想、联想、想象的翅膀悄然张开。形象越是鲜明丰富,感觉越是敏锐,右脑越是兴奋,形象思维活动也越是活跃。而情境教育又十分注重符号操作,这就很自然促使大脑两球交替兴奋,协同作用,发挥全脑功能。<br>
  3、结合实践,在有情有趣的学科活动中,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儿童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形成热烈的情绪,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形成,教师应充分利用“兴奋”,让孩子带着兴奋的情绪思考问题。即从“形成兴奋”——“利用兴奋”,孩子往往会因兴致所至,产生超越“障碍”的力量。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训练,把发展思维落到实处,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育主张结合词的训练,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引导运用修辞手法,丰富思维的形象性;通过篇章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有序性;在综合的语言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通过想象性作文,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性。在数学教学中,主张结合熟练的计算,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结合几何的理解,训练思维的形象性;结合应用题的演算以及自编,培养思维的逻辑性;结合公式定理的探究,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此外,还可以利用情境,进行角色趣味计算、演算竞赛、小博士解难题、一题多解小比赛,以及模拟操作、现场实地操作、符号性趣味操作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至于其他学科“怎么练”,则针对儿童的特点以“趣”为形式,以“符号操作”为实际内容,做到“趣”是为了“实”,“实”中见“活”,边想边练,这样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在学科活动中得到持久而经常的训练。 
  (三)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便是儿童活动。因此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人的发展是在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进行的”——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1、活动融入课程,以求保证。情境教学概括的“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的五原则,在优化的特定情境中,在情感的纽带作用下,融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它使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活动实践有了充分的保障。情境教育主张各科教学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获得。学生在优化的情境中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他们为可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到无比的兴奋。客观环境与主体活动的充分的和谐协同,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陶冶,得到充分的主动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恰恰相反,只有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才能活动得更好。
  2、利用角色效应,以求主动。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情境教学以利用角色效应,让孩子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且非常有效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活动中孩子担当、扮演“他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兴奋不已。儿童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这样,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在孩子们按照所扮演、所担当的角色思维、体验,进行独白、对白、演示、操作等活动时,顿时会产生进入角色的感受。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言行。儿童的经验在此经验中被充分地利用。孩子会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表白、去操作,根据教材内容和老师、同伴对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并进行恰切的语言表述。儿童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就可以有效地迅速形成,并日益强化,获得主动发展,便成现实。 
  3、活动结合能力训练,以求扎实。在教学活动中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突破教材难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从而加强基础。 

  (四)以“美”为境界<br>
  面对小学教学损伤儿童发展现状的焦虑和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责任感,迫使我们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着力点。情境教育选择了“美”。原因之一: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之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原因之三: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明天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幸福的人生。
  以“美”为突破口,实际上就是从“美”着手,也就是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三方面思考,具体地说:
  1、显现“美”的教学内容。无论是语文学科还是数学等其他学科,都蕴涵着美。 教学是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完成认知的任务,还应包含着关于智力的、意志的、审美的、道德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都是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协同进行,综合完成的。而教学的美感性不仅有利于学科中审美教育的进行,而且可以将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诸要素非常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2、运用“美”的教学手段。教学中能否达到“美”的境界,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一种美感,那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儿童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以“美”为突破口,正是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让儿童经历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连同思维的诡计。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学手段的美感,作用于儿童的感知觉,又必然丰富了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可谓“一举多得”,其益无穷。 
  3、运用“美”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儿童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语言拨动的。在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教材描写的情境;或是联系了儿童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或是利用儿童联想、想象,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美的鉴赏,连同对教材表现的“美”与“丑”的评判。也就是说,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
  以美为境界,让儿童受到美感的陶冶及完美人格的培养,可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路来。因为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冶情,美能育德。总之,美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和谐发展。以“美”为境界,从“美”着手,具体地说就是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显现“美”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感受其美,理解其美,热情地创造美,最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

  (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及富有音乐感的声响,又成为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课本。然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已经忘却了大自然这本好“书”,忘记了大自然是广阔的多姿多彩的生动课堂,丢弃了儿童独立学习语言的这一成功经验,单纯的语言思维不仅打破了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之间的平衡,而且已经逐渐导致第二信号系统源泉的枯竭。我们应该顺乎自然,利用儿童学习语言的经验,让儿童回归大自然,投入周围世界宽阔而丰富的怀抱中去。
  情境教学正是掌握了儿童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规律,十分注重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他们由近及远地、由表及里地渐次地认识周围世界。情境教育特设观察说话、写话课及野外活动,这就在开设的课程类型上为儿童接触大自然,接触周围世界,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得到保证。
  在整个小学学习生活中,儿童不断地与周围世界接触,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儿童智慧的火花在其间被点燃,丰富的感知广泛地储存了关于周围世界的表象,为第二信号系统开拓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接触周围世界,与认识大自然,与启迪智慧,与道德、审美教育有机结合。
  1、渐次认识大自然。周围世界是一个相对的空间,一个由大自然与社会生活构成的光怪陆离的天地。其中大自然以它特有的丰姿,无与伦比的美感,成为对儿童特别富有魅力的场景。但不宜一览无余地兜露在孩子面前,必须渐次地在儿童眼前揭开大自然的面纱,使大自然的美貌在孩子的心灵上永远是新鲜的,富有诱惑力的。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情,也在这有意无意间日积月累地积聚起来。 
  2、潜心启迪智慧。周围世界的某一场景虽然是广阔天地的一隅,但此物与彼物,甲现象与乙现象的变化,及因与果的相互关系都可以激起儿童的思考。面对具体情境,感觉真切,思维就有了材料,推理就易于找到依据。这对学龄期儿童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发展更为合适。
  3、与道德、审美教育结合。大自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相连,就必须与社会相通。涉及社会就包含着思想道德、审美情趣。因此,在引导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时,应有机渗透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美的熏陶。情境教学帮助帮助儿童走出了封闭了很久的几十平方米的小教室,来到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广袤的天宇下的大千世界。大自然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直接间接地作用与儿童感官,这种开放式地储存信息,为第二信号系统提供丰富的资源,使儿童得到源源不断的思维“材料”,并随着视野的拓宽,思维的领域也日益扩大。事实表明,只有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自然平衡,儿童的思维才会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的品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要素
李吉林:谈情境教学的课堂操作要义
选择了教育,就要做好老师(李吉林)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吴正宪:推开一扇亲近数学的大门
专题分享:情境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