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班主任工作艺术(2)

第二章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艺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是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的。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但学生的发展又存在着差异,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先了解和研究学生,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摸清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各方面爱好,根据采集到的学生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实现对本班级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班主任的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过程,是不断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很大的灵活性,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只有讲究艺术,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一、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目的与意义

所谓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其了解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全班学生。了解研究学生的目的,在于全面地、完整地、准确地认识每个学生,根据教育目的、教育原则,紧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和改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努力造就一批符合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班级学生情况比较复杂,他们具有不同的天赋、理智、情感、意志以及各种独特的品质,因此,班主任不但要了解、研究学生中的骨干,也要了解、研究一般学生;不但要了解、研究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也要了解、研究某一方面表现差的学生,尤其是犯过错误的后进生。总之,班主任要了解、研究各种类型、各种特点的学生,而不仅仅只是对付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不是树典型、抓学生的“把柄”,或者只求班上“平安无事”而已。事实上,在班级教育过程中,班主任既要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要求来培养、教育学生,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就是由于他熟悉了解他的学生,对学生的特点了如指掌。

班主任为了完成教育学生、造就人才的任务,必须从了解学生开始。了解和研究学生只是一种方法手段,其目的在于有效地教育学生,也就是为了育人,把了解研究学生与教育学生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在了解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的工作对象不是其他的自然材料,而是朝气蓬勃、不断发展变化又各具特点的青少年。面对这些千差万别的学生,教育时就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十分熟悉、了解学生,准确地分析学生,才能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出发,加以正确地疏导,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有的放矢的教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魏书生曾说过:“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的特点,才能适时适地地施肥浇水;治病要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方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只有这样,班主任工作才具有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相反,一位班主任如果对自己的班级与学生情况不明,或若明若暗,或不甚了解,想当然等,盲目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往往就会事倍功半,或者事与愿违,屡遭挫折,最终导致班主任工作的失败。因此,班主任必须切实做到经常、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研究学生,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了解研究学生,是班主任拟订计划和实施计划的前提

班级计划是使班主任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条理化的基础前提,也是落实学校教育目的任务的有力保证,因此,每一个班级都必须有一份周密可行的计划,使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序列分明。而周密的班级工作计划产生的前提,则是班级实际情况。心理学研究揭示,那些伸出手来够不着,只有使劲跳起来才能抓到的目标,才具有激励作用。班主任只有充分、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才能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学校的各种任务分项具体地落实到班级。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计划有针对性、有科学性,使每位学生能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量,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从而极好地激发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上也才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和凝聚力,使纷繁复杂的班级工作层层展开,井然有序,逐渐形成班级和班级工作的特色以及优良班风与健康成长的优化环境。

(二)及时了解研究学生,可以防微杜渐,创造或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

及时地了解、研究学生,是指必须尽快地对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了解和分析,如学年、新学期伊始,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学生身上会出现不良倾向与现象,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留心观察,发现问题,尽早地摸清与掌握有关情况,然后进行认真分析,从中发现苗头,捕捉征兆,再加以正确的引导,把一些消极的因素杜绝在萌芽状态,及时消除学生心理上及生活中的“污染源”,清除潜在的不良因素,防微杜渐,尤其发生重大事件时,更是刻不容缓,更应及时、全面地分析问题,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势态,以避免造成严重后果。魏书生曾说:“教育治的是心病,心病是个难于诊断和认识的病。而要治好心病,第一步当然是认识心,知道心,即育人先知人。”在班级教育管理中,要想正确地引导、教育每位学生,班主任必须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并勤于思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抓住教育的契机,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各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而收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效果。

(三)了解研究学生的过程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讲,班主任的工作过程就是在教育、教学、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与学生密切交往的过程,班主任工作目标的实施也是在与学生交往中实现的。因此,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形成良好、坚强的班集体的关键,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基础。班主任接触学生越频繁,了解越深入,包含关心和理解的信息量越大,学生回馈给班主任的信任和尊敬的信息量也越大。

为此,班主任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学习、劳动、工作和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达到心与心的交融,以此建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师生感情。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在不断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进而理解学生,感受学生在刻苦学习中取得成功的喜悦,或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的苦恼和挫折,了解与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或迷惑等,即充分地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并给予亲切的关怀、帮助和指导,要如和风细雨般呵护他们成长,又如春风化雨般哺育他们成才。总之,班主任经常地与学生接触交往,“回归”学生,这样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更为深刻与真切,教育学生就能一语破的,而且恰如其分,学生也就会由衷地敬佩班主任。在此基础上,师生双方就能够建立一种融洽、密切的良师益友般的关系,每位学生信赖班主任,愿意向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心扉,倾吐肺腑之言;班主任就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从而为做好班级工作架起一座通畅而又稳固的桥梁。

(四)了解学生的过程也是班主任自我完善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来的,但还不止于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因此,班主任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要意识到自己也是发展中的个体、经常严格地剖析自己,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作为教师的心理成熟度;同时,也让自己的一举一动经常处于严格的监督之中,以不断改进工作,增强创新精神;班主任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去寻找、去发现学生身上美好的东西,即闪光点,以此激励学生进取,而这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班主任接受教育、汲取新鲜营养的好机会。此外,班主任还应实事求是地了解和分析学生身上的弱点,找出其原因,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从而使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班主任在了解学生过程中,也会不断正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断自我反省,向学生学习,促进自己努力提高作为教师所需求的德、识、才、学方面的素质。在这些大量细致的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积累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验,使工作少走弯路,尽善尽美。因此,可以这样说,了解与研究学生的同时也是班主任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

综上所述,班主任调查了解学生情况,为分析研究学生情况打下了基础;分析研究学生情况,又为教育学生、解决教育中各种矛盾打下了基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工作的成功,完全建立在对学生的深入、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二、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与原则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第一项内容,也是贯穿于班主任工作全过程的一项内容。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广度,又有不同的深度;有必须了解、研究的最基本内容,又有需要不断加深了解、研究的深层次的内容。概括而言,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个人和集体两个方面。把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与了解和研究学生集体结合起来,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样,班主任就可以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学生,了解得更为深透。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情况的内容

1.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因素

生长在不同家庭的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条件及其家庭成员的影响,其行为习惯、生活作风都不相同。良好的家庭环境、优良的作风,就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茁壮成长;否则,就会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家长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孩子的思想也往往很高尚;家长言行不正,潜移默化,孩子必定受到不好的影响,此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家庭因素包括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家庭各成员的素质情况,尤其是对学生起主导作用的家庭成员的思想和态度;了解父母的职业、经济状况,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和教养方式;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居住和学习环境、表现与习惯等等。

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

小学生、初中生尚未成熟,比较单纯、幼稚;他们每做一件事都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包括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兴趣和认识;对劳动、社会活动、社会工作的参与程度;与人相处的态度,如尊重、礼貌、诚实等方面的表现;在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等,这样,班主任就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注意到学生的行为动机,分析其中的不良因素,有侧重地进行专题教育,防患于未然。

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

每位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位学生各科成绩也不一定均衡发展。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班主任必须对全班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了解的内容包括: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是否正确;学习每门课程的兴趣如何;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是否严格遵守学习纪律;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等。在摸清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后,应做大量的疏通、引导工作,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4.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

每个学生由于先天素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人的社会实践、主观努力的不同,在个性特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个性是学生情况中最重要、也最能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因此,班主任就要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了解,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群体里,看到他们那色彩斑斓的个性特点。学生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①个性的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这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决定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和行动方向。②个性的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的体系。班级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乐队,在班主任的指挥下,各人用自己的乐器吹奏出一支以青春活力为主旋律的学生协奏曲,这个协奏曲展现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学生个性心理世界。班主任不能盲目采用简单的教育方法,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思想和逆反心理,需要科学地认识学生、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面貌,把握他们变化的特点和趋向,做到知人善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5.了解和研究学生与社会的交往情况

现代化社会要求人们具有广泛的社交能力,善于主动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当今不少国家把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列为重要的教育课题。但是,青少年在生活目的、道德信念、思想觉悟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的看法,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确立,处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阶段,可塑性极大,在交往过程中所接触的人和事对其品行影响也很大。因此,班主任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社交情况,如双休日、节假日及闲暇时喜欢与哪些人接触、往来,他们的品行如何;交往的内容属于学习、谈心、恋爱、鉴赏、运动、休闲、抽烟、吃喝等的哪一方面。班主任要尽早发现与品行不良的人交往的学生,将思想工作做在前,将学生引入正轨,避免异常事情发生。总之,要针对学生的交往特点,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

6.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工作能力情况

学生在班集体生活中进行着社会角色的学习,班主任要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较强的工作能力。为此,班主任要了解学生是否具有主动精神,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等能力怎样等等。根据社会的需求、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班级组织的功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让每位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班级的组织管理活动,自觉地锻炼、成长,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建设型人才。

7.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兴趣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很大的作用,既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又能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促进个性的发展,还能促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劳动。学生表现出的兴趣与爱好是广泛的,有的喜欢文学,善于用语言表达思想;有的喜欢绘画、唱歌、舞蹈,具有艺术创作的才能;有的喜欢数学;有的对制作模型、玩具有兴趣;有的擅长体育;有的喜爱集体活动,有较高的组织才能等。这些兴趣与爱好经过科学的有效的培养,就可能取得一定成就。但学生有些兴趣如爱钓鱼、玩鸟、玩电子游戏、打麻将等,对学习不但没有丝毫益处,反而会分散学习精力,影响学业成绩。因此,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研究构成这些兴趣的因素,并分析这些兴趣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引导,培养他们高尚的情趣,促进各方面健康发展。

总之,了解和研究学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了解和研究的方面也应是广泛的,不仅涉及课内课外,而且涉及校内校外;不仅要了解和研究现在,而且要了解和研究过去。班主任对学生之所以必须有如此既广又深的了解、研究,是因为这些内容是确定教育措施的重要根据,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前提。

(二)了解和研究学生应遵循的原则

班主任在了解和研究学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原则

了解和研究是为了教育,了解和研究是为了发展,了解和研究今天是为了明天的美好,在了解和研究中获得了学生各方面内容与信息之后,要进行科学分析,目的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做到指导得法,教育有效,而不能把了解和研究的目的放在“分类”、“贴标签”上,这样做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陷入教育的误区,这也是教育工作的大忌。

2.动态性原则

学生的身心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状态,因此,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环境变化等情况,来动态地研究和分析所掌握的材料,采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在新情况下学生接受教育的新特点和新动向,以发展的观点去研究每个学生的问题,那样,教育工作就会有的放矢,更具有针对性。

3.理智性原则

人们常把自己“是否喜欢”作为认识和选择事物的重要标准,以至出现“爱屋及乌”的现象,班主任在了解和研究学生时,也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这种倾向,这就使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工作染上了感情色彩,结果处理工作往往容易感情用事。因此,班主任在了解工作中应运用理智性原则,全面、辩证、客观地了解事实,分析占有的材料,作出公正的评价,切不可感情用事,主观臆断。

三、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育管理学生的前提,是班主任的基本功。班主任要想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本途径

1.通过直接接触了解和研究学生

班主任要做到腿勤、眼勤、脑勤,经常深入到学校的各种活动场所中去,如教室、寝室、操场等各个场所。通过深入学生生活、参加学生活动、跟班听课、辅导自习等途径,去观察、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所作所为。“有诸内,必形于外”,学生对外界事物反映比较敏感,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表现在行动上,班主任善于从学生的一次举动,一个眼神,一副表情中洞察出他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所谓“眼见为实”,通过与学生的直接接触所获得的情况更为真实,更为可靠。

2.通过班级成员了解和研究学生

班级同学朝夕相处,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彼此间了解得比较深透、全面。班主任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召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以及平时接触过程中的谈心等.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但是班主任要善于分析每位学生的心理,掌握谈话的艺术,师生间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气氛,彼此间没有顾虑,没有思想负担,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将自己知道的真实情况一五一十地告知班主任,班主任了解到的情况才会更翔实、更全面,将极大地提高所得情况的可信度。

3.通过科任教师了解和研究学生

在学校里,学生与科任教师接触得最频繁,班主任应定期与科任教师取得联系,经常互通情况,认真地听取科任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反映,对班级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这样就可以得到平日不易了解到的种种情况,如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态度、课堂遵守纪律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同学间互帮互学情况等,这些都有利于班主任全面了解、认识每一个学生。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将自己的管理方法、思路传递给各科任教师,以求得科任教师的配合,齐抓共管,这样更有利于全面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

4.通过家长了解和研究学生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学生因与家庭在血缘上、经济上、思想感情上有着密切联系,极易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的氛围与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应经常主动地与家长交流各种信息,掌握家长对子女的思想影响以及学生在家中的活动规律,如有的学生在家里与学校表现不一致,在学校爱劳动、守纪律,但是回到家里就变得懒惰与任性。班主任若不与家长取得联系,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或者是片面地了解。只有通过家长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学生在校表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家长又溺爱、娇惯孩子,使之养成享受、奢侈的习惯,养尊处优,不喜欢参加劳动,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也不肯下功夫,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就要进行有关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她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因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有时产生自卑感,也影响其自身发展,对此班主任就要给予鼓励,并针对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渠道给予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走出心理的误区,树立坚定的信心。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向学生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争取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指导工作。

5.通过社会活动了解和研究学生

社会教育是个广阔的天地,可以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自觉地去学习,使他们相应的才能得到发挥和提高。社会教育对学生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功课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因素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为班主任,就要通过社会活动来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如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是否得到培养与发展,社会活动中的消极的东西对学生有无影响等。根据实际情况,抓住机会,让学生通过社会教育所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和设备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6.通过“周记对话”了解和研究学生

当代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生理成熟早,心理成熟后倾”的问题,因此,做班级工作,最重要的是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周记对话”。班主任要求学生把自己所碰到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家庭、心理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在每周一次的周记里提出来,然后把同学们提出来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分门别类,个别问题在周记里给予及时解答或者私下找其谈心等。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对班主任能够敞开心扉,把一些心里“秘密”告诉班主任,并把班集体中许多为班主任无法直接掌握的“信息”传递给班主任。这样,班主任就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从而因材施教。

总之,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可以从不同渠道,不同角度来进行。可直接了解,如深入学生生活、与学生促膝谈心等;也可间接了解,如同各科任教师交谈、访问学生家长、查看学生有关材料等,通过间接了解所得情况。因为受被访问对象的立场观点、思想认识水平、情感倾向等因素影响,往往带有主观性,有些信息难免失真,但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它是每个学生在各种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这对班主任全面地分析学生是有益处的。

(二)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如同教学方法一样,虽无定法之说,但确有方法可论.可以说,正确的方法就是获得学生信息的“船”与“桥”。

1.资料分析法

分析和研究反映学生情况的各种书面材料,是间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历史与现状的重要方法。学生的书面材料大致有三类:一是学生资料档案,如学生登记表和学籍卡(毕业登记表、入学登记表)、历年的成绩单和操行评定、体格检查表和健康档案、有关奖惩记载等。这些材料储存了学生的大量信息,查阅这些材料,就能够跟寻学生成长的轨迹,尤其是当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班时,查阅学生这方面的资料,就可尽快地了解学生、熟悉学生,这是一个信息提取、分析、加工和概括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并有效地开展工作的钥匙。二是班级记录资料,如班主任工作手册、班级日志、班级好人好事登记簿和荣誉册、班会与班委会及团队会议记录等。查阅这些资料,有利于班主任系统地了解班级整体情况,了解每个学生在班级内的发展状况。三是学生个人材料,如入团申请书、作业本和试卷、作文、日记等。这些材料能够直接反映学生的思想、心声、学习等情况。

面对学生留下的印迹,班主任可以通过历史的视角,去了解、熟悉学生的过去表现和基本情况,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很有价值的特殊情况,让班主任借鉴和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工作中不必要的曲折和重复劳动。同时,对这些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使研究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分析研究书面材料的一般步骤:一是搜集一切可以搜集到的各种书面材料,并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二是详细阅读有关材料,并作记录和分类;三是分析研究材料;四是作出精确的统计,将各种材料数量化、系统化和本质化。

书面材料是间接的,不是现实的第一手材料,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班主任在了解和分析学生有关资料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班主任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的书面材料。书面材料记录的只是学生过去的情况,只能说明过去,学生的身心发展总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班主任既要注意对书面材料的了解和分析,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学生,不能把书面材料作为了解与研究学生的唯一依据,不能受书面材料的约束,带着先人为主的观点来评定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受过挫折的包括犯过错误的学生。优秀的学生有变后进生的可能,而后进的学生只要给予正确的教育,也能变为优秀生,因此,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问题,否则,对学生的评价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与上进心,为教育工作设下障碍。

第二,班主任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书面材料。书面材料所记录的仅仅是学生情况的某些方面,有待于充实,而有些情况,如学生的心理世界等,一般书面资料是反映不出来的。另外,书面材料所记录的都带有某些局限性,有的内容还有待于核实,甚至需做必要的更正和补充,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把握住书面材料的准确性,做到“去伪存真”,真实地了解学生。

第三,班主任应随时注意新情况的搜集与整理记载,设立学生情况登记卡,写工作日记。学生情况登记卡记载着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籍贯、政治面貌、家庭情况、操行评语等;工作日记内容较广泛,如记载学生各种思想品行的表现、执行工作计划的情况和结果等。在工作日记中,不仅要记载情况和结果,而且要记载对各种情况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并从中总结教育规律。班主任对书面材料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切实掌握学生的真实材料,使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切实而有成效。

2.观察法

观察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学生进行系统考察的一种工作方法。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属于认识论范畴。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学生的内心世界虽然不能直接看到,但它总会通过平时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许多教育家和优秀的教师都善于观察自己的教育对象,观察他们的言语、行为等表现,从而准确、详细地搜集、积累和记录有关的实际感性材料,如观察学生上课时的各种表现,了解学生对听课的反应和情绪的变化,并且客观地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再通过客观、认真地分析,正确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

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观察学生,达到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

第一,可以在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多样的表现与习惯。通过学科教学,班主任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常规表现、学习的兴趣、精力集中的程度、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方法等。

第二,可以在各项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广泛的观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的特性,就是通过各种活动和人际交往反映出来的。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观察,就能够了解到个人与班级的密切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位置、各种个性心理品质、以及个人的特长和闪光点等。

第三,班主任还需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观察,更多地了解学生自然真实的信息,从中发现问题的迹象、征兆,做到防微杜渐。

总之,观察学生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班主任通过多途径的综合观察,再辅之以敏锐的洞察力,就可以深入地探测到学生的难以用言语表述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班主任要进行有效的观察,获得各种客观的真实信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观察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尽量排除一切主观因素,不带任何主观成见或偏见,不先人为主,不把主观推测和客观事实相混淆。要如实记录,不遗漏,不挑选,并注意对观察材料的验证和分析。

第二,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即对研究现象进行周密的、全面的、系统的观察和分析,包括观察对象的各个方面及发展的全部过程。

第三,坚持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是十分复杂的,同样的思想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行表现出来,同样的言行也可能反映出不同的思想。班主任要真正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正确评价他们的言行,就必须进行有目的、有计划、长期而深入的观察,抓住真实可靠的材料,深入本质,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或偶然现象轻率地下结论。在日常观察中,班主任一定要明察秋毫,细心、敏感,注意突然的、甚至微小的变化。

第四,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观察过程中,当观察对象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观察时,就可能预先考虑给予观察者以一定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观察者应设法与被观察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消除他们对观察者的戒备感,尽量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排除各种可能的干扰和影响。

第五,观察者要掌握观察技术,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前要拟好详细的观察提纲和记录表格,订出标准和速写符号;观察中要注意选择最佳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不为无关的因素扰乱,并随时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研究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得出观察的结论。

3.调查访问法

调查访问法是指班主任通过召开座谈会、访问、个别谈话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大量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它是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时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的表现及其形成条件进行调查访问,特别是专题调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或对某一问题作以深入的了解,弄清前因后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方法灵活性强,富有弹性,可以把问、听、看三者结合起来。班主任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随时改变提问方式,并采用不同的访谈技巧。调查访问的对象可以是学生的同学、朋友、邻居和街道干部,也可以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调查应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所获得的材料要核实、分析。

调查访问的常用方式有以下两种:

(1)开座谈会。这是班主任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向到会者(学生、家长、教师等)提出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地点、调查内容的限制。也不受调查条件的限制,适应性强,简便易行。班主任根据众人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弄清事实真相。由于调查者和调查对象可以进行直接对话、共同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彼此印证,所以所获取的信息往往比较符合实际。但开座谈会也有不足之处,如与会者受人事关系的影响,或事先毫无准备等,班主任就难以得到真实可靠的完整的材料。

因此,班主任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必须注意:开座谈会每次人数不宜过多,以38人为好。参加者应该是熟悉情况的、具有代表性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要事先拟好详细的调查提纲,并尽可能先发给每个与会者做好准备;调查者要说明座谈会的目的,采取谦虚的、友好的态度,争取与会者的支持和配合;调查者要按照调查提纲一一发问,也可以根据调查的需要临时提出问题,让与会者作答。主持者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同与会者展开讨论,并集中大家的意见,做好记录。

(2)个别谈话。这是班主任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通过单独访问、口头问答方式,获得学生信息、交流思想的一种方法。访问的内容有:事实情况的了解;意见的征询;了解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动机,包括个人的经历、抱负、兴趣、爱好、信仰、思想特点、心理品质,乃至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个别谈话减少了群众的压力,?肖除了相互间的牵制,易使学生讲真话,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也利于展开深入讨论。这种方式多用于调查思想政治方面的敏感性问题,犯错误的问题,相互间发生利害冲突或产生隔阂等方面的问题。

班主任与学生个别谈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易受“警惕心理”和性格特征的影响。有的不露真情,有的言过其实,有的说话委婉含蓄,难以得到理想的答复。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双方的相互信任。班主任应尊重、信任学生,以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来对待学生,以此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要选择适宜的环境,使学生心理放松,主动敞开心扉;要启用不同的发问方式,或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或游离主题、旁敲侧击,又善于巧妙地把话题引到原定的目标上。总之,目的就在于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推心置腹,从而了解到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有效地帮助和教育他们。

4.谈心法

谈心,是了解和研究学生、教育学生、做好思想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班主任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有目的的交谈,可以更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见解以及对待人接物方面的态度,从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弥补观察的片面与不足。但班主任与学生谈心,不一定都能如愿以偿,达到目的。为使谈话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主任应做到:

(1)要充满感情。找学生谈心,开始时对方往往不注重你讲的道理,而是看你的态度和感情。班主任若不先搭起感情的“桥梁”,学生的心中就会筑起一道无形的“高墙”,难于接受教育。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班主任与学生的谈心活动,既是心理上的沟通,也是感情上的交流。与学生交流思想,首先要交流感情,感情本身就具有一种教育力量。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谈心气氛,班主任所讲的道理才能通过感情的“过滤”和“催化”,变成他们自身的思想和决心。为此,班主任要热情谦虚,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能板起面孔动辄训人;要创造一种愉快谈心的气氛,善于从学生关心的事物、感兴趣的问题谈起,循循善诱地进入主题,用诚心搭起感情的桥梁,让学生消除顾虑,解除拘束感与戒备心理,达到情感相通、言语相容;要注意力集中,表示出对所谈内容的关心与关注等。谈话惟有人情、入理,才能人心。

(2)要因人而异,讲究方式。谈话要注意对象的特点,学生有的善于言辞,有的沉默寡语,有的直率大方,有的羞怯脸红,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要诚恳劝导,切忌简单急躁,急于求成,要不怕麻烦,应像绵绵细雨、涓涓流水一样去作思想工作,彻底纠正“久旱不管,一下就满”的方式。在谈话过程中,教师不要从头到尾一人独白,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地位,而要不断地鼓励、启发学生表述自己的心迹、见解。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可采取“拉家常”的办法,由远及近,先轻后重,循循善诱;对性情耿直爽快的学生,最好直截了当地把问题点透,不转弯子,不兜圈子;对觉悟较低、个性较强的学生要善于从对方的情绪和要求谈起,先回避“烦恼”、“卡壳”的问题,迂回曲折地加以诱导;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谈话,哲理可以稍深,旁征博引,以理释事;对理解能力低的,可多举其熟悉的事理,浅显易懂,以事悟理。但无论对象如何,都不能使用粗俗和讽刺性语言。

(3)谈心要适度、适时。谈话要抓住最佳时机,谈早了条件不成熟,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谈晚了就易失去教育契机,甚至会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班主任要运用多种知识,善于“穿大街走小巷”,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取得理想的谈心效果。

5.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也叫社会关系测量法,是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集体的重要方法。测量学生的社会关系,可以发现学生的社会交往水平,团体成员在团体中的地位,班级团体的结构以及团体的发展水平。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测量班级社会关系,可为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提供较为客观的资料。这里简略介绍两种社会测量方法。

(1)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1934年莫雷诺(JLMoreno)第一个采用社会测量法来查明团体内部的心理结构与心理距离。其实施的办法是:要求团体的每个成员在各项活动中(诸如组织课外学习小组、值日、劳动、游览等),自愿选择喜欢的同伴,这叫肯定的选择。也可以表明自己不愿和谁分在一起,这叫否定的选择。用这种方法测量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可以将各个成员被选择的次数作为社交水平的客观指标。

运用这种测量方法可以使班主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很快了解团体的结构,了解团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每个学生在团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个体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喜爱、冷淡或反感的数量指标,即团体中谁最受欢迎,谁受孤立,谁被排斥。它有助于班主任确定班集体现在处于什么状况,有助于选择班干部和积极分子,有助于找出本班中信息传递通道。测量结果经整理,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反映出来。

①人际关系网络。团体成员人数不多,可以用这种方式表示。每个学生有一个学号。“一”表示吸引关系,“一一一”表示排斥关系,“一”表示方向。

从图2.1可以看出:①②③相互吸引,是彼此要好的朋友,或非正式小群体。①③④⑤⑦都受②号学生的吸引,②是获肯定选择次数最多的“人缘儿”,可能是他们中间有威信的“领袖人物”。④与⑤,⑥与④彼此没有吸引,也没有排斥。⑧遭到⑥⑦的拒绝,是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孤立者。

②人际关系矩阵。当团体成员在20人以上时,宜采用人际关系矩阵,即按团体总,人数n而制成nxn的行列表,表内登记各成员的选择关系。

肯定的选择以“+”表示,相互选择以○表示。行是被选择者,列是选择者。

从矩阵可以看出:

①④是被选择最多的一个,⑤是孤立者。①③④彼此选择相互选择,是非正式小群体。

采用莫雷诺社会测量法时要慎重,特别是否定的选择,在年龄稍大的团体中可能产生消极作用,选择材料要注意保密。此外,团体的结构并不是静止不变的,情境条件改变了,选择的结果也会不同。

(2)参照测量法。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能够很快揭示团体成员间的好感和恶感,但是没有说明某个被试者为什么选择这几个人,不选择那几个人,为什么和这几个人产生情绪联系,不和那几个人产生情绪联系。参照测量法能够揭示在评定个性品质、行为方式、意见方面对个体有意义的(参照的)人际范围。此外,团体中最受人欢迎的人不一定是在团体中最能发挥作用的人。运用参照测量法,可以了解团体中有一定影响的、能发挥相当作用的权威人物。

参照测量方法的一般步骤:①团体的每个成员作书面的相互评价;②为每个成员设一大信封,将其他人对该成员的评价材料全部放人信封内;③让每个成员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不得看信封内的全部材料,只能看一小部分。如一个班有40~ 50人,则只看其中的45人的评价材料,这4~5人可以自由选择。

每个被评者都想了解他认为最有威望的、有独立见解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发现对他具有参照意义的际范围。而综合每个被评者所提的人,那些被集中提名的人则是这个团体的最起作用的中心人物。

四、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技巧

(一)善于捕捉了解和研究学生良机技巧

了解和研究学生既要冷静沉着,也要果断及时把握恰当的时机。种地要不违农时,打仗要不误战机,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有时会出现一些良好的时机,如果不能及时抓住,这些机会就会象流星一样稍纵即逝。例如找学生谈话,当学生思想的闸门已经打开,心悱悱,口愤愤,欲说不行,欲罢不能之时,班主任应及时鼓励学生倾吐心声,说出真情,千万不能在启发诱导机会成熟之时,又去换话题绕弯子,而失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有利时机。

(二)巧妙接近学生技巧

要了解和研究学生,就要接近学生。接近学生的方式有下面几种:

1.交友式接近

采取交朋友的方式进行调查。毛泽东同志说过:“怎样使对方说真话,各个人的特点不同,因此,所采取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主要的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采取交朋友的方式接近学生,从体贴关怀、联络感情人手,建立在相互信任、尊重、了解的基础之上,这时调查的效果是最好的。但是一般来说,学生大都不敢奢望和老师交朋友,班主任应有意识让学生消除疑惧,以平等的身份同他们交朋友,这对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是再好不过的。

2.求同式接近

班主任在与学生接近过程中,应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共同点,从而获得双方之间的共同语言。如相似的经历可以引起对往事的共同回忆;共同的兴趣爱好谋求志同道合,还可以双方熟悉的人和事为桥梁进行结识和交谈。有了共同语言,就有了联系和接近的媒介,就可以为开展调查奠垫基础。

3.自然式接近

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接近。这种方式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班主任首先应给学生随和、平易近人的印象。这种方式可以使师生在无所拘束的情境中输出和输入信息。如果郑重其事,反倒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紧张心理。班主任经常生活在学生中间,随时随地都可了解调查学生。常言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如此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4.直接式接近

就是在调查开始时,开门见山,“打开天窗说亮话”,直截了当地说明用意和调查主题,不试探摸索,不转弯抹角,这种方式容易引起双方共鸣,马上博得学生的支持和信任。但是,它建立在彼此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掌握学生特点和调查实质的基础上,若贸然运用这种方式,也可能出现僵持局面。

5.迂回式接近

就是班主任不直接谈及调查内容,而又使学生接受其调查的接触方式。这种方式好比爬山登峰,如果山坡太陡,险峻莫测,爬不上去,那么索性盘旋而上,迂回而行,也可以到达顶点。这种接近方式多用于同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或怀疑犯了错误的学生接近。这种方式比较难掌握,一般只在特殊情况下才运用,如果盲目乱用,就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三)有效访谈技巧

班主任向学生谈话.提问,是取得可靠思想信息的关键环节。当面谈话,能够听话听音,察颜观色,随时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其谈话艺术有:

1.了解对方,寻找心灵窗口

“新教育……在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如农学家之于植物焉,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需食者资以肥料,好光则复以有色之玻璃;其间种类之别,多寡之量,皆几经实验之结果,而后选定之;且随时试验,随时改良,决不敢挟成见以从事焉。”了解对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了解对方的表现和性格特点,根据情况,发话提问。如果学生性格外向,就要避免直接冲突;如果学生性格内向,就要防止伤害压抑;如果学生表现后进,就要防止自卑心理的产生。二是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如喜欢什么,追求什么,反感什么,忌讳什么,以及对什么敏感等,都要有所了解,谈话发问,要能打开对方的心扉,引起共鸣。

2.语气亲切,态度平易近人

谈话问话要言之有物,能结合实际,内容要具体明确,容易让人把握要领;若言之无物,抽象空洞,学生则摸不着头脑,无从谈起;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学生则捉摸不定。老师言之有物,学生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注意启迪,用心广开言路

谈话发问,要有启导之功,启发思考,导出真情,切不能乱发禁言,堵塞言路。对于不敢说,不愿说,不直说等种种情况,要能针对性的诱导,开启言路。

4.循序渐进,注重问话程序

认识有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谈话要遵循这一程序。谈话时思路清晰,逻辑要严密。一般说来,提问谈话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具体到一般,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谈话颠三倒四,不仅不能形成调查中心,而且很难深入下去。

5.体察情绪,保持和蔼气氛

谈话发问,要随时体察对方的情绪,根据对方喜怒哀乐表现来掌握谈话的内容和语调。学生很痛苦、或很恼怒时,教师则要控制自己;学生很不耐烦,则不要穷问不止;学生余言未尽,则应耐心听完,要尽可能使调查在祥和的气氛中进行。

(四)咫尺书信,倾吐心声技巧

有时候,一个班看起来风平浪静,然而却潜伏着不安定因素。一个学生表面上高高兴兴,然而内心深处却隐含着焦虑和不安,这就有待于班主任去了解,去发现,去解决。了解学生除了平时多和学生谈心,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外,还可以采用师生间通信的办法来加深相互了解,密切师生间的感情。可在每学期末放假前的两三天,鼓励学生向老师写一封倾吐心曲的信,内容不限。可对教师提出批评和建议,对班级的某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向教师诉说自己的苦恼,畅谈理想和希望……通过这些信,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而针对学生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这种了解学生的方式,一要掌握契机,二要认真阅读,慎重处理。有些问题,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写信。如毛蓓蕾老师班里一个纪律较差的学生上体育课吃瓜子,体育老师很恼火,向毛老师述说,要求严加处理。毛老师想,这个问题怎样处理呢?经过反复考虑,决定以信的方式解决问题,于是就在学生作业本里加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你今天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使我很痛心。”这位学生将纸条一看,“出乎意料”,原来毛老师一直对我的看法好,“很痛心”,可见使老师失望,原来老师是对我抱以希望的。想来想去,这位学生一夜难眠,写了一份深刻的检讨,大清早便悄悄地塞人体育老师的门缝里,寥寥几语,解决了复杂的问题。开展通信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及时地、不受任何拘束地向老师反映自己的情况,倾吐心里话,又可以准确地反馈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从而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提高工作效率。

(五)设身处地,洞察学生内心世界技巧

德国诗人海涅说得好: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对于教师来说,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十分丰富、十分复杂的世界,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教师要想真正拨动这根心弦,就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外在表现探知学生的内心世界。

如一个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应该分析是由于听懂了闲着没事干,还是由于听不懂失去了信心;是由于身体不舒服,还是由于精神上有负担;是由于讨厌这个集体和教师,还是想惹人注意。对学生的表现一一摸清实情之后,才能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点子上。

被班主任找去谈话的学生,其心理状态也不同,有的同学要猜测教师谈话的目的:是表扬还是批评,是了解情况还是布置任务。学生很注意观察班主任的语言和态度:教师在和犯错误的学生谈话时,他们容易产生戒心,不正面回答教师的问题,以推说不知来搪塞和防备老师;偶犯错误又还未认识错误的学生,认为教师找他谈话是有意整自己而产生对立情绪。学生因故激情爆发,在火气正旺时,教师找他谈话,他往往在教师身上发泄情绪;有的学生因为目的没有达到,需要没有满足,就认为教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对教师抱轻视的态度,在教师找去谈话时,不正眼相看,不愿回答提出的问题,采取敷衍态度,想及早结束谈话。

师生谈话时,学生轻松地笑了,往往表示同意或感兴趣;学生眼神与教师对视或凝视教师,往往是由于被吸引到谈话的内容上来了,并接受了教师的意见;学生身体前倾表示注意听老师谈话和接近老师;学生身体后仰和侧身表示消极和对话题不感兴趣;学生挺胸昂首,表示傲慢;低头表示沮丧;懒洋洋表示满不在乎和不感兴趣。班主任要善于窥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感情的共鸣,置身处地分担学生的忧虑、苦恼与喜悦。

(六)以诚换心,寻找希望与需求“焦点”技巧

处于个体内部生理与心理剧变阶段的中小学学生,成长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这决定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多矛盾的统一体。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认识社会、考虑人生、投入人际交往、参加学习活动与情感生活中,都存在着纷繁复杂的思想矛盾。因此,班主任要有探幽索微的能力,及时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不断发现学生内心世界的奥秘,并寻找出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焦点,班级工作才会富有魅力,充满朝气。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动机,教育就难以奏效。有的学生把打架误以为勇敢;把庇护同学错误和考场上的互相抄袭误以为是友谊等。教师不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其错误行为就会持续下去。如果教师的教育不被学生看成是自己增长智慧、塑造品德的需要,而简单看成是学生服从老师的强制要求,就很难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和行为。班主任要以诚换心,找准学生与教师共同的兴奋点和结合点,帮助学生从“现有发展水平”向“最近发展区”过渡。教师热爱学生是种子,学生尊敬老师是花朵,而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则是最后的果实。班主任只有进入学生角色,才能知学生心,晓学生事,排学生忧,解学生难,培育学生健康成长。

(七)摸透学生心事,迂回解决问题技巧

班主任除了课堂、课外了解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外,还要特别注意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突出表现,摸透学生的心事。武汉市著名的小学模范班主任章德意老师班上有一个叫小云的同学,她平时天真活泼,爱学习、爱劳动、爱集体,但有段时间,章老师发现她上课不用心听讲,作业没按时完成,常常愁眉苦脸,阴云满面。开始章老师以为是她家庭生活困难,年迈的外祖父对他们弟妹俩照顾不好,得不到家庭温暖,因而使她发愁。于是章老师对小云倍加关心,可是小云仍旧愁云不散,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章老师多次走访和谈心,小云终于对章老师说了心里话:“我爱尿床,哥哥常取笑我,如果同学和邻居知道了,都会笑话我,我怕丑,我有这种病,读书再好也没用,我的苦恼又不敢对别人说。”章老师理解小云的心事后,想到小云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应该怎样做才能既不伤害他她的自尊心,又能解除她思想上的顾虑,让她愿意到医院去治疗呢?章老师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先给小云讲述治好这种病的事例,解除她思想上的顾虑,增强她治病的信心;然后再说明尿床是生理上的病态,而不是丑事的道理,保护她的自尊心;再次教育她的哥哥不能取笑她,而要关心和爱护她。经过细心工作,小云的疙瘩解开了,又活跃起来,积极参加活动,勤奋学习,关心集体,担任了班级宣传委员。可见,迂回解决问题在某些时候比直接解决问题更有效。

 

为师生关系设喻

师生关系就像互相咬合的齿轮。

当新接一个班时,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处于一种初始阶段和游离状态,师生双方都不十分了解。在没有见到班主任之前,学生往往会揣摩班主任的长相、身高、穿着和脾气等,对老师怀着一种想接近又有点忐忑不安的心情。当与班主任见面后,学生会百般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时,师生之间的“齿轮”开始靠近了。可时间一长,学生会因一些小事与班主任意见不一,心里便会产生怨恨之情,“齿轮”会开始松动。此时,班主任需要及时进行合理的调整。

班主任工作的最初阶段,扮演着主要角色,教师的性格爱好、言谈举止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此时班主任是“主动轮”,而学生则是“从动轮”。师生相处的日子长了,彼此有了一定了解后,班主任会在一些事情上与学生做到心灵相通,产生真挚的情感交流,师生间会产生一种和谐共振的效果。此时“大小齿轮”的转速一致,没有力的损耗,这是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
   
情感是协调师生关系的润滑剂,班主任要以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奏响和谐的乐章,让师生间的两个“齿轮”产生互动效应,使运行速度更快,步调更一致。但愿所有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都能像互相咬合的齿轮一样,和谐共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班主任处理学生偶发事件“十不能”
班主任工作五部曲
【引用】班主任工作目标责任书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策略研究》
浅谈班级自主管理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