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场名为“青春期”的战役 青少年自伤行为深度剖析

民小编说:

在几次与学生的闲聊中,几次刷朋友圈时,小编发现了一件令人震惊与心痛的现象——自伤竟在部分同学中“悄然流行”。看罢下面这些场景,相信你在认同小编的同时也会感到阵阵心痛。

一、心理咨询案例:人生中第一场拼死的战役

1、看到血流出来的时候,似乎压力被释放了

来见我之前,她刚给十个指头都“放过血”。

“我告诉我妈妈我想自杀,她只是不停地骂我,说我有病。”“我没有朋友。有些人我曾经以为是我的朋友,其实只是我自己的愚蠢。”“没有人知道我是多么努力地希望让身边的人满意,可是他们总是嘲笑我”……

坐在我面前的这个女孩儿叫尹依,今年13岁,皮肤很白,微胖,在我看来她非常聪明可爱。但如果你仔细看,她的手指和手腕上布满了细小的伤口。“我好累。没有人明白。”说完前三个字时,她的眼睛里就开始冒出豆大的泪水。

说完一句话,她已经忍不住捂着脸无声地抽泣起来。她最后说的一句话是,“这个世界是个美丽的地方,但是它也很残酷。”说完,她看着我,仿佛希望得到认同,又希望被我反驳。

我迟疑了一会儿说,我希望我能告诉你相反的事实,但恐怕你是对的。

尹依听了我说的,再次垂下眼睛,露出伤感的神色,却不再哭了。尹依的父母很忙,感情也不好,平时没有时间精力去关注她。在学校里她成绩很好,却不太擅长和同学们相处。前几年,她容易失控发火,学校为此找了几次家长,慢慢地,她不再向外发泄自己的情绪了。

我要求看她的手,她伸到我面前:十个手指上都有不少伤口,有些已经愈合了,有些看起来很新。手腕上也有弯弯曲曲的伤痕,不太显眼,露出淡淡的白色。

不管走到哪里,她都会随身带着一把美工刀、一包干净的刀片,她保证自己用来自伤的刀具是干净的,不会造成伤口的感染。

她说,每当压力大得承受不住,她就觉得体内的血太“满”了,压迫着她,这时就需要把血放出来一些,看到血流出来的时候,似乎压力也随之一起被释放了。

我问她,疼么?她说只要刀片够快,其实不会疼,只是在伤口愈合时会有些发痒。

我问她,感觉好么?她说一般都会很好,也会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但是也有过不小心发炎的时候,就会很疼,疼很多天。有一次不小心,造成了比较深的伤口,血止不住,当时心里觉得很害怕。

我又问她,有人知道么? 她忽然笑了。她说,我也觉得很奇怪,我明明做得很明显,但是好像从来没有人注意到。我假装在笑,明明很假,但所有的人都真的以为我在笑。我每天笑着回家,爸妈和姐姐问我今天好么,我说好,然后我就回房间蹲在地上割自己,然后不停不停地哭。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始终都不发现。

说完她咬紧了下嘴唇,是委屈,又倔强地不允许自己流露。

2、一场名为“青春期”的战役

这个女孩有着和她的年龄很不相称的眼神,隐忍的,仇恨的,无助的,绝望的,甚至是看破的,虚无的。

很多时候,已经长大的我们认为孩子不会真正认识“痛苦”。而她的痛苦是这样真切,这个女孩提醒了我,让我想起了很多事。

青春期对很多人来说,从来不是甜美的初恋故事和天真的友情,它是残酷的。小孩子的残酷,有时候超过成年人的想象,彼此之间都可以说出最恶毒的话语。更不用说那些傲慢而无知的大人能够带给孩子的伤害了。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青春期大脑发育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水平,比较容易感受到激烈的情绪,不能够中和调节,因此,我们感受到的快乐和痛苦都格外生动。

看着她,我也想起了自己。当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已经不再是青春期那个受害的小女孩的那一天,我仿佛看到自己淌着水从河里上岸,我的衣服头发全都湿漉漉的,不但疲惫,身上还布满伤口,但我好歹是上岸了。我摘下自己头发上和身上的碎叶子和水草,拧一拧裤腿里的水,回头再看一眼那条过于长的河流,毅然决然地向远处去。我没有能够赢这场名为“青春期”的战役,但我至少没有输。

3、长期反复的自伤行为和自杀想法、自杀尝试是相关的

在尹依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非常典型的青春期自伤行为。

假如我们仔细回忆过去的经历,总能想到班里有那么一两个人,或者就是你自己,会用圆规戳自己,用小刀割自己,还有人把圆珠笔的笔水注入到皮肤表层以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作为一种常见的与身体有关的挣扎,天然地和青春期的联系更为紧密。

长大后的我们,往往会觉得自虐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显得病态的行为,但其实它在青春期,尤其是在青春期早期,非常普遍。

根据2013年的数据,12个月内,英国有超过1万3千名15-19岁的女孩、超过4000名男孩因为自虐而被送入医院,这比前一年增长了10%。在美国,2010年的一份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青少年群体(包括7%的初中生、15%的高中生)曾试图尝试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在各种青春期的自伤行为中,报告最多的是自我割伤。此外,扯掉头发、烧伤等等也是常见的行为。

约克大学心理学教授Robert T Muller回忆自己的青春期时,他身边也有这样一位自伤的朋友。看到那个朋友用刀片划过自己的皮肤,他总是感到胃部一阵翻滚,“让我后悔的是,在那时,我并不知道她是否需要帮助,并没有试图了解和帮助她。”

最令Muller教授感到不安的,是身边有其他人说,那个朋友割伤自己的原因只是为了“引起注意”。“他们轻视了她的问题,”Muller说,“但那时,我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

虽然这种自伤行为是非自杀性的,但是长期反复的自伤行为和自杀想法、自杀尝试是相关的。青少年自杀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在15-24岁的年轻人中,自杀是排名第三的死因。而在18岁以下青少年自杀的人群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

4、自伤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秘密完成的,因此难为他人所察觉

对于很多人来说,自伤是一种处理方式。密苏里大学精神病学家Armando R. Favazza的研究认为,40%的青少年自伤者同样拥有进食障碍,50%曾在童年有过被性侵经历,正是由于在负面情绪面前,自伤是他们处理那些难以面对的情绪的工具。

另一些人自伤,是由于对某种“感觉”的追求。Edward Selby针对30名平均年龄17岁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其中87%是女性),他们最想要寻找的感觉是“满足”(45%),31%的人想要寻找“刺激”,24%想要“疼痛”。

对处于青春期前期、有自伤行为的少年进行寻访和跟踪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临床心理系主任Mitch Prinstein发现:由于效仿最好的朋友时,少年们容易出现自伤行为,另一方面这些自伤的少年,也更容易和有同样行为的同龄人成为好朋友。

自伤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秘密完成的,因此难为他人所察觉。“正是因为很多人和我一样无知,也就没有帮助自己朋友的能力。”Muller说。

但仍然会有一些信号表明,你的朋友正在自伤:身体上有多个割伤或烫伤,经常出现的部位是手腕、拳头、前臂——实际上,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受到自我伤害。

为了隐藏这些记号,他们可能在炎热的季节却穿着不合时宜的长袖衣服,或使用绷带或布来遮盖自己的身体,却时时表现出高度的焦虑或沮丧。

如果你已经确定身边有人有自伤行为,首先,请和TA谈谈。在谈话之前请一定记住,要节制,不要带着主观立场去谈话,特别是不要让对方觉得,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难以理解的。

最终,经历了成长的伤痛后,我们仍然要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

如Mitch Prinstein所说:“有一天,我们能够以更合适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感——这才会被认为是最酷的事情。”

我一直记得尹依问我,“我姥姥去世前曾经安慰我说:等你长大了,一切都会好的。一切真的会好起来么?什么时候才算长大?我有时候觉得一切都不会好了,一切都只会越来越糟。这一切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我没有办法回答她,因为我想起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那句对白:

“人生是只有童年苦,还是一直如此?

一直如此。”

但是却有一句鸡汤,在此时显得应时应景。

“那些杀不死我们的,都会使我们更坚强。”

(注:尹依的故事来自于案例改编,姓名及情节有虚构。)

二、自伤,究竟是为什么?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自伤? 他们在追求什么?他们想通过自伤这一行为达成什么目标?让我们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走进他们的世界~~

童年的创伤导致自伤

日本一项调查显示,儿童和少年时期遭受过身体上伤害或是精神暴力的人,实施自伤行为的风险约实施普通人的9倍。

在对有自伤行为同学的访问中,大部分都曾诉说在自己身上的早些时候有受到身体上或精神上的虐待或是有过童年的不幸。如父母的离异、家庭的暴力、在学校常受侮辱嘲弄等。在这样的环境里,缺少父母的关爱、朋友的关爱、老师的关爱,生活感到无比压抑,不爱与人交流,导致遇到压力无法排解,最后便通过自伤的行为来释放压力。模仿心理导致自伤

据报道,某中学的两名学生为证明彼此有“义气”,于约定同时用美工刀割伤手腕,然后再用相同的手帕包扎伤口作为标志。没想到,做出如此荒唐行为的两人竟被其它同学视为英雄,并群起效仿。这是当今中学生中出现的在自伤问题中一种典型的“同侪现象”。同学们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展现自己的强势以吸引其他人的注意,而自伤手腕。

用身体上的疼痛转移和减缓精神上的痛苦

人的心理承受力都有一定的限度,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生活节奏快、学习负担重。人遇到严重负性情绪干扰的时候,来自心理上的痛楚会让人受不了,如果找不到恰当的宣泄方式来减缓心理的痛苦,人有时候就会选择伤害身体来转移心理的痛楚。正如有同学所说的,“每当我难受到受不了的时候,我就会选择用刀片划我的手臂,我喜欢血涌出的那刻,各种鸭梨和不爽都随着血液流出被释放了……”

为吸引关注而自伤

心理学表明,青少年选择自伤部分因为觉得自己不受关注,他们通过自伤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或控制别人。这些中学生是这样说的:

“爸爸一骂我我就自伤,只要在手臂上一划,爸爸就闭嘴了。”

“每次自伤后老师同学都来看我,关心我,我感觉很温暖。”

“我妈很小气,舍不得给我买东西。有次我想买一个智能手机,她不让,为了吓唬她,我用准备好的刀片在手臂上划了一刀,她一着急就答应给我买了。从那以后,我一遇到想要的东西估计妈妈不同意我就划手,难过时我也划手,现在我都不知道我是怎么了。”人格因素导致自伤

心理医生指出,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人格特征上有着相似的特点:就是性格都比较内向或者孤僻、敏感、遇事情绪化、易冲动;有的自卑,对生活失去信心,长期处于焦虑之中;还有的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抑郁或创伤应急后反应,冲动控制障碍等,另外,也有的青少年自伤是因为生理、心理的发展还不健全。当他们在遇到压力打击时,就会反应消极,冲动行事,就会采取自伤的方式来释放。生理因素激发自伤

一些研究学者提出,某些特定的神经传导物质分泌数量和自伤行为紧密相关。自伤行为会增多人脑中类鸦片胜肽、内啡肽的数量或是释放量。遇事缓和会出现类似麻痹的感觉。进行自伤行为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对于疼痛毫无感觉,但内啡肽的释放能够使自伤者有类似获得胜利的感觉。同样,像安非他命与类吗啡能够增加多巴胺的药物也会激发自伤行为,这表明自伤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生理基础。

三、如何预防青少年自伤行为?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学生自伤,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解决问题也需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这些孩子们,大家都能做些什么呢?

1.学校的疏导

青少年学生中的自伤行为时一种心理危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和参与解决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一定要端正教育思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人格健康发展的学校社会环境。具体做法:

一方面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丰富学习生活,广泛开展适应学会年龄心理特点、需求的各种活动,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教育,为学生创造能使自己身心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

另一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学生的必修课,训练学生应对学习生活中各种压力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建立可信赖的人际交往关系;教给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如系统放松法、焦虑转移法、情感宣泄法、自我暗示法等;将珍惜青春生命、憎恨自杀行为作为一个基本价值观念,植根学生头脑。此外,老师要强化自己的“心理辅导员”的角色意识,敏感地发现学生的异常反应,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2.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最重要的就是要减轻孩子的各种压力。超负荷的应试教育、盲目追求名校名次,都会对孩子的正常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容易形成青少年的“亚健康”状态。另外,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人际关系发展,帮助其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化解因外在原因导致孩子对自我评价过低而造成的不良心理暗示。

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出现情绪低郁的时候,要多陪伴孩子,多用生活中阳光积极的一面来影响孩子。要避免孩子接触社会上负面的信息,这些负面信息容易对孩子形成暗示性或者诱导性的影响。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特征就是忧郁情绪的弥漫性存在,所以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预防孩子发展成为忧郁症。如果发现孩子有忧郁症倾向,建议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的心理科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会运用专业诊断,发现孩子疾病的程度,同时医生可以辅助开具抗忧郁的药物,帮助治疗孩子,无疑对防止自杀或者忧郁症的进一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家长切勿讳疾忌医,耽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期。

3.社会关注

在自伤者中,很多人都没有接受过任何心理干预,政府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另外,社会要采取宽容、体谅的态度,给他们提供空间,不要过度的谴责、制止、议论,设立专门的帮助机构,给他们提供倾诉的场所和倾听者,并为自伤行为者提供替代品。针对青少年对自伤行为的不正确认识,注重整个社会环境的建设,重视对结构不健全家庭的社会保障,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学生的生活空间,避免青少年受到不良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自伤怎么办(上)?
如何预防处理青春期孩子的自伤 自残 自杀
孩子为什么自残、自伤?听听他们自己怎么说!
“若有来生,我们不要见面了”
少女触目惊心的伤疤:非自杀自伤离孩子有多近?
孩子厌学叛逆不读书,拖延很严重,智慧家长这样扭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