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根本转向(连载二)

 

二、西方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不是哲学的根本转向

 

我们知道,本体论是西方古代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任务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曾经有过明确的讨论。他写道:“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秉赋’。”“学术总是在寻求事物所依据的基本,事物也凭这些基本性质题取它们的名词。所以既说这是本体之学,哲学家们就得去捉摸本体的原理与原因。”“这一门学术(哲学)的任务是在考察实是之所以实是和作为实是所应有的诸质性”。〔8〕在这些论述中,亚里士多德明确强调了哲学的本体论性质,同时也指出了哲学所追求的“实是”与对之进行认识的主观状态(名词)之间的关系。对于“实是”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也有过讨论。他说:“在那些最初从事哲学思考的人中间,多数人都是只把物质性的始基当作万物的始基。因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为它(实体常住不变而只是变换它的性状),在他们看来,那就是存在物的元素和始基。……这种本体是常住不变的。”〔9〕无论是泰勒斯(Thales,约624547)把世界不变的始基规定为水的学说,还是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540480470之间)把世界不变的始基规定为火的学说,无论是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490430)把世界不变的始基规定为四种元素的学说,还是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460~前370)等人把世界的始基规定为不变的原子的学说,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用物质性的存在规定世界本体的统一性,并用物质活动的功能和人对物质活动的印象来解释精神现象,古希腊的原子论者更是把精神看作是某些特殊物质(精细原子)活动的产物。

当然,在西方古代哲学中也有用精神性的存在作为世界本体的学说,如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就把世界看成是由永恒不变的理念构成的“理念世界”,世界上的所有可感之物都是对理念型相的“分有”或“摹仿”。 他还认为个体灵魂是轮回不死的,因而灵魂所拥有的知识便是永恒的,人们通过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只不过是对已经被尘世暂时埋没了的灵魂早已把握了的知识的回忆。柏拉图强调说:“人应当通过理性,把纷然杂陈的感官知觉集纳成一个统一体,从而认识理念。这就是一种回忆,回忆到我们的灵魂随着神灵游历时所见到的一切”。“我们必定在以前某个时候已经学到了现在回忆起来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的灵魂不是在投生为人以前已经在某处存在过,这回忆就是不可能的。所以根据这个论证,也可以看出灵魂是不死的”。〔10〕(P 75、76.)

沿着这种“理念世界”本体哲学的轨迹,通过基督教观念的再造,形成了统治欧洲长达年之久的神学世界观,在这一世界观中,作为世界理念的本体变成了上帝的精神和神的意志,而分有着理念的万事万物则变成了由上帝创造的俗不可耐的尘世,人的认识也变成了由上帝之光的神性所赋予的启示。

在对以往的哲学史考察之后,黑格尔认为哲学仅只是“关于上帝、自然和精神的意见。”〔11〕(P 377)他的本体论的哲学,除了发展的学说之外,也只是基督教宗教神学的一种翻版。只不过在他那里,上帝变成了客观的绝对精神,上帝创造的自然界变成了绝对精神的外化,上帝天启的人的思想则变成了对绝对精神进行认识的主观自由意志。在黑格尔看来:“‘理性’是宇宙的实体”,“‘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理性“是它自己的生存的唯一基础和它自己的绝对的最后的目标,同时它又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力的权力,它把这个目标不但展开在‘自然宇宙’的现象中,而且也展开在‘精神宇宙’——世界历史的现象中”;自然界是“物质的东西与概念的统一”,“各种自然形态仅仅是概念的形态”;“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世界历史——是属于‘精神’的领域。‘世界’这一名词包括物理的自然和心理的自然两方面。物理的自然也包含在世界历史中间,……我们的工作并不需要我们把‘自然’自身作为一个合理的系统来观察……我们只要探索它对于‘精神’的关系”;“要明了‘精神’的本性,只须看一看和它直接对立的东西——‘物质’。”〔11〕(P 446、447、438、444)由此我们看到,黑格尔的哲学仍然是在讲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只不过他把物质看作是客观精神发展历程中的派生现象,并主张物质的东西对精神的东西的统一,而不是相反,去主张精神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统一。

西方的近代哲学更多地把研究视角转换到了人的认识发生的机制方面,在西方近代哲学理论中,关于人类认识来源的经验论学说与唯理论学说有过一个很长时期的争论。经验论者坚持唯物论立场,承认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的独立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知识的来源,反对天赋观念论。经验论者对人们的认识的起源、性质和机制的探讨是以其唯物论的本体论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其所关注的哲学问题的基点仍然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等。

近代西方哲学唯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荷兰的斯宾诺莎(Baruch〔后改名为BenedictusSpinoza16321677)、德国的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等。他们沿袭古希腊学者柏拉图的不死灵魂的回忆学说,以及西方中世纪宗教神学中的神启和信仰学说的传统,提出和论证了人的认识发生的“天赋观念”理论。笛卡尔认为天赋观念是上帝赋予我们的,“已经在我心中”的东西,它具有完满性、明白清楚性,以及与实在相符合的特点,我们关于外物的感觉印象只有和相应的天赋观念相符合时才是可靠的。〔10〕(P 374、375、378)笛卡尔还提出了“我思想,所以我存在(我思故我在)”〔10〕(P 369)的命题。

按照一般性的说法,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之父”,他的学说是西方哲学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的起始点。然而,笛卡尔的认识论,以及西方近代哲学的唯理论认识论并不排斥本体论的研究,其研究问题的基点同样未能超越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一点从笛卡尔关于“实体”的规定及不同实体间的关系的理论中便可以清晰地得到印证。笛卡尔认为:实体是“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按照这一规定,实体有三种:上帝、心灵和物质。然而,在笛卡尔那里,上帝实体只是某种存在论的“虚位”设定,对人类知识并无实际作用,“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只有心灵和物质才是实体。”只不过,笛卡尔在考察心灵和物质的关系时得出了二元论的结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12〕

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的基础上,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发展,日益关注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体选择与建构性的方面。如,法国近代哲学的代表人物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就在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根源的基础上,又特别强调了理智、意志、情感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积极的选择、能动建构的动力因作用。他强调说:“我存在,外物也存在”,但他又认为,“我是能动的理智实体,运动的第一因不在物质之内”,对自然界来说,精神是积极的方面,物质是消极的本原,人们在面对自然时,凭借“内在之光”就可以认识自然,并发现自身拥有的天赋的道德观念以及上帝的存在。〔11〕(P 81~85)再如,法国近代哲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拉美特利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17091751)则强调了人的认识以人的生理结构为中介的思想。他提出了人是机器的学说,并从人的生理特征、身体状态、人脑构造的性质的层面上对人的感觉、思维等心灵方面的活动进行解释。他还强调物质是唯一的实体,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11〕(P 105~115)可见,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虽然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人的生理结构、认识结构、理智、情感、意志在认识发生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的方面,但是,他们都毫无例外地把自己的学说建立在了对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拉美特特强调生理结构对认识发生的中介作用其实强调的正是心身关系的身的,亦即认识主体物质因素方面的作用。虽然,卢梭把人的理智看作是认识发生的积极的、第一位的原因,但是,他同时又承认物质对于自然的本原性地位。由此也可以看出,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并未排斥本体论学说,并未超越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基本探索。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企图超越传统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提出了他的先验哲学。康德认为,不是外部对象,而是人的认识形式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经验需要相应的认识形式去统摄,所以在未经验之前,相应的认识形式便在认识主体内部先行(先天)存在了。康德写道:“理性必须挟着它那些按照不变规律下判断的原则走在前面,强迫自然回答它所提的问题,决不能只是让自然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有一种关于对象的先天知识,在对象向我们呈现之前,就确立了某种关于对象的东西。”“经验本身就是一种需要理智的知识,而理智的规则我是必须假定为在对象向我呈现以前就先天地在我心中的,它先天地表现在概念里,所以经验的一切对象都必然是依照概念的,必定与概念符合一致。”〔11〕(P 241、243~244)康德的先验哲学改变了传统哲学的认识论路线,他把从客观对象到主观精神的认识路线倒过来转变为从主观精神的认识形式到客观的认识对象。康德的先验哲学在西方认识论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某种里程碑式的意义,康德本人也把他对哲学的认识论路线的这一转变称为“哥白尼革命”。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场革命也是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解读中实现的。康德承认认识之外的“自在之物(物自体)”即“实在的对象的存在”,也承认人的感知确实由作为外部实在对象的物质体的刺激所引起,但是他却强调说我们只能认识感知中的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本身,因为,在物自体和现象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或相同的性质可以判明。〔11〕(P 269~270)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康德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之间所设置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无论如何康德的哲学同样给出了一种关于物质和精神特定关系的理论。(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体论究竟是个啥东西,如何用一句话就理解
何謂本體論? WORD
“没有那么多偶然,所有偶然都是必然”
掌握这个前提,就能轻松看懂古希腊哲学了
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
黑格尔之二:实体即主体|近代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