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教育:让人成为人——西方大思想家论人文与科学》(一)

没有翻开书页,思索,教育让人成为了什么?机器是我最先想到的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机器,学校就生产什么样的机器。这些“机器”又为社会制造产品。这些机器往往都是固定好的,无法变化其作用,无法自我修复和调整,无法适应其他的工作。因为每种机器都只能有自己的任务。而最重要的是,机器没有思想,没有精神。最终这些机器只能变得浅薄而且平庸。如果教育让人变成了机器,那教育又是什么?工具。只有工具才能制造机器。教育本应是怎样的,才能使人成为人?

本书为近世以来十八位大家的文墨。上起德国教育家开山祖师康德,下讫美国近代文化批评家赖许。翻开目录,书中集合了纽曼、罗素、爱因斯坦等一系列大思想家的名篇,我想这本书一定是一场思想的饕餮盛宴。

康德《论教育》

“热爱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强烈追求,所以一朝长大成人,习惯了自由,他就会为了维护自由而牺牲一切。由于这个原因,纪律必须及早发挥作用;因为倘若从小不讲规矩,日后生活中性格便不易改变。不守纪律的人,动辄任性而为。”由此人性的自由联想到大学的自由,大学的自由是否也要束缚?大学也是人组成的,但却不是个体。这必定要求有管理。自由是一定要有的,但是如同人性得自由一样,无论哪种自由度的把握是最难也是最应该讨论的问题。

“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人无非是教育造就而成的产物。人无非是教育造就而成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人仅仅是通过人而施行教育——换言之,施教于之人,自身也要接受教育。”我想这句话深层次的含义是对教育者的要求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为下一代负责的态度。教育应该有这种态度。

在此,康德提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教育是一门艺术;另一个是教育的机械态度。他提到“因为人的天赋并非自然而然自行发挥,所以一切教育皆为一门艺术。”“如果我们遇到偶然机会,通过经验而获知,某个事物有益于人,或有害于人,教育的艺术此时便是机械的。流于机械的一切教育,肯定伴随着诸多谬误和缺陷,因为毫无足以发挥作用的稳妥的原则。”“教育的机械态度,必须转变为一门科学,后代可能不得不推翻前代建造的成果。”因此,教育是一种研究的艺术,还是一种机械的科学?

康德认为教育有一大原则,尤其那些制定教育规划的人士,应该纲举目张:儿童应该接受教育,不是为了眼前着想,而是为了未来人类这一思想和人类的全部命运。这条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父母教育子女时,通常流于一种方式,不论这个世界可能多么糟糕,就是为了他们可能学会适应世界的当前状况。可是父母应该给予子女一种更为优良的教育,目的在于有可能因此而促进未来世态变得比较美好。康德的这一原则我自身深有体会,并且假期在家与我父亲讨论教育问题时,我们各持己见。以我的家长为代表的家长一派一般都是把自己教育为广泛适应社会发展,在社会各界八面玲珑,子女在世飞黄腾达,这是他们最期望看到的。我的观点是作为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知识分子,我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就应该保留一份知识分子应该有的坚持和理想。社会中如果没有了知识分子这一可能还带有一些良心或者愤青想法的人,那么这个社会会变得多么的不堪。家庭教育的态势已经如此,那么学校教育是否就应该转变这种态势?为何当前的学校教育不仅没有转变,还愈加随着家长教育的态势愈演愈烈?

注重“践行”。“践行”或者说是道德培养,是指教诲人如何作为一个自由生命而去生活。这就是个人品格的教育,一个自由生命的教育,他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能都在社会上自得其所,同时对自己的个性保持着一种适当的认识。这一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教育往往被认为是外界的教化,可是往往忽视了受教育的个体的需求,虽然说是因材施教,但是因材,也是根据教师的判断而来。教育最终还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能够独立思考。更重要的就是康德提出的,能够对自己的个性保持一种适当的认识。人类最困难的事情其中就有认识自我。而且是适当的认识就要有更高的要求。怎样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这种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是否也是重要的人之成为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纽曼《大学的理念》(节选)

不知是纽曼本身的英文版文字写的如此美妙还是后来的翻译功力颇强,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一篇教育的文章写成如此有可读性实在不易。也是少有。通读下来,只感如顺流而下,文字流淌,而文字内容却只记住三个重点:一是大学何为?大学就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士集聚一堂,士林来往交流和传播思想的场所。二是这一堂应该选在何处?安全开阔之处,风景优美之处,却不是金钱遍地的繁华之处。三是大学生活。是对智慧对知识的那种敬仰和敬重。

细细品味,为何这篇《大学的理念》会成为教育界的传世之作?

开篇就指出,大学的精髓所在:“大学的实质上是幅员广袤的国土上,士林来往交流和传播思想的场所。P18”大学的精髓在这一句话中就包含了,自由、思想的交流、广泛的吸收、传播。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互为人师,教育一词从大端意义上而论,乃是人类社会伟大而永无止息的一项活动,实施教育的时候,一方面有既定目标,一方面并无目标。”教育为何把人变为机器,是否就是因为教育只遵循了其即定的目标?

当今时代信息量是如此之大,我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的享受网上教学。不少人呼吁,以后或许可以让大学消失,让课堂消失,让教师消失。网络可以带给人们所有的教育。这种观点看似是先进,而持这种观点的人却没有理解教育和学习的真谛。纽曼在文中指出,“任何学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学而知之;可是细节,口吻,氛围,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入我们血液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要从师长那里把捉,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P20”“生命”一词,让我感到了活生生的教育的流淌。教育不是静止的,教育就是一股生命体,一直流动在老师与学生中间。

纽曼举例,各门学科之间,有交流和沟通的聚会。他在描述这些聚会时,是如此的令人向往,“择选四序良辰,白昼永长,碧空一色,大地展笑颜,万家齐欢欣;一城或一镇,可轮流做东,或名城古镇,或现代繁华之地,楼宇轩敞,殷勤好客。所到之地和周围坏境别有洞天,一新耳目而令人激动,舒适惬意二令人神爽——相识的面庞,显赫或天才之威严气度,旧雨心知,慷慨大度而可亲可近,里里外外,其乐融融......P23”这些让人神往的描述,使每一个期盼知识和智慧的人都浮想联翩。纽曼对于这种活动的评价是,“活动产生的结果,在于促进了一种生气勃勃,而且不妨说,是个人之间在知识上的切身交流,促进思想上普遍的彼此沟通,各门学科之间的比较和调整,促进思路的开阔,学术和社会两方面的胸怀,促进对一门特殊的学科的热爱,具体学科则个人可以自行选择,还有裨益学科的崇高奉献精神。P23”这也是纽曼心目中的大学理念之一。

大学的选址,雅典的学园,是欧洲大学的发源,选择雅典作为例子是非常合适的。文化的交融,生活的安定,居民以礼相待,心情闲适。商贾交通便利,因此不乏其慷慨帮助。还有重要的一点是,雅典的政治力量式微,诸侯王国由盛转衰,干预学术的力量减弱。这里是一个富足的宝地,资源丰富,被纽曼描绘的如同是人间仙境。当外乡人来到这里求学,被眼前的景象所折服,“那是来自边远省份的生客,来自不列颠,或者来自毛里塔尼亚,置身于此情此景,恍如隔世,而故里景象,则满目凛冽的森林沼泽,或者炎热而令人窒息的沙漠,他豁然开朗,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是什么面貌,他渐渐理解国情,而天时地利,故为大学适宜的发源地。P30”大学选址到底应该在哪里?纽曼作出如下解释,“大学地址理应开明自由而高贵脱俗”。总之,纽曼的大学理念中,大学的选址要天时地利。然而在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当中,并不是每一所大学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这也许就叫是现实与理念的差距吧。

再说到大学生活,纽曼还是将希腊古风展现在我们面前,雅典新生的故事,雅典城的风貌,不少年少在雅典求学的人士后来已成为著名学者。而非常有趣的是,其实雅典的民居并不是豪华的,可是说是比较破旧和拥挤的,纽曼称是种种陋敝。然而纽曼的语言中,在此地的学术气氛,不会因为房屋的破旧而有任何的影响。用纽曼的话说,“种种陋敝,姑且并非虚言,况且诸位尽可数落;然则,回眸史迹,雅典曾为学术之乡,美境之乡;而非低等机械发明,物质组织的发源地。造化和艺术在召唤,何必停顿敝庐之内,细细计算墙壁有多少裂缝,盖瓦有多少破洞?......想必大家远道而至雅典,不是为了蜂拥攀梯,不是为了找寻如厕之处;大家来此,以广见闻,天下唯有此地,有可见之迹,有可闻之说。P44”由此可见,学子来到雅典,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一睹大师之风,一闻大师之言,这种知识和智慧对士林的吸引如同一种魔力,讲大家都集聚雅典。

为何这里可以称之为大堂?梅贻琦的一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雅典具有如此高的学术名望,必定是有大师的吸引力。纽曼对于大师的描述,让每一位求知若渴的青年心驰神往,“伊壁鸠鲁整日倚躺于自家庭院;芝诺立于斯多葛廊,恍若仙人下凡;不知疲倦的亚里士多德,居于雅典城的另一边,仿佛与柏拉图对峙抗衡,在伊里索斯的吕克昂学园,率领众门生终日来往踱步,精疲力竭而无力举足。后生决心已定,拜师于泰奥弗拉斯托斯——众望所归的一代宗师,普天之下,夫子聚徒多达两千。他本人出生于莱斯沃斯岛;大师,还有学子,翔集一地,来自天南地北——大学之堂可谓名副其实。除非师长百里挑一,富于感召力量,否则雅典何以能够积聚如此众多的听着?领域广大,大学之理念蕴含其中,八方英才,博采众长。P46”大师齐聚的雅典,是有容乃大的雅典,纽曼这样评价雅典的包容,“四海皆兄弟,思想体现公民道德,堪称雅典。P46”

读完这本书中节选的部分,让我不由自主的找来全书翻看,这本书确实有着非凡的吸引力。上文选读的这篇是写于1854年,后收入《大学的兴起与进步》,第二章至第四章。全本的《大学的理念》也是应该精读的一本好书。全书的读书笔记待后续再写。

爱默生《文化》

本文选自爱默生《生活的准则》第三章。这篇文章第一遍没有看懂。于是再读第二遍,才慢慢感觉到,这篇文章是从文化、人性、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论述教育的。很多的语言很有深度也很有道理。

“我们要让教育促使人们锐意进取和防患未然。政治为一项后续工作,将就着修修补补而已。我们总是慢行一拍。为恶在先,立法在后,我们开始费劲地鼓励大家取消一项法律,而我们本来理应防止它的颁布。终有一日,我们要学会以教育取代政治。我们所谓斩草除根的改革,举凡针对奴隶制度,战争,赌博,不久的根治,无非治标而已。我们必须由上而下,即从教育入手。P59”作者所处的美国,还是美国建国不久的大变革时期,放在美国发展的大背景来看,作者的观点是非常先进的。当时的美国高等教育还处于那种追求欧洲留学的状况。还是认为欧洲的教育是最好的,流行“见世面”,从作者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

作者也许大多描述的是各国人们的风土人情,衣着举止,城市风貌,而这些无不是文化与教育渗透的结果。“文化开启了美感,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无非变换措辞而已,而信条依然未变。如果人生在世仅仅为了有用,无论在社会这个机器里,可以充当销子或铆钉,他依然是乞丐一个,而不能说他已经达到泰然自若的境界。朝朝夕夕,我的痛苦来自于众人感知不到美。他们并不懂得那份魅力。沉静与乐和是绅士的标记——沉静寓于活力。P68”

人类的文化最重要的意义,本篇文章中揭示了,是让人类从四脚动物,变为真正的人,“人类的文化在所不惜,需要一切物质。一切障碍都将化为工具,一切敌人都将化为力量。可怕的恶势力,将会变为更为有用的奴仆。自然的生物进化的努力,旨在向上和完善,如果有人从中体会到人类自然的暗示,人性的生命中存在着相同的向善的冲动,我们将敢于断言,没有任何东西人类无法克服和改造,直至最终文化将吞并混沌和地狱。人类将把复仇女神转化为缪斯,把黑暗势力转化为有益力量。”作者站在全人类角度,认为文化的力量不可忽视,它让人类由低级走向高级。作者相信,文化的力量可以使人类发现人性中存在着那种向善的冲动,人类会越变越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究关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师生孙的伟大传承
大学教育论
【经典导读】《大学的理想》
纽曼:《大学之理想》
什么是大学?----约翰·亨利·纽曼
鲍昆|对高等摄影教育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