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寒水石12g,黄升12g(一方加红升6g),雄黄3g,生川草乌各3g,炙乳没各6g。
(用法)共为细末,加2枚鸡蛋清调敷患处,4小时后取下。另备活蟾皮1张贴于患处。
(功效主治)消癥散积,解毒止痛。形容憔瘦,胁下癥块,突发剧烈疼痛,舌晦滞或质红光,脉细弦涩等。常见于肝硬化恶变前期或肝癌突发时。
(方解)寒水石泻火解毒,红、黄升透毒消痈,雄黄解毒散肿,生川草乌温里散积;炙乳没化癥活血。合方消癥散结,解毒止痛,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再用活蟾皮外用,散肿解毒之功,则其效更显。合治肝脏之毒瘀癥积疼痛者。
(按语)肝病外用药是韩老自拟治疗肝硬化恶变前期及肝癌突发剧烈疼痛之有效验方。参照华陀麻沸散之意,取其麻醉止痛之功,方由寒、热性质不同之草药与矿物甚至化学合成的中药组成必解毒、散癥、消积,符合治疗毒瘀癥积之特长,其用法先将药末加2枚鸡蛋清调敷患处,4小时后取下,再用活蟾皮1张贴于患处,以毒攻毒,消肿止痛,加强药效,对肝硬化恶变前期疗效奇佳,可阻断其恶变进程;对某些初次出现剧痛发现有肝脏肿块者也有较好的疗效,极受病家欢迎。
(方源)《韩哲仙治肝经验录》
肝病——新方黄病丸(韩哲仙方)
(组成)针砂60g,绿矾120g,茵陈60g,蔻仁3g,陈皮3g,赤茯苓9g,甘草3g,米仁12g,泽泻9g,面粉1000g。
(功效主治)磨坚散积,涤痰杀虫,健脾燥湿,补血退黄。主治:面色黧黑,巩膜微黄,疲惫消瘦,胁有癥块之慢性肝炎、淤胆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或萎黄无力钩虫病贫血患者。
(方解)绿矾生面裹煨涤痰祛痰,针砂煅熟消积平肝,均有祛瘀生新之功。以面浆水,茵陈、蔻仁、米仁、陈皮、赤茯苓、泽泻、甘草煎汤代水泛丸,取其和胃健脾,化湿退黄之效,全方可治痰瘀凝结,血气虚损之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贫血萎黄等症。
(按语)古方黄病丸仅针砂、绿矾二味,专治脱力黄病——即钩虫病失血所致黄肿病。用针砂、绿矾荡涤瘀浊,消积杀虫,兼有平肝补血(二药均含有硫酸亚铁)之功,为韩氏100余年来自制行销上海城乡之良药,颇具令誉。自韩老悬壶以来,认为该方对脱力黄病虽效,但多见消化道症状,而且治疗之范围较窄,遂加入茵陈、蔻仁、米仁、陈皮、赤茯苓、甘草诸味,煎汤代水,水泛为丸,不仅改善了消化道症状,还扩大了治疗范围,对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之黄疸不退,肝脾肿大之本虚标实者,其消痰祛痰,健脾化湿,补血退黄之功,均为中的。由之而发展;若黑疸而腑行艰结者,瘀浊极甚,可加入硝石以破坚散结,而急性肝炎后残黄久不退者,也属痰瘀阻结肝经,用以青黛、明矾,清肝火,消痰瘀而常获良效。总之消痰化瘀法是治疗肝病黄疸长期不退之要法,能改善症状与肝功能。
(方源)《韩哲仙治肝经验录》
肝病——益肾解毒汤(韩哲仙方)
(组成)党参9g,黄芪15g,熟地黄15g,巴戟天9g,仙茅9g,淫羊藿9g,黄柏9g,虎杖30g,六月雪30g,狼巴草30g。
(功效主治)益肾壮阳,解毒清热。神疲乏力,腰酸畏寒,大便溏薄,苔薄白,脉沉细及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长期阳性者。
(方解)党参、黄芪、熟地黄、白术、巴戟天、仙茅、淫羊藿等益气温肾壮阳,六月雪、狼巴草、虎杖、黄柏泄肾中相火热毒,腹泻可加入香连丸理气解毒,诸药协用,可益肾脏精气,泄相火邪毒,而使乙肝病毒抗原转阴。韩老认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的脾肾阳虚型患者,一般有疲惫无力,大便溏薄,腰膝酸软,不耐久劳的特点。即使肝功能检测正常,在肝穿刺中常可见到轻微的肝损害,运用益肾壮阳施治,可促进蛋白合成,加速肝细胞修复,佐以六月雪、狼巴草、虎杖、黄柏清除病毒,香连丸解毒止泻,可以达到增强体质、从而使乙肝抗原转阴的目的,符合中医扶正以祛邪的原则。
(按语)若见到脾肾阳虚证象者,可推导为肾精已耗,疫毒内伏,无力化解之故,用益肾精以解邪毒,可化邪于未发之先;肝硬化晚期,命火衰微,《医学正传》谓:“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以益肾补火救之,庶几可挽回若干危厄之症,然也仅冀其带病延年耳。
(方源)《韩哲仙治肝经验录》
慢性肝病——养阴柔肝汤(韩哲仙方)
(组成)北沙参9g,川石斛9g,麦冬9g,白芍9g,枸杞子9g,女贞子9g,墨旱莲9g,郁金9g,川楝子9g。
(功效主治)柔肝养阴,软坚散结。主治:形体消瘦,口唇干燥,神疲烦躁,肝区隐痛,或有癥癖,脘腹撑急,或见龈血,舌红质干,脉细弦带数,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之阴虚阶段者。
(方解)沙参、麦冬、石斛、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白芍养阴濡肝,佐川楝子、郁金等苦辛寒、疏肝理气合治热毒灼烁肝阴之胁痛脘胀诸证。癥积加鳖甲、穿山甲、牡蛎等柔肝软坚,耗及肝血加当归、生地黄以濡养肝血。
(验案)聂某,男,35岁。1984年2月21日就诊。肝区疼痛,腹胀乏力2年多。超声波示:肝脾大。甲胎蛋白(-),谷丙转氨酶40U以下,麝浊8.5U,锌浊13U,白蛋白/球蛋白:4.25∶2.54,无肝炎及血吸虫病史。嗜酒,每日白酒150~200g。西医诊断:酒精性肝硬化(早期)。症见:精神疲惫,头晕目眩,内热口燥,胁痛隐隐,舌质红,脉细弦数。中医诊断;酒毒瘀热,消烁肝营,阴液耗伤,激伤经脉。治则:养阴柔肝,清营和络。方用:川石斛9g,北沙参9g,麦冬9g,丹参15g,甘菊花9g,枸杞子9g,制女贞子9g,赤白芍各9g,金银花9g,连翘9g,川楝子9g,白茅根30g。每日1剂,2次煎服。坚持服药1年半,肝功能检查正常,胁痛消失,继服成药六味地黄丸、鳖甲煎丸等调理。
(按语)热毒灼烁肝阴,变生癥结、臌胀等证,是慢性肝炎、肝硬化,乃至部分肝癌的重要病机,应用柔肝养阴,软坚散结等药,滋养肝体,使肝组织纤维化得以改善,长期应用能使肝质硬化减轻,故为慢性肝病的重要治法之一。
(方源)《韩哲仙治肝经验录》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