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人之间要少炫耀

“我儿在美国工作。”

“我儿年薪百万。”

“我孙子读的985高校。”

……

很多老人凑在一起聊天,三句不离自己的儿女。别以为只有年轻人之间有“鄙视链”,老人之间也有。

俗话说“三十岁前子看父,三十岁后父看子”,父母难免喜欢拿自己孩子的成就在朋友邻居中分享、比较。没事儿提两句没什么,但有事没事总是挂在嘴边,那就是自讨没趣了。

比家底 秀优越感招人烦

“你一个月退休金多少啊?我一个月八九千,都没地方花啊……”

老王是个国企退休老干部,优越感很足,今天说几套房没人住,明天说退休金没处花……这样的“炫富”让很多老人不舒服,渐渐地,大家都不怎么跟他聊天了。

老人虽然远离了职务、地位和原有社交圈,无职无权,平凡普通,但希望得到他人尊重、赞赏、肯定、认同的心理和年轻时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强烈了,更加敏感了,在一些老人中,甚至出现了为争面子而相互挤兑的“攀比潮”,比来比去,原本和气相处的老年人变成了“斗鸡眼”,你看不惯我,我受不了你,失去了往日的融洽与和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尊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了解自己的生存意义,自我评价客观恰当。用孩子、家产去和别人攀比的老年人,其实是对自己缺少自信和自我肯定,想借助于这些外在的东西为自己撑腰打气。从社会尊重来说,一个人是否有面子最终取决于这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强求不得的。

比出息 逼得儿女压力大

“我儿子博士毕业留在美国了,年薪百万。”

儿子是老刘这辈子最大的骄傲。一路读书读到美国,最后在美国安家立业。刚开始,老刘夸自己儿子时,其他老人都跟着羡慕,后来夸儿子渐渐成了老刘的口头禅,时间一长,邻居们都很厌烦,有时还揶揄他:“你儿子咋还不把你接到美国去?”

当老人说“我孩子哈佛毕业,定居美国”时,是一种强势表达,说话者希望听话的人在这种表达面前,低下头来,产生仰慕之情,由此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往往事与愿违,反而激起听话的人心中的不舒适感,或选择逃避——敬而远之、选择轻蔑——“有什么了不起”,完全走向尊重的反面,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仅伤了老人之间的和气,还会让子女们深感“压力山大”。

比孝顺 孝心比成了形式

“这衣服是我女儿给我买的,一千多块呢!”比“子女孝不孝顺”,这是老人们攀比话题里最热门的一个选项。

老人们相互攀比后,会暗示孩子做一些表示孝心的事情,不断增加攀比资本,这样过高的期望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负担,让孝心变成了一种形式。

越是攀比孩子孝顺,越说明他内心的顾虑:怕孩子不孝顺。儿女给自己买了件衣服、买了双鞋子,都要四处夸耀,不断放大,这样会使老人内心的焦虑减少一些。老人的到处炫耀,很多儿女并不领情,反而觉得像戴上了“紧箍咒”,仿佛对老人稍微有点不好,就对不住老人。老人要学会重心转移,如果身边全是下棋的、写书法的、养花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老年人有了自己的爱好,这样每天的聊天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鳏寡老人的两难选择 杨锡垒
养儿养女到底谁能防老 进养老院成未来大趋势
活了一辈子,才明白亲情很直白,儿女孝敬是需要成本的
人都有老去的一天,细思则恐
2014年“孝心版”督导日历 [组图]
孩子,你可知你已“犯法”多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