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居易的粉丝

  《文人江湖》共收作者新作40篇,以历代著名文人的生存状态、命运遭际、才华成就、时代影响为撰写对象。其中既写了他们的努力耕耘、美学创造、实至名归、饮誉海内,也写了他们的一波三折、起落跌宕、尝尽辛酸、艰难成功;既写了他们对统治者压迫下那些可圈可点的生命抗争,也写了他们之间由文人相轻到相嫉时那种可哀可叹的互为仇雠。从战国时的屈原起,到清末民初的王国维止,三千年来,中国文人,凡成功者,无一不累:大者,为濒于灭亡的国家累,为沦为蛮荒的土地累,为受灾遭难的百姓累,为文化赓续的前景累;小者,为名累,为利累,为奔走经营出人头地累,为压倒别人无所不用其极累。于是,文坛像江湖一样,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沉浮泅游,变化多端,喜剧悲剧,多彩多姿。读这本书,至少在认识过去的同时,多少懂得一点现在。

  中国文学,一直有大众化和小众化的分野。

  唐代的白居易,则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学大众化的典型诗人。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终于公元846年(唐武宗会昌六年),活了74岁。经历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六朝。无论当时,无论后世,谈及这位诗人,离不开三点:一是他在诗坛领袖群伦、推动潮流的地位;二是他在朝野引起轰动、遐迩知名的程度;三是作为诗人,他在当时中国人之大多数心目中的无与伦比的尊崇、非同凡响的声望。他的粉丝,可以说是举国上下,遍地皆是,大江南北,无处不在,这也许是最值得大书而特书的中国文学的“白居易现象”。

  说到底,中国人欣赏文学,或者,中国的老百姓对于文学的观点,是不能拿高雅的西方文艺理论标准来套的。这就如同橘子一样,淮水以南为橘,过了淮水,则为枳,地域不同,口味也相异。数千年来,中国人的阅读,被训练得已经习惯于“文以载道”。老百姓拿过来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他在享受阅读美感的同时,也在期待作家或诗人要灌输给他的“道”。

  这使那些受过西方文学训练的绅士淑女、闲人雅痞挺恼火,挺憋气,摇头不迭,叹气不已。不是他们或她们不想与民同乐,而是民不吃那一套,不想与他们或者她们同乐,这样,只好搞小圈子文学,孤芳自赏。

  所以,当下的中国文坛,鞭炮齐鸣的轰轰烈烈,锣鼓喧天的热热闹闹,说了归齐,也只是关起门来,在一个其实有限的范围里自得其乐而已。据最新统计,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我敢说,如果这个圈子的动静,能达到多出来的那个零头数,那也就不得了,也就是奇迹了。

  你所写的东西,与大多数中国人风马牛不相及,凭什么要他们向你叫好?

  他的朋友元稹为他的诗集《白氏长庆集》所作的序中,这样写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道。缮写摹勒,炫卖于市井中,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明人胡震享的《唐音癸签》一书中引《丰年录》:“开成中,物价至贱,村路卖鱼肉者,俗人买以胡绡半尺,士大夫买以乐天诗。”白居易的一首诗,竟可以换来一条胖头鱼、一方五花肉。所以,我一直认为,白居易大众化的文学追求和白居易诗歌的大众化现象,是特别应该加以研究的对象。因为与之相对的文学小众化,文人的小圈子化、贵族化、雅痞化、老爷化,使得文学脱节于现实,疏隔于生活,陌生于人民,淡漠于民众,再这样下去,不但换不来鱼,换不来肉,被人唾弃、视作敝屣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不论朝代之变迁,不论帝王之更迭,不论统治者之笼络收买或打击镇压,不论被统治者之欢迎爱戴或冷淡隔膜,中国文人中的大多数,总是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人的大多数的命运捆绑在一起。惟有如此,老百姓才买你的账。文学,从来是双向的、互通的、有来有往的行为,你不关注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干吗要捧你的场?

  因此,文必载道,这是中国文学的特色。而且要载老百姓的“道”,则尤其是中国文学的安身立命之处。如果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为了分一杯羹,沾一点光,歌功颂德,顺风搭船,就不必期待老百姓为你鼓掌。所以,白居易的诗遂成为当时家喻户晓、如今脍炙人口的精神食粮。

  为什么要研究?因为在唐朝,中国文人的作品,其传播的范围、速度、方法、手段,都是极其有限的。然而,白居易能够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局面,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果他算不得是惟一的一位成功者,也是少有的被他同时代广大公众所追捧,千载以来被更广大公众所认可的成功者。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日者又闻亲友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传为准的。其余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仆恧然自愧,不之信也。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复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白居易的诗,竟弄得连政事缠身的将相王侯、深居九重的嫔妃宫娥,也为他的诗声文名所倾倒。不能不看到没有现代传播手段的唐代诗歌,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大、群众反映之广、舆论呼应之热,简直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因为一直到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白居易死后约200年,一个叫毕昇的技工,才发明活字版印刷。在此以前,雕版印刷书籍数量有限,然而尽管如此,白居易还是成为中国最受欢迎、最有读者、最具广泛影响、最拥有知名度的诗人了。那时的读书人,要是手里不拿着两册白居易的书,要是嘴里念不出白居易的诗,就是缺乏格调、赶不上时代的落伍者了。

  据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二载:“唐宣宗李道龙闻白居易死,以诗悼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叫冥路作诗仙。浮名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一个诗人,能得到上自帝王的知音,下至黎民的拥戴,拥有上上下下的热烈支持,得到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白居易,恐怕是绝无仅有者。

  而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白居易竟有如此热爱其诗歌的追星族,简直令人叫绝了。“荆州街子葛清,勇不虏挠,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成式尝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上,皆能暗记。反手指其去处,至‘不是此花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又‘黄夹缬林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缬窠锁胜绝细,凡刻三十余处,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也。”说实在的,古往今来,中国诗人何止千千万万,但从来没有一位诗人被“粉丝”追捧到这等程度。

  打开整部中国文学史,与大众如此呼吸相通、生息相关、声气相连、心神相交的文人,还真是很少见有与他相匹敌者。所以,对于我等身在其中的、已经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文坛来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读小说的人比写小说的人少,相较之下,就不免感到相当败兴,相当沮丧,相当打不起精神来呢!

  (摘自《文人江湖》,李国文著,作家出版社 2014年5月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酒隔世香
白居易是一个好诗人和文人,但他是一个好人吗?
白居易的长恨歌全文
白居易的长恨歌词
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
他是神一样存在的诗人,死后连皇帝都为他作诗凭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