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抗洪主要讲了什么 苏轼思想

苏轼抗洪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豪,不仅仅在文学和艺术上具有杰出的成就,而且还是一个颇有政绩的官员,苏轼的为官之路可以说一波三折,曾经几次被发配到离京城很多的蛮荒之地,苏轼抗洪讲述的就是苏轼在徐州做官的时候带领士兵与群众抗击洪水的故事,在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为官的恪尽职守。

史书记载,苏轼在徐州做官的时候遇到了洪水,洪水决堤了,要淹没曹村,由于洪水难以泄出,水汇集到了城下,城墙马上就要被冲垮了,于是富民们都想要逃出城去躲避水灾,苏轼下令说,富民们如果逃走了,就会动摇民心,那么我还领带谁来抗击洪水呢?只要有我在,我就不会让洪水冲垮园。于是让士兵将想要逃走的富民们赶回去,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来到了武卫营,将卒长找来,号召卒长带领士卒去抗击洪水,卒长看到苏轼还在坚守岗位,非常的感动,于是带领着士卒们穿着短衣,光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抗击洪水,筑成了一道长堤,长堤筑城后,洪水就不能进入城内了,这样民心才得以安定,然而雨还在日夜不停的下,为了守住城池,苏轼吃住在城上,即使是路过门也不回,并且让各级官吏也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最终保住了城池,百姓也得以安定。后来苏轼还将那里的情况向上级汇报,并且申请增调明年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防止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苏轼的建议,并且表彰了苏轼,到现在徐州的人民还在怀念苏轼

从以上的讲述可以知道,苏轼作为一个官员是尽职尽责的,不仅仅以身作则,还带动了一大批的官吏坚持自己的岗位,所以说苏轼不仅仅是一代文豪,也是一个好官。

苏轼思想

苏轼是文学大,他也是宋朝文学上的一名代表。苏轼在政治立场上坚持以儒的精神为准,在生活上苏轼也采取的是豪迈、旷达的脾性,很是超脱自然。苏轼的这种对于豪迈、真挚的性格给当时的人们和后世的文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追求豪迈的人生和思想成为了他们的追求。

首先是苏轼的多才,他的思想是广阔的,能够纳入万物,也造就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对于他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影响,豪迈的气魄让他的诗词也有种气吞山河之势,也被后来的热血文人们所喜欢。

苏轼的思想不是那种柔婉性的,所以苏轼对以往以柔婉为主的诗词做出了改革,他给诗词里注入了阳刚之气,这也是对于诗词的一种改革,正是由于这一次的改革,开创了新纪元

正是由于思想对于当时的人们影响,也给苏轼造就了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魅力,苏轼的思想和诗词融为一起,由于当时官途的坎坷,苏轼的思想由原来的传统慢慢的转换为豁达和豪迈,所以无论他在诗词还是散文上都体现出了这一种独特的风格。

苏轼的思想正是由着他的性格、和人生所面对的种种事情而发生着改变,如果没有了官途上的失意,也许苏轼并不会有如今这么深的造诣,思想是一种层次性的东西,同时思想也是控制着一个人。所以苏轼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

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字子瞻,他精通诗词书画,作品众多,词作属于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苏轼出生于名门世,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当时出各的文学,后人称他们为“三苏”。不过苏轼自己还有个名字——东坡。

1056年,苏轼第一次去京城赶考,文章备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时间名动京城,一举成名。苏轼开始走向了仕途,同时具有很高创作热情,名篇佳作不断。当时宋代官僚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苏轼也不免牵涉其中,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差点死于牢中,经过友人的多方营救,才得出狱。

出狱后,苏轼在做黄州了很小的官,从此对官场冷了心,一有空就到处游山玩水,去赤壁山游览之后,感叹历史人物的命运,写下千古流传的“大江东去”。平时还带着人去开荒种地,开荒的地方是城东的一块坡地,种些粮食和蔬菜,可以维持生活,也可以消磨时间。在那里种地的日子里,苏轼给自己起了一称号,叫做“东坡居士”,还写了两首诗,叫做《东坡种花》,又写名字叫做《步东坡》的诗,他的很多作品集也带有东坡称号。苏轼还是一个美食,他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发明了一种红烧肉,后人称那种做法的肉叫做东坡肉。后人便称苏轼为苏东坡。

苏轼62岁时被流放到海南岛儋州,他开始兴办教育,很多人从外地来追随他。儋州至今还有很多地方以东坡命名,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

苏轼秦观

苏轼秦观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和词人。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秦观是婉约派词人代表之一。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苏轼秦观大12岁,俩人虽然是师徒关系,却也是生活中的挚友。苏轼名满天下时,秦观还是一位学子,他十分欣赏苏轼的才情和文风,便以弟子身份拜在了苏东坡门下,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后来,俩人一见如故,成为了良师益友。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时,苏轼经常给秦观写信,让秦观多写一些作品。苏轼鼓励秦观说,秦观之前所写的“练兵”和“治盗”两篇文章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对统治者来说也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随后,苏轼还劝告秦观,让他在学校之中少谈论政事,毕竟谈论政治立场是一件忌讳的事情。同时,苏轼劝告秦观,让他一面写文一面参加科举考试,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苏轼全集》中有有两篇是苏轼写给王安石的书信,其中有一篇就是苏轼给王安石的推荐信。这封信的内容比较长,他列举了秦观是位全方位的人才,希望王安石能提拔秦观,让他为北宋朝廷献出一份力量。当时,王安石在北宋朝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王安石能重用秦观,那么秦观也就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民间传说中,秦观苏轼妹妹的丈夫。相传,苏轼有一个长相美丽且冰雪聪明的妹妹,名为苏小妹,而这位苏小妹长大后嫁给了秦观。民间广为流传的“苏小妹三难新郎”就讲述的是苏小妹和秦观的故事。

苏轼尺牍

苏轼,世人称之为“苏东坡”北宋人士,著名的豪放派诗人、政治、文学,后人给予苏轼的评价很高,认为其实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者之一。

苏轼的文学造诣表现在很多方面,散文可与欧阳修相较,被并成为欧苏,诗、词与黄庭坚、辛弃疾不相上下,分别被并称为“苏黄”、“苏辛”他还开创了新画派—湖州画派,书法天赋也是了得,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

苏轼尺牍》是我国针对的书法真品,被放置于博物馆中,其中,苏轼的很多诗篇都收在其中,《苏轼尺牍》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很多后代文学也不能模拟一二,形态上潇洒自然,舒卷自如,并不刻意;字体上,看似朴素,平常,但是,字体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深不可测,黄庭坚在《山谷集》中这样评价苏轼的字体;“意忘工拙,字特瘦劲”;在技巧上,苏轼也有突破,师承于大,但是不限于大,在字体上传承并创新。

后世人总想模仿《苏轼尺牍》但是远离了苏轼生活的政治环境,每个人的环境大相背离,技巧上也相差甚多,当然学习不来苏轼文笔上的潇洒了。除此原因之外,苏轼在佛学上的造诣也很高,长期的研习佛学,苏轼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终将儒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人生的信条,这份洒脱、超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习到的。

赠刘景文 苏轼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苏轼,于元祐五年赠与刘景文的七言绝句,以此来勉励友人。世人都知道大文豪苏轼的名字,但刘景文是何许人也?恐怕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刘景文又名刘季孙,宋仁宗嘉佑年间监饶州酒务,后因苏轼的推荐得到小小的升迁。刘景文的父亲刘平是将军,所以他本人性格也比较豪爽,很得苏轼赏识。

元祐五年,苏轼任杭州太守,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认识了刘景文,帮他得到了升迁。《赠刘景文》就是创作于当时,短短二十八字,却满满的都是对处于窘境中的刘景文的勉励和支持。可惜,元祐七年,刘景文逝。他和苏轼只结识了短短两年,世事沧桑,不由人。

本诗前两句写景,简短的十四个字就生动地描写出一幅秋末冬初的景致图,萧条中透露出一种凋零的美感。原本亭亭玉立,清吐芳香的荷花早已凋零不见,就连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叶也耷拉着脑袋,无法像伞盖般遮挡雨点。残留枝头的菊花虽然还留有余香,却早被西风吹得花瓣飘零,不复完整,唯有菊花的枝干还坚挺着直指天空,傲然凌霜,一副不肯屈服的样子。

诗的后两句议景,说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就是橙黄橘绿之时。看似丝毫没有提到刘景文,其实苏轼早已不露声色地将自己的感情寓于诗中,景中。在文人眼中,橘和菊、梅一样有凌霜傲寒的气质。所以,这里苏轼之意是告诉刘景文,人到中年就像橙黄橘绿的初冬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品读:他是个小人物,但苏轼写给他的诗却火了一千年
飞扬原创:精致行书苏东坡最乐观豁达的一首诗
启功书法(苏轼《赠刘景文①》)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赏析
苏子日历|“一年好景君须记”的这位“君”,苏轼为何念念不忘?
写深秋暖意,抒豪迈之情:读苏东坡《赠刘景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