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91年,张学良对吕正操说:我想回大陆看看,但要满足我三个要求

由于两蒋长期软禁张学良,吕正操一直没有机会再见张学良,时常念叨着:“只要张学良将军出来,不论到哪里,我都要与将军见上一面”听闻张学良离台之后,吕正操就想要去美国见见张学良。

在当时,中国大陆也在争取张学良回国定居,所以就开始牵线搭桥。经过多方联络,最终于1991年5月26日,吕正操在亲友的陪同下前往美国。

五十四年未见,两个老人一见面就十分激动。他们坐在一起,聊着这些年的跌宕起伏,回忆往事两眼噙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垂垂老矣,昔日的豪情壮志也烟消云散,此时两位老人像是有说不尽的话。在谈话的过程中,吕正操也试图劝说张学良回大陆。

面对吕正操的劝说,张学良不免有些动容。曾几时张学良也想过回大陆看看,但是碍于自身所带来的政治影响,一直没能回大陆看看,不能回去给父亲扫墓也成了张学良的一大遗憾。

面临落叶归根或流浪海外的选择,张学良一时有些迟疑,良久,张学良才回复吕正操:“我想回去(大陆)看看,但是有三个条件。”

张学良提了什么条件?为什么国家让吕正操去动员张学良?为什么最后张学良还是流落海外未能落叶归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之间的故事。

张学良与吕正操的关系

晚清时期,东北成了日本和俄罗斯眼里的一块肥肉,他们为了攫取利益在东北兵戎相向,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民众则是遭受到一场无妄之灾。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并不能保证民众的安全,只能任由东北这片土地遭受帝国主义的摧残。

日俄战争结束后,沙俄修建的南满铁路被日本人所占领,而日本人在占领南满铁路之后就列出一系列的规定,比如不允许中国人靠近南满铁路的人行横道,中国人不能影响南满铁路的通行等等。

因为一系列不平等规定导致民众生活十分困难,居民想要穿过铁路就必须绕过南满铁路走大道。出生在南满铁路附近的吕正操从小就目睹了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发生,他亲眼见到一个老师因为走了南满铁路的人行横道,被日本人追着砍。

就在那个时候,吕正操就立誓一定要驱逐日本侵略者。吕正操名字的含义就是操练本领,驱逐日寇。也正是因为内心有这种念头,所以他才投身军伍,加入了张学良的卫队旅。

那年张学良是意气风发的少帅,吕正操是一个满腔热血的军人,因缘际会,两个人的命运产生了联系,张学良成了吕正操的贵人。

当时张学良希望培养一批热血青年,这样既可以强兵,也可以扶持自己的势力,然后接替张作霖的事业。苦出身的吕正操满腔热血,一心想要驱逐日寇,所以成了张学良的扶持对象。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吕正操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

东北陆军讲武堂与云南讲武堂、保定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称旧中国四大军事学校,在当时还是非常有名的。说实话,论教学质量东北陆军讲武堂不比黄埔军校差。黄埔军校主要是因为蒋介石重用黄埔系,所以在后世黄埔军校的知名度比较高。但是论教学质量,黄埔军校并不是很好,黄埔军校的很多教官都是云南讲武堂的毕业生。而东北陆军讲武堂的教官主要是保定军官学校、东北讲武堂、留日回国的军官担任,教学质量嘎嘎行。

考入讲武堂对吕正操来说是一项挑战,因为苦出身的吕正操并没有读过什么书,教学课本上的字很多都不认识,所以他需要一边学文化知识一边学军事知识。这段日子虽然苦,但是为吕正操日后领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毕业之后,吕正操就受到张学良的重用,被少帅留在身边当秘书。给少帅当秘书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好差事,因为少帅早晚要接班成为东北王,俗话说得好“宰相门前七品官”,东北王的秘书在东北那谁不给面子。

一心赶走侵略者的吕正操不想要这“美差”,他内心一直有带兵打仗驱逐日寇的想法,于是他鼓起勇气向少帅提出意见:“我要去部队带兵!”

内心虽然不舍,但张学良还是答应了吕正操的请求,升他为16旅的中校参谋处处长。吕正操没有让张学良失望,他带领部队屡立功勋,一步步升为团长。

随后就是九一八事变、热河惨败,东北军一路败退,面对一连串的失败,张学良想起来吕正操,于是电令吕正操到北京商议对策。一心赶走日本侵略者的吕正操连休息都没有休息,接到电令当天夜里就赶到北京,并且向张学良保证:“我部据守长城各口,喜峰口被他们占了,又被我们夺了回来,现在部队情绪高涨,日军后方空虚,我们完全可以打它个措手不及!”

本来张学良都被吕正操说服了,东北军都开始准备收复热河了,但张学良还没来得及下令就被迫通电下野、出国考察。张少帅被迫出国考察,东北军也就无力组织反攻,不过东北军一直没有放弃,在1936年的时候吕正操还在北京建立东北武装抗日救亡先锋队,试图努力反攻,赶走日本侵略者。

不过没多久,吕正操就接到张学良的命令,张学良把吕正操调到西安。说到这,大家应该都能猜到张学良为什么把吕正操调到西安。没错,就是为了干那件震惊中外的大事。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此举震惊中外,对中国影响十分大。而在这期间,吕正操作为张学良的心腹,一直在张学良公馆做内勤工作。

作为“西安事变”的亲历者,吕正操对张学良、杨虎城十分敬佩,对蒋介石的行为则是十分鄙夷,同时也更加倾向于共产党的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的结果是好的,蒋介石被迫接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而在事变结束后,张学良担心:“不尽快把蒋介石送回南京,将会出现更大的内乱,那我张学良将成为万世不赦的罪人,我一定自杀,以谢国人!”于是提出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

当时东北军的军官们都担心张学良此举是送羊入虎口,担心有去无回,所以纷纷劝张学良不要去。熟悉张学良脾气的吕正操并没有劝说什么,因为他知道张学良是劝不住的,他向张学良承诺:“我们等你一星期,你不回来,我就回河北掌握部队。”

事情果然不出所料,张学良这一去就没能在回来,35岁的张学良一直被软禁54年,一直到垂垂老矣才重获自由。而在张学良被软禁之后,东北军也遭到了蒋介石的黑手,东北军被迫拆散。

而且为了打压东北军,蒋介石减发军饷,东北军的军饷只有蒋介石嫡系部队的20-30%。在多重打压下,东北军很快就支离破碎,分散的部队纷纷自谋出路。经历过“西安事变”的吕正操对蒋介石十分失望,所以他率部脱离了东北军序列,留在了冀中,接受共产党的改编。

从东北到北京,从北京到西安,再从西安到冀中,吕正操一心抗日,很快就成了独当一面的猛将,率领的部队更是成了我军在冀中平原上的一股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

1937年吕正操加入共产党,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吕正操就成了冀中军区司令员,建立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展到几十个县,人口七百多万,军区部队足足十万余人。毛主席都为之感叹:“冀中抗日根据地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

吕正操长期带领部队与日军斗争,也弥补了张学良缺席抗日战争的遗憾,在日后见面的时候吕正操对张学良说道:“您这一生做'西安事变’这一件事就行了, 打日本别人替您打了嘛, 我们东北军替您打了嘛。”

时隔五十四年的重逢

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东北军也支离破碎,但是党中央对他们一直都很挂念。对于张学良,毛主席的评价是:“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也是因为张学良的遗憾,所以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毛主席认为上将中应该有东北军的代表,这样既能表彰东北坚持抗日的贡献,也更加利于统战部门开展工作。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军委专门研究了一下,最后认为东北军出身的吕正操最为合适。

吕正操的战绩和级别其实是够上将的,但是因为吕正操是东北军出身,所以无缘土地革命战争、长征,因此最开始并没有考虑授吕正操上将军衔。

但是考虑到要有东北军的代表,于是在1955年,吕正操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随着时间的发酵,吕正操的思念也越发浓厚,他时常怀念起那段经历,如果当年没有少帅的帮助,他可能还是一个普通的大头兵。张学良他是校友,他是老师,他是朋友,他是战友,他是贵人,这些都使吕正操十分挂念张学良。但是由于蒋介石长期软禁张学良,他们之间连通信都不能,一直到1980年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后,两个人才建立起书信往来。

在建立书信往来之后,吕正操多次邀请张学良回大陆看看,为父亲扫扫墓,但始终没能如愿。因为张学良所带来的政治影响非常大,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海峡两岸的目光。一直到1991年张学良离台赴美,这才给事情带来转机,吕正操得以见到张学良。

时隔半个世纪之久,两位老人终于在异国相聚。此时张学良已经90岁了,吕正操也是86岁的高领,昔日的英武少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满脸皱纹掩盖内心的激动,两个人坐在一起板着指头算分别日期。

两个人天南海北的聊着,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祖国统一事业,吕正操对张学良说道:“周总理弥留之际还嘱托不要忘记台湾的老朋友。”

提到这个话题,像是感叹祖国统一的不易,也像是缅怀逝去的周恩来,张学良脸色黯然,叹了口气:“我这个人很想回去,但是现在时候不到。我一动,就会牵扯大陆、台湾两个方面,我不愿意为个人的事弄的政治上很复杂。”

张氏父子为了祖国统一事业付出了许多,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张氏都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以至于张学良感叹:“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就连李敖都感叹:

“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83岁。”

他不愿意把政治弄复杂,也不愿意破坏两岸的关系,毕竟当时两岸关系刚开始缓和,一切都开始向好的一面发展,如果再因为他贸然回大陆而引起风波,让两岸脆弱的关系再敏感起来,那就有点不好了。

不过张学良背井离乡多年,一直没能回老家看看,此时的他也十分想会大陆看看,看看东北发展成什么样了,再为父亲扫一次墓。于是他和吕正操说道:“我想回大陆去看看眼睛。”

说实话,当时大陆的医疗条件并不如美国,张学良看眼睛就是托词,他想尽可能的避免引起政治上的影响,想悄悄回去看看。吕正操十分高兴,说道:“你何时回来治病、探亲,都可以。我们尊重你的意愿,并可以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听到吕正操的话,张学良就提出了三个条件:不要有什么欢迎仪式,不见记者,不要来恭维这一套。

听到张学良的要求,吕正操故作为难,打趣道:“不见记者可以,但你一下飞机,老百姓就会认出你来,围着你不让你走!”几个人哈哈大笑,气氛活跃了起来。

之后张学良还委托吕正操把他写的信转交给邓颖超女士。在信中,张学良回复邓颖超: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

张学良明确的透露出自己想回大陆的想法,并且还询问起邓小平的身体状况,表示自己有朝一日回到故土,必定去拜访中枢诸公(中央领导人)。

张学良松口之后,吕正操十分高兴,并且在回国之后就开始不断的为张学良回国做工作。但遗憾的是两位老人最终没能在大陆相聚,张学良至死都没有回到大陆,1991年的见面成了两个人最后一次见面。

天不假年,张学良最终还是没能等到两岸关系缓和的那一刻,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巨大的影响,不愿意再折腾的张学良碍于政治影响,只能把内心的想法一再搁置,最后到死都没有回到心心念念的大陆,不能为父亲扫墓让张学良抱憾终身。

结语

张学良去世之后,吕正操在唁电中写:“张学良将军生则功盖祖国,逝则重于泰山,无愧于祖国人民称之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伟大称号。”是啊,张学良一生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他一生为祖国统一做出过许多贡献,也牺牲了许多,也有数不尽的遗憾。但是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张学良总是义无反顾的选择祖国统一事业,把个人利益抛在一边。

两岸因为政治原因导致的撕裂让无数人挂怀,多少人对此念念不忘,甚至抱憾终身。张学良怀着无穷的遗憾离世,也正是因此,在张学良逝去多年后,仍旧被世人所赞扬,被后人所铭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咋跑周恩来那边了?听了吕正操的回答,张学良:这条路你走对了
开国上将吕正操,87岁专程赴美见张学良:打鬼子,我替你做了
1991年吕正操与张学良见面,张问吕:你怎么跑到周恩来那边去了?
1991年吕正操邀请张学良回大陆探亲,张学良:要先跟大陆讲好三点
1991年中央派吕正操看望张学良,张学良:要我回大陆,有三个条件
1991年张学良在美国重见老部下吕正操,询问起你咋跑周恩来那边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