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南的故事·其二

Vietnam story




马革征莲——越南的故事


文/ 朱磊



→→上一篇文章在此越南的故事

01
五代十国时
      的越南

对于古代越南何时独立,史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以吴权不再臣服南汉、自立为王为起点;一是以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为标志。
前者虽使越南北部脱离首都设在广州的南汉政权而独立,但是并未建立国号与使用年号,后者则建立了显著的独立国家,因此似以后者为起点应该更符合独立国家特征。
自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至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这半个多世纪是中国政权割据的混乱时代,史称“五代十国”。而代表正统的中央政权的五个朝代均只能实际控制黄河流域,对南方各政权鞭长莫及,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汉政权也因此延续了较长时间。
南汉君主心高气傲,本为唐朝末年的清海节度使,向取代唐朝的后梁请求加封“南越王”被拒后,怒称“今中国纷纷,孰为天子!”随后与中原政权断绝臣属关系,不再进贡,并在几年后称帝建南汉,“呼中国帝王为洛州刺史”。 
南汉凭借较为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越南北部的交州臣服,但一个叫吴权的交州大将起兵争夺交州政权。南汉政权认为正可趁机以援助为名实际控制交州,于是遣大军进至白藤江(林江)。
吴权军在南汉军抵达之前已经消灭了原交州政权,并先期到达白藤江,全力对付南汉军。吴权利用白藤江附近高山密林的地形,部署了一场伏击战。
在战役打响前,吴权仔细分析了双方的力量对比,认为南汉军队数量多,并拥有众多大型战舰,正面水战占有优势。但南汉孤军深入,且内应势力已被消灭,一旦遭遇伏击,军心必定溃散。因此,吴权自信地说:“吾众以力待疲,取之必矣!”
为最大限度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吴权命人在白藤江中密布木桩,顶端包上锋利铁皮。同时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制造大量弓箭。这些准备工作在后来的战斗中显示出巨大的功效,并且开创了后世越南人对付北方军队的惯用招数。
战役开始时,吴权军以轻舟挑战,南汉大军压上,战舰直入白藤江内河。由于地处白藤江入海口附近,正是涨潮之时,吴权军布在江中的木桩都被水淹没,战舰均轻松驶过,不觉有异。
落潮之时,吴权下令反攻,埋伏在两侧密林中的士兵箭如雨下,一路紧追不舍的南汉军发现中计,迅速撤退。但此时江中木桩因退潮都露出水面,许多南汉战船被铁头木桩撞破沉没,士卒死伤过半。
正如吴权事先预料,在遭受伏击的时候,南汉军心瞬间崩溃,作为军队统帅的太子也战死沙场,南汉君主痛哭不已。战前,曾有谋士建议说:吴权狡黠,海道险远,不可轻敌。一定要多用乡导,徐徐进兵,才是上策。可惜南汉君主未听此建议,骄兵轻敌,终有此败。
吴权获得白藤江战役的胜利后,于939年脱离南汉政权而独立,史称“吴朝”。
但是吴权称王仅5年即亡,并未建立国号与使用年号,其实际统治地区仅为越南北部的部分地区,很多人并不认为他建立了独立的封建国家。吴权死后,越南北部政权割据,史称“十二使君之乱”

02
越南统一能人
   ——丁部领

此时一个能人的出现结束了“十二使君”的混战局面。这个人叫丁部领,出身宦门世家,趁各地混战在家乡起兵,割据一方。
此后20多年间,丁部领运用谋略,与“十二使君”周旋,或认父,或联姻,或怀柔,或用兵,最终扫平群雄,兼并了“十二使君”。
968年,丁部领创建丁朝,自称“大胜明皇帝”,国号大瞿越。仿照中国皇帝起宫殿,制朝仪,设六军,置百官,摆脱中国政权独立建国。两年后开始使用年号“太平”,并遣使与宋结好。此时北宋已立朝十年,国力蒸蒸日上,版图不断扩张。971年北宋出兵灭南汉,消除了丁朝的重要威胁,丁部领再次遣使与宋通好。
975年,丁部领遣使带方物向北宋朝贡,请求宋太祖册封,表示愿为宋朝藩属。宋太祖册封其为交趾郡王,自此中国皇帝正式承认越南是自治的藩属国,而不再是直接管理的中国本土。
有了宋朝的承认和支持,丁朝的合法性大大提高,江山稳固。丁部领封了5个皇后,尽情享乐;还养了几只老虎,并在朝廷上架上大锅,有不听话的就喂虎或煮杀,在国内施以酷刑。
丁部领长子能征善战,在其统一交趾过程中战功卓著,类似秦王李世民,却因丁部领晚年喜爱幼子而被废掉太子位。这一废长立幼的举动更加剧了丁部领与长子及身边人的矛盾与怨恨。
一天,丁部领夜宴大醉。有个宫廷官吏趁机杀了丁部领及其长子。官兵搜捕凶手,这个凶手就藏在宫廷内潜伏了三天。时值天下大雨,凶手渴极了,出来用手接雨水喝,被宫女看到,觉得很奇怪,就报告给官兵,凶手被捉住后碎骨做成肉酱。
丁部领死后被称为“丁先皇”。后世史学家对其评价相当高。越南历史学家称其“过人之才明,盖世之勇略”(黎文休语) ,“建立起自主国家是一项极其英勇但又无比艰难的奇伟战功”(阮明筏语)。
西方学者认为“丁部领统治的主要功绩是为越南的自主封建王朝打下了独立的外交基础和全民兵役制”。

03
宋朝对丁朝
      的用兵

丁朝前后仅延续12年,一个权臣的出现使交趾地区改朝换代。这个权臣叫黎桓。他本是广西人,到越南后进入军旅,智勇兼备,受到丁部领的器重,不断提升官职,最后总揽军权。

丁部领死后,黎桓等人拥立丁的6岁小儿子为帝。黎桓以将军之职代为摄政,自称“副王”,比照周公。8个月后,模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演绎一出越南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了帝位。

黎桓摄政之初因权力过大,一些丁朝重臣认为危及皇权,联合起兵反黎。黎桓挟幼帝及皇太后号令天下,称“臣居摄副,死生祸变,当任其责”,率水陆大军与叛军激战,大获全胜,将政治对手消灭殆尽。幼帝及皇太后也被软禁在后宫。

此时皇太后及幼帝面对声望日隆的黎桓如芒刺在背,战战兢兢。东汉末年汉献帝见曹操也是这种感觉,才有了几次密诏托人联系外面的刘备等人反曹之举。丁氏母子同样采取了借助外力的做法,将自身的困境报告给了宋朝,想为抗衡黎桓找个后台。

宋朝早已得知交趾内乱。

宋朝邕州(今南宁)地方官侯仁宝上奏给宋太宗说:交趾郡王父子已经都被杀,其国垂亡,可趁机用一支非主力部队收复该地,此时不取,机不再来。宋太宗得知情况很高兴,因为此时北宋刚刚在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战役中败于契丹,需要一场胜仗提振士气。

于是,宋太宗想召侯仁宝到开封面谈。但当朝宰相(卢多逊)并不想让侯赢得这场胜利,因为侯是自己政治对手(赵普)的人(《资治通鉴后编》)。

宰相就对皇帝说:天亡安南,我们只需派3万人的军队就能摧枯拉朽,但是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才行,如果召见侯仁宝,时间一长,消息传出去,安南有备,胜负就很难说了。

宋太宗觉得有道理,不再面谈筹划,直接任命侯仁宝为军队统帅,出兵安南。理由是丁朝一直殷勤进贡,对宋朝恭顺,而今丁部领父子蒙难,丁氏政权不保,宋朝作为宗主国不能坐视不管。

丁氏母子本担心宋朝未必肯救,不料宋军出兵神速,仅数月即大军压境,出乎意外,反倒心生胆怯,讨好黎桓授其全权处理战事,称“舍此公其谁?” 

丁朝军队集结后,黎桓手下将领提出,当今主上幼弱,大家在战场拼命也无法论功行赏,不如拥立黎桓为帝,然后再出征。众军士“咸呼万岁”,丁氏母子不得不从,于是黎桓取得了安南的最高统治权,黎朝取代了丁朝。

04
黎朝请求册封

黎桓为争取时间遣使奉表入贡,宋朝判断其“欲缓王师”,加快了进攻步伐。战争初期宋朝水陆两军均大败黎军,斩首三千余级,获战舰二百艘。这使宋军产生轻敌思想。

黎桓利用了宋军这一心理,采用诈降欺敌,侯仁宝率宋朝陆军孤军深入,遭到围歼,侯亦被杀。黎桓又运用吴权对付南汉水师的办法,先以轻舟诱敌,再用弓箭伏击,运用落潮水中木桩阻拦宋船,黎桓亲自率军掩杀,大破宋朝水军。

安南瘴疠也对宋军危害很大,也就是炎热潮湿,伤寒、疟疾盛行,来自北方的宋军有大量非战斗减员,无力发动再次进攻。宋太宗只好下诏班师。

黎桓虽败,为求江山稳固,还是多次遣使至北宋京师进贡方物,上表谢罪,请求册封。宋太宗为对付辽、夏,稳住南方,封黎桓为交趾郡王。双方明确了宗藩关系

后来黎桓屡次向南扩张,侵略占城,炫耀武力。但其死后,政权又陷入诸子夺嫡的混乱局面,将领李公蕴趁机篡夺王位,建立李朝。黎朝共历29年,与丁朝一样是短命王朝,却巩固了安南的独立地位。

李朝开国时,沿用丁、黎两朝的国号“大瞿越”,李朝第三代皇帝李圣宗1054年改国号为“大越”。宋朝封李朝前半期的君主为“交趾郡王”,此一时期越南被称为“交趾国”;

李朝第六代皇帝李英宗时(1138年),获南宋改封为“安南国王”,从此被称为“安南”。

05
李朝与宋朝的
         和与战

李朝开国君主李公蕴(李太祖)虽是越南人(祖籍福建),但仰慕儒家文化,处处模仿中原。李朝的制度、文化、风俗几乎与中原完全一致,其中原化程度甚至高于地处云贵高原的大理国。

李公蕴认为丁、黎两代的旧国都(华闾)地方狭窄,不适合作为帝都,认为应该承袭中国古代商周两代搬迁国都的先例,于是迁都到居于交趾中心地域、地势较高而险要、气候干爽、面积宽阔、交通与居住也很便利的大罗城(今河内),改名“升龙城”,并修建宫殿、府库、城隍、城墙、寺庙等等设施,为河内作为越南首都奠定了基础。

李朝历经九代君主,凡217年。越南历史学者认为李朝“为民族和独立封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全面的牢固的基础。” 由于文明程度迅速提高,李朝国力也大大增强,不但可以向南扩张,还一度侵扰宋朝,向北打到中国广西南宁。

这次惨烈的战争发生在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时期,历时两年。由于李朝军队屠城和军中疫情扩散,北宋军民死亡至少20余万。最终北宋调动10万军队击退了李朝的10万军队,并攻入越境,李朝请和。

战争的直接起因,一般认为与王安石的富国强兵政策有关。苏轼曾说:熙宁以来,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结怨安南。越南史书多认为当时宋朝地方官在广西大造战船和募兵,是在执行宰相王安石企图武力收复交趾的政策。

能证明这种猜测的证据,一是有宋朝人给李朝提供关于宋朝准备攻越的情报,二是宋朝地方关闭了与李朝的边境贸易。

史书记载 :宋朝有个叫徐伯祥(徐百祥)的岭南进士,屡举不中第,但他人脉较广,通过关系私下给交趾国王写信,意思是咱们都是福建老乡,我的才略不在人后,却不受宋朝重用,所以愿意投奔大王。现在中国将要发大军灭交趾,交趾不如先出兵攻宋,我愿意为内应。据说这份情报和说辞被李朝采纳了。

历史上中原政权往往以关闭边境贸易惩罚周边经济较落后的政权,也常常引发这些政权的军事进攻。此前宋朝曾要求李朝停止对南方占婆国的侵略,李朝没有理会。此时北宋停止宋越贸易,李朝认为是宋朝惩罚自己的信号,而且很可能是军事打击的前奏,于是李朝决定“先发制人”,入寇宋境。

1075年11月(熙宁七年),李朝国防部长(太尉),也是越南历史上最有名的大将李常杰率军进攻宋朝。为师出有名,李军四处张榜称:宋朝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救。

李军在三个月内连破宋朝钦、廉二州,杀8000余人,而后合围南宁(邕州)。省长(邕州知府)苏缄率众坚守。当时南宁兵力仅2800人,后经募兵,勉强有4000多人。苏缄率南宁军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给李军造成很大伤亡,杀伤李军1万5千余人和大量战象。

“邕城守护神” ——苏缄

越南史料记载:苏缄固守城池,宋军顽强抵抗。李军用云梯攻城,宋军以火炬烧云梯,并以毒箭射杀李军大量人马,死者相枕。

李军用南方特有的象军进攻,宋军用神臂弓远距离射击,象军损失惨重。李军攻城四十余日不能下。围城期间,李军击败了宋朝援军,并向投降的宋朝援军询问攻城之道。降兵建议堆积土囊登城,李军采用此法终于攻陷南宁。

当时南宁城已粮尽泉涸,疾病蔓延,守城军民枕藉以死,但无一叛者。城破之后,苏缄先令其家属30余人自杀,然后他本人也纵火自焚。李军因为苏缄率领城内军民拼死抵抗使其损失惨重,破城后大开杀戒,杀城内军民五万八千余,每百人一堆,共聚580余堆。(编者按:苏缄真英雄也!)

李军在宋境内的横行震惊了宋廷。

宋神宗一方面罢免在李朝边境整军经武的宋朝官员,理由是“相继生事”,令交趾“疑惧为变”;另一方面调发北方禁军,会同当地募兵,决心武力惩越

李军听说宋朝中央军前来,改变攻取桂林的方案,开始后撤。宋军分兵追击并收复钦、廉二州,并大规模进入李朝境内。李军列象阵阻击,宋军持强弩猛射,以长刀砍象鼻,战象受惊向后回奔,李军溃退。宋军乘胜追击,直抵富良江(今红河),两军决战。

由于李军接连战败,士气低落,统帅李常杰担心军队无心恋战,作了一首很有名的诗《南国山河》,伪称神仙所作,使军队闻之而重拾战意,恢复斗志。诗云: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如何逆虏来侵犯汝等行看取败虚。

针对李军有400余艘战船在江南阻住水路,宋军无法渡河强攻,宋军伐木制造很多发石机,同时暗遣军队在山间设伏。然后在阵前逐步减兵,示弱诱敌。

李常杰中计,数万军队倾城出动,渡江出击。宋军伏兵尽发,步骑合击,陆上发石机齐动,水师乘大筏猛攻,李军战船摧樯折帆,大败而归。此役李军死数千,李朝太子和王子战死,多名大将被俘。

李朝在富良江战败后奉表求和。其时宋军疫病流行,死者大半。宋朝同意讲和撤兵。此后两国边境近200年未再起大的争端,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此外,在李朝的请求下,宋朝(1081年)放弃广源州(今越南广渊州)等地区,将其赐予李朝,李朝归还俘获的宋朝军民作为回报。王安石则在此役后正式罢相,再不复出。









选自《天命之争: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朱磊 著
九州出版社出版





九州出版社读享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邕州大屠杀”:交趾独立后入侵北宋,屠杀居民百姓十余万人
南蛮入侵:越南独立与宋越战争
宋朝时中国与越南的关系
西元十世纪交趾史略初论稿
孙新生:越南游记(二十)丁、黎两朝古都华闾(上)
此国短短70年,就更换了四个朝代,还说都怪中国力量太弱小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