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理解人类有喜爱赌博的天性?

【shanshan的回答(16票)】:

人类进化从某些方面来说是一个奖励冒险的过程 (no risk no gain),住山洞那会儿出远门打猎的人,可能死,可能带着食物回来,守在山洞里的就只有死路一条 (萨达母看了看未来的卡扎菲和穆巴拉克,就“毅然”选了应战)。

大脑喜欢被奖励。“赢”的时候分泌肽和多巴胺,冒险的过程中分泌肾上腺素,都是让我们爽翻的东西。

人喜欢感觉一切尽在控制之中,期待侥幸,人类从来不是理性的动物。

【陈卓的回答(16票)】:

题主的问题可以换一个表述方式:

即,为什么人们在一些状况下偏好风险?

基于我个人接触到的知识,我不认为人们在所有情况下都偏好风险,而只在部分状况下偏好。

这个对风险的偏好在行为经济学中被解释的很清楚,就是——卡尼曼的“前景理论”。

~~~~~~~~~~~~~~~~~~~~~

给定下面两个选择:

A:你一定会损失80万

B:你有80%的概率损失100万,但是有20%的概率什么也不损失。

那么你会选择哪个?

对许多人决策的研究证明,大多数人选择了:

【B】

但从数学上来说,这两者是等价的,前者的期望为 -80万,后者的期望为 -100X80%+0X20%=

-80万

总结规律:人们在必然损失的状况下,倾向于“赌一把”,表现为风险偏好

再给定下面两个选择:

C:你一定能够得到 8000 元

D:你有80%的概率得到 10000 元,但也有2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对许多人的决策研究证明,大多数选择了:

【C】

同样,两者在数学上也是等价的,前者期望为8000,后者为10000X80% + 0X20% = 8000

总结规律:人们在必然受益的状况下,倾向于保守,表现为风险规避。

这就是行为经济学基础规律:

规则一 : 人们在必然损失的状况下,表现为风险偏好;在必然受益的状况下,表现为风险规避

它告诉我们,我们人类的决策并不如我们相信的那么理性,从根本上否定了经济学绝对理性的假设。

~~~~~~~~~~~~~~~~~~~~~~~~~~~~~~~~~~~~~

那么回到题目本身来说,题主给出了许多例子来证明人们具有风险偏好的倾向,但我觉得大多数都可归结于必然损失这一点:

比如,一国领导人拿性命冒险这事儿,并不如同我们相信的那样。

我们来模拟一下他的内心动态:

“不和美国开战,意味着必然损失一些东西,经济利益、外交优势、军事优势等等,这是赤裸裸的割肉。”

“但是,如果开战,美国天高皇帝远,再加上美国民众的自由概念,你懂得,政府不一定下本儿收拾咱们。”

推出结论:

【打!】

这种在必然损失的状况下,加上侥幸心理,打就成了一个群体同仇敌忾的决策了。

这种损失状况下的风险偏好如此顽固,以至于在许多案例中都能找到这样的例子:

美国对越南战争的投入,就经历了经济援助、派遣军队、全面参战,这种越陷越深的决策怪圈;

公司在一个项目亏本之后,没有果断放弃子公司,却想着资金投入,使得公司越陷越深,最后资金链断裂,公司轰然倒塌,(这样的公司案例有很多很多,但题主一时举不出例子来,安然不知道是不是);

经典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和《黑鹰坠落》都反映了当局部战友被围困,却要花上更多战友的生命来拯救的必然损失决策泥潭。当然,也正是掌握了人的这种决策特点,中国三十六计中有一记可谓甚的其中三昧————围点打援。

当然,有意思的还不仅仅这一点:

给定选项如下:

E: 你必然失去 400 民众的生命

F: 你有80%的概率失去500民众的生命,但有 20%的概率一个人也不死

根据我们的总结的规律,我们认为大多数人会选择

【F】

来,看看下面这个选项呢?

H: 你必然拯救 100 民众

I : 有 20% 概率拯救的 全部民众,但有80%的概率一个也救不了!

那,根据规律,我们认为你更可能选择

【H】

但是,对照E和H,F和I,你会发现,它们是完全一样的!

只是换了一个表述,就能够带来决策倾向的变化

~~~~~~~~~~~~~~~~~~~~~~~~~

当然,纯粹从决策上来说,未免显得冷冰冰的了

我们不妨思考,是什么趋势人们拥有这种倾向的呢?

没错,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进化的问题

当我们必然有所获得的时候,我们保守些,更可能增加生存的概率;而当我们必然损失时,如果愿意冒险,虽然失败也很多,但成功后会对我们生存带来更大改善,因此,进化在必然损失时对我们的冒风险的行为非常鼓励。

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群体领导者角色的研究认为,往往领导者表现的比群体其他成员更加“极端”些,比如希特勒,比如各种洗脑抗日剧中的英雄,比如各个学术领域大拿的见解

这种极端性,可能有着深层次的解释,因为“极端”更可能鼓舞群体的其他成员,在面对困难时更少怀疑,更加坚定

那么,是否偏好赌博也有这样的意义呢?

答案是,(也许)是这样的

【个人见解】。

这就可以解释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人们倾向于表现的“极端”?为什么人们倾向于表现的更不害怕危险,更加坚定,更加残忍、诡异或者试图表现的更加开朗、热情等等,这都是基于一种社交的认同。

君可见,曹操气魄横生遥指江南岸,君可见,乔布斯狂妄吹毛求疵4S,君可见,杰克逊合约面前重录《Thriller》,君可见,项羽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如果再举一例,雷军10亿斗格力

其实,我们的社会好像更加鼓励领袖追求风险的倾向。

所以,当一些人炫耀自己不惧怕风险的时候,他只是表现一种更加勇敢的潜质,是一种社交的需求

~~~~~~~~~~~~~~~~~~~~~~~~~~~~~~

最后,彩票问题

数学期望: 1000000X0.000001 = 1

选项G: 你有必然的概率得到 1元

选项K: 你有0.000001的概率获得1000000元

研究显示,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

【K】

选项L : 你有必然的概率损失1元

选项M : 你有 0.000001的概率损失 1000000元

一般而言,傻子才选

【M】

这似乎揭示了另一条规律:

规则二 : 当人们面对小概率的损失时,人们倾向于风险规避;当人们面对小概率的获得时,人们倾向于风险偏好

(注意,规则一的概率往往偏大)

这可能是人类在进化中面临即便是很小的概率的灾难时,依然倾向于免除掉它,来增加自己的进化筹码;而小概率的获益却可能带来非常大的帮助,付出和成本之间强烈的对比让人们倾向于冒险

现实生活中,人们买保险,买彩票,买各种防患于未的东西,就是基于这种心理;许多公司未来免除小概率事件,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规避它,其实挺没必要的。

而后,总结以上内容,人们偏好风险是有条件的,具体表现为:

在必然损失时,人们倾向于风险偏好;在小概率获益时,人们也倾向风险偏好

另外,我们还认为:

这种对风险偏好的强调,也许有某种社交性的需求和显示勇敢的倾向

【水佑翁的回答(3票)】:

谢谢邀请,受宠若惊。

在某些行为主义心理咨询过程中,治疗的收尾阶段,当来访者表现出适应行为时,咨询师并不是每次都会给他积极反馈,而只是偶尔给他积极反馈。因为咨询师总结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每次都给反馈的效果,还不如偶尔给反馈的效果那么好。

赌博的特点也在于此,不光光是赌博,几乎大部分网络游戏和其他让人成瘾的行为几乎都有这个特点,行为本身的反馈有一定的随机性或概率性。游戏开宝箱的时候你不是每次都能开到好东西,但有人就会沉浸于打开宝箱一瞬间的那种快感。我们总是对那些任务奖品有一定不确定性的副本,比对那些奖励明确的副本感兴趣一点。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为什么人们对那些反馈不确定的行为充满兴趣?

反馈明确的行为特点在于,给人安全感,我设置了七点的闹钟,我就安心的睡下了,因为我知道明天闹钟会准时叫醒我。我认真地在蓝翔学习挖掘机,因为我知道我毕业了就能月薪上万。这种使人有安全感的行为占了我们行为的大多数,这种行为极大程度上避免了生命能量的浪费。

但是安全感跟环境是相互适应的,环境变了,原来能够给你带来安全感的行为,很有可能不能给你带来安全感了。比如,二十年前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分配到工作,但是现在好好学习可能还会面临失业。同样的行为在新环境中已经不再适应。

面对新环境人类会怎么办呢?环境改变初期,几乎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会一维持原来的行为模式。等尝试了几次之后,个体发生分化,有些可能会仍然沉湎与过去的美好日子。觉得新环境不好,不愿意改变自己。他们不断重复之前的行为,而他们的行为大多数时候并不能给他们积极的反馈,只有偶尔才会有积极的反馈,一旦个体获得积极的反馈,由于心理需要的积累,大脑会分泌更多多巴胺,这个行为便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另外一些个体,则会逐渐反思,为什么同样的行为不能得到以前的结果了呢?他们可能会找到原因,可能不会找到原因。这里就不再一一展开,不管是哪一类,这时候最适应的行为就是不断尝试新的行为,尝试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适应新环境。

而这种尝试的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比如你继续开挖掘机过不上以前你想要的生活了,你就去尝试去开拖拉机,开出租车,如果这些行为给了你想要的生活,那你就会停下来,如果没有给你想要的,你就会继续尝试,不断尝试。

在尝试过程中同样会出现一个情况,就是有些行为有时能得到积极反馈,有些时候不能。这个时候个体同样由于需要的积累,在获得积极反馈时分泌过多的多巴胺,这个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如果以后在行为中还是能偶尔获得积极反馈,他们就容易沉湎与这个行为。

如果你把全世界的车都开遍了还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这个时候个体的适应就会出问题,因为毕竟每个个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这个时候这些个体,尤其需要群体中其他个体的指引,比如推荐他去新东方当老师,或者去当新东方当厨师。

由此看出,成瘾行为,往往发生在,当环境改变时,某个相同的行为,无法得到与之前相同的结果,而又缺少替代的适应性行为的时候。这是典型的功能固着,非外力不可破。

不管哪种情况,在环境改变时,非适应性行为,如果偶尔能得到积极反馈,该行为就能得到巩固,行为要纠正过来就比十分困难了。比如赌博,虽然始终非适应性行为,但是偶尔却能让你赢钱,偶尔得到这种积极反馈,就足够困住某些人一辈子了。

虽然有点跑题,但应该能找到最初问题的答案了。

本回答虽然没有系统整理,但都是原创,涉及到本人对成瘾行为的研究。所以谢绝一切转载。

——--------------------------------------------------------------------------------------------------------------------------

随机性的正面反馈,是赌博等行为能够使人成瘾的最重要的原因。另一个内在原因,是个人往往对行为结果有期待,这种期待就如同激素一样,随着行为的增加会累积,等到满足时,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导致比一般行为得到更强的巩固。

期待是使人成瘾的一部分原因,不管期待是否理性,不管这种期待的结果本身对个体是否有适应意义。如果个体对行为结果没有期待,就算事情的结果对个体有适应意义,也很难让你成瘾。

杀人诛心,戒赌要从戒除期待着手。

【胡串的回答(2票)】:

有两个可能,一是前面老师提到的“no risk no gain", 二是人类在长期严苛生活环境中进化而来的乐观(过度自信)心理,认为自己智力相貌在全体人群中在处于前50%的人会远超50%。 自己选号的六合彩远比给号抽奖的彩票受欢迎就是因为人们认为自主选择这一行为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胜率。

【黄辛的回答(13票)】:

不劳而获,是人类的天性。

赌博往往都和一些很差的品质联系在一起:懒惰,自控能力差,生活状态糟糕,情感淡漠。

大部分的赌博,都是零和或者负期望值的游戏,可是人们却无妨抗拒这样的游戏,其实没有多少高深的心理学原因,只是因为赌博是一个不用花费什么体能,技能就有可能获得财富的项目。

而那种轻松简单的赢钱,让人不能自拔,你坐在百家乐桌上,把筹码推向庄家或者闲家,就有可能翻倍你的筹码,而这些钱,可能你要努力工作很久才能获得,而在赌桌上,有时候只要几秒钟。这种感觉,实在是太棒了。

所以很多人就算是背负高利贷,也不愿意去工作,身上有一天钱,就一定是要丢在赌桌上,因为工作多累啊,而想想以前几分钟就能赢别人几个月的工资,那种轻松地感觉,怎么都忘不了。而输钱?哼,输钱算什么,总会赢回来的。

其实这种天性,你无处不见,那些不想工作只想被包养的女孩子,天天买彩票梦想着中大奖的人,希望有个有钱爹的年轻人,处心积虑钻空子骗人钱财也不愿意做正经事情的人。这些人到处都是,大家都是没本事但是想要发财的人。

努力多累啊。

【采铜的回答(3票)】:

没专门研究过,可能和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有关系: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比较幸运的,比一般人要幸运。

【Alwa的回答(1票)】:

据说,赌博赢钱的时候人会感到很兴奋,让人兴奋的大脑区域和人吸食可卡因的时候兴奋的大脑区域是同一块区域,这就是说赌博会获得吸食毒品的快感。。。

【伍帝州的回答(1票)】:

哈哈,恰好这里记录了我一次赌徒心态的完整体验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97941

我觉着,人都是有赌性的,而打赌的过程,即是一个驾驭自己,驾驭周围的一个过程,体验一下,总结一下是有必要的

至于赌性,有的人是为了以小博大,有的人是为了翻本,有的人是为了争强好胜,总之这就是一个游戏的过程

【葛锦的回答(3票)】:

以小博大,人类有惰性,用较小的付出得到较多的收获。

【何家春的回答(2票)】:

每个赌博的人都有一种想法就是用自己很少的东西换得别人更多的东西,其实说白了就是想不劳而获!其实也是一种逃避劳累的本能。

【李琦的回答(2票)】:

  • 俺的分析有以下4个假设:

1,人是生物,所以趋利避害,包括心理层面的“利害”

2,“利”和“害”的几率标准由每个人的社会实践所暗示

3,人是通过自主选择信息再进行判断的

4,有两种心理层面的“害”也是人们要尽量避开的,就是“思考的负担”和“压力”

~

~

~

其实俺本来想继续好好分析的,但是大家都是聪明人,如果能认同上面的基本假设,应该都可以往下推出结论吧,我就不赘余了

俺的观点,赌博心理,就是一种自愿模糊信息真伪的不理智,但是可以理解,因为当你真的相信明天就能得到一个亿,难道你的大脑不是很享受么?

俺们都趋利避害,只是程度不同,最后质变产生量变,就有了各种大小赌徒O(∩_∩)O哈哈~

【姜瀚驰的回答(1票)】:

一般喜欢赌博的人都是第一次去赢钱的,因为他们赢了之后有种很奇妙的喜悦感,而且感觉钱来的简单。 但后面发生的事都是十赌九输。 这就是为什么有句话叫 输钱皆因赢钱起。

【魏舒的回答(1票)】:

可以不用付出生命的代价就体验一下刺激带来的痛快感觉,赌博是最好的选择。

【鱼其名的回答(1票)】:

忘记从哪里听来的了:

人生是无常的,而人面对无常的命运是无能为力的,更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时候人却没有资格或着说机会站在命运转折点去体会那种感觉的。

而赌博恰恰提供了这种,让卑微的人去直面命运的机会。 本质上是人对命运的不甘和反抗!

【方浩磊的回答(1票)】:

赌博,吸毒,性常被同时提起并不是偶然,甚至包括暴饮暴食和网络游戏,其实这些现象有很多的生理因素在其中。

心理因素涉及operant conditioning,有空来编辑吧。

这些活动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都是刺激大脑中的reward path,整个奖励回路被激活,多巴胺分泌加快,人会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获得巨大的快感。人遇到赌博,性,毒品,甚至美食,都会不由自主的生理上兴奋,比如心跳加快,瞳孔放大,血液循环加速等。

抛却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个体差异较大。比如自控能力(self control)差的人更容易赌博成瘾,当然还有很多其他风险因素。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我肯定这一领域有很多文献可考。

【sputnik的回答(1票)】:

用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就是间隔强化中的不定期强化在起作用,你赌博一次然后赢了,接下来你就渴望下一次赢,但是这个赢又不知何时会出现,按照概率如果你坚持肯定会再赢,等到这次赢出现了,你又会期待下一次的赢,如此循环往复。每一次的赢都强化了你相信一定还会赢的信念,所以这个信念不断的驱使你去赌博。当然这只是行为主义这样解释的。肯定不够全面,中间还会存在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比如人的自利偏差,你觉得你赌赢了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别人赌对了就是运气,然后坚信自己还会赢;还有就是盲目乐观,虚假独特性效应。

凭记忆与理解写的,本科生菜鸟,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回去翻翻书再补充。

【史进的回答(0票)】:

我觉得赌博是由冒险转变而来的。

【高尚的回答(0票)】:

冒险与奖励,人的生存本源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未来的不可预知性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就是我赞同的那几个答案 回答的很好了

和吸毒一样 都是因为那种极小付出就可以换来极大回报(赢的时候& 巨大可能性本身)的同现实世界不符合的失调比例 可以满足一个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感觉

这个东西还真就是因为戳到人天性中的软肋而生生不息的 只不过现代社会进步到如今已经对这些有经验了有各种方式降低人接触到这些东西的概率 当然 这是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人性向"善"也好为了保证生产力也好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作也好 由于基本的是非观也好由于道德上的羞耻心也好

但你不吸毒并不是因为你能不上瘾能戒掉而是因为你没碰过

说的再直白点儿类比性

当然 赌博也是一种人对现状现行游戏规则不满意时试图打破这种规则而进行的各种努力中的其中一种方式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群兽中的一只猫: 《经济生活中的悖论和反常现象》笔记
丹尼尔.卡尼曼
《决策的艺术》7|风险承受力:如何提高你的抗风险能力?
Model Thinking 模型思维(1)
投资中的5个预期偏差与风险偏好偏差
为啥投资容易赚小亏大?行为金融学让我终于明白这个道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