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 Gatsby 为什么对 Daisy 念念不忘?男性读者对这本书的情结来自哪儿?

【张佳玮的回答(960票)】:

谢邀。

之前版本有些简略,重新理了一遍。2013年9月1日

————————————————————————————

“你觉得你是哪个婊子?”41岁的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醉醺醺的,对他身旁39岁的杰内瓦-金说。

(原话是Which bitch do you think you are,你也可以理解为,“你他妈以为自己是谁?”)

那是1937年。前一年,菲茨杰拉德刚把妻子泽尔达送进北卡的高地医院。十二年前他已经出版了著名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此时在好莱坞燃烧自己,每周挣一千美金,有了双下巴,而且想法子戒他永远没戒成的酒,离他死还有三年。他对杰内瓦吐出这句话,只因为杰内瓦问了他一句:

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哪个是按我塑造的?

他有多恨他,才会这样,在会面之初就大量饮酒、口吐粗话,让杰内瓦后来说“我为菲茨杰拉德的堕落而难过”?天晓得。然而关于这次会见,菲茨杰拉德给自己女儿斯科蒂的信里这么写:

“她是我第一个爱过的女孩儿,我如此坚定的避免见到她——直到这一刻——就是为了保持那幅完美画面。”

1937年的菲茨杰拉德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五章,盖茨比重新见到黛西,紧张,狼狈,做作,还撞到了钟,只会说些“我们以前见过”一类的套话。他只来得及说出“到十一月整整五年没见了”,展示他的爱情。2013版电影里,从头到尾闲雅自在的莱昂纳多,只在那一个场面,表现得狼狈不堪:满头满脚往下滴水。

(There must have been moments even that afternoon when Daisy tumbled short of his dreams--not through her own fault but because of the colossal vitality of his illusion. It had gone beyond her, beyond everything. He had thrown himself into it with a creative passion, adding to it all the time, decking it out with every bright feather that drifted his way. No amount of fire or freshness can challenge what a man will store up in his ghostly heart.

甚至在那天下午,也一定有过若干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非她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狂热,将自己投入这个幻梦之中,不断添枝加叶,用一路飘来的每根绚丽羽毛加以缀饰。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赶不上一个人在情思萦绕的内心所累计的感受。)

ghostly这个词传神但难以翻译。这是一种幽魂缭绕、经久不散的情思。2013版电影主题歌《Young and beautiful》得到过类似的评价,“好像有个人不断在你耳边下咒”。这种感情永久缭绕,恍若幽灵。你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因为盖茨比,就像菲茨杰拉德保护杰内瓦的印象似的,把黛西的完美画面,保持得太好了。

1896年,菲茨杰拉德生在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一个中产阶级偏富裕的天主教家庭。12岁之前,他在布法罗度过;13岁,他爹的家具生意毁了,而他第一次发表作品——在校报上。17岁,他想法子进了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梦想当个小说家。19岁上,他遇到了小他两岁多的杰内瓦-金。1915年2月,杰内瓦-金在日记里写:

“斯科特是完美的情人。”下一个月,“我疯狂的爱上了他。”

他们通信,一直到1916年秋天。菲茨杰拉德去拜访了杰内瓦,然后,作为一个破产家具商的儿子,他挨了杰内瓦老爸——一个股票经纪人、建筑大亨的儿子——这么句话:

“穷人家男孩子,从来就不该动念头娶富家女孩子。”

杰内瓦-金。

他们分手了。菲茨杰拉德要求杰内瓦毁掉所有的信,杰内瓦照办了。而杰内瓦的信,被菲茨杰拉德锁好,藏起。那些信里的词句很端庄,一如杰内瓦的女儿后来所说:

“她没真正爱过菲茨杰拉德,她喜欢他,说他很聪明,很诙谐机智。”

但在日记里,杰内瓦要奔放得多。她说她爱菲茨杰拉德。她1916年写了篇小说,描述一个女人出嫁后思念意中人的故事:意中人叫做斯科特。很多年后,菲茨杰拉德结婚时,杰内瓦给他写信,祝他成功,还邀他来探访一下——当然他没能成行。但这些,菲茨杰拉德似乎并不知道。

他失恋了。他去参了军,准备参加一战。他怕死在战场上,再也没机会抖擞他的才情,于是在参军前,写了他第一个小说,《浪漫的自我主义者》。当然被拒绝出版了。那是1917年的事。1918年菲茨杰拉德遇到小他四岁的泽尔达,后来他回忆他爱上她的时间,“9月7日”。

泽尔达是典型的美国南方姑娘,生在1900年。16岁时就是学校的舞会皇后,万千宠爱于一身。她高中毕业照上题了段话,极见性情,甚至预示她之后的命运:

“Why should all life be work, when we all can borrow.Let’’s think only of today, and not worry about tomorrow.”——“当我们能借到一切,为何要工作终日。让我们只想今日,不要为明日担忧。”

16岁的泽尔达。

他们的感情(就像盖茨比和黛西似的)被战争打断,1918年10月菲茨杰拉德要被派去法国,先被送到纽约长岛。在那里,他听说德国人投降了,战争结束了。1919年情人节,菲茨杰拉德退伍,到了纽约。他搬到曼哈顿西侧一个单身公寓里,以便看得见泽尔达的家;他一边向泽尔达求婚,一边为家广告公司打工。泽尔达答应了他的求婚——当然,她还信口答应过许多人的求婚。然后,泽尔达做了件她自己常做,但对菲茨杰拉德来说影响深远的事:她悔婚了。菲茨杰拉德在天堂门口,被打进地狱。

菲茨杰拉德从天堂般的纽约回到中西部的明尼苏达,穷困到必须去洗汽车。那年他22岁,在如此的绝望之中,他翻出了《浪漫的自我主义者》,开始扩写,1919年9月,他完成了《天堂的这一边》——这个小说描述了一个中西部青年,如何热爱一个姑娘(以杰内瓦为原型)被弃;如何参军;如何又爱上一个纽约富家千金(泽尔达),但因为穷困,只能坐看该千金嫁了旁人。小说结尾是一段自嘲:“我了解我自己,但也就如此了。”11月,小说尚在制作时,菲茨杰拉德恳求编辑:“能不能加速出版?我的命运寄托在这本书的成功上——当然包括一个女孩子!”

1920年春天,小说出版,立刻畅销,首印三千册三天内卖完,一年内销售十二版近五万册。泽尔达回心转意,嫁了菲茨杰拉德,组成了金童玉女:那是1920年4月3日。又三年后,夫妻俩去了巴黎。

1921年,25岁的菲茨杰拉德

关于他们在巴黎的生活,海明威在《流动的圣节》里提到两个可怕的细节:其一,菲茨杰拉德每次企图写作时,泽尔达就拉起他到处灯红酒绿、连夜痛饮,不让他得丝毫安生;其二,泽尔达欺骗了菲茨杰拉德,让他相信自己性功能有碍,换别的女人,根本不要他。菲茨杰拉德信以为真。海明威最后总结:泽尔达有疯狂的独占欲:

“兀鹰不愿分食”。

当然,海明威的言论,可能出于他对泽尔达的厌恶。实际上,泽尔达背地里也嫌他长胸毛,嫌他冒充男子汉,还认为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是同性恋伴侣——为了澄清这事,菲茨杰拉德甚至打算去找个妓女睡一晚,验证“我是纯爷们”。

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一举奠定菲茨杰拉德的伟大地位。海明威说他初见菲茨杰拉德时印象不好,但读完《了不起的盖茨比》后,他觉得“能写出这样小说的人就是个了不起的家伙”——考虑到海明威的刁钻口味和傲慢个性,这评价华丽透了。但菲茨杰拉德写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时,泽尔达除了“兀鹰不愿分食”的搅扰他,还自顾自跑去海滩游泳、舞会欢闹。最后她认识了一个飞行员,跑回来跟菲少爷要求离婚——奇妙的是,那男人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道泽尔达会为了他闹离婚。

就在泽尔达跟菲少爷闹离婚这事平息后不久,《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了。菲少爷原本想的题目是:《长岛的特立马乔》、《特立马乔或盖茨比》、《金帽盖茨比》、《高跳爱人》。最后,泽尔达一锤定音,决定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书名。

很多年后,杰内瓦问:

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哪个是按我塑造的?

许多学者相信:杰内瓦就是黛西。她是菲茨杰拉德(盖茨比)的初恋;她是菲茨杰拉德(盖茨比)攀折不到的那朵玫瑰;她嫁了人,给了菲茨杰拉德(盖茨比)第一个挫折……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杰内瓦——除了嫁了人,新郎不是菲茨杰拉德——和黛西,有多少相似之处呢?

其他小说:

在《最后一个南方女郎》里,菲茨杰拉德写了男主角在军营里所见的一个南方姑娘。美丽,善变,始终没接受男主角的求婚。女主角小男主角四岁——这是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的年龄差距。菲茨杰拉德大杰内瓦二岁。

在《一颗里兹饭店那么大的钻石》里,男主角见到了一颗山那样庞大的钻石,以及一个神秘富豪家族,而且与那里的美女结缘。但灾难随后到来,钻石被毁,逃生出来的男主角忽然间失去了璀璨夺目的故事,两手空空。

在《松包蛋》里,依然是流金溢彩的南方。在一个欢闹的夜晚,男主角仰慕的女主角赌输了,“松包蛋”男主角手气好,帮她赢回了钱,拥吻了男主角,向他示爱;可是第二天,他就听说,女主角完婚了。“3点的街头很热,4点就更热了。4月的尘埃网住太阳,又将它释放出来,简直就是一个下午永远在开的玩笑。”

在《伯尼斯剪头发》里,菲茨杰拉德描写伯尼斯这姑娘如何试图打入社交圈,如何被骗剪了头发,如何以牙还牙。

在《头和肩》里,男主角是个书生,女主角是个活力四射的演员。这两位走进彼此的生活,彼此交织,最后男主角变成了个运动专家,而女主角成了个出色的写手。

在《冬天的梦》里,一个中产阶级男生陪富豪们打高尔夫,遇到从前旧识的美女一位。男生后来和一位邻家女孩儿订了婚,此时美女再现,让男生放弃了自己的婚约,然后再甩掉。男生去参加了一战,七年之后,成了纽约呼风唤雨饿商人。他听说当年那位美女成了家庭妇女,美貌褪色。于是男生意识到“我的梦想已经远去,我再也无法回归”。

《夜色温柔》的内容过于有名,不赘述。

在这些小说里,女主角有一个共性:她们美丽,如梦似幻,高不可攀,同时任性,近乎残忍的地步。男主角们永远带着中西部男孩们的腼腆,只能任由璀璨明亮的女主角带给他们全新的世界,然后被无常的命运折磨。他们总是很接近幸福,然后不知不觉间,又被当作玩物放弃了。

众所周知,《了不起的盖茨比》写了一个痴情,或者说,痴于梦想的盖茨比,为了满足那个美丽但骄纵的女主角黛西,在长岛造起了唯有梦境可以想像的不朽舞台,但最后还是悲剧结尾。在那著名的海滩独白上,菲茨杰拉德感受到命运如灯,会不断勾引人去追逐,却日益远去。你可以读出,对他笔下的盖茨比,以及那个逐渐流失的黄金时代,充满了叹惋之感。《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头,有这么段著名的题词:

“Then wear the gold hat, if that will move her;

If you can bounce high, bounce for her too,

Till she cry "Lover, gold-hatted, high-bouncing lover,

I must have you!"

(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如果你能跳得高,就为她也跳一遭,直到她喊:“郎君,戴金帽跳得高的郎君,我一定得拥有你!”)

小说最后的著名独白:

And as I sat there brooding on the old, unknown world, I thought of Gatsby’’s wonder when he first picked out the green light at the end of Daisy’’s dock. He had come a long way to this blue lawn and his dream must have seemed so close that he could hardly fail to grasp it. He did not know that it was already behind him, somewhere back in that vast obscurity beyond the city, where the dark fields of the republic rolled on under the night.

Gatsby believed in the green light, the orgastic future that year by year recedes before us. It eluded us then, but that’’s no matter--tomorrow we will run faster, stretch out our arms farther.... And one fine morning----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当我坐在那里缅怀那个古老的、未知的世界时,我想到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了黛西家码头尽处那盏绿灯时的惊奇。他远道而来,来至这片蓝色的草坪上,他的梦一定像是近在指端,不可能会失手。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合众国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伸展的某个所在了。

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纸醉金迷的未来。它从前滑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没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些,把胳臂伸得更远些……总有一个晴朗的早晨……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回到盖茨比与黛西重逢的那段:

甚至在那天下午,也一定有过若干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非她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狂热,将自己投入这个幻梦之中,不断添枝加叶,用一路飘来的每根绚丽羽毛加以缀饰。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赶不上一个人在情思萦绕的内心所累计的感受。

当盖茨比没遇见黛西时,她不是一个人。她不是杰内瓦,也不是泽尔达,而是两个曾经拒绝菲茨杰拉德、使他跌入地狱的女人合体而成的幻梦。她是菲茨杰拉德这个盖茨比,以一种创造性的狂热,将自己投入这个幻梦之中,不断添枝加叶,用一路飘来的每根绚丽羽毛,缀饰起来的一个梦。她是财富,是美丽,是爱情,是那盏绿灯,那“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纸醉金迷的未来”,以及美国梦本身——“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像盖茨比那样不懈追求,最后你总会得到这一切”。比真正得到手更明确的,是一个稳定的台阶,是一个“只要我们这么做,一定会成功”的公式。

而当盖茨比与黛西相遇之后,那个用粗心大意损毁一切的黛西,更像是泽尔达。杰内瓦更多代表了“穷男孩别打富家千金的主意”这个残忍事实,而泽尔达给了菲茨杰拉德更多:狂喜、哀伤、天堂到地狱的落差。杰内瓦代表着一个无瑕的梦想,泽尔达则带给菲茨杰拉德一种更残忍的东西:她会悔婚,她会玩弄一个人的悲喜。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这么说:

They were careless people, Tom and Daisy--they smashed up things and creatures and then retreated back into their money or their vast carelessness or whatever it was that kept them together, and let other people clean up the mess they had made

他们是粗率冷漠的人,汤姆和黛西——他们毁坏事物,然后缩回他们的钱,或者他们的麻木不仁,或者其他什么使他们在一起的东西里头,让其他人帮他们收拾残局。

杰内瓦不是黛西的最后一个证据:在1937年见面之前,菲茨杰拉德始终保有杰内瓦的无瑕形象。他始终不见她,就是为了“保持那幅完美画面”,而不是“粗率冷漠的人”。1937年那次会面,令他们彼此失望,但那其实不是意外。那时他们都老了,也变了。他们像盖茨比和黛西,还以为彼此是绿灯,但其实,“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

当然不是说,菲茨杰拉德很天真的保留着美好的最初印象。实际上,在写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时,菲茨杰拉德已经不那么天真而痴心了。他内心深处,明白自己终将被损毁,这部小说简直完美预言了他的未来。实际上,甚至盖茨比自己在死之前,可能也已经明白,他所向往的,只是一场幻觉,但他还是得继续等下去:

I have an idea that Gatsby himself didn't believe it would come and perhaps he no longer cared. If that was true he must have felt that he had lost the old warm world, paid a high price for living too long with a single dream.

我有个想法:盖茨比自己并不相信会有电话来的,而且他也许已经无所谓了。因为倘若如此,他一定会觉得,他已经失去了那个温暖的旧世界,他为了生活在一个梦中太久而付出了太多代价。

“你觉得你是哪个婊子?”

杰内瓦是菲茨杰拉德的所有女性形象,又全都不是。她只负责担当最初的梦,泽尔达才会使梦境且美丽且狰狞。盖茨比了解一个梦境的虚幻(杰内瓦),了解诱惑与伤害并存(泽尔达),却依然以无限热情,将自己殒身不恤的投进去,终于殉梦而死。菲茨杰拉德写了这样一个人,然后加上“了不起”的形容词,再将之杀死,顺便亲手毁掉了那个黛西的形象。但要到小说写完整整十二年后,他还保留着心目中的杰内瓦,“她是我第一个爱过的女孩儿,我如此坚定的避免见到她——直到这一刻——就是为了保持那幅完美画面。”他就是盖茨比:已经知晓了一切,但依然将自己投在其中,无法自拔。

总结下:

有许多初恋拥护者认为,杰内瓦是菲茨杰拉德的初恋,也的确嫁了人,被认为最接近黛西,但因为小说/电影里黛西无法忽略的任性和careless,我还是倾向泽尔达更接近黛西——一个被仰慕的得不到的初恋,一个到手后会毁人的妻子。

杰内瓦是最初的梦,是那个令盖茨比念念不忘、再未谋面、始终完美的黛西;而泽尔达则是那个让梦璀璨夺目,然后把一切——连梦想带盖茨比自己——损毁的黛西。 最初,这个姑娘只是爱情的象征。然后,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段爱情开始意味着一切:初恋、梦想、成功、人生的目标、纸醉金迷的未来、一切高不可攀的东西。之所以这段爱情和这个梦想的破灭,可以在一整个世纪里让一整个世界的人喟叹,是因为这小说构造了人类最古老、最天真、最直接又最纯粹的梦想,被无限热情的拥抱、放大、膨胀到不真实,最后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一路幻灭过程,以及背后那个男主角(也就是作者自己):那个可能早已洞悉这一切秘密,了解梦境的美丽与空虚,但依然以身殉梦的人。

【程毅南的回答(191票)】:

我看完这部小说的一段时间里,曾经一想到Gatsby就一阵惆怅。

小说中,作者也对“念念不忘”做了一定的解释。Gatsby与Daisy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但Gatsby不得不因为战事而远走他乡。在遥远的异国,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战友生离死别,死亡随时在身边回响。他不能表现出脆弱,他不能向孤独屈服,他不能向命运投降,因此他需要一个梦想。Daisy就成了他的梦想,一盏支撑他走过泥沼的明灯(小说中的绿灯)。

Daisy诚然只是一个普通的美丽女孩子,但对于Gatsby来说,这不够,远远不够。如果她只是邻家女孩那种水平,又怎么能成为一个男人与命运抗争时的救命稻草?于是,在Gatsby心中,他需要Daisy成为一个完美的女神,一个支撑他活下去的最完美的梦想,尽管Daisy本身不完美,但他在心中不断地为Daisy添砖加瓦、添枝加叶、添油加醋。。。慢慢地,在Gatsby与命运和孤独的战役中,Daisy变成了完美,变成了人生的一切追求。

小说的末段,在男主人公的一系列回想和反省中,我们得知,Gatsby似乎也意识到,现实中的Daisy并不如他梦想中那般完美,但Gatsby依然在不断与现实抗争,直到死于非命。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其说是讲爱情,不如说是讲一个孤独的男人,如何不断地装点自己的梦想(或者说幻想),并用它和现实抗争,而Daisy恰好是Gatsby的梦想。我们可以看到梦想的伟大力量,它使一个纨绔青年变成东海岸大富豪,但小说悲剧的结尾更提醒我们,梦想有的时候也很苍白,梦碎的时候是如何地摧撼人心。

人们陷入自己不切实际的梦想,无法自拔。这是这部小说中,最震撼我的地方。

如果你觉得这太残酷了,《肖申克的救赎》倒是一剂良药

【冯奕博的回答(75票)】:

看了上边有些回答,觉得他们可能受到了中文译本的简介或是前言的价值观误导。

《了不起的盖茨比》表现了“美国梦”的幻灭。这部小说谴责以汤姆为代表的美国特权阶级自私专横,为所欲为,以同情的态度描写了盖茨比的悲剧,并指出他的悲剧来自他对生活和爱情的幻想,对上层社会人物缺乏认识。
我认为这种观点彻头彻尾地曲解了作者的愿意。我们来看一下《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奉为经典的结尾:

Gatsby believed in the green light, the orgastic future that year by year recedes before us. It eluded us then, but that's no matter--tomorrow we will run faster, stretch out our arms farther.... And one fine morning----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盖茨比相信那盏绿色的灯火,相信那个渐行渐远的浪漫未来。就算我们曾经错过了,没关系。因为在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把手臂伸得更远,总会有那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所以我们努力溯流而行,以舟搏浪,不断地被潮水击回原地。(自己做的渣翻译,勿喷。)

看得出来,菲茨杰拉德的本意大概是:哪怕知道期许的未来遥遥无期,哪怕已经明白梦想触不可及,也要尽全力为之奋斗。(哪怕已经逆流而行,不断被击回原地,也要跑得更快,把手伸得更远。)Gatsby就是这样的人,而书名就叫做《The Great Gatsby》。作者认为这样的人是伟大的,值得尊敬和学习的。而事实上,作者本人也一直在努力做Gatsby这样的人。和问题无关,就不在赘述了。

至于Daisy只是Gatsby社会地位的象征这个观点我也并不赞同。事实上,Gatsby对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渴求,正是来自于Daisy对这些的追求。而Gatsby想要的只是能和Daisy幸福地在一起。但是对Daisy来说,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是幸福的主要源泉。(从Daisy的角度出发,她并无过错,她爱过Gatsby,但这份爱没有抵得过漫长的等待和金钱的魔力。她嫁给了一个看上去门当户对的人,她也爱过Tom,可惜Tom是个毫无品味的伪君子。在不幸地婚姻生活里,前男友出现了,Daisy选择了出轨。但是她的前男友要求地太多,要她和Tom分开和自己在一起。Daisy选择答应,但是真的面临重大的婚姻变革又开始犹豫。而此时因为心绪慌乱开车撞死了一位路人。前男友Gatsby选择担下责任,她却选择了沉默。人总是趋利避害的,Daisy发现Gatsby想要的太多她可能承担不起,最终选择继续和Tom在一起。而害死Gatsby也不是她的本意,而是Tom的主意。所以从始至终,Daisy就是一位有血有肉,会爱会恨会出轨会犹豫会害怕改变会屈从于现实的小女人,而非一个符号。)

扯得太多了,那么为什么很多男生会有盖茨比情结呢?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Gatsby可以为自己的爱情理想付出一切,并真的这样做了。

男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初恋情结,或者是心里有一段隐隐作痛地感情经历。但男人却大多只是在心里想想,口头上说说,至多做点类似送花之类能安慰自己的无关痛痒的小事。男人也还不愿意承认是因为自己的不够努力不够勇敢不够爱才错过了当年的人。Gatsby做了这些男人想做却没有做的事。嘴上说说,谁都可以。但是面对爱情,多少男人真的有自己心里对自己期许地那份执着。

“你应该像其他的犀牛一样顺从你的命运,你就不会整天这么郁郁寡欢。顺从命运竟是这么难吗?我看大多数人自然而然也就这么做了,只要人家干什么,你也干什么就行了。所以我们都是不受欢迎的,应该使用麻醉枪的。也有很多次我想要放弃了,但是它在我身体的某个地方留下了疼痛的感觉,一想到它会永远在那儿隐隐作痛,一想到以后我看待一切的目光都会因为那一点疼痛而变得了无生气,我就怕了,爱她,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情。 ”——《恋爱的犀牛》

2.Gatsby获得了世俗上的成功。

Gatsby聪明,执着,富有执行力,凭借着短时间地努力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男人都愿意相信自己是聪明,执着,富有执行力的。当然,很多男人都没有成功。但是几乎所有男人都愿意相信自己能成为像盖茨比那样成功的人。对社会地位的情结,大概所有男人都难以免俗。

“Then wear the gold hat, if that will move her;

If you can bounce high, bounce for her too,

Till she cry "Lover, gold-hatted, high-bouncing lover,

I must have you!"

(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如果你能跳得高,就为她也跳一遭,直到她喊:“郎君,戴金帽跳得高的郎君,我一定得拥有你!”)———《了不起的盖茨比》

3.Gatsby是孤独的。

Gatsby的豪宅曾经夜夜笙歌,但“孤儿”Gatsby的葬礼却冷冷清清。这种孤独,既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孤独可能让人压抑到无法呼吸,却也可能在下一秒烟消云散。男人这种经常面对力所不能及事物的群体,无助时总会感到孤独。Gatsby的孤独,是男人生命中所有孤独时刻的缩影。

4.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小说所极力刻画的:哪怕知道期许的未来遥遥无期,哪怕已经明白梦想触不可及,Gatsby也要尽全力为之奋斗。

我们心中都住着一位理想主义者。Gatsby就是这样一个愚蠢而又伟大的理想主义者。这才是这本小说核心魅力的所在。

所以,男性读者对这本小说的情结,来自于盖茨比就是自己曾经想要成为却又没有成为的那个人。

【张林芝的回答(36票)】:

这个问题是问Gatsby为什么会对Daisy念念不忘,我觉得应当回归到小说本身去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小说家的生平经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有时候是一种不太靠谱的方法。一方面,会转移对文本自身的关注,另一方面不可避免会造成过度阐释。

我在读《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shorten ninth edition) 时,看到这么句:

When you listen to a story you usually wonder about the person who is telling it ,based not only what is told but how it is told ,which includes the personality of the teller .......The answers to such questions should be sought in the work itself .

我很认同这部小说“半梦幻”的性质,这个形容词在提醒我们这部小说梦幻性的时候,(含有浮华,幻灭的多重意味),其实也在告诉我们,适时地,真切地,感受,爱其实是一种“事实”。

我想说的是,盖茨比之所以做出种种,盛大的派对,隔岸相对的豪宅,义无反顾的车祸顶包,说得简单一点,无非就是他爱她。就像我会说:哦,不会有一个男人会这样子地爱我,("我"即我本人),这是事实。在小说中,一个男人这样爱一个女人,不过也是一个事实。小说当然会夸大渲染,当读者基于自己的实际经验,而对这种浓度的感情,产生一种疑问时,一个潜在的原因在于小说现实的两种不同的逻辑秩序。

如果要回归到纯粹的文本,除了小心处理小说作者和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还有时代背景的关系。我觉得对于我这种非学院派出身,对“爵士时代”和“美国梦”也不甚敏感的人,(我的确承认我的知识构成的缺陷),倒是有一种天然的好处,即能够从自己的close reading 中有所发现,更加感性和新鲜。

于是,除了看到大家都会注意到的让盖茨比魂牵梦萦的“绿灯”外,我还注意到一盏灯。

‘She’ll be all right tomorrow,’ he said presently. ‘I’m just going to wait here and see if he tries to bother her about that unpleasantness this afternoon. She’s locked herself into her room and if he tries any brutality she’s going to turn the light out and on again.’

Is it all quiet up there?’ he asked anxiously.

‘I want to wait here till Daisy goes to bed. Good night,old sport.’

以上文字出自第七章,黛西开车从纽约回长岛时,意外撞死汤姆的情人,当时她和盖茨比在一起。在此之前,盖茨比和汤姆之间为黛西究竟爱谁已经产生争执,于是在汤姆回家之后,盖茨比担心黛西,一方面毕竟她开车撞死了人,另一方面怕汤姆会对她动粗,他便守候在他们家附近,并和黛西约好,有事情会熄灯再亮灯作为暗号,并且盖茨比请尼克去他们家打探情况,在得知没有事情之后,依旧守候在附近。

我想,一个男人会对一个女人这样好,不就是爱么?真真切切的无私的付出。如果命运和情爱一方面如同绿灯一样虚无缥缈,同时一个男人的爱,也会像十米之内的灯光一样,真切和实际。我想,有时候,解释一个人为什么爱另一个人,还如此这般,真是很无解的一件事情,因为,它本来就如此,它是一件“事实”。

如果还要分析盖茨比为什么迷恋黛西,我想,跟其他男人爱一个女人一样,(小说中也可以是现实中的爱情),也许是因为,她跟其他女人不一样,有和盖茨比不一样的出身,还有出身所赋予的其他的东西。

第六章中,提到过盖茨比在遇到黛西之前,对待女人的态度:He knew women early ,and since he became contemptuous of them ,of young virgins because they are ignorent ,of the others ,because they were hysterical about the things which in his overwhelming self absorption he took for granted .

盖茨比对待和他一样出身的女人,毫无疑问有一种鄙夷之情,(小女人们太无知,老女人们不懂他的野心),甚至他曾看不起吃饭像猪一样的父亲。盖茨比不仅在自己的出身的世界中找不到闪闪发光的理想,同样也找不到爱情,所以他要逆水行舟般地向上爬。

第八章中,盖茨比对尼克讲述他和黛西之间的故事时,有这么一段:She was the first girl "nice girl "he had ever known .In various unrevealed capacities he had come in contract with such people ,but always with indiscernible barbed wire between .He found her excitingly desirable .

黛西有很好的出身,以及此赋予的特殊的魅力。Gatsby was overwhelming aware of the youth and mystery that wealth imprisons and preserves ,of the freshness of many clothes ,and of Daisy ,gleaming like silver ,safe and proud above the hot struggle of the poor .

这对盖茨比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她是第一个让他心动的女人,她是如此的不同,同时他也意识到地位的差距带来的无形的障碍。

不仅如此,盖茨比看到黛西的不同的同时,也感受到黛西同样欣赏他的不同之处,他意识到他们的爱是相互的。She was in love with me too .She thought I knew different things from her .

后来,盖茨比去了战场,黛西嫁给了汤姆,这不仅没有丝毫减少他的爱意,相反盖茨比甚至觉得是因为自己曾经很穷,给不了黛西一个好的承诺,使得她嫁给一个她其实并不爱的男人。盖茨比的发家梦中有拯救和重新获得一个心爱女人的意味。

如果说在他们分开的五年多的时间里,盖茨比一直致力于建造一座关于爱情和理想的海市蜃楼般的宫殿,在想象中不断美化黛西的形象外,在再次重逢后,盖茨比同样也深爱从想象的神坛上被拉下来的仙女黛西,比如说盖茨比知道黛西对自己目前的迷恋中,有金钱崇拜的味道,他说,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 .

所以我才会说,爱是梦幻,爱又是一件“事实”。菲茨杰拉德喜欢描写穿白裙的黛西和贝克,如第七章,Daisy and Jordan lay upon an enormous couch ,like silver idols weighing down their own white dresses against the singing breeze of the fans .同样,黛西既是闪闪发光的黄金女郎,甚至也是一个声音满是金钱的“庸俗”女人。

可是,不管怎样,他还是那么爱她。我觉得盖茨比骨子里,很清醒,理智,比如热闹的派对上,他是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模样,但是他又特别浪漫和怀旧。当清醒和浪漫在同一个人身上做拉锯战的时候,悲剧的影子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落下。

但是就我个人觉得,是悲剧性造就了盖茨比的了不起,如同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一样,与命运抗争,接着又落入巨大的无形之网中。

最后一段我也很喜欢,因为我一直没有读太明白,就是这样,得不到的在骚动。但是我从字里行间猜,在一个有点暗淡的伤感的如同离别的车站版的小说结尾,加上一段朦胧的带点亢奋感的抒情,才圆满吧。

有一位叫Oscar Wild 的作家曾经说过,The good ended happily ,and the bad ended unhappily .That is what fiction means .

【风威冷的回答(19票)】:

首先我不是男性读者。但作为女性读者也可以感受到盖茨比的念念不忘。

依我看,这种念念不忘应该有至少3个层次。

1. 盖茨比和黛西确实有过一段真挚的感情,两人真心相爱,小说中有描写。因此,盖茨比对黛西的执念,无非是想夺回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所谓的占有欲。

2.盖茨比相信黛西仍然爱他,只是屈服于现实,等不下去了才嫁给汤姆。那么盖茨比现在回来了,并且有钱了,他有不惜代价拯救黛西回归的心理。以牺牲个人拯救他人,心理上会带来快感。

3.从小说的主题上说来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黛西象征着盖茨比的美国梦。首先我们要知道盖茨比和黛西的身份悬殊。而作者菲斯吉拉德的个人婚姻是极好的脚注。黛西是贵族小姐,赢得黛西的爱就是为盖茨比赢得了进入“上流社会”的入场券。

我们知道小说中,尽管盖茨比极端富有,但他并不为上流社会所认可。因为他有钱,但是没有一种稳固的人际关系使他融入“上流社会”。与黛西结婚,是他获得这种稳固关系的绝佳办法。我们知道,盖茨比大小就有成为一代伟人的宏愿。

我想在我每一个涉及盖茨比的答案里特别强调一下美国梦这个问题。希望所有打心眼里否定美国梦主题的知友首先回想一下美国梦到底是什么——美国梦可以是一种甜甜圈,但它不是特指的建设美国啊我勒个去。美国梦指的是每一个人都平等地拥有依靠个人奋斗而获得美好生活的权力——想一想盖茨比是不是这样干的?!是的,盖茨比有爱情,如果只有爱情那就很庸俗了!

以同样的方法试图融入上流社会的就是汤姆那个情妇。所以汤姆与其情妇的关系,也是帮助读者理解盖茨比的一条线索。而我们知道这个情妇在汤姆面前连提起黛西的名字的资格都没有,也就是预示着,根深蒂固的身份悬殊是无法改变的。盖茨比是注定悲剧的。

其实不只是美国梦,古往今来描写不择手段的个人奋斗的故事太多了,但是唯独《了不起的盖茨比》感人至深。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盖茨比和黛西之间是有真感情的。我个人很反对教材当中“唯美国梦”式的解读方法。

不过虽然盖茨比这样的爱情非常罗曼蒂克、感人至深,但也是在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下的对爱情的理解。不要看到商品经济四个字就开始找板砖!爱是需要共同维护的,不是双方各自亮出底牌——诶,你是小姐,而我恰巧有钱,那我们各取所需就在一起吧——这样的交换。

盖茨比并不懂得爱的艺术。但他又具有读者欣赏的爱的激情。弥补了读者敢想不敢做的心理,疏泄了读者对执着之爱的渴望。这种悲剧,达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效果。

【SamuelYi的回答(19票)】:

可以借用德国哲学家谢林的一对概念来看这个问题,谢林将人的精神构成分为观念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观念的东西就是理性、秩序、信仰、道德感这类的东西。现实的东西就是生机、活力、激情、恐惧这类东西。

而《了不起的盖茨比》从男性的视角近乎“畅快”的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男性总是不知不觉间成为重观念的东西的生物而女性总是不知不觉间成为重现实的东西的生物。

男性的爱情不止根植于恋爱双方实际相处中的体验,同样来源于对女方以及爱情本身的观念性建构。即使观念的内容随着时间和境遇的变化而变得值得怀疑,但对观念本身的坚持是男性心中难以消退的激情。所以男性身上更易出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即使最后可能收获悲剧,那也充盈着悲剧的美。我想盖茨比不可能没有意识到可能的悲剧结局,但他依然选择坚持,也许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毁倾向,类似于哈姆雷特。

女性重现实的东西是说女性的心灵根植于一些直接的体验,对快乐和恐惧的敏锐感受和追求,较少的观念性动机和律令。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重逢后盖茨比带她参观自己的大宅时黛西起初的快乐(我相信那是发自内心的),还有盖茨比和汤姆摊牌时黛西的表现:犹豫着拖延表态,电影里因为过于紧张发疯一样地点烟(我觉得点烟的几个镜头很有代表意义),在两个男人的夹击下说出两个男人她都爱过(这确实是实话),感受到盖茨比的逼迫而在心理上渐渐远离他(感受到威胁)......凡此种种都是对自己即时心理的直接呈现,这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天然的存在方式。男性也许会评价为“背叛”,女性则认为这是跟从自己感受和应激反应的一种简单的事实,是“善于保护自己”。这种道德评价上的分歧是男女之间核心的分歧之一,叔本华饱受争议的《论女人》中是这样表态的:

但也正说明了她们为什么不如男人更能主持正义,不如男人光明正大,不如男人那样认真负责。还由于她们判断的微弱才被眼前的事物限制了自己的视野,眼前的具体事物才可能对她们施展威力,其结果是抽象的思想原则、 固定的行为准则、坚定的信念以及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展望都无法抵挡这些威力。所以,女人具有形成美德的首要因素却缺乏形成美德的必要手段,尽管这不重要。
在这里我们就能明显看到男性视角中观念的东西(正义、原则、信念)作为评价标准的重要地位,而女性的标准是不同的。

@张佳玮 的答案中这样表述:

这个小说描写了一个被所爱的任性女子操纵......

我想起了一篇《性与性格》的书评中的话 再没有比女人更放肆、更可笑的诈骗犯了 (评论: 性与性格)

女人气就是软弱,而软弱正是女人借以支配男人的手段
这里“操纵”和“支配”这些词的使用从男性自己的角度讲是很好理解的,然而问题是女性其实并不是“有意”在这么做(我认为从始至终黛西都对盖茨比毫无恶意),这些是女性重现实的东西的存在方式的自然呈现,而不能归于“邪恶”(即使以男性标准)。那到底是如书评所概括的:

女人不是真正邪恶的,她只是与道德无关。

还是应该认为女性其实拥有一种与男性不同的“女性的道德”?我想这是关于两性最深刻的问题之一。不解决这个问题,男女就会继续互相谴责,而这两年网上各种屌丝女神、接盘侠绿茶婊之类的口水已经把这个问题展现得越来越赤裸裸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22票)】:

个人觉得,小说的重点显然不是Gateby与Daisy的所谓情感纠葛了。菲兹杰拉德的作品中,女性似乎是除财富外另一成功的标志。Gateby对Daisy的念念不忘,其实是他美国梦的一部分。在通过非法手段获得金钱后,Gateby需要获得初恋情人Daisy的爱情,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成功。所以这里的Daisy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种成功的符号罢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Gateby 也好,男性读者也好;小说虚拟世界也好,现实生活也罢,女性很多时候都被物化了,成为男人炫耀成功的资本。

【王月的回答(5票)】:

美剧the wire里面一个黑人小伙D'Angelo在入狱后,在读这本小说的读书会上,他说,The past is always with us. 我听这么一说,一下子就懂了。

【Starbug的回答(4票)】:

其实说实话,姑且不论菲茨杰拉德自身的情感经历和所处环境,男人对于自己年少时一见钟情式的女人不都是幻化成了女神吗。。。需要那么复杂的解释吗。。。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心结,而且是所有人都会存在的心结。你最初爱上的且没能成功得到的那个人,一定会是你以后的日子里念念不忘的那个人。

那时候很纯,你们什么都不懂,所以TA很完美,因为TA的一切完美都来自于你的想象。

【知乎用户的回答(4票)】: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段这样凝聚了太多意义的感情。

99.99%的人都以成长为借口选择了遗忘。

而盖茨比不是。

虽然他最后在硬邦邦的现实面前撞的粉身碎骨

但也值得男人们赞一声:

了不起。

【赵小来的回答(4票)】:

为什么盖茨比对黛西念念不忘?

黛西是一个符号,女神啊,当盖茨比还在当兵的时候,盖茨比就爱上了她,因为她高贵,美丽,从来不乏追求者。这份爱是真挚的,但是浅显的。因为他跟她并无深交。但是这份爱却随着时间过去自己长出了许多羽翼并且变得异常动人而充满能量。这能量甚至成为了盖茨比生活以及成功的一切原动力。这来自于盖茨比的自我暗示,或者说自我鞭策。 当然这份爱发展到最后已经不由盖茨比自己控制了。 打个比分,你这一路走来,历尽千难,靠的是一个信念。在盖茨比,这个信念是赢得女神黛西放心。走到最后有人告诉你这个信念是虚妄的,女神不存在。你肯定会说:诶,弄错了吧。这就是为什么盖茨比最后还相信黛西是爱他的。

至于男人为什么有盖茨比情结?

这个各人各想法,大体这样。

首先他是个英雄,为了美人,从穷小子变成大富豪。这无疑是严肃文学版的屌丝大逆袭。很激励人。

还有一些他的性格特点,很吸引人。自律:他的日记你可以再去读读。持之以恒。隐忍。只要他想,没有什么事是干不成的。这简直是成功心理学发家的典范啊。

至于我,最喜欢他在开舞会的那段,套一句Franz Ferdinand的歌词:this boy is so spectacular, not a boy but a wealthy bachelor.举手投足,高雅得体,一个带着一点神秘色彩的钻石王老五。意淫一下就high了。

【张子为的回答(1票)】:

“他心领神会地一笑——还不止心领神会。这足极为罕见的笑容,其中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这你一辈子也不过能遇见四二次。它面对——或者似乎面对——整个永恒的世界一刹那,然后就凝注在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偏爱。他了解你恰恰到你本人希望被了解的程度,相信你如同你乐于相信你自己那样,并且教你放心他对你的印象正是你最得意时希望给予别人的印象。恰好在这一刻他的笑容消失了——于是我看着的不过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年轻汉子,三十一二岁年纪,说起话来文质彬彬,几乎有点可笑。在他作自我介绍之前不久,我有一个强烈的印象,觉得他说话字斟句酌。”

就是被这一小段给震撼到了。初级阅读体验的观后感,不好意思。

【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

我完全没有感受到前言里对美国梦破灭的感觉,而是被盖茨比那纯纯的梦想感动。

【张君雅的回答(1票)】:

之前看小说到一半总就看不下去了。在回国的飞机上连着看了两遍电影,坐在身旁的(前)男友几分钟后就睡的打呼流口水了。看两遍的原因是因为第一遍结束的时候我认真的觉得大概是我漏看了什么情节把电影的剧情看弱智了??

说实话,在之前看小说的时候以为daisy的出现是和老公商量好要来骗gatsby,所以才没看完书,多少有不想看到喜欢的主人公以悲剧结尾,觉得那个剧情gatsby为爱情傻的很可爱。后来看了电影,反到是对gatsby失去了好感。整个故事里没哪个情节让我觉得gatsby是伟大的,反而塑造了一个不能move on的弱小人格。他执着的不过是因为以前未得到的。他在乎的更多的其实不是daisy,而是自己没得到过她。大概局限在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如果故事的结尾daisy真的放弃了家庭来投奔gatsby,他们的结局也还只能是个悲剧吧。

陈奕迅唱“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大概能回答大多数的正常情感问题。

【张倩的回答(1票)】:

直接的说,盖茨比对黛西念念不忘的原因的本质是,盖茨比以为任何事情只要凭借自身努力就能得到,就像金钱和财富。但是爱情不是啊。只能说盖茨比还是有单纯的一面的,但是很让人同情不是么,他纯情的爱白白浪费在一个爱慕虚荣,视爱情为无物的女人身上了。正是盖茨比的没能看透,才导致了这场悲剧。

【文小言的回答(2票)】:

我想,这部电影并不是简单的讲述一个爱情故事,一个男子耗尽宝贵的五年全身心爱慕一个女子的故事。它真的不仅仅如此。

盖茨比对于黛西的爱慕,其实是象征着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人生那种美好的愿景的渴慕,一种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又令人奋力追赶的憧憬,如他童年从破烂不堪的房子屋顶破洞望去的那片璀璨星空。 但是黛西承受不起这份期望,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承担得起另一个人对人生的所有追求。

盖茨比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真。没有一个人像他如此诚实、单纯的听从内心。

电影最后的电话我认为处理非常妙。黛西拿起电话,切到盖茨比家里的电话铃响,我们可以放心的以为她终于没有辜负他的心意,尤其管家那一句:“我想盖茨比先生得知是您打来的电话时会很高兴~”更让我们深信不疑。然而,接下来,“我”在电话里急促的追问却一举将所有美好幻象击得粉碎。

而那个跑步之后的镜头,则绝对堪称爱情伟大经典场景之一。

【张邪的回答(0票)】:

他心里有这一座山,但当年就是攀不过,所以就惦记着呗。

盖茨比这哥们儿,太傻太天真,也太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有了金钱,就可以找回过去。估计金钱也就是他自信的成本吧。也可能是征服欲吧,向世人昭示:哥们儿很强,能逆袭!实际上,连毛线都不是,对D来说。

男性读者对这本书的情结来自哪儿? 知道这本书,还得感谢《挪威的森林》。情结?不知道问这题的人怎么定义的?就一本书。党员对《共产党宣言》有情结吗?

世上有那么多的禁锢与牢笼,自己再给自己安一个,何必呢?看开点。

【张衡的回答(0票)】:

那是盖茨比人生中第一次有尊严的没有被歧视的真挚的完美的爱情. 对于这段感情我想任何一个出身卑微的并在努力拼搏的小人物都会记住一辈子.

至于情节, 我想大概来自于对盖茨比的认同, 他做了一个男人为感情应该做的事儿. 即便这种事儿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或者面对的时候会同样那么做, 但是打心里还是认为应该那么做. 至于纸醉金迷, 都是些热闹, 给本来已经非常棒的故事添加点佐料而已.

【穿裤子的云的回答(0票)】:

初中时候因为《挪威的森林》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次比》念念不忘,那时也小,小说仅仅是小说罢了。何况是20世纪的美国,而这小说也好,由小说改成的电影也好,在说的无非是社会的残忍,而盖茨比越痴心则越衬托了这个金钱堆砌的社会的虚伪。。而谁又能说20世纪的美国不像现在的中国呢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村上春树最爱的小说,背后藏着一个最无奈的初恋
离我们远去的梦想、了不起的菲茨杰拉德,以及两个黛西
菲茨杰拉德的情史揭开了这个婚姻真相:不是女人不想下嫁,而是男人根本没能力高攀。
我这辈子,成也女人,败也女人
这是一篇最讨嫌的那种原著党影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何了不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