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想」做事却又「不想」做事,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

第一个想,是幻想层面的YY;第二个想,是现实层面的取舍。

两者之间有矛盾太正常了,一致的时候反倒是少数。

比如说吧,我一直有个幻想:买台肾6多好啊。也不是没那个钱,但是真准备取钱了——这就进入了现实的领域——大几千的,还是心疼。犹豫片刻,算了吧,忍一忍继续用我的老诺基亚。用到不开心的时候,闭上眼咂摸:哎,还是买台肾6好哇。想想不上税,掏钱就算了,这没什么。

有一些回答带着褒贬,好像幻想(想做事)值得鼓励,现实(不想做事)就是不对,该好好反省。要我说,这不一定。不做事没什么不好,幻想着能做很多事也没什么不好,自己心里平衡就行。之所以不平衡,就是因为有太多声音在说:必须让幻想实现了才是好样的!——甭理他们。

【姚冬的回答(182票)】:

想的不是做事,而是做成后的回报,不想的才是做事本身。

真的一点都不矛盾呢,还困惑吗?

【mupeng的回答(139票)】:

懒。

【张直直的回答(42票)】:

每当处于这种状态,我就打开了知乎

【罗林的回答(25票)】:

题主好,似乎你处在行动和不行动的矛盾心态中。根据你的描述,你的工作性质是公诉检查员,工作对任务完成的时限非常明确。你说在外人的眼里,任务完成的还算尽责,没有拖延以及出错。但是做的过程不愉快,让你非常烦扰和恼火。我注意到,你用“心有余而力不足”,形容自己的内心感受。“心”和“力”的差距,让我似乎感觉到,你理智层面的目标要求,和内心深处的情绪需要,似乎出现了某种不能协调的冲突,让你无法控制自己来达到更高的要求。

我注意到,你的工作案件多、时间紧,应该是充满不少压力。不过你并没有过多地提及,而是不满自己做事时的状态。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好的员工,严肃、认真、努力、有动力。你渴望成熟和充实,并对自己有些羞愧:“我年纪不小了,工作也好几年了,却还是被‘做不做事’困扰。”似乎在你看来,自己的一些疲惫和困惑,是幼稚、软弱、失去控制的象征?你希望在任务中没有太多负面情绪,即使这种情绪可能是自然流露的信号,暗示你需要好好好的休息和放松。

你应该明白适当的休闲和放松,是有助于自己疲惫神经的恢复的,你却坚持相信并向往持续充沛的精力。不愉快的任务能够坚持完成,你已经努力做到了这一点。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可是你还是希望更高的要求:即使做自己不愉快的事情还要很开心。这对于一般人似乎很难达到,你却希望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不是思考引起你不愉快的原因。也许在你的思考方式中,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很受推崇的。可过度推崇理智和强烈目标导向,似乎压制了你正常的情绪反应。

你也明白自己的状态不可能一直高昂下去,但你更不乐意放松后的空虚无意义感。这让我感到,你在拼命要求任务完成的同时,似乎对生活工作的状态有不满意?尽管你知道不切实际(持续处于紧张兴奋状态总是会疲惫的),但是却坚持理想化(摆脱生活的空虚无意义)。这种想象和现实的差距,似乎构成了你内心的冲突?你提到你对自己的困扰还是有所了解的,接纳它是一条途径,但是自己不太情愿。也许,你没有明确说出的困扰,正是你渴望但冲突的内在因素?

描述自己的时候,你引用了朋友的话,“对自己有点理想化,时刻有干劲不切实际”,你对此感到顿悟和心悦臣服。且不说他的话具体蕴含什么道理,但是从你认同的态度能够感到,他的话有什么地方触动了你。“理想化”和“不切实际”,是原话里两个关键词,你觉得是否能形容现实的你?现实中的你有着什么样的理想?这些理想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带着这些理想的你在现实中经历和感受了什么?对在理想和现实中摇摆的你,这些问题或许可以更深的思考和启发。

我的这些想法并不是不鼓励你进行改变,而是希望你获得符合内心需求的改变。心理学认为,真正的改变是需要有足够的动机和承诺的。而这里的行动动机,不能和自己深层的需要相冲突。对于你期望的改变,你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原因让你期望这样改变?

你将如何去做,或者这样的改变?

对你来说去进行改变,最好的3个理由是什么?

做出改变对你有多重要,究竟意味着什么?

明确改变目标后,你接下来会做些什么?

也许,弄清楚你困惑的原因和改变的动机以后,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可以更好地成为自己,也更好地追求自己的愿望。

【甄名的回答(0票)】:

愉快的事谁还给你钱啊

【许飞的回答(21票)】:

以下内容包含本人的许多猜测成分,如果冒犯题主,请题主折叠

——————————————————————————————————————————

昨天刚读完《你的灯亮着吗?》,现在刚好借这个问题练练手

书中说道:书中说道:问题其实就是你期望的东西和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别。

从题主的描述可以得出,他所期待的是“生活充实、有价值感”,而现在他所体验到的是“有轻松休闲的愿望,心里矛盾且困惑。”,而题主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

首先,我们来看,要解决题主的这个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法:

一是停止拖延症状态,马上采取实际行动充实自己的生活;

二是继续保持拖延症状态,同时忘了所谓“充实生活”的想法,让自己得过且过。

从这两个方法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题主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但又缺乏真正动手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如楼上各位所说是“懒”或者“拖延症”。

但是,这个问题真的能这么简单地理解么?

按照《你的灯亮着吗?》的说法——不要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

也就是说,我们从上面的两个解决方法就直接逆推出题主现在面临的问题只是单纯的“做与不做”的选择题是不恰当的,因而楼上答案中的“懒”或“拖延症”并不能很好地回复题主“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的提问。

要真正理解题主的心理状态,我们还需要从这个问题本身着手:我们要问——这是谁的问题?

这个问题看起来貌似很可笑,这明明就是题主一个人的问题嘛!

但是,人既然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其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必然会与其他人产生联系,从题主的其他

提问中可以得知,题主是一名已经工作的人,而且面临着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因此我简单的将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几个对象罗列出来:

1、题主自己;

2、题主上司;

3、题主家人;

首先,题主自己肯定得为这个问题负责,承担上“懒”或者“颓废”的评价;

然后,题主这种“拖延症”状态,或许也和工作环境有关,也许是工作中受到了某种打击或压力太大,才导致现在这种“放纵”的状态;

最后,或许题主在工作不顺之时,还受到了来自家庭方面的非议,让自己觉得自己的所有努力都非常不值,既然努力了也不会有结果,那不如颓废算了~

当然,以上内容都是猜测,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所谓“颓废”的原因也逃不出以上三点。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不打算也没能力教导题主该怎么改变现状,更何况题主现在的问题只是“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那我们还是继续从问题本身入手分析。

根据题主在“如何不让「接纳拖延」变成「放纵拖延」?”问题下的描述——

“以前总会与拖延死磕,希望把它完全消灭,让自己像机器一样时刻专注和高效,碰到头破血流后才意识到,意志力是有限的,要允许拖延偶尔发生,并且学到了“接纳拖延”的概念,但实践起来,“接纳拖延”变成了无节制的拖延,每每说“我累了,休息一下”,就变成“再休息一下”“再再休息一下”,全无原则的放纵了。”

和在问题“现实生活中,是否可能实现持续的幸福感和积极心态?”下的描述——

“本来很多时候我是积极应对生活的,却总还是陷入逃避痛苦或丧失希望的情绪中,尤其是遭遇压力的时候,总会陷入一个非常烦乱的瘫痪期,行动力为0,这样的瘫痪更造成事务的拖延,恶性循环加重负疚感,这对于一个较长期的生活目标来说,是彻底的破坏。”

从这两点可以推出题主对“积极的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但又苦于自己没有与之对应的毅力,一旦面对压力或者挫折,就会开始容许自己放纵,最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使得自己距离“理想中的自己”越来越远。正是如此,又加大了题主的压力,或者说让题主觉得追求“积极的生活”对自己来说越来越费力,既然如此,还不如得过且过吧。

貌似行文到这里已经可以回答题主“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的问题,但是,如果将这个问题上升一个层次,从简单的个人现象提升到广泛的社会现象,又该如何进行分析——

大家还记不记得我开头提到的一句话——大家还记不记得我开头提到的一句话——问题其实就是你期望的东西和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别。

在社会中,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干出一番事业,而现在他们所体验到的却是碌碌无为的生活,而问题就是“如何摆脱庸碌,让自己走上人生的巅峰”。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貌似也很简单,无非是耐心+努力+机遇。但是要实现这个过程却很艰难,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真正实现成功。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了庸碌而放弃了努力,明明他们知道现在这种庸碌状态是很危险的,但却得过且过,而不愿付出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

从《你的灯亮着吗?》我看到了一段话——

重复的刺激会导致反应越来越小。适应性允许我们忽略我们环境中恒久不变的东西,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简单化。当我们小小的世界中出现新事物的时候,它是最富刺激性的。在它保持了一小段时间,既不带来威胁也不带来机会之后,它变成了“环境”的一部分,或者说背景。最后,它被完全略去了: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在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庸碌状态时往往都会产生一种危机感,害怕自己真的会一直这样下去,也正是这种危机感刺激我们产生了前期的“三分钟热度”。但是,当我们发现努力后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在习惯了这种庸碌生活之后,我们的适应性潜移默化地给了我们一个观念——其实庸碌的生活也没这么差,你看,大多数人不还是活得好好的嘛,干嘛给自己找罪受。

于是,我们成了囚养在笼子里的麻雀,习惯了被人喂食的生活,也放弃了飞翔的能力,放弃了那一片广阔的天空。同时,我们还会嘲笑正在学习飞翔的雄鹰:“在笼子里多好啊,干嘛要活得这么辛苦。”

对此,雄鹰答复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当然,我们这里不讨论如何成为“雄鹰”,而是重点分析“笼子里的麻雀”的心理状态。

正如上文所说,庸碌者习惯并且淡化了这种庸碌带来的“危机感”,而不愿继续付出努力,因而其“希望成功”的这种期望已经变成了一句说出来过过嘴瘾的大话罢了。

有多少人整天喊着要减肥,但却连跑一千米都坚持不下来;

有多少学渣整天叫嚣着要做学霸,但却连早点起床看书的毅力都没有;

有多少屌丝说自己将来一定要逆袭白富美,但他们却只是幻想着心中的女神有一天能够放低姿态、对他们投怀送抱,而不懂提升自己才是获得别人好感的最好方法。

现在,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这个问题——“想”做事却又“不想”做事,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

借用书里的一句话——最终的分析表明,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希望他们的问题被解决。

借鉴一个段子作为总结吧——每当我打算努力做某事以改善生活的时候,心里总有两个小人在说话,一个说:“干嘛这么努力,现在这样不也挺好的嘛”,另一个说“对啊!对啊!”

在我看来,想摆脱“拖延症”状态,关键在于心中留有一盏“进取之灯”,照亮你前行的路。

那么现在——你的灯亮着吗?

———————————————————————————————————————————

感觉自己写着写着就写成读后感了~

【阿尔法兽的回答(9票)】:

轻松休闲和充实有价值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共生呀。

悠闲的花一下午看完一本书;

认认真真的给花园里的植物修剪;

陪妈妈去做个美容逛一天街;

和爸爸出去钓鱼谈一谈人生;

提着水果去中学看看老师聊聊社会;

约几个朋友周末去爬爬山坚持爬到山顶;

买点饰品装饰一新自己的房间;

去咖啡厅喝一杯咖啡独自思考一下近期的生活得失;

静静地在窗口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猜测他们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发生了什么;

甚至可以主动丢掉羞涩跟一个陌生异性真诚地搭讪;

去电影院看看最新上映的电影去小弄堂吃一顿地道的美食……

这些都是闲散舒适,但却充实有价值的生活阿……

所以题主不要再茫然啦!

不是一定要有一番作为才可以被称为“有价值”的,平淡美好,和周围的人好好相处,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生活,也是“有价值的生活”。

哪怕是给了陌生人一个微笑,也许也会带来你想像不到的价值呢~

想通这一点,把闲适的生活过的津津有味,就已经很棒啦!

【刘祥宇的回答(4票)】:

最近就被这个问题困扰着。我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人,不愿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每次一段时间的休闲后我就会心烦,每个暑假和寒假都是这样,只有前一星期很享受,从第二星期就会变成纠结的心态,想做有意义的事,但却没法冲出懒的包围。

我到底是上进还是不思进取?很肯定我很上进。关键在于我现在本来就很迷茫,考研期间我可以信念坚定地到最后,但是考完研的一段时间我又迷茫了,所以又在“勤”与“懒”之间纠结。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自己一生的追求和理想,才有持久的动力去奋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进取”。

【高畅畅的回答(23票)】:

思想上不甘平庸却做法上泯然众人。

俗称——眼高手低

人总是希望自己变好,但是想想变好的办法又觉得瑶瑶无边,不仅仅是懒,很多是觉要付出的代价太多而获得效果太少,因为觉得不值得或者太难了,所以没有行动力。

不管想到什么,都去试试,立刻就去试试,先试试再说。如果一直想。。那就一直想了。

有些事你去做了才会发现,你想多了,哪有那么多困难,分分钟搞定。

想要壮志凌云,做要脚踏实地。

有些人想的少。。

有些人想的多。。。

有些人还能尝试简单的做一做。。

有些人还能尝试尝试困难的任务。。

有些人能做成,有些人没做成。

想的少没做的人甘于平庸,颓废中的战斗机。

想的少做了的人平平淡淡,生活小康。

想的多没做的人不甘平庸,却不愿去打破。

想的多做的多的人,人家就挺厉害。

就像那句“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所以迷茫”

做的太少而想的太多所以完蛋。

一辈子一直这样是肯定不行的,觉醒一次做点事就有自己的进步,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觉悟越高,越能摆脱颓废。

就这样。共勉。

【巴巴的回答(6票)】:

放假在家闲的︶︿︶

【黄立力的回答(6票)】:

答案从头看下来,每一个都狠狠打脸且直戳痛处,打得酣畅淋淋,痛,并快乐着。

在下大学生一枚,无论在校还是在家都懒得要死,整天呆电脑前不动

不是不知道做啥,琴棋书画,英日法语,做菜做糕点,演讲唱……想学的事情多了去了。明明知道不努力不行且被各种各样的东西打着鸡血,但依旧是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的节奏。

由这样的我来说这样的话,大概没什么说服力,题主姑且当作一个同病相怜者的自言自语吧。

非常理解题主的心情,急切地想去做点正事,但心理却相当抵触。我把想做事的那个理解为理性,拼死抵抗的那个理解为感性,感性小人和理性小人说着不同的话,题主和我就矛盾了,收到激励宛如打了鸡血时感性小人和理性小人会短暂地取得意见一致,然后我们就去干了一小会儿正事。热情退下来后,感性小人就又开始和理性小人闹分手了。

对题主和我自己的建议及意见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用各种手段帮助理性小人取得胜利。我现在采取的方法是每次开始学习时就设上番茄钟,钟一旦调上,无论如何也要管好自己,绝不能开坏的先例。因为有细化了的时间压着自己,更能感觉到压力以及动力,因为时间不长,不想学习时也能靠意志坚持下来,而且效率非常高。

笔记本快没电了,想到其他再补充。

【黄立力的回答(4票)】:

题主的“事”一般指比较大的,需要长期坚持做的事。

“想”做是因为想变得更好啊,看点专业书学一技之长多学一门外语世界上有趣的事情还蛮多的嘛。

“不想做”是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啊,不如做点短期看得到效果的,比如说刷微博刷微信什么的放松一下啊。

所以既“想”做又“不想”做啊。

【昨日晨夕的回答(4票)】:

没啥大毛病,打一顿就好了,恩。

【刘高扬的回答(3票)】:

不切实际或者不明确的目标,会让人产生焦躁感。

你只是想一想,我应该让生活更充实。你没有接着往下想,我应该怎么做,比如去学游泳、登山、或者学门编程语言之类的。

或者你只是想一想,就觉得害怕了,学游泳好累,冬天好冷,夏天好热。

真正让你消除焦虑的,就是埋头去做。花20分钟做出决定,花80分钟去实施。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时间,给自己的事情以足够的时间。切勿让焦虑阻止你去行动。其实很多时候,让你感到充实的不是你做什么,而是你认真去做了。

推荐看些时间管理或者思维管理的书,比如《暗时间》之类的。对于眼高手低、管理能力差的人,由下而上的管理自己的时间效果更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健康:肯定自己,适度紧张:中考门槛轻松过
孕前如何调整负面情绪问题?
如何区分焦虑情绪与焦虑状态、焦虑症
小学心里健康模拟讲课
冷暴力是分手的前奏吗?
区分高标准和不切实际的期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