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为什么不高?

【朴韪的回答(27票)】:

1.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划分,是出自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管仲。他主张把国民分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是为“四民分业”。这种专业化的商品经济模式,两汉以来都被尊奉为基本形态及指导原则。

“四民分业”表面上看是对殷周古制的继承,其实却有很大的差别,其根本性的不同是,把“工商”与“士农”并列,同视为“国之石民”。所以管仲在对士农工商阶级划分之初,并没有优劣贵贱之分

2.古人对工商的态度有过数度戏剧性的转变。

远古的中国人似乎并不轻商。早在殷商时期,人们是乐于和善于经商及从事手工制造业的。

不过,周朝的建国者们在反思商朝灭亡的教训时认为,殷商之亡就是因为民众热衷工商而荒芜了农业,造成民心浮躁,国基不稳,因此,转而推行鄙视工商的重农政策。在周制中,工商业者的地位变得非常低贱,“百工”常与处于奴隶地位的臣妾(男女奴隶)并列。

从有限的文字记载中常常可见类似记载,《礼记·王制》曰,工商“出乡不与士齿”。也就是说,士大夫必须远离商人,绝对不能与工商业者混居在一起,工商业者离开居住地则不得与士大夫交谈。在《周礼·地官·司市》中还规定,贵族们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到了春秋时期以后,好商之风再起—这也被一些道学家看成是“礼崩乐坏”的一部分。在史料中出现了大量专业的自由商人,他们往来于各国之间,近购远贩,获取利润。

3.对商人和工商从业者的蔑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曾是东西方世界的共识。国学家钱穆曾总结道,从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可以对以往的传统政治找出几条大趋势。其中有两条就是--“集权”与“抑商”,即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从汉到清,中国传统政治都沿袭着节制资本的政策。

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模式经历了一个漫长、血腥和充满探索的历程。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包括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在一个中央集权的体制下,一旦中央统治的正当性和控制力出现下降以后,会迅速蔓延出一股强大的无政府主义浪潮,而对这种浪潮的控制,需要经历一次大的社会动荡,最终以又一次的权威专政来终结。

民众富足及国库充裕,是一件值得庆幸之事,但同时却也可能是另外一些危机的导火线。以汉朝为例,在“文景之治”期间,各种新的矛盾已然呈现。

(1).首先是中央集权出现旁落的迹象。地方诸侯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迅速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其中烈焰最盛者就是吴王刘濞,他不但拥有庞大的铸钱产业,而且吴地靠近东海,既有丰富的铁矿,也是海盐的盛产地,盐、钱、铁三业,让刘濞富甲宇内,他结交各国,逐渐成为一股足以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地方权贵力量。

(2).除了诸侯兴起之外,商人势力也越来越大。铸铁、煮盐需要大量的人力,动辄千人以上,且聚居于偏远的深山之中或滨海之地,这是一股很难控制的民间力量。铁可以铸成兵器,盐可以获得暴利,人可以转为兵士,另外,从事流通业的富豪有众多的车辆,它们也可以被迅速地改装成战车,因此“豪强大家”就出现了。《史记·平准书》中甚至有富商大贾横行天下、各地诸侯“低首仰给”的记载。

(3).更可怕的是,权贵与商人似乎正在结成交易同盟,并极大地败坏吏治。

《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刀闲、南阳孔氏等人都“连车骑,交守相”,与地方诸侯互动频繁。在众多的史书中都有官员与商人勾结、牟取利益的记载。

就这样,地方诸侯商贾豪强傍比而起,让长安城里的最高统治者不寒而栗。在皇权体制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从来是一对很难均衡的矛盾,甚至可以说是非此即彼,不可调和。

当中央把权力集于一身的时候,政权可保稳定,但是就会造成地方创新的不足,财富阶层受到国有资本集团的重大压迫,整个社会处在低效率运行的状态之中。

而当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的时候,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景象,地方力量和财富阶层将变得十分活跃,经济可获得大发展,然而,中央的政治权威及财政收入会被大大削弱,离心离德和“以邻为壑”的诸侯经济将大行其道,此外还将出现严重的贫富悬殊。

因此,如何均衡集权与放权,作出适当的制度安排,成了统治中国的首要课题,历代政权往往踯躅于此,兴盛或衰落也由此而生。此景,两千年以降未曾稍改。

以上。总结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这本书还在阅读当中,看到此题,把看过部分梳理了一番。

【Roonherzog的回答(250票)】:

闲扯贴。慎入。

鉴于我们所知的局限性,可能还不能断言所有古代社会的商人的地位都很低,更何况,有些古代文明是以商业著称的,比如地中海沿岸的一些早期文明。需要更多的材料来作证题面中的论断。

不过,在中古时代的中国和西方,对商人的负面描写确实很常见。

记得一位文学教授在演讲中提到《琵琶行》里的那几句诗: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教授说,这几句诗掩藏着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密码。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人首先要跟着利润走,否则他做不了商人。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所有其他价值都被放在次要位置。而这肯定要跟其他行业的人产生分歧。

同样地,在中世纪西欧,教会的官方宣传也是贬低商业行为的。在这方面,最著名的要算对高利贷的谴责了。某种意义上说,炼狱就是为这种从事不正当职业之人创造出来的。(可参阅勒高夫《钱袋与永生》及《炼狱的诞生》)

当然,对于任何一种论说,首先要看它是谁提出来的。白居易是文人,也是政府官员;中世纪的教士阶层掌握着自己社会的文化权力,从他们自己提出的明确理论来说(11世纪初出现的三个等级论),他们的本行是祈祷。他们这么说,自然可以理解为给自己的行业间接辩护。

但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这些人不待见商人?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考察。我想把中国的问题留给更专门的人士,只谈谈西方世界。

社会学家格奥尔格-西美尔在《货币哲学》中阐发的一些观点,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某种启示。他说,“当千差万别的事物都能兑换成货币时,事物本来的价值便受到了损害”。货币确实有拉平各种社会职能的能力,交换市场上货币面前平等。掌握货币的商人天然就是那些传统精英的威胁。

18世纪的法国曾有一场争论。有人要求将那些成功的商人封授为贵族(而且确实有些人已经购得了贵族身份),但有人激烈反对。反对者的意见是,贵族本来是世袭的行伍职业,如果金钱能购得靠鲜血和战斗赢得的社会声望,那会败坏整个贵族阶层,损害国家的战斗力。大概出于同样的道理,中国的士人-文官团体、西欧的教士也都希望在金钱面前捍卫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独立价值和社会声望。

从生活方式来说,商人为了牟利经常是精打细算,而中世纪西欧的贵族往往把慷慨大方视作一种美德,在他们眼里,商人过于吝啬,锱铢必较。

思想方面,中世纪的教会有一套完整的经济伦理(虽然实践中总会有各种折冲妥协),这跟基督教世界观有关。在中世纪早期,人们倾向于认为,上帝创造的世界本质上是稳定不变的。他们人们不太会设想,一件东西在买卖之间会增值。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背景,伟大的中世纪专家马克-布洛赫提醒说,中世纪生产率长期停滞不应该只在物质条件方面寻找原因,还应该考虑心态因素:农民难以设想一块土地的产值会增加。这种稳定停滞的经济理念也使得君主难以增加岁入,领主难以提高捐税,因为一切都以固定不变的秩序为预设,改变这些意味着违反神和自然的秩序,是不道德的。

但商业是对这种强硬的世界观的挑战。当11-12世纪西欧商业开始复兴时,教会深感疑虑。根据基督教的观念,贪婪是十恶不赦的罪孽,而赚钱总是跟贪婪联系在一起。基督教神学也不利于商业获得合法身份。据勒高夫的说法,教会之所以放债取息,是因为有这样一种信念:这是在利用时间差来赚钱,是在出卖时间,而时间是属于上帝的。

这些理念为商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发展设置了一些障碍,中世纪西欧的贷款事业大多是犹太人经营的,因为基督徒兄弟姐妹之间借钱收利息是邪恶的。但是,一些人也充分肯定了中世纪的教会经济伦理。

当时的道学家在经济方面的说教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济贫、公平价格和高利贷。从某些方面看,这些说教可能表明了中世纪文明相比于现代文明的伟大之处。可能很少有哪个文明像中世纪欧洲那样,给予贫病者以这么大的关注。这些不幸者被视为上帝的赐福,而不是诅咒,他们使得信徒有了实践基督教美德——博爱——的机会。当时教俗两界的大领主纷纷设立医院和济贫所来照顾穷人,而致富的商人也以捐赠和施舍来赎罪。

有人甚至认为,教会关于公平价格的理论并没有商业发展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圣托马斯-阿奎那曾说,公平的价格是在开放的市场经过合理的讨价还价确定的,换言之,他反对的是囤积居奇和市场操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E.P-汤普森所揭示的近代欧洲的”道义经济学“,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即使是关于贷款取息的禁令,有人也认为它保护了很多乡村农民,而很多东方社会中债主欺凌农民的情形比比皆是。

当然,理论说教跟社会实际总有差别。商人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社会上升,突破了教会设置的等级藩篱。著名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就是商人的儿子。世俗君主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金钱的意义,他们甚至开始鼓励城市商业的发展,因为货币能为他们买来很多东西。

中世纪的这种“异质”文化,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世界。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个先决条件应该是抛弃教会给商业行为套上的道德枷锁。从这个角度看,备受质疑的韦伯命题可能仍有它的价值。历史学家Christopher Hill说,“成功的中世纪商人带着内疚感辞世,并把钱留给教会用作非生产性用途。成功的新教商人(主要是加尔文宗的,路德宗的经济理论几乎和天主教一样保守)则在有生之年就已不再为他们的生产活动感到愧疚,死后更是留下钱,帮助别人效法他们”。

但是,也许被很多人忽视的是,早期清教徒的牟利活动仍然是一种宗教感十足的行为。工作是一种修行,是在尘世以事业上的成功来荣耀上帝,世界就是一所大修道院。加尔文自己说:“我们必须学习以过客的心态在世上度过一生,看轻一切属于尘世的事物……”一切行为都是指向天国的。这种心理机制可能有助于解释韦伯提到的那种资本主义精神:理性算计与克勤克俭的奇妙结合。

然而,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 矛盾》中提到的,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工作和挣钱已经失去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宗教维度,它只是为了满足我们在尘世的欲望。

从这些非常不可靠的认识,可以谈谈历史认识的意义。

中世纪的经济伦理,对于一个以等级-团体为组织原则、一切活动理论上说都指向彼岸世界的社会来说,可能是非常匹配的,那里不太重视个人本身,它重视的是个人的等级和团体属性,以及宗教品质;人们普遍相信一切都是既定的,稳固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现代社会强调,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处境负责。其实早在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对乞丐的态度变得严厉了,到了个人主义盛行的近代,贫困被很多人视为上帝的诅咒,或是个人能力不足所致,抑或是咎由自取。

当然,不能否认这种新伦理的激励意义,它让社会变得更为流动,可能也更具创造性。但对比中世纪,我很怀疑,现代社会对这种新的成功伦理推崇得过度了,它忽视了社会的整体性、人的命运和际遇的不可控性,以及人与人之间必要的合作;另一方面,人们对市场原则似乎有点迷信了,货币交换原则可能很适用于经济领域,但一个社会并不是纯粹的市场,它必须有一些非货币化或不能完全货币化的职业。

【白绕的回答(2票)】:

传统经济不需要大规模的物资流通,个别如盐铁等,属于战略资源,国家更是要抓在自己手里,因此,商人被视为食利者,对整个国家经济的提振意义不大,甚至常有副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也是一重要因素。

【李家默的回答(3票)】:

最近刚看来的观点,自己陈述下吧希望大家指出错误之处:

简单地来说,古代中国人认为贸易无法创造价值,而只有生产出实际产品比如耕作产生粮食,才是创造价值的方式。

殊不知,贸易带来的是资源的重新合理调配,也促成了社会分工的形成。这种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本身就是巨大的社会价值。

【贠屹的回答(2票)】:

现在真的逆袭了吗?

【汪超的回答(80票)】:

觉得楼上的答案太高贵冷艳了.

答案很简单

因为粮食不够吃啊!!!

在古代生产力低,如果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一定意义上就可以看做是侵占了别人的粮食(虽然你付钱了)再加上古代人应对灾难的手段匮乏,多有饥荒,饥荒的时候不管多少钱都变不出粮食的!在封建社会,饥荒就直接导致政权更迭,商人就自然被统治者厌恶.所以不事农业生产的人也自然被认为"不务正业".

现代社会生产力高,不需要每个人都从事农业生产,商人的存在反而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同时积累了个人财富,因而社会地位高

【zhenliang的回答(0票)】:

日本幕府商人看见武士必须缩成一团,否则能被杀死叫切舍御免,中国良家子不包括商人的巫师,医生,百工,士兵,皇帝选美完全排除这些人

【雷小雨的回答(19票)】:

不仅仅是观念的原因,其实还是中央集权体系与民争利的必然结果。

古代的官僚行政支出非常庞大,而仅仅依靠农业税等收入并不足以支撑政权的财政成本。因此他们采取的普遍做法就是,将关系国计民生的资源性行业纳入国营经济体系。如冶铁、盐业、茶、酒等生产生活必需的商品,一般都由国家直接垄断生产经营或特许指定的商人销售,所得利润则直接进入政府的财政收入。其后果就是,民间商业和商人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这种经济施政方针从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就已经初现端倪,一直到汉武帝时的桑弘羊真正确立下来,之后的两千余年都没有跳出这个思路。

所以简单的说,并不是古代的统治者不重视工商业,而恰恰是他们认识到工商业是农业之外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因此从观念和政策上限制民间资本的发展几乎成了一种必然选择。具体可以参考吴晓波的《浩荡两千年》。

【张英锋的回答(172票)】:

本文可能会引发不适,慎入!

中国人对商人的看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拧巴的。

商人地位低,是数千年来污名化的结果。

如果真的像提问者所说,商人逆袭了,那也是名至实归。

但现实是,人们仇恨商人、又想像商人一样拥有财富、过上商人的生活。

反思一下,什么样的教育会把我们搞成这样?

反观犹太人就没有歧视商人的拧巴思维,他们“重商”重到基因里,从小就有正确的财富观和丰富的商业实践,一辈子也不纠结。

为什么要污名化商人?

很多人提到了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政策。首先要明白“抑商”所指的商,是民商并不是官商。在冠冕堂皇的借口下,其实有一颗垄断的心。

所以“重农抑商”是一个极度伪善的幌子,就和现代的“净化网络环境、树立文明新风”一样,是一个当权者大义凌然,当事人呵呵骂娘的宣传口号。如果一千年后有个逗逼专家仅凭字面解读,认为“净网行动”保护了老百姓的身心健康,相信你也会笑掉大牙的。

遗憾的是,历史毕竟不是商人写就的。

商人为了维护市场优势,以防泄漏商业秘密,并不愿意去著书立说,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经验。这就给当权者绝对的宣传优势,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肆意的歪曲商人的作用,搞臭对方来取得舆论中的优势地位。以至于两千多年来,我们大部分人居然信以为真。

政府和商人虽然有互利关系,但还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一旦商人建立起一个有利可图的领域,政府为了财政收入就会利用舆论、行政、暴力等手段强行收归“国有”。

政府在哪些领域与商人竞争?

  • 自由之争:没有商人就没有自由
  • 粮食之争:粮贩套利拯救饥荒

  • 货币之争:伤亡百万的铸币战争

  • 盐铁之争:得盐铁者得天下
  • 移民之争:流动的商人是不是汉奸
  • 地位之争:商人的晋升天花板

在后面会有详细的解释说明缘由。

我们是如何变得拧巴起来的?

中国人的怪异思维形成,主要得益于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里,有无数的逻辑陷阱和洗脑教材在歪曲商人的作用。无论谁要走出这个迷宫都需要很长时间,我自己就用了30多年去拆掉迷宫里的墙,直到最近几年才看清楚。

重新还原商人的本来面目:(注意!以下说法真的会引发不适)

  • 商人的伟大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 “商人不创造价值”是最大的偏见,商人创造价值,但劳动却未必;

  • 商人是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商人给社会带来活力,促进自由、公平和民主;

  • 商人发明和维护了商业系统和物流网络,促进了思想、人才、文化的交换和传播;

  • 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例如科学、技术、法制、艺术都是商业系统的副产品;

  • 历史是面向政治的、是残缺的,只有从商业看历史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商人为什么伟大?到底创造了哪些价值?

1.商人开启了中华文明

为什么中国的农业出现很早,但文字发明的很晚,要比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晚了近2000年。

原因之一就是两河流域的商业活动开启的比我们早,美索不达米亚的独特地理位置非常适合发展贸易。为了解决陌生人之间贸易的问题,他们才发明出货币、文字、契约、法律、数学等创新。

直到夏代晚期,随着西亚商人通过贸易将小麦、青铜、数学等传入中国,我们才逐渐创造出自己的文字,发展出自己的文明。

后来推翻夏朝建立商朝的商族人其实就是最早的商人,这也是我们把生意人称为商人的根源。

商族人是最早大规模养牛的民族,他们养牛一方面是作为农业生产工具,但更重要的是作为贸易交通工具。商族人将中原腹地的粮食运往四方,再把海滨的鱼盐、草原的骏马、南方的铜矿石带回中原。

四方商贾的云集逐渐使商族人的聚集地变为城市,交换需要媒介所以发明货币,商业需要契约所以发明文字,计算需要数学所以学会运算,争端需要解决所以建立律法,财富引发强盗眼红所以建立军队保护、修建城墙防御,人口聚集的城市需要规划,排水需要修建,公共设施需要维护,所以人们建立官僚机构,并发明税收来维持政府机构可以正常运行。

没有商人带来的贸易繁荣,商族人的社会就不会实现这一系列的产业升级,成为中华文明的真正缔造者。

2.科学、技术、法制、艺术都是商业系统下的副产品

我们以数学的发明为例。

数学不是劳动人民发明的。因为在数学发明前,农业已经发展了一万年,狩猎更是长达数百万年。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劳动者例如农民、猎人,日常不用数学也能干好。其实就算他们发明了数学,因为他们的活动范围所限,也无法传播出去。

但是对商人不一样,因为商品交换涉及金钱,必须发明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进行计算。是商人的需求刺激了人们发明这些运算方法。即使是小商小贩,每天都要进行频繁大量的运算,更不用说大商人。而且商人的这些计算方法必须是公开、公认,才能在商人中普及开来,这也是一种公约。商人在使用中不断改善这些算法,包括演算规则、符号、公式和速算法,只有商人才有无穷的动力去应用数学、完善数学,也只有商人能把数学广泛的传播出去。

推荐阅读《价值起源》一书

以历法为例。

在历法诞生之前,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就很发达了,所以农业并不需要很精确的历法。

但因为很多人有融资需要,商人有多余的资产于是就发明了借贷,放贷的目的是获得利息。商人需要根据借贷时间来计算复利,所以商人对数学和历法提出了更高需求。要求历法必须测定一年的回归周期,并精确到天,这样才能计算年利率。短期借贷又需要周和月的确定。

而古代农民不需要这么高的时间精度,只有商人才需要。

以青铜为例。

冶炼红铜很容易,但是红铜太软没有实用价值,只有加入锡变成青铜合金才能变得坚硬。青铜的冶炼必须靠贸易才能完成,因为铜矿和锡矿并不伴生。

中原的偃师、安阳都是平原,没有铜矿,更没有锡矿。中原地区的铜矿并不多,大量的铜都要通过往返上千公里的贸易从山西中条山、湖北铜绿山获得。锡矿更少见,也必须靠商人通过远距离贸易才能获得。

青铜时代的国家还没有很大的国土,有效治理面积纵横不过数百里。获得铜和锡两种矿石有时需要经过多个国家才能获得。如果靠战争获得成本太高,而且无法长期维持。通过贸易获得青铜则是代价最低的方式。

以货币为例。

夏代和商代的中原货币以贝壳为主。但是中原并不出产这种特殊的贝壳,他的产地在南海,距离中原1600多公里。还是要靠接力棒式的长距离贸易完成。

后面会再介绍商人与政府的铸币权争夺战。

以法律为例。

传统的氏族社会其实不需要太多法律,大家都是熟人,宗族内部就可以解决。

但是在商人云集、陌生人聚居的城市里,法律是最重要的制度设计,否则契约就没法履行、财产就得不到保护、贸易就无法持续。

国家的立法、司法、执法、监狱等系统就是在解决法律难题时才一步一步演化而成的。

以指南针为例。

最早发明指南针和地图技术的也是商人,因为只有他们才需要频繁的远距离旅行。

在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远距离航海刺激了数学、天文学、钟表技术、造船、保险、股票、民主制度等科学、技术、制度的大量创新。

这都是商人提出的需求,普通的农业劳动者是不需要的。

以书籍为例。

无论是孔孟还是诸子百家,书籍的销售都是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他们通过商人购买南方运来竹简,再通过书商在中原各地销售自己的书籍。

如果没有这些书商为了逐利在各地奔走贩卖,他们的书籍不能散落民间,他们思想更是无人能知。

最后说艺术。

艺术最初一定是满足有钱人需求的,老百姓每天关心的温饱问题,没有精力、更没有能力去欣赏艺术。即使能欣赏也不会掏钱购买,比如现在的盗版音乐、电影。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为什么集中在弗洛伦萨,是因为美第奇家族,他们是最大的银行家、大商人。如果没有美第奇家族愿意花费高价来购买艺术家的服务,就没有文艺复兴。

3.商人建立了最早的人肉互联网

商人建立起了庞大的贸易网,这个贸易网除了交换商品,还交换大量的信息。商人是第一个站在信息制高点的人,其情报之灵通令统治者也忌惮三分。郑国商人弦高犒劳秦军使他们退兵的故事,其实就说明商人的情报网络可以和政府的情报网相抗衡。

商人是最早建立这种分布式数据网络的人,为了逐利,他们不知疲倦的奔波于四面八方,见识各地风土人情,吸收各种奇思妙想,发现各种人才。

商人挣钱多靠得是站在信息制高点上,有一个商业系统为他工作,当发现套利机会时,有系统可以帮他套现。

政府在哪些领域与商人进行竞争,为什么竞争?

自由之争:商人是自由的基石。

自由市场里的商人保障了每个人的选择自由,你可以在市场上货比三家,也可以量身定制,只要有利可图总有商人来满足你,这就是市场经济赋予我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推荐阅读米尔顿.弗里德曼 的《自由选择》一书

建国前30年的计划经济时代,是中国社会抑商主义的顶峰时代,也是中国人最不自由的时代。

计划经济实质上是官营经济,当一切都是官营时,人们没有选择商品的自由,甚至有钱都不能买,还要有票才行。计划经济或官营经济不会给你选择的机会,国有垄断企业独此一家、爱买不买,更不会给你量身定制。

大量商人曾因为“投机倒把罪”被入狱和判刑,即使到了1982年,中国因投机倒把罪被判刑的仍有3万人,到1991年还有人因此被判死刑,直到1997年才废止“投机倒把罪”。

没有商人我们会丧失那些自由?没有商人我们会丧失那些自由?

  • 首先丧失了购物的自由,商品短缺成为常态,除了特权阶级可以靠权力为所欲为,普通人只能给什么买什么;

  • 其次丧失了商人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没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毕业后无路可选,除了等待被官员们分配在体制内就业,没有其他选择;

  • 没有择业的自由,生怕丢掉工作,人们的生活也没了自由,迁徙更没有自由,甚至连择偶都没有自由,单位不批准不能结婚;

  • 当六十年代发生大饥荒时,因为商人的活动范围被极度压缩,没有商人来供应食物,数千万人被活活饿死。

新中国前30年的浩劫的根源就在于抑商,以阶级斗争为由打击商人,使国家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

改革开放30多年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原来套在商人身上的枷锁一个一个卸掉,经济活力才被释放出来。

但时至今日,旧的枷锁不仅没有除完,新的又不断给套上。更可怕的是人们思想上的枷锁仍然根深蒂固(看看很多人的回答和评论就知道了),小孩们还在接受阶级斗争的仇恨教育,愤青们还在高喊“恢复投机倒把罪”,谁也不敢说自由的浩劫不会重演。

粮食之争:粮贩套利拯救饥荒

货币之争:伤亡百万的铸币战争

盐铁之争:得盐铁者得天下

移民之争:流动的商人是不是汉奸

地位之争:商人的晋升天花板

先保存,有时间续……

欢迎评论!

参考文献:

《若干地区出土部分商周青铜器的矿料来源研究》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0043

【小凡的回答(12票)】:

可以看看晁错给汉文帝的奏折《论贵粟疏》。其中一段:“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也就是说,“那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用特殊手段获取利益。他们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货物的机会,所卖物品的价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非常丰厚的利润。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凭借资产相互倾轧;他们遨游各地,车乘络绎不绝,乘着坚固的车,赶着壮实的马,脚穿丝鞋,身披绸衣。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

晃错所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这个历史上的农业大国对商人于小农经济所以造成的破坏的恐惧,奠定了我国重农抑商的传统。

【六甲兄的回答(4票)】:

本人高三文科生,想仅从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方面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权当巩固复习知识。定有浅薄之处,请大家指(qing)正(pen)。

1.为什么古代商人地位不高?

因为自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商人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

2.为什么古代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早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等问题,商人流动性大,对赋役的征派和地租征收造成很大不便和困扰,破坏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甚至威胁到了政权统治。

战国时期,也是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的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增强本国实力,大都信奉法家。上述问题出现后,秦国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推行“商鞅变法”,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为保障农业生产劳动力,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首倡重农抑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既然有这么多好处,自此以后,后世统治者大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一句话,因为要保护封建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所以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商人地位不高。

【宋宸赓的回答(7票)】:

我补充一个有可能的点,商人本身需要的经商行为注定了这个职业要在很多地方来回往返,这个从某种程度上说加剧了人口的流动性,而对于古代中国的行政制度之下,人口的流动一直是需要严格控制的(至少可以有助于治安稳定)。同时,对商业的遏制与鼓励农业的国策一般都很可能同时出现在每个朝代的初期,那时候经历战乱,人口大幅度减少,如果不能尽快稳定下来对帝国提供粮食的话,极有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经过了开创朝代的震荡期,之后的接任者则往往会延续这一政策而非做出巨大的改变。再加上通过十几年的稳定经营,新的利益集团极有可能已经形成,他们会自发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从而减少了商业发展的可能。

鼓励经商所能带来的收益也确实不高(至少在中国的北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提到商业在水路发达的地方最易展开,因为水路对于贸易传输的助力相当明显,相对于陆路来说可以省下很大一笔的运输费用。而作为传统政治、经济中心的中国北方,这样的条件似乎是无法满足的。而之后当北方经济中心衰落,南方渐渐发展开之后(或许是北宋之前的事情?),南方稠密的水路网也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到那时商业才开始展露头角。

以上只是一点看法,并没有实际的史料支撑,还望轻拍- -·

【圣狗子的回答(11票)】:

要说起来,其实一切并没有改变太多,现在地位高的商人,只是财富多的那一些,门口的小贩,开服装店的老板娘,地位不见的比得过一个高中老师。

而财富多的那些,地位真的很高吗?除了富甲一方的那几个,多少"有钱人"不也还要向财富只是自己几分之一的官员点头哈腰,在重点中学老师面前毕恭毕敬。

再说真的富甲一方的那几个,二百年后,孩子们的课本,书店的书里,会有几个他们的名字?到时候为人所知的,还是轮不到他们。

古代的商人地位不高?我觉得也和如今类似,做生意的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公务员,想让自己的女儿嫁高官子弟,而他们在普通老百姓面前,在穷酸书生面前,也是一样的趾高气昂。

想起《纸牌屋》里一句话,主人公看到当年自己的手下去了游说公司当说客,挣的钱比议会里他们多数党"三巨头"(议长,多数党领袖,党鞭)三个人加在一起挣得还多,说道:钱只是暂时的,而权利才能屹立百年。

回到问题,其实商人的地位在今天确实是提高了一些的,我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

1 经济不再主要依赖于农业,而是依赖于商业,社会自然向这边倾斜

2 工业革命和大航海时代以后,在资产阶级的引导下,对财富的追求变的光明正大,商界地位就更高了,以前搞学问的人,谁会研究"商科"啊。现在就不同了

【袁博文的回答(5票)】:

我来回答一下吧(自以为从小熟读历史)中国重农抑商是传统没错,从最早的商鞅变法开始是最早的重农抑商的典范,但是原因是什么呢,在古代,物产不发达,国家经济命脉基本上就靠农民种田,必须要满足生产力的足够充分才能满足统治者对外征讨和对内统治,而商贩走卒是不产生生产力的,他们只是交换易物。反而会对古代经济市场有很大的破坏,如果有人哄抬物价会颠覆国家的稳定和政权的根本,所以历朝历代都是重农抑商的,这是因为古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小农经济)和统治者自身的原因一直都是这样,但是也有几个朝代是例外的,比如宋朝和唐朝,唐朝是因为物产极度发达,是商人将中国的强大带到了世界各地,宋朝也很发达,宋朝是中国历代对军事将领地位最低的国家,所以宋朝是最不能打仗的国家,但是宋朝重视文官,导致宋朝是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人均gdp比目前美国不知道高多少(大约五千万人享有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力)。清朝商人发展好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康乾盛世阶段,国家生产力极度发展才能对商人的抑制有所减少。

但是重农抑商,不是对商人的绝杀,小农经济也必须有易物才能维持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大规模的易物都是由国家管控的,比如盐业,大多数只是被抑制在小规模易物阶段,电视剧中的集市门庭若市,在古代只有北京,扬州,南京等著名古代名城在特殊的时间才会有。大部分时间是不许出门庭兜于市的。在宋朝水浒传里面不是写了有西门庆这类的么,在宋朝这种级别的商人多如牛毛,

所以不是一概而论的重商抑农。其实中国古代思想到现在也是这样的,中国现在的对私有经济也是有很强的管控,是不是有点异曲同工呢。

所以重商抑农是历史必然,只是和生产力成正相关的

【毕宿五的回答(3票)】:

个人觉得,直接原因在于以农业支持军队的低风险。关键在于对dominator来说,(wei)( wen)第一。

周分封之后各国版图没有战略纵深可言,春秋后期开始各国均怀吞并之心。这样的结果就是即使有人想要荒淫无道但是没有时间缓冲。不会再像商纣那样能够坐等别人打过来自己还有很多天好日子过。所以发展军事实力是首要大事。卫懿公好鹤亡国这种事儿这个时期就看不到了。

既然军事第一位。那么军队——后勤——粮食——农业这条关系链就行的通。其实还有一条路,即:军队——后勤——酬金——商业。这条路是同时期的迦太基帝国惯用的,即雇佣兵。中国历史上也有过雇佣兵,不占主流。

但是!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城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国家。他们在北非有很发达的农业。国内的政治也分为力主农业和力主商业两派(汉尼拔就是后者)。除了努米底亚骑兵,他们也有自己的军队。对于军队的补给,在理论上天生的商人腓尼基人当然可以单纯依赖于小麦进口,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即使有地中海航线的便利能够即使补充军粮,被别人卡住喉咙的国家也无法成为强国。

回到古中国。秦通过商鞅变法重农抑商迅速发展成强国。统一以后自然要延续这一套东西,为什么,这个就叫立国之本。什么是立国之本?是法术势,是军队。农业,那是因此连带的东西。

秦以降为什么同样是重农抑商?这是传统了。靠着重农抑商秦国拿下了江山,这对后世王朝来说都是好例子。而对于统治阶层而言,阳儒阴法一以贯之就顺带着得把这个特点也连带继承了。目的呢?1、北方民族一直盯着呢。所以我需要大批军队。2、(wei)( wen)。为了稳定,这些军队最好是直接隶属于皇权的,而非雇佣兵。3、与商争利。既然统一了,玩鹤时间到了。

至于上面有人提到的生产力和文化上的原因,我想说三十年前生产力已远远超越了“仓廪实,知荣辱”的阶段,但是还有投机倒把罪。这是否说明了商业是否发达其实和生产力没有直接关系?传统文化的约束(正如 @朴韪提到的周人的反思+周礼的制约,后面儒家发挥了不少)放到现在有多少约束作用?这是否说明了从道德层面鄙视商人导致商业萎缩没有氛围其实也站不住脚?

生产力发达是商业发达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传统文化约束对商业不发达来说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所以,商人地位怎么样完全看 dominator 想要什么。如果他们想要发展商业,自然就改革开放了。

【北风的回答(23票)】:

向古代人解释商业能提高生产效率这件事是挺困难的,因为这事儿明显反直觉。

商人不就是在甲地买了便宜货,运到乙地销售么,中间创造什么新东西了?自己还要浪费粮食。大家都用自己的东西不就完了吗,何必养着一群“寄生虫”。

商人的尴尬和广告的尴尬一样。

在直观上,广告不能产生任何“价值”,对产品的功能、耐用度毫无用处,除了推高商品价格(让老百姓在产品之外额外花一笔钱),引诱老百姓(使用自家产品)外,也看不出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但广告能大大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帮助消费者一眼筛选出比较有实力的生产厂家,从而大大降低搜寻成本——这就是广告的意义。

而商人能够自发的在低价地区吸收物资,在高价地区抛出货物,从而不需政府插手,自动的调节物价。这是商人的高效之处。

而“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这种概念显然超出了老祖宗们的理解范围。

但如果商人只是发挥好的效果,没有害处。老祖宗也不会出台政策故意压制——问题是商人还发挥了很多“不好”的作用,而这些“不好”的作用恰恰是十分危险的。

商人要想发挥正面作用需要几个前提:

1、政府能够抑制商人的发展,保证不出现大范围商人联盟

如果商人联盟发展到很大的规模,就会自行扭曲市场调节即——原始垄断。至于垄断之后是什么后果,相信大家都能感同身受。

2、政府要能阻止大富商的出现

如果有人通过做生意,赚取了大量钱财,必然会收买大量打手、武装,保护自己的财产。这就和传统意义上的“豪强”没有区别,摇身一变成为了对政权的重大威胁。古代商人的骤然获利性,大大增强了这种可能性。也就是说二十年前看他还是个屌丝,二十年后他可能就富甲天下了。这种黑暗森林式的“财富爆炸”是大一统政府无法承受的。

此外如果商业提供了另外一条无风险的上升通道,势必和大一统国家的文官/官僚体系发生冲突。那时候谁还肯十年寒窗苦,卖与帝王家呢?

3、政府要能收的上来税

商人对政府的直观好处是可以提供充足的税源,但这需要一套完善的税务管理流程,让政府对贸易和生产实行“数目字管理”,问题是“数目字管理”从来不是我国所长。因为难以管控,商人偷税漏税的成本很低。大一统政府没吃上羊肉,何必惹上一身骚呢。

而以上三点大一统政府解决不了任何一个,于是商人的害处就凸显出来了。

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大一统政府要不是迫切需要获得财政收益(如南宋),肯定会

选择压制商人,降低商人社会地位的。

以上都是我胡乱说的,没什么数据支撑,就当我在说着玩儿吧。

【周群的回答(3票)】:

简单说就是重农抑商。然后还要提到各个朝代的坊市制度。

旧答案太不尊重历史,重新写。手机打字,见谅。资料来自《高中政史地知识背诵》和《历史二轮复习三维设计》

1,重农抑商的原因。

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后来,

【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威胁封建统治等问题。】

其实我想说重农抑商的原因就是为了吃嘛还能为了啥,吃吃吃吃吃吃吃……

2. 重农抑商的表现

2.1战国时期。商鞅提出农业生产是本业,不事价值产出的商业是末业,由此确立重农抑商的政策,

2.2西汉初年,

【为抑制富商势力(就是说商人影响政治了老大坐不住了)】,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控制货币),盐铁酒专卖(控制日用必需品),官营贩运(控制交易量和物流),物价管理(控制价格),

【重稅】

商业几大要素几乎都涵盖了,在政府控制之下。

2.3明清时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加重税务,垄断盐茶等必需品,以至于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就是说,就不让你挣钱,就不让你那么叼,你那么吊,我叫你爸爸妈妈都不知道!)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1耕作方式:主要方式是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技术上没有革命性进步,生产力低下所以要用劳动力来填补。

3.2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农民伯伯都不种田了地主也没吃的了……

3.3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市场

3.4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个体经济为主

3.5地位和影响: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经济的发展。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4.1与农业受工业发展紧密相连,同时受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4.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4.3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政府不靠谱啊= =

4.4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增多,坊市制度严格控制了经济发展中交易的时间和空间。

4.5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

5.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前期对稳定封建朝廷统治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后期具有反作用。

重农是正确的,但把商业和农业长期放在对立面,人为抑制商业的发展则违背了基本经济规律。

————————————————以下为原答案————————————————

第一,封建社会从分封制开始,土地,农业,一直都是立国基础。粮食从头到尾都是最重要的东西,然而古代的生产力并没有那么发达,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弥补生产力的不足。

试想一下,大家都知道嘛做生意挣钱多,谁都不愿意做农民了,卧槽突然发现,没人种地了啊!大家吃什么呀!不行,我没吃的了,朝廷的错!好,揭竿起义,朝廷over。

统治者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的。

所以,士农工商,农的地位很高。

第二,我们知道古代是地主制,皇帝说白了就是个超级大地主,一层一层下去,大地主管小地主。突然之间,大家发现,做商人能骑大马娶漂亮老婆住豪宅,卧了个大槽能忍?老子拼尽全力当官也特么才多大的房子!不行,必须的不能忍,商人地位必须低!不许坐多大多大的车!房子不能比xx大!

这大概是政治需要,我说不清。有错误请指出。

第三,民族战争。

从古到今,从古到今啊兄弟们,咱们的边境就没太平过,窝里斗完还得打匈奴,秦朝的长城,汉朝霍去病打的仗,张骞大老远的跑到西北去差点儿回不来,去的时候(大月还是什么的)还是友国,回来的时候就翻脸了扣下人不放他走,连累张骞差点儿挂了(但据说还在西域娶了个老婆生了娃=_=),唐朝我知道的不清楚,可是安禄山特么的是胡人啊!!(为什么差点打成安陵容)宋朝我还用说?啧啧多少文人墨客写了多少壮词婉约词忧伤的明媚的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的,数之不尽。

【朝代太多了,懒得写】

为神马呢?因为没吃的啊!!看过花木兰不,那个杀了老单于的对话

【为什么打劫?抢吃的用的。为什么抢吃的用的?养孩子,填肚子,打兵器。为什么打兵器?好抢劫。】原句记不清了不过大概这样。

我脑补一下。

西北地不好啊QAQ种不出好吃的啊QAQ我好饿啊喂!QAQ我也想吃东北大米啊QAQbiangbiang面热干面好好吃啊卧槽QAQ为什么吃不到!吃不到我就要去抢!

归根到底,恐怕还是为了吃。

吃吃吃,说到吃,必须得种啊喂!

于是重任交给了农民伯伯。

打仗,xx不动粮草先行。

所以吃真的太重要了。

打仗除了要有吃的,还得有人。

人哪儿来?生出来。生出来还得养啊!没吃的你那什么养啊!!没有劳动力经济怎么发展啊!!!

【neomax的回答(0票)】:

只能说儒家、法家的教义中排斥商人。吕不韦地位不低吧。

古代经济理论认为商人只是把物品倒来倒去,不创造价值。只有农民种出粮食,工匠制作器物才是对社会有贡献。现代理论正好相反,认为在专业分工的情况下,只有商业才真正让用品价值最大化。

另外从政治上说,封建领主和专治朝廷都是要把人口栓在土地上,才能保证其统治利益稳固。商人流动性大,又有很大的财力,自然成为歧视的对象。

【许国辉的回答(0票)】:

制度设计考虑,古代阶层明确,士农工商的金字塔结构,统治阶层通过向农民征赋徭役地租即可获得财富。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士大夫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压制的一种手段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500年前中国有了货币,这种货币蛮有趣的,许多汉字受其影响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从商族“商人”的起源入手,窥探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宋代商人贩卖哪些货物?身为“士农工商”末席,实际地位如何?
明朝商业:从重农到重商的转变
中国古代的历代王朝,为什么不约而同的“重农抑商”?这几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